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78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3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

(1)发明: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2)改进:

东汉蔡伦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作“蔡侯纸”。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

北宋毕昇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

3.火药

(1)出现:

最早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

(2)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广泛应用。

(3)传播: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4.指南针

(1)源头:

战国时人们发明司南,后又出现指南车、指南鱼等。

(2)发明: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

13世纪传到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

(1)《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东汉:

张衡

(1)发明浑象仪;提出地圆说;发明地动仪。

(2)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

3.唐代:

僧一行

(1)与梁令瓒共同创制黄道游仪,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2)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4.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三、数学、农学和医学成就

1.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

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南朝宋、齐之际: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2.农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元代:

王祯的《农书》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

(3)明代: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徐光启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医学成就

(1)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①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②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3)明代: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归纳总结] “三、二、一”概括古代科技

四、汉字与书法

1.汉字

(1)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

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

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

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

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

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④明代:

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

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五、绘画艺术

1.历程

(1)新石器时代:

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

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汉代:

汉代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4)魏晋时期:

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

(5)唐代:

唐代绘画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6)宋代:

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风情画兴起,代表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明清时期:

文人画受时代影响,出现风格奇特的画家;木刻版画成为小说的插图;出现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特点

(1)既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又有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理解方面的几个误区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故其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3中国古代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六、文学成就

1.《诗经》

(1)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

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

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③语言质朴丰富,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

(1)概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

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

(3)代表作:

《离骚》。

(4)地位:

“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出现背景: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

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4.唐诗

(1)背景

①社会背景: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

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

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人物

①李白:

人称“诗仙”,其作品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杜甫:

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人称“诗圣”。

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

其作品在批判黑暗现实中表达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壮大了知识分子队伍。

②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③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

词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3)代表人物:

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有柳永和李清照。

6.元曲

(1)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特点: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

7.明清小说

(1)背景

①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②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

(2)成就

①通俗文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②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

③批判现实的力作:

《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3)评价:

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轻巧识记]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七、梨园春秋

1.萌芽——傩戏:

傩在原始社会是一种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2.形成——南戏: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3.成熟——元杂剧

(1)特点:

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故事情节完整。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4.发展——昆曲

(1)特点:

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唱腔婉转优雅,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2)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

5.高峰——京剧

(1)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2)形成过程

①起源:

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相继进京演出。

②形成:

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经不断融合吸收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③艺术特点:

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唱腔“字正腔圆”。

(3)地位:

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李约瑟难题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

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

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很发达,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考点一 世界科技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

1.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传统科技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

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2.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在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在宋金时期医学方面的体现。

材料 宋金时代的医学……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

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正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主要信息:

答案 材料信息表明宋金时期的医学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政府主导(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注重典籍的整理(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经验与实用(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世界领先(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等。

(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审题步骤

(1)审材料:

图片材料提供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示意图;文字材料介绍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与文化成果。

(2)审设问:

试题要求:

①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②结合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③论述要求:

有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提炼观点: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玄奘西游是学习外来文化,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

鉴真东渡是中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传播。

所以观点要紧扣中外文化交流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

(4)调动史实:

要选取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要围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5)合理论证:

逻辑要合乎答题规范的要求。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考点二 多彩多姿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

1.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2.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分析史料,论证《三教图》体现的时代特征。

史料 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

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

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

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

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

提示:

从思想领域(儒、道、释三教合一)与绘画领域(世俗化倾向)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论证:

答案 此画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

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释、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去寻求精神寄托。

此画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

1.唐朝是诗歌巅峰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

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

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

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

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发现问题 材料从唐诗的数量、诗人的身份、生活化、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等角度反映了其历史广度与深度。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唐诗繁盛的因素与体现;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2.宋词的“小道”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

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宋词更加平民化、世俗化,因“不够堂皇正大”而被当时的文人称为“小道”。

命题角度 宋词的艺术形式;文艺创新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3.市民文学的典范——明清小说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发现问题 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命题角度 明清小说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明清小说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小说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4.理学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例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发现问题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更加注重意境。

命题角度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理学对艺术家、作品的影响。

5.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发现问题 汉字“帝”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命题角度 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文明演变关系;汉字的成熟。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Ⅲ,24

2016

全国Ⅱ,24

全国Ⅲ,26

2013

全国Ⅱ,27、28

其它

无考题

1.命题点:

汉字的演变及其原因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D项发生在秦朝建立后。

2.命题点:

汉字演变的历程

(2016·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王羲之书法艺术地位与时代的关系

(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解析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习字都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书法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不会“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D项。

4.命题点:

世俗文化与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2013·课标全国Ⅱ,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再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择C项。

5.命题点:

京剧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象征奸诈多疑;蓝色象征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故选择B项。

1.命题点:

主流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2017·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24)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