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12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强烈推荐隆昌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代项目建议书)

项目编号:

xx

 

 

xxxx咨询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九月

 

编制人员

姓名

职称

执业资格

學校

工程师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

得到

工程师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

得到

高级咨询师

得到

经济师

第一章总论6

1.1项目概况6

1.2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7

1.3可行性研究编制原则7

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8

1.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8

1.5项目研究目的及范围8

1.6可行性研究结论9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0

2.1项目建设背景10

2.2建设的必要性13

第三章项目选址条件分析15

3.1德隆县界市镇概况15

3.2界市镇用地布局规划17

3.3项目选址19

3.3项目拟建地址建设条件22

第四章建设内容和规模24

4.1建设内容24

4.2建设规模24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26

5.1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6

5.2设计依据及规范26

5.2.1设计依据26

5.2.2设计规范26

5.3总平面设计27

5.4出入口通道28

5.5停车位设计29

5.6道路工程30

5.6.1停车场内部道路30

5.6.1.1.路基设计30

5.6.1.2路面设计30

5.6.2市政道路35

5.6.2.1标准路路幅断面设计35

5.6.2.2路基设计36

5.6.2.3路面设计37

5.7排水工程方案38

5.7.1设计依据38

5.7.2工程概况38

5.7.3设计标准39

5.4.4管径设计39

5.8给水工程方案40

5.9绿化工程方案40

5.10照明设计41

5.10.1采用规范及手册41

5.10.2道路照明标准41

5.10.3供电电源41

5.10.4配电线路42

5.10.5照明控制42

5.10.6照明布置及光源42

5.10.7防雷与接地43

5.11其他43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44

6.1雨季施工44

6.2辅助配套设施44

6.3劳动安全与卫生45

6.4安全控制目标46

6.5安全生产管理机构47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9

7.1概况49

7.2法律法规49

7.2.1法律、法规49

7.2.2技术规范49

7.2.3技术文件50

7.2.4评价标准50

7.3环境影响分析评价50

7.3.1评价范围50

7.3.2环境现状50

7.3.3环境影响初步分析51

7.3.4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52

7.4结论及建议54

第八章节能措施55

8.1设计依据55

8.2能耗状况与指标分析55

8.2.1能耗使用55

8.2.2项目能耗分析55

8.2.3能耗指标分析57

8.3节能措施57

8.3.1采用节能设备57

8.3.2加强施工节能57

8.3.3加强节能管理58

8.4节水措施58

第九章招标方案59

9.1招标范围59

9.2组织形式59

9.3招标方式59

9.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60

9.5评标方法60

9.6招标备案61

第十章项目组织与管理62

10.1组织机构62

10.2项目的组织管理64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67

11.1施工条件67

11.2项目实施进度67

11.3实施进度横道图68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9

12.1投资估算的依据与说明69

12.1.1编制依据69

12.1.2说明69

12.2投资估算方法70

12.3投资估算70

12.4资金筹措74

12.5投资计划74

13.6相关说明74

第十三章风险分析及对策75

13.1建设方的筹资垫资的融资风险。

75

13.2建设期间风险75

13.3主要社会风险78

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分析80

14.1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影响评价80

14.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81

14.3社会评价结论81

第十五章结论和建议82

15.1结论82

15.2建议82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

1.1.2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德隆县界市镇。

项目所在位置

1.1.3项目业主

界市镇人民政府。

1.1.4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1.1.5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

征地拆迁应该在项目开工前完成。

以上为设想的施工进度,实际状况宜根据现场施工量、天气情况及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方默契程度等因素适当做出调整。

1.2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德隆县界市镇总体规划》(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第三版;

9、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10、业主提供的项目有关资料;

11、编制人员收集的相关资料。

1.3可行性研究编制原则

1、应符合规划条件。

2、在满足规划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周边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已建成和在建项目的建设情况,减少废弃工程。

3、按近远期结合原则,考界市镇发展的状况,合理确定实施时序。

4、确定采用技术和指标时,遵循实用、美观、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

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为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场、道路以及配套的给排水、电力、通信、绿化、路灯、安全防护设施等附属配套设施的建设。

项目建设规模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规划总用地面积

m2

20846.10

约31.269亩

一、停车场

规划用地

m2

12315.07

约18.45亩

绿化

m2

2022

乔木、灌木、草坪等 

道路

m2

5338

沥青混凝土(6米宽道路长620米,6.5米宽道路100米,8米宽道路121米路面)

汽车车位

m2

4523.75

嵌草砖铺装,329个车位

摩托车车位

m2

231.32

嵌草砖铺装 

出入口及岗亭

m2

200

 3处

给水及消防管网

m

1000

排水管网

m

1000

二、道路

规划用地面积

m2

8531.03

约12.819亩

其中:

