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461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心理健康.docx

班主任心理健康

班主任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知正常,胜任工作

认知是人的智力方面的基本心理素质,与“认识”同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点与联系的反映,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

智力正常的人,都有正常的认知,但认知水平与人的知识水平及经验水平有密切关系。

班主任的认知水平会随着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

2、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

这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也就是“师魂”。

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和自己学生的爱,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谈不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有了这些,才能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4、良好的职业兴趣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的兴趣,包括广泛的文化知识兴趣和专业兴趣;二是对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师职业兴趣的核心;三是高尚的教育志趣,有了这种志趣,教师就会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以此为乐,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良好的人格特征

韩进之教授提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良好的个性品质:

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

”也有人总结出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两个人格维度——成就取向的人格和人际取向的人格。

成就取向的人格由管理能力、智力、忍耐力、职业责任感等组成;人际取向的人格由影响力、非权力性、非防御性、自我同一性等组成。

后来又增加了课堂行为方面的两个维度:

魅力和组织才能。

魅力由对某一课程的兴趣和表达能力组成;组织才能指能够有条理地、系统的组织教材和课堂教学活动。

6、正确的工作动机

班主任的工作动机是其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直接原因,或称为内部动力。

从班主任工作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班主任工作是内容复杂、任务繁重、报酬偏低、责任重大的一项工作;从班主任工作的过程来看,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花费时间较多,效果隐蔽性较强,有时又会出现反复无常的现象;从班主任工作的结果来看,班主任的心血和汗水的回报是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而自己却“一无所获”。

班主任如果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强烈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他在工作中就会失去动力,也就难以较好地完成任务。

所以,培养班主任的工作动机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奉献精神、博爱之心和责任感。

7、坚强的意志

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需要足够的勇气、信心和坚强的意志。

在实际工作中,给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带来的最大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不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二是“好心不得好报”。

对于班主任来说,付出辛勤的劳动总希望学校和同事能够理解、接纳和肯定,但在许多情况下,班主任所做的大量工作别人是不得而知的,有时还遭到一些冷嘲热讽和不公正的待遇。

所以,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信念和意志修养,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把教育工作做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8、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

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其情绪的表现,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对强化教育效果十分重要。

有些班主任平时不大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常常会发脾气,这样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抵触,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而且损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学会调空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切不可把学生当作个人不良心境的“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抗拒和抵触,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

恩格斯曾把心理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的确如此,人眼可以看到缤纷的世界,人耳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人眼可以贮存记忆,人的心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体现多种多样的感受,其乐无穷。

但并不是每个人对“心理”都有准确认识的,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把“心理”与“心”联系在一起,以为心理活动就是心脏的机制。

其实,科学证明,主宰心理的并不是心脏而是人脑。

  人的心理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事物或人,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态度或观念,如:

遇到挫折,有的人会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有的人会把它转化为动力,正确对待,勇往直前,这其中就能看出人的心理品质有好有坏。

心理健康,品质好的人才能适应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如果说古代社会注重人的“体力”,近代社会注重人的“技能”,那越来越看重“心理素质”,据权威机构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也就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心理素质是不合格的,所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一、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有的人把健康的心理品质概括为六种心理倾向分别为自尊、自信、责任、自强、好奇、同情;八种精神分别为自立、敬学、竞争、合作、开拓拼搏、实干、乐干;十二种能力分别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表达、操作、交际、承挫、自学、创新;八种行为习惯分别为生活上自理、知识上自学、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可见健康品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这里现简单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包括知识(哲学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一般知识、经验知识)和能力两部分,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中学生要学好知识,更应侧重的就是智力的开发。

  

(二)兴趣广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伟人都有广泛的兴趣,如诺贝尔喜欢文学创作;居里夫妇爱骑自行车郊游;鲁迅热爱集邮、看电影,还热衷于绘画;陈毅爱下棋;毛泽东爱游泳……。

广泛的兴趣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应当广泛接触事物,培养多方面兴趣,为自己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从兴趣的培养过程中,完善健康的心理。

