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780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一篇抓住机遇继往开来1

第一章五年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4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4

五、多举措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积极创建环境优美镇5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5

第二章把握历史机遇,开启崭新航程6

一、发展优势分析6

二、发展制约分析9

三、发展机遇9

四、面临挑战11

第二篇明晰定位谋划蓝图13

第三章绘制发展蓝图,建设重点城镇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发展战略13

三、发展目标14

第三篇整合资源科学布局18

第四章合理统筹规划,打造特色格局18

一、“一心”构成城镇发展核心18

二、“两轴”承接产业转移通道18

三、“多组团”划分城镇功能19

第四篇科技引领绿色发展22

第五章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22

一、大力推进工业区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调整22

二、积极促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经营23

三、着力发展以旅游、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23

第六章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24

一、加快镇中心区开发建设25

二、完善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25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26

第七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镇26

一、建设京密引水渠生态走廊26

二、提升环境品质27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7

第八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27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27

二、完善能源供应体系27

三、完善水资源供排体系28

第五篇保障民生促进和谐29

第九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9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29

二、加强科技事业发展29

三、加强人才培养29

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0

五、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30

六、完善社会保障30

第十章加强社会管理31

一、加强社会管理31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31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31

第六篇科学组织保障实施33

第十一章完善保障体系,全力落实规划33

一、政策保障33

二、人才保障33

三、资金保障33

四、规划保障33

五、管理保障34

六、规划修改34

序言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后简称《纲要》)是阳坊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昌平区对阳坊镇的发展定位为基础,围绕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问题,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和充分分析自身优、劣势以及“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阳坊镇遵循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对“十二五”期间全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任务做出了安排部署,是指导全镇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制定其他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纲要》编制主要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重点小城镇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是阳坊镇“十二五”时期重点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导航图。

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阳坊镇位于北京市中心城西北、昌平西南,邻接昌平新城与海淀新区,是北京市42个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城镇之一。

镇域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6.7公里,总面积40.55平方公里。

现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户籍人口1.5万人。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篇抓住机遇继往开来

第一章五年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及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协调的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通过推进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等项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科技产业,推动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阳坊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平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1579万元,实现“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10.66%;农村工业总产值完成181866万元,实现“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12.89%;工商税收完成18150万元,实现“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28.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17元,实现“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8.16%。

表1-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实现情况表

项目

单位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年均增长率

农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

54403

59942

67402

74142

81579

10.66%

财政收入

万元

1384

1689

2185

2627

3187

23.19%

农村工业总产值

万元

111992

125016

145897

161019

181866

12.89%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万元

3633

3561

4117

4555

4902.5

7.78%

工商税收

万元

6600

7500

10600

15300

18150

28.78%

农民人均纯收入

8415

9096

9826

10612

11517

8.16%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按照“强二、兴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餐饮、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7:

77.8:

19.4发展为2009年的1.5:

81.0:

17.5;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从2005年的21:

27:

52发展为2009年的12:

40:

48。

2010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整合昌平南部地区与海淀区资源,共同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昌平区产业发展思路随之调整为“强二优三精一”,着力发展能源科技、生物医药、旅游会展等产业。

在这一思路影响下,阳坊镇产业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农业生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富裕农民为目标,逐步健全“服务型”农业体系。

同时,作为昌平区主要的京白梨产区和百合花种植基地,阳坊镇现代农业发展快速,精品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10年末,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902.5万元(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2755万元,牧业产值2055.7万元;全镇一半以上农业用地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其中日光温室1400栋,投入使用300栋,以百合花为主的鲜切花产量达到274万支(盆);以京白梨为主的果树种植面积达到2600亩,干鲜果品产量达387吨。

工业集聚效应明显。

阳坊镇工业发展坚持引进与重组转制相结合,努力调整结构,壮大实力。

“十一五”期间,工业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南区、重组工业北区、开发工业东区。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利德华福、利龄制药、翰林航宇为核心的南部光机电、生物制药集聚区,以华业阳光为核心北部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以百旺制衣为核心的的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集聚区。

三个园区共入驻28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总占地超过53.17公顷,总建筑面积31.42万平方米,总投资22.28亿元,总产值17.46万元,纳税12437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929人,其中本地劳动力1159人。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形成了以餐饮业为核心、休闲旅游业为基础,实现服务业与休闲旅游业共同发展。

“阳坊涮肉”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氛围构成阳坊镇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知名度稳步提升,市场进一步扩大,2010年,两大特色餐饮企业实现工商税收417万元。

