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480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docx

完整版色彩构成教案修订

 

《色彩构成》

教案及讲稿

 

教师:

杨丽丽(助教)

咸宁学院艺术设计系

05美术学(设计教育3班)

 

2006年11月20日

第一讲色彩概论(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较丰富的色彩语汇及最基本的调色方法,扩展并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力。

使学生了解色彩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掌握色彩的表现方法和体系。

教学重点:

了解色彩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用三原色进行调色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讲课5课时

授课提纲:

第一节色彩的物理属性

1.光与色

2.物体与色彩

第二节色彩的心理属性

1.色彩的分类

2.色彩的三属性

第三节色彩的表现方法与体系

1.孟塞尔色立体

2.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

3.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体

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概论(讲稿)

一、色彩概论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是人感知首先作出反映的“第一印象”。

人对色彩感觉的完成要有四个条件:

光线、对象、眼睛、大脑。

其中光到达眼睛是物理学知识范畴;光进入眼睛至大脑引起感觉作用是生理学知识范畴。

从感觉再到知觉以及色彩联想,色彩象征等是心理学知识范畴。

研究颜料,染料的工艺是化学知识范畴,理论上研究构成色彩美的原理与法则是美学知识范畴。

由此可见,色彩学是多学科的综合科学。

二、色彩及色彩构成

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呈现出复杂的色彩现象。

任何造型艺术都离不开色彩,研究色彩问题又不能脱离形态、空间。

所以,设计中色彩与造型不能分割。

色彩构成含义: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目的的组合、搭配,构成整体美的明度、纯度、色相关系叫色彩构成。

构成目的:

为了色彩的广泛应用,应用色彩的关键在于色彩搭配,使色彩搭配达到最佳的状态,包括色彩之间的调和、对比、整体感等等。

三、色彩构成的工具准备及学习方法

1、工具准备

除平面构成中各类工具继续使用以外,水粉颜料必须备好。

色彩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解决色彩应用问题,要求色彩明确,明度、纯度、色相要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因此,色彩一定要饱和,色块要涂匀。

2、学习方法

1、关于理论:

用心感觉

2、关于来源:

大自然与生活

3、借鉴:

A、借鉴经验:

借鉴中外色彩学家的研究成果。

B、仿生设计:

借鉴自然界中自然色彩的启发与运用。

第一节色彩的物理属性

1.光与色

有光才有色,光进入视觉有三种方式:

光源光,反射光,透射光,其中反射光是人的视觉接触光的主要来源。

光源(直光)---物(反射光,透视光)---眼(视神经)---脑(视觉中枢)---产生色感应(知觉)。

按照波长长短,光线由短到长的排列为:

宇宙射线---r射线---x射线---紫外线---光线---红外线---雷达---电波无线---交流电。

一、可见光:

光属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一种电磁波辐射,它与宇宙射线...交流电等并存与宇宙中,由于辐射是以起伏波的形式传递的,所以光又用波长来表示。

二、光谱色:

光谱色以红,橙,黄,绿,蓝,紫排列组合可以组成白光。

色对同一物体的折射率与其有光:

如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则折射率最大。

1)单色光、复色光及全色光

光是以波浪形式向前传播的微粒子,称光子。

波长就是两个波峰间的距离称为波长,全色光包括所有可见光的波长。

1、单色光:

只含某一波长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

(原色)

2、复色光:

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光叫复色光。

(可分解的光)

3、全色光:

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所有波长的光叫全色光。

(日光)

2)光源与光源色

1、光源:

宇宙中凡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色:

各种光源发出的光,由于波长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3)三原色光

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朱红光+翠绿光=柠檬黄

蓝紫光+翠绿光=湖兰

蓝紫光+朱红光=品红(桃红)

白=色彩三原色相加(光的复色)

2.光与物体色

有光才会有色,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光的波长不同决定色相的不同,物体色又称固有色。

1)颜料色

在白纸上涂上红颜料就可看到红色,涂黑颜料就可看到黑色,是什麽原因呢?