  (三)情感丰富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之一,它包括三种形式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有多种需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现,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情感丰富,而且还要稳定、适度。

  (四)乐于交往

  人是社会中的人,要想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卡耐基就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

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除了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他的人际关系。

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进行调查,发现从1901年到1072年间的286位获得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

这个基本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在人生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学会与人合作。

  (五)坚强地意志

  意志是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困难是必然的,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战胜困难,有所作为,古今中外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编写成《本草纲目》;马克思用40年时间写《资本论》;贝多芬失聪奏出《命运》;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

这些都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除此之外,健康的心理还包括许多方面,有人就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制定了十项标准,那如何把这些表现和标准转化为中学生的内在,我认为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中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那教师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教师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

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来进行。

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知,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二)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从教材的载体——教材上来看,中学的各门学科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具备优秀品质;数学、物理、代数、生物可以对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其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美术、音乐课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

因此,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可以使学生无处不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完成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摈弃主宰一切的观念,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创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朋友,注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含蓄的手段亲近学生,贴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会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从学生的看法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四)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心理素质的好坏,知识储备的多少决定着他传道授业的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

正如加里宁所说: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当中树立可望又可及的榜样。

用自己的行动对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心理素质教育吸引并感染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时刻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提高,陶冶情操,优化素质。

  总之,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多营造、创设优良的氛围,多给学生展现美好的一面,让成长中的中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正面教育,茁壮成长。

  目前,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学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可搞可不搞的无合法地位,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

这对学生教育来说是必要的,对政治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品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使命,为造就21世纪的综合人才奠定基础。

(一)班主任本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面队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过高的期望和与此相比微不足道的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面对很不成熟的学生,自己的心理健康难免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在呼吁社会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关爱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二)具有教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1、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心理教育才能的综合体现,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高尚的师德修养,二是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三是良好的综合心理品质等。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形成,在心理教育工作中经常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处理问题,使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正确处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将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2、角色扮演和换位能力

班主任的角色是多重的,心理教育要求我们将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心灵融为一体,班主任需要通过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学生相处,从而感染、教育学生。

角色换位是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换位是一种尊重,是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

班主任只有心理换位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3、良好的亲和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班主任虽然工作能力并不是太强,但威信很高,学生都很喜欢,班级的凝聚力也很强,学生一般都学习轻松、生活愉快,也较少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就是班级亲和力的一种表现,而这种亲和力就来自于班主任,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中去影响显示,从而形成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心理关系。

4、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能力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等同于思想问题、品质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班主任要通过观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有时。

学生会主动找班主任进行咨询,班主任应抓住机会,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心理测量工具的操作和使用能力

班主任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方法,能够科学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检测和评估,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班主任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面对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迫切要求,努力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是有效提高心理经验实效的重要途径。

二、           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目标和任务灵活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形式。

可以单独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机组合。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环境营造法

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中发展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没有压力,非常坦诚、愉快,而且这种快乐还具有感染力和传递性。

那么。

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些努力。

(1)真诚。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以真诚、真实的自我出现在学生面前,表里如一,真实可靠。

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老师总是装腔作势,成天板着脸,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

虽然我们提倡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但并非说应该处处追求完美,事事居高临下。

只有班主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学生才能真诚地接纳老师。

在真诚的环境中,学生将学会宽容和理解,能够善待和接纳每一个人,因此,班级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起来。

(2)接纳。

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不良行为,老师都应该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

老师仍然尊重他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愿意帮助他们。

(3)尊重。

首先要绝对完整地接纳学生,其次要充分信任他们。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信念,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另外,就是无私的关怀学生。

只有真正无私地爱,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4)理解。

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合理因素。

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经常是他们自己也未必明确意识到的。

作为班主任,应该比他们更为敏感地想到和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敏锐地找出其中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倾听。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学会倾听。

倾听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

倾听,就是认真听学生讲话,认同他们的体验,接受他们的思维方式。

不仅接纳学生,而且积极关注他们。

不打断学生的倾诉,冷静对待学生倾诉中表现出的激动情绪,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宣泄情绪的机会和空间,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的想法和问题,从而进行有的放矢辅导。

(6)探讨。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自信自明,帮助学生认识与思考他们当前的困难、挫折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说话、少讲个人意见,多提开放性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

例如,学生由于自己学业不良而认为自己笨时,你可以开导他:

“你这门功课不太好,这是暂时的,你其他科目好,还有你的特长,你怎么能灰心呢!