以驻跸山、神岭千峰、白虎涧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以药王庙、清真寺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业起势良好;以亚洲最大的坦克博物馆为核心的特色军旅文化旅游和以百合花和京白梨为主的观光采摘业发展基础良好。

这些建立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大旅游产业为解决就业、实现致富作用明显。

同时,相关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加强。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化水平提高。

阳坊镇是昌平区5个重点镇之一,随着重点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镇户籍总人口15624人,且呈现人口向镇中心区集中的态势。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先后投资4亿元,相继完成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完成了《阳坊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为城镇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集中供水厂二期工程完成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道路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卫生等发生了明显改善;先后启动了六环路(阳坊段)、阳八路、沙阳路(阳坊段)、后西路、后二路等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镇区路网功能;110KV变电站完工并投入使用,为工业区企业提供了电力保障;回民小学、阳坊中心小学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工程完工,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6年以来,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阳坊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共投入6000余万元,积极推进“五+三”工程建设,村庄内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太阳能路灯、农村厕所、吊炕等建设与改造项目相继实施,所有村庄均已完成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我镇先后荣获了“北京市京郊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昌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镇”和“昌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先进镇”等称号。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镇政府积极申请财政支持,完成平整土地、硬化田间道路、打井、配电、铺设管线、新建泄水井、修建排水沟等项目。

设计安装箱式变压器8台;修田间路10590米,共50898平方米;修建西马坊百合基地、四家庄百合基地、史家桥百合基地、辛庄百合基地、八口百合基地的围栏1013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多举措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积极创建环境优美镇

“十一五”期间,阳坊镇环境管理中心以建设现代化新城镇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全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了环境建设工作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了环卫队伍建设,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参与意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管理工作氛围,进一步强化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群众居住环境改善。

加大了环卫设施投入力度,启动区级环境卫生达标村创建工作,采用统一清运的方法促进工业区内环境整治;提出“六个一”垃圾分类工作法,以垃圾分类促进绿色环保;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目前已有8个村庄荣获“北京市生态文明村”称号。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以文体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筹集资金建成了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群众文体活动条件;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入学率100%,中考升学率100%;同时,加大了成人教育学校投入和劳动力职业培训力度。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为全镇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落实了大病统筹制度,群众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镇参保人数达14843人,参保率为95%。

启动了村级卫生室药品统一配送制度,村民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

全镇人口出生率为6.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6‰,计划生育率达到99%。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

全镇初步形成了劳动就业、失业保障、扶助弱势群体等工作新机制。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148”农村民主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镇呈现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把握历史机遇,开启崭新航程

阳坊镇作为市级重点建设城镇,在“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弥补不足,迎接挑战,是阳坊镇确定“十二五”时期总体发展定位与战略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发展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

阳坊镇位于北京市城区外西北、昌平区西南,邻接海淀新区和昌平新城两个重点城市发展区域,是昌平西部联结海淀的枢纽。

自古关外入京者,都由八达岭经南口到阳坊后入京。

阳坊镇区位优势特别体现在其紧邻海淀新区,承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

同时,六环路、温南路、沙阳路、百葛路交汇于境内,大型路网工程建设为阳坊镇发展外向型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尤其是西六环从镇东部穿过,联接京包高速和京藏高速,镇中心距沙阳路出口仅2公里,加强了阳坊镇与北京市、海淀新区、昌平新城的联系。

图1-1阳坊镇区位示意图

产业基础优势。

与阳坊镇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中心区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辐射区的区位优势相对应,近几年,阳坊镇工业发展迅速,人均工业总产值居于全区前列,阳坊镇作为昌平西部经济中心的地位已初步显现。

阳坊镇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工业区,三个工业区的总产值、总工业税收分别占全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税收的96%、68.5%,全镇工业用地平均投入强度为4190.33万元/公顷,产出效益为3283.8万元/公顷,已初步形成光机电及

图1-2阳坊镇和海淀北部新区、昌平新城产业发展方向

示意图

制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都市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

地域文化优势。

阳坊镇历史文化悠久,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清真古寺被誉为北京伊斯兰教第二圣地“麦地那”,形成了特色的民族聚集地。

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了以阳坊涮肉为品牌,独具特色、享誉京城的饮食文化。

特色文化优势使阳坊镇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性和文化影响力。

此外,镇内还拥有以药王庙、亚洲第一大坦克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现代人文资源,这些地域文化资源是阳坊镇的立镇之本,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生态环境优势。

阳坊镇位于北京市浅山区,分布有山、渠、林、涧,是昌平西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

辖区内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宜居城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