和电灯的色一样,从光源射来的光直接进入眼睛是看不到颜色的,从光源来的光若碰到纸或颜料等不透明的物体,在那里一部分被吸收,剩下的反射入眼睛,这才可以见到色。

太阳光的白色光遇到纸,纸完全不吸收光,全部反射,于是,纸也等比例的包含各种波长的光而可以看到白色。

灰色也是反射着等比例的各种波长的光,但是白色是全部反射照射光,而灰色则是把各种波长的光全部少量的吸收,剩下的再反射出去,所以看着比白色暗。

再一张纸上涂上黑颜色,由于光全部吸收而不再反射,结果就看到了黑色。

那么红颜料只反射所照射的白色光中的红单色光,吸收了剩余的光才可以红紫这样的光谱表示,可是黄捎带着绿和蓝的色消失了。

这就是说,红颜料是反射以红色为中心的光谱色,吸收所剩的光色。

这样,类似颜料的物体色虽同样是红色,但并不同于单光色,而是产生以几个单光色混合为一个色的感觉,故而把这样的色叫做复合光的色。

其次,色玻璃等透明物体的色,是由玻璃吸收一部分光源来的光,透过所剩的光后进入眼后所见到的色,它也是一种复合光的色。

2)物体色

这样我们看到的色,无论是动植物的色、服饰的色还是建筑和器物的色,几乎都是取决于光源光、反射光、透射光的复合色光。

把这样的色特别命名为物体色,以与自己发光的光源色相区别。

但是物体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光源色的改变也会使物体色发生变化。

3)固有色

任何物体都有选择吸收光的能力(既它固有的某种反射光的能力),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有对某一种物体有一个对它的固有色。

第二节色彩的心理属性

1.色彩的分类

(1)有彩色

有纯度的色叫有彩色。

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色相。

(2)无彩色

是指没有纯度的黑、白、灰(无色彩倾向)。

黑、白、灰从物理角度讲,是属于无彩色,因为可视光谱中没有黑白灰,所以他们没有纯度属性,只有明度属性。

2.色彩的三属性

色彩三属性又称色彩三要素。

生活中的丰富色彩,我们用眼睛和科学观测方法,能够看清和辨别的色彩多达750万种以上,尽管这些色彩深浅、鲜灰不同,颜色各异,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因素:

除无彩色只有明度的特性之外,任何一个色彩都有它特定的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的性质。

因此,我们把色相、明度、纯度称为色彩三属性。

(一)色相

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红、橙、黄、绿、蓝、紫等每个字都代表一类具体的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属于色相差别。

在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用色相环来表示色彩系列。

处于可见光谱的两个极端红色与紫色在色环上联结起来,使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

最简单的色环由光谱上的6个色相环绕而成。

如果在这6色相之间增加一个过渡色相,这样就在红与橙之间增加了红橙色;红与紫之间增加了紫红色,以次类推,还可以增加黄橙、黄绿、蓝绿、蓝紫各色,构成了12色环,12色相是很容易分清的色相。

如果在12色相间再增加一个过渡色相,如在黄绿与黄之间增加一个绿味黄在黄绿与绿之间增加一个黄味绿,以此类推,就会组成一个24色的色相环。

24色相环更加微妙柔和。

色相涉及的是色彩“质”方面的特征。

(二)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而光的明暗程度一般成为光度。

对物体色来说还可以称亮度、深浅程度。

)任何色彩都有自己的明暗特征(包括有彩色与无彩色)。

从光谱上可以看到最明亮的颜色是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

最暗的是紫色,处于光谱的边缘。

一个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的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因此明度表示颜色的明暗特征。

明不可以说是色彩的骨架,对色彩的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明度在色彩三要素中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性质而单独存在,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来考虑,例如黑白摄影及素描都体现的是明度关系,明度适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黑白之间可以形成许多明度台阶,人的最大明度层次辨别能力可达200个台阶左右,普通使用的明度标准大都为9级左右。

(三)纯度

纯度又称彩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度。

也就是色相感觉的明确度及鲜灰的程度,因此,又有浓度、鲜灰度、艳丽度等叫法。

颜料中任何一个色彩加白、加黑、加灰或加入其它的任何颜色都会降低它的纯度。

如果加入它的补色,纯度降低最明显,随着加入等量的补色,该色将变为无彩色的灰,即纯度消失变为零。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

人眼能辨别的有单色光特征的色,都具有一定的鲜艳度。

不同的色相不仅明度不同,纯度也不相同。

例如颜料中的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橙、黄、紫等色在颜料中纯度也较高,蓝绿色在颜料中是纯度最低的色相。

在日常的视觉范围内,眼睛看到的色彩绝大多数是含灰的色,也就是不饱和的色。

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世界上有如此丰富的色彩。

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按照美国色彩家孟谢尔色立体的规定,色相的明度,彩度关系如下:

                    色相          明度        彩度

                     红            4           14

                     红橙          6           12

                     黄            8           12

                     黄绿          7           10

                     绿            5            8

                     蓝绿          5            6

                     蓝            4            8

                     蓝紫          3           12

                     紫            4           12

                     紫红          4           12

第三节色彩的表现方法与体系

由于工业的发展,在印染、涂料、装饰材料、印刷等许多门类的工业中都需要更多种类的颜色。

面对如此发展的色彩需求,必须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色彩表示方法,以求使用中对色彩便利的选择和正确的应用。

其中有适用于艺术家与设计师使用的通过用三维空间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色立体。

色立体的科学性在于它所标示颜色,它是以精密的测色仪所测定的标准色样,可供印刷、印染、造纸、美术设计等各行业为配色的参照。

在艺用色彩学中,色立体的用途不仅限于配色方面,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有色立体所显示出的色彩体系结构,有助于对色彩进行完整的逻辑分析。

为方便艺术家、设计师、印刷技术人员使用,后又发展为色立体图册。

1.孟塞尔色立体

2.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

3.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体

一、色立体

色立体是由无彩色中心轴明度序列、纯度序列以及色相环构成。

1、明度序列:

把不同明度的黑、白、灰按上白、下黑、中间为不同明度的灰,等差次序列排列起来,构成明度序列。

2、色相环:

把不同色相的高纯度色彩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差环列起来构成色相环。

3、纯度序列:

把每个色相中不同纯度的色彩,按外面的纯色向内纯度降低,按等差纯度排列起来构成色相的纯度序列。

以无彩色黑、白、灰明度序列为中心轴,以色相环,环列于中轴,以纯色与中轴构成纯度序列,使色彩有明度、色相、纯度三种关系组织在一起,把所有的色彩组成一个立体,这就是色立体。

二、色立体的用途

1、色立体提供了全部的色彩体系。

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标准性、实用性等特点。

2、色立体形象地表示了色相、明度、纯度间地相互关系,有助于色彩地科学分类、研究和应用,便于掌握色彩的色彩对比、调和规律。

3、色立体使色彩地标准有了依据,对色彩地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印刷设计、工业设计、颜料制造等提供了配色地标准。

4、根据色立体,艺术家、设计师可以任意改变绘画、设计作品地色调,并能保留原作品地某些关系,充分发挥色彩地联想,以适应不同地用色要求。

总之,色立体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色彩地科学理论知识,使复杂的色彩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简单地立体概念,为色彩地搭配及应用提供方便。

1.孟赛尔色立体

孟赛尔色立体:

是由美国色彩学家、教育学家、美术家孟赛尔在1950年创立地色彩表示法。

是基于色彩三要素,并结合人的色彩视觉心理因素而制定的色彩规律体系。

孟赛尔色立体表示法:

色相简写为H,明度简写为V,纯度简写为C、色彩记号是HV/C(即色相·明度/纯度)。

如5R4/14表示为红色相5号,明度4,纯度14。

N5表示明度5的无彩色灰。

孟赛尔色立体的特征是色相、明度、纯度具有视觉等步的限制,垂直轴是明度,周围的圆周是色相。

自垂直轴中心延伸的放射线纯度,中心轴是明度,从白到黑分为11个等级。

孟赛尔色相环以心理五原色:

红(R)、黄(Y)、绿(G)、蓝(B)、紫(P)为基础,再加上他们的中间色相:

橙(YR)、黄绿(GY)、蓝绿(BG)、紫绿(PB)、红紫(RP)形成十色相,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把每个色相细分为10等分,以各色相中央5号为各色相代表,(如:

5R、5Y、5YR)10个主要色相又各分为2.5、5、7.5、10四个色相编号。

在色相环的直径两端相对应的两色相为互补关系,互补色相混合可产生灰色。

2.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色彩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德创造得。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垂直轴为明度系列。

共分为8个阶段,从顶端的白到底部的黑分别以字母A、C、E、G、I、L、N、P表示。

每个字母均表示一定的含白量和含黑量,A含白量最高,含黑量最低,P含黑量最高,含白量最低。

Pa表示纯色。

W表纯白,BL表纯黑,外角用黑表纯色。

W—BL为无彩色轴。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以生理四原色黄、红、蓝、绿为基础将四色分别放在圆周的四个等分点上,成为两对补色,然后在中间依次加橙、紫、蓝绿、黄绿四色相,共计八色,再将每一色相分为三色相等差过渡,成为24色相环。

3.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立体

此体系的特点是:

    ①平面展示24个色相9组不同的明度、纯度关系。

简称9组色调系列。

    ②每组色调均有独特面貌的色彩意象及调性特征。

    无论哪种体系都是以色相、明度、纯度三个要素把各种色彩系统而严密的组织成一个色彩体系的。

色相:

以红,橙,黄,绿,蓝,紫6个主要色相为基础,调配成24色相环

明度:

是把黑定为10,白定为20其中有9个阶段的灰色系列,共11个阶段。

彩度:

与孟塞尔色立体相似。

作业:

1、一张24色相环。

尺寸:

25×25CM

2、一张色彩的明度推移,色彩自定义。

(以一种色为标准)尺寸:

25×25CM

3、一张色彩的纯度推移,色彩自定义。

(以一种色为标准)尺寸:

25×25CM

第二讲色彩混合(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色彩的知觉,掌握色彩混合的方式和混合效果。

教学重点:

色彩的混合

教学难点:

色彩的适应性、恒常性、色错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讲课4课时

授课提纲:

第一节知觉

1.视觉的适应性

2.色彩的恒常性

3.色彩的易见度

4.色彩的错觉

第二节色彩的混合

1.加色混合

2.减色混合

3.中性混合

教学内容:

第二章色彩混合

第一节色彩的知觉

1.视觉的适应性

视觉的适应分三种适应:

a.明适应:

从黑房子里走到强光下,从眼睛一片白芒芒到恢复正常。

b.暗适应:

从明亮的室外到暗室,从看不见到看见世面 

c.色适应:

一块鲜艳的颜色刚看到很夺目,但不一会就暗淡了。

2.色彩的恒常性

它主要来自于人们头脑中旧经验对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印象。

*一旦某事物的色彩被认可,即使客观的条件有所变化,而相应的知觉却恒常不变。

*色的恒常性一方面给色彩训练带来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给色彩的表现带来更为广阔的,多样的变化。

3.色的易见度

色彩的属性越大,注目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明度差是决定视觉认度的主要因素。

*如图形色与底色是两个不同的色相,但明度相似,那么形象肯定是模糊的,相反,即使它们的色相一致,但明度变化强烈,那么视觉的易见度也是高的

*各种纯色用白色做背景注目力没有黑色强

4.色的错觉

在视觉活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觉的对象与客观事物的不一致的现象,似乎眼睛看错了,我们将这类知觉称为错觉。

也就是说,一个颜色几乎从未以它的物理真实面貌被我们看到过,色的错觉由色彩对比造成的,没有对比,就没有错觉,对比加强了,错觉也就加强了,因此,只要对比存在,错觉就不能消除。

色的错觉一般分为边缘错觉和包围错觉两个方面:

a.错觉最显眼的地方在对比色交界线的两侧,称为边缘错觉。

  如:

白,灰,黑三个不同明度的色阶并列相排,注意观察中间灰度的明暗变化,会发现白色交界处的这个边缘显得暗淡些,而与黑色交界的这个边缘看起来明亮一些。

b.包围错觉也称为全面错觉,它比边缘错觉带来的错觉更强烈,也更重要。

在同样光的作用下反射同样光的物体,对比的作用常常使我们改变对色光的感觉。

*错觉的一般规律:

对比可以造成对比双方向着互为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错觉,不同明度的色彩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不同色相的两色对比,将顺着色轮向各自两边发展,直到补色,彩度对比将扩大色彩的彩度间隔

第二节色彩的混合

色彩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某种方式合成一种新的色彩,称色彩混合。

色彩的混合的方式分:

加光混合、减光混合、中性混合三种。

前两种混合方式是在色彩进入人的眼睛前进行混合;后一种混合方式是色彩进入人的视觉系统后进行的混合。

1.加色混合

加法混合指的是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的总和,因此叫加法混合。

色光混合中,三原色光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种色光不能用其他色光相混而产生。

朱红+翠绿=黄、翠绿+蓝紫=蓝、蓝紫+朱红=品红。

当三原色光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时,所得到光是无彩色的白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相混就产生白光,那麽这两种色光就是互补关系。

如:

朱红+蓝、翠绿+紫红、蓝紫+黄都是互补关系。

2.减色混合

指的是颜料、染料的混合,透过重叠的彩色玻璃纸或色玻璃所映现的混合色。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品红、蓝紫补色淡黄、朱红的补色天蓝色,这三原色,是不能用任何颜色混合出来的,用两种原色混合出来的颜色称为间色。

如:

红+蓝=紫、黄+红=橙、黄+蓝=绿。

如果两种颜色能混合出黑色或灰色,那麽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

用三种原色相混会产生含灰的复色如棕色、橄榄绿色等,当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可以产生黑色或黑灰色。