只要努力,一定能学得越来越好。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信心。

(7)分享。

班主任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老师能够懂得他们的体验,并且与他们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等。

分享学生的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老师的各种帮助。

2、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班风和校园校貌等方面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让班集体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师生们在班级和学校中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良好的心理物质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二)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能使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摆脱心理困扰。

但是,班主任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必须走出两个误区:

一,心理咨询不是谈心,更不是说教,而是借助于双方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启发、帮助和指导的过程;二,心理咨询不是病,也不同于心理诊断,学校中的心理咨询,需要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恢复健康心理,健康成长。

班主任常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

1、个别咨询法

(1)认知重建。

认知重建,指通过班主任的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模式,澄清和认识那些使学生情绪和行为失调的信息或假设,建立一个有利于消除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的新的认知模式。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由认知水平或认知错误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较常见,运用认知重建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的方法,是对学生自我改善、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目的是帮助学生削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不妥行为,帮助其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它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为特征,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

在班主任工作中,适时地运用行为矫正法、制定行为契约,来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非常实用。

例如,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可以先制定矫正目标,采用每天用本子进行作业记录、每天让家长检查作业、学会自己检查作业等步骤,来矫正学生的拖拉作业的毛病;同时在学生完成作业有进步的时候,及时地实施正强化措施,用画五角星、插小红旗的方法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的不良毛病得到纠正,自立意识不断加强,坚定学生改正缺点的信心。

制定行为契约及其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总量:

①陈述要非常具体,不说空话,如“我将努力学习”就不如“我将每天学习两个小时”更不效;②告知他人,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和监督;③目标不能太远,要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目标太远,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④追求系列性成功,选择的契约行为要能取得不断的成功,持续表现出效果。

行为矫正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自我肯定训练、动作协调训练、图书疗法等方法,班主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团体咨询法

(1)团体活动法。

在集体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熏陶有着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可以借助专家的科研成果,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班级学生进行团体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班级这个环境中设计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题目,进行适应新环境、与人合作、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的活动。

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活动法还可以结合班活动和校内的各项活动同时进行,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

(2)讨论法。

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正,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

一般的程序为:

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辨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此外,角色扮演、心理剧、结构性游戏等也是很不错的班级团体心理训练和辅导的方法,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采用。

(三)心理素质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种训练不仅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能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

学生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心理活动课法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要求,可以设计专门的心理活动课程。

这种活动课程设计可以将所要训练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素质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或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使其受到锻烁,从而提高某方面的心理水平,形成该方面的心理水平,形成该方面的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课程由于类型多样、形式活泼,很受学生欢迎,实践效果也很好。

2.           讲授知识法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讲授法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

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           情景陶冶法

将有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带到特定的(或专门设置)的情境中去,让其接受熏陶和陶冶,从而改变其某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实施情景陶冶法需要注意:

①所设置或选定的训练情境要适合学生心理训练的要求;②组织情境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③训练中要注意学生安全,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发生意外;④训练内容要适当,不能因此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4.           测量法

借助于测验或量表对某一心理品质做出数量的描述。

测量法抱括智力测验、态度测验、性格测验、能力测验等。

通过测量,一方面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四)家校配合法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

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家长的管理模式往往是:

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业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巨压力,这样的管理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地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

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有的学校还简单化地抱着考分不放,学生的方方面面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更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

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受家庭影响很大,因此,家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家长有机配合。

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校联络卡、召开亲子家庭会议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家校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

三、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生活的开放、宽松、积极,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班集体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环境一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是一个有着一定规章制度的严密群体,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可以利用这一群体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       良好班集体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