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以燕平八景之一“驻跸千峰”、白虎涧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

二、发展制约分析

土地资源紧张。

全镇特殊用地和山区林地分别占镇域总面积的27.5%和23.1%,很大程度上压缩并分割了城镇未来发展空间。

工业区企业已占用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2.43%,且布局分散,限制了未来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低。

全镇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组团之间联系弱。

京密引水渠、城市西北环线铁路以及六环路削弱了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限制了供暖、供水、供电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

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历史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配置不均等诸多原因,阳坊镇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态势。

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南部以工业发展为主,东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将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亟需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创新来解决。

三、发展机遇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阳坊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为推动“三个北京”战略实施及北京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致力于将北京市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

阳坊镇作为市级重点建设城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把握这一机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阳坊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北京市统筹海淀区、昌平南部地区空间资源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近期以中

阳坊镇

图1-3阳坊镇与中关村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昌平部分)的空间位置示意图

关村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海淀山后地区)和未来科技城为规划建设重点。

阳坊镇紧邻海淀山后地区,直接受到海淀山后产业辐射影响,后发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中关村产业政策,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迎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确定为重点建设发展小城镇为城镇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城镇跨越式发展。

2004年,阳坊被确定为北京市的27个重点建设镇之一;2005年,阳坊被确定为昌平新城的4个重点镇之一;2009年,阳坊被确定为北京市42个郊区重点建设发展的小城镇之一。

重点小城镇建设政策的逐步落实将为加快阳坊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就业保障、市场信息、社会管理等一体化,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持,促进阳坊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四、面临挑战

面对周边乡镇快速发展而自身产业发展环境较差,如何实现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战略机遇期,各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竞相发展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阳坊镇面临着来自相邻地区,尤其是和海淀山后四镇及昌平区其它重点镇的激烈竞争。

阳坊镇未来产业发展以新能源、高科技产业为主,承担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对商务成本、政务环境、人才环境、优势产业、产业集群等软硬件发展环境的要求较高,目前工业区建设发展环境与海淀北部新区差距仍然较大。

面对昌平南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探索城镇发展新思路,推进阳坊镇的城镇建设?

中关村核心区范围内产业布局调整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昌平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阳坊镇享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政策,但不位于重点功能区,人口集聚水平不高、市政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速度。

面对紧张的土地资源,如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潜力释放?

阳坊山前平原区土地资源有限,利用方式粗放、权属混杂,分割严重、不好利用等因素限制了土地资源潜力的释放,土地价值没有真正体现。

如何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承接海淀区产业溢出,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成为全镇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面对日渐增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如何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阳坊镇位于北京市浅山区,是京密引水渠的主要水源保护区。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然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妥善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关系,构建浅山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确保土地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

综上,“十二五”时期,阳坊镇发展优势与制约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确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时,要充分挖掘阳坊镇发展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发挥潜能,弥补不足,抓住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明晰定位谋划蓝图

第三章绘制发展蓝图,建设重点城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围绕昌平区打造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目标,紧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着力引进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调整、统筹城乡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生活品质,把阳坊镇建设成为科技带动、集约发展、特色突出、生态怡人的“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镇”。

二、发展战略

根据“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镇”的发展定位,结合阳坊镇的发展优势与制约,扬长补短,确定阳坊镇建立在多元发展原则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驱动。

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承接中关村产业转移,集中引进光机电、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产业资源和要素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打造昌平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基地,实现土地价值提升。

特色品牌拉动。

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在重点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历史遗存,打造民族特色文化街区;另一方面,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强化以“绿色·民族特色”为核心价值的涮肉品牌,增加品牌文化内涵与企业竞争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餐饮文化品牌。

城乡一体带动。

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开发建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当地人民利益优先原则和直接惠农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整合发展,加快镇域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环境推动。

加强浅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网络、廊道,发展绿色、节水设施农业,发展绿色旅游业,建立“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退出机制,吸引高新技术、新能源等“绿色”企业入驻。

通过绿色产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高生态安全格局下的经济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镇”为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增长、人民富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新发展。

具体目标为:

加快发展经济。

形成以工业带动全镇经济,以餐饮、旅游业提高人民收入,以农业稳定社会发展,三次产业更加协调发展的良好局势,将阳坊镇建成经济强镇。

至规划期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384万元,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和工商税收年均增长10%,分别达到5133万元和29230万元。

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力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至2015年末,全镇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

76:

22。

提高人民收入。

加大现代农业、餐饮、旅游等产业投入力度,促进社会就业,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未来五年内,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100%,农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镇中心区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