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下降。

在颜料三原色中,若将两种色彩等量混合即可产生间色(又叫二次色,指两种原色相加而产生的颜色),其明度比两个原色都低。

若将三个原色等量混合,可成为黑色。

在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混合,产生的间色与另一种原色间的关系是互补色的关系;在色环上,处于相对应的180度上的两个色彩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色的关系。

互补色相混合而成灰黑色。

这种类型的混合,混合的色数、次数越多,形成的色彩越污浊,并且明度、纯度也相应地降低,色相也随着相应地改变。

水彩颜料、油墨、彩色玻璃纸,透明度较高的彩料,有机玻璃等,被称为透明色料,它们的叠置,如同色料的直接混合,可以得到新的色彩感。

和色料直接混合一样,叠置三原色的品红、黄与青,主要三间色是橙、绿、紫。

与原色相对的间色为与原色互为互补色。

黄与青叠置出中绿,黄与品红只能叠置出大红,叠不出桔黄。

青与品红叠置出紫色,这紫色比青与品红的明度要低得多。

一旦品红改成大红,或青色稍稍偏深,叠置色就不再偏紫,而是偏黑了。

例如普蓝与大红叠置,叠出的红就是黑色。

互补色叠置,本彩色的明度高时,可叠出灰色或含灰色;本来色的明度偏低时,可叠出深灰色或黑色。

叠置时,色彩有纸面之分。

一般来说,叠置色受面色的影响较大,例如大红与翠绿叠置出黑色。

大红为面色时,黑色有红味;翠绿为面色时,黑色倾向绿。

面色的色层越厚,透明度越低,这种色的倾向就越明显。

印刷油墨叠印时,从生产的方便和叠印的效果看,叠色中明度偏高的最好作底色,不应作面色。

装潢设计人员如果能准确而熟练地应用油墨叠色,可以使印刷品的用色和印次减少,而产生色彩丰富,色层匀实,光泽感强,印刷方便,印刷费用可能节省的效果。

问题在于叠出色的效果很难预计,需要苦心研究,一旦预计错误,效果可能更差。

3.中性混合

无论是色光的混合还是色料的混合,都是色彩未进入眼睛之前以在视觉外混合好了,再由眼睛看到。

这种视觉外的混色为物理的混色。

另一种情况是颜色在进入视觉前没有混合,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眼睛的作用将色彩混合起来。

这种发生在视觉内的混色为生理混色。

由于视觉混色效果在知觉中没有变亮也没有变暗的感觉,它所得到的亮度感觉为相混各色的平均值,因此叫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的方式:

①平均混合(颜色旋转混合),这是由于转动的色盘使眼睛的视网膜在同一位置上不断快速更换色彩刺激的缘故。

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②空间混合,是指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的色块感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混合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称为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属中性混合,即不加光也不减光。

用空间混合的方法达到的混色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亮。

纺织品中经纱纬纱交叉的混色现象,如一块布料的经纱是黄色,纬纱是蓝色,交织成的布料远看即使一块绿色。

运用色彩油墨进行的四色印刷,也是利用了并置混色原理。

近代和现代胶版印刷就是利用了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借助大小疏密不一的极小的原色点,混合出极丰富而真实感极强的色彩。

空间混合在美术表现中应用十分普遍,如:

马赛克镶嵌壁画,绘画艺术上的点彩风格的方法增加色彩的明度与刺激性。

我们站在铁路上,可以看见眼前的两根铁轨伸向远方,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的一点。

如果两根铁轨各有各的色彩,经过一定的距离,离轨“合一”之后,两种色彩也会合成一种新的色彩。

形的合一称为形体透视缩减,色的合一称为色的空间视觉混合。

把不同色彩的以点、线、网、小块面等形状交错杂陈地画在纸上,离开一段距离就能看到空间混合出来的新色

若空间混合的原色与减光的原色相同,那空间混合间色、复色等和色盘混合的间色复色接近。

并且混出的色彩活跃,明亮,有闪动感,与减光混合的色彩很不相同。

空间里都有形的透视缩减,同样都有色的空间混合,这是由眼睛的感觉方法所决定的。

印象派就遵循这个规律,创作了不少点彩油画。

这些画面的色彩很响亮,阳光感和空气感均表现得很好。

装饰色彩也可以借助空间混合的原理,用少量的色混出较多的色,以此来丰富设计的色彩,增强作品的力量。

古代的镶嵌画便是先例。

作业

一张色彩表达25cm×25cm

要求:

以一部电影为对象进行色彩创作.

第三讲色彩对比和调和(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对比,掌握色彩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