横向道路

m2

4531.03

长226.55米,宽20米

竖向道路

m2

4000

长200米,宽20米

1.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共计投资2913.18万元。

资金来源为业主自筹。

1.5项目研究目的及范围

我公司受界市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对“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选址条件分析、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措施、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组织及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社会效益分析、财务分析、结论及建议。

并提出结论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6可行性研究结论

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是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德隆县界市镇总体规划》(2008)、成渝高铁德隆站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下提出。

成渝高铁的修建将加大成都、重庆核心城市对高铁沿线城镇辐射作用的发挥,加快沿线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对沿线的城镇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

位于界市的德隆站一方面是界市和德隆以致其周边乡镇人员外出的重要快速通道,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地区,如成都、重庆及沿线城市等进入德隆的前沿“门户”。

本项目属于德隆北部新城配套工程,也是成渝高铁德隆站的配套工程,通过完善成渝高铁德隆站配套设施,推动德隆北部新城建设进程。

项目建设有利于城市资源整合,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方便车辆停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是承载德隆县界市镇发展的需要。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建议建设单位按照总体规划,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建成。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经过 “十一五”发展,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面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四川省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

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1.2成渝经济区规划

2011年,在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刻,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战略定位: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远期目标到2020年,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的确立,对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在规划中明确了“双核五带”布局结构,界市镇位于“五带”之一的“成内渝发展带”上,是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联接双核(成都、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经济带。

2.1.3成渝高铁的建设

2008年起我国正式进入了高铁发展与建设的时代。

高铁以其安全、快速、大容量、节能环保而备受各国的重视,近几年来取得飞速发展。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近中期即2010年至2040年,用30年的时间,规划建设“五纵六横七连线”,将全国主要省市区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网络大框架。

成渝高铁于2010年3月20日动工,全长308.59公里,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小时,西起成都,东至重庆市渝中区,北经成都与拟建的成绵乐客运专线相连,南经重庆与拟建的重庆至万州客运专线连接。

成渝高铁将成都和重庆的时空距离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形成川渝地区城际客运骨干网,将对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2.1.4成渝高铁的建设对界市镇的影响

界市镇位于德隆县域北部,南距德隆城区13公里,东北与荣昌县大建乡、盘龙镇相邻,西北与内江市东兴区永东乡、顺河镇接壤,南面与本县普润乡毗邻。

成渝高铁作为客运专线,为界市带来的主要是人流的集聚与疏散及其产生的需求与服务方面的影响。

规划中的德隆站不仅是界市对外联系的主要“窗口”,也是德隆县城对外联系的北部“门户”,其服务范围不仅包含周边乡镇,如普润乡、周兴镇等,还包含德隆城区及快速规划中的干道沿线乡镇,甚至与界市相邻的永东乡、盘龙镇等也可受其辐射影响。

因此,位于界市的德隆站一方面是界市和德隆以致其周边乡镇人员外出的重要快速通道,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地区,如成都、重庆及沿线城市等进入德隆的前沿“门户”。

从影响时序来看,作为德隆“门户”的界市,首先是人流集聚与疏散之处,产生的是对居住与服务的大量需求,从而将影响并带动以房地产业和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界市的迅速发展,使界市有可能成为高铁沿线环境优美的居住目的地以及区域的商贸和休闲中心。

同时,随着界市经济基础的增强、地位的提升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将吸引来自沿线经济中心产业的转移,有可能成为高铁沿线的工业转移与承接的可选基地之一。

因此,从近期来看,主要是以房地产、商贸为主带动起来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中远期来看,随着界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以及影响力的提升,将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沿线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承接工业企业的集聚。

2.2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德隆县界市镇“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步。

根据《界市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城建美镇战略,着力建设成渝两地幸福宜居区。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规范化管理,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将场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打造“一站、一轴、一中心、一环”工程,即:

依托高铁德隆北站,以快速通道为轴打造休闲观光旅游走廊,以5平方公里的界市风格民居场镇为中心,涵盖现代商贸、生态居住、公共服务、观光旅游、新型产业、高铁综合服务等六大功能区,辐射周边5平方公里的林、渔、果业环形区。

高标准建设车站及广场,重点实施主体街道、场镇过境段、环镇公路等道路的改(扩)建及界隆街、工商街、和谐家园二期工程、市中街、文化街的旧城改造,在2015年前旧城改造全部完工。

全力打造商业步行街、湿地公园、行政办公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全面实施场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快速建成“生态、宜居”的北部新城。

2.2.2项目建设是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的要求

目前德隆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期201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8000人,远期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55000人,根据规划综合考虑各方要素及政府发展思路,确定界市的城镇性质为:

德隆县域北部片区服务中心,德隆城市北部门户,以发展居住、商贸、旅游和绿色新兴产业为主的生态宜居高铁新城。

公共停车场是一种社会便民性质的社会服务。

它是当代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保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在公共车场极具缺乏的情况下,通过投资修建公共停车场,用以解决市民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和一些社会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工作质量;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当地区域的整合和总体机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因此,随着德隆北部新城的不断建设,德隆北部新城停车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2.2.3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

城建是城市升级的马达、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动脉。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

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改善了城市经济圈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城市道路交通在提高城市资源整合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满足物流业、商贸业特别是对旅游文化产业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2.4项目建设是提升城市品味的需要

加强城市区域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范停车秩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有利于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随着城市的发展,该片区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商圈之一,该项目有利于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经济活力,提升形象,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条件分析

3.1德隆县界市镇概况

德隆处于成渝两大都市中部,距成都市210公里、重庆市138公里;位于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和永川五个中等城市中间,距内江37公里、自贡81公里、宜宾124公里、泸州60公里、永川83公里,素有“川南门户”之称。

坚持以巩固深化“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揽,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商贸多元化,全县各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2011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71亿元,增长15.4%,人均GDP达到3531美元。

其中:

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49亿元、99.39亿元和34.83亿元,分别增长4.3%、20.2%和9.4%,全县经济呈“二、三、一”的经济结构模式,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3.8%。

其中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79.3%,拉动经济增长12.2个百分点。

界市镇位于德隆县域北部,南距德隆城区13公里,东北与荣昌县大建乡、盘龙镇相邻,西北与内江市东兴区永东乡、顺河镇接壤,南面与本县普润乡毗邻。

内隆路穿镇而过,是全镇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对外交通,为成渝高速公路的支线,是全镇的交通动输大动脉。

另外有乡道3条,分别为界永路(界市—内江东兴区)、界周路(界市—周兴镇—重庆荣昌县)、界天路(界市—天华—重庆荣昌县)。

建设中的成渝高铁从镇区北侧经过,并设有站点。

图3-1界市镇在德隆县市的位置

3.1.1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春早、夏长、秋凉多绵雨、冬暖而多雾。

光、毫米,分布不均,夏旱年频率高,日照时数年均145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94.40千卡C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2、水文

界市镇地处盆地内浅丘中谷,土壤以白善灰棕色为主,水利设施有德隆县较大的红旗水库和王家寺水库,刘家桥水库、包家山水库、水桶湾水库等小型水库以及塘堰319口。

2007年末全镇蓄水600万方,灌溉面积约12000亩,设有电灌站6处,配套水渠27.2千米,能基本解决界市、蔡家浅丘区农田灌溉用水,境内矿产资源除天燃气外,极度贫乏。

3.1.2社会经济概况

界市镇幅员面积69.31平方公里,境内有界市、天华和蔡家寺三个场镇,镇政府驻地设在界市场镇。

界市镇现辖2个城镇型社区、31个行政村。

2010年底全镇总人口488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0人,镇区常住人口约6000人。

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9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万元,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二产业增加值1亿元,三产业增加值7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9元,三产比重为42:

34:

24。

3.2界市镇用地布局规划

3.2.1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现状

界市城镇规划范围内现有居住用地15.46公顷,占建设用地36.60%,人均居住用地25.76平方米

2.快速路西侧在老镇区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居住组团;东侧新增两个居住组团。

沿快速路两侧居住用地在建设时可考虑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相互兼容,混合建设一定量的商业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189.70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37.88%,人均居住用地34.49平方米。

3.2.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现状

界市城镇规划范围内现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主要为镇政府、中小学、镇卫生院等,总用地3.79公顷,占建设用地8.97%,人均6.32平方米。

2.规划

本次规划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含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体育用地等。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主要分布于站前综合服务组团及规划区中心,相对集中分部,形成新城公共设施中心。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总用地面积为72.70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14.52%,人均13.26平方米。

3.2.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现状

界市城镇规划范围内现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为商业设施及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用地1.74公顷,占建设用地4.12%,人均2.90平方米。

2.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包含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等。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45.37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9.04%,人均8.25平方米。

3.2.4工业用地布局

1.现状

界市城镇规划范围内现有工业用地1.90公顷,占建设用地4.5%,人均工业用地面积3.17平方米

2.规划

界市镇规划工业用地22.8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4.56%,人均工业用地面积4.15平方米。

参照“两化”和“三集中”的发展要求,逐步取缔现状布局散、环境差、污染大的企业,集中建设产业园区。

3.2.5交通设施用地布局

镇区交通设施用地包括交通站场用地、综合交通枢纽用地、城市道路用地。

规划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20.53万平方米,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4.07%。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为成渝高铁德隆站点用地,位于城镇北端,用地规模11.64公顷。

交通站场用地为公交首末站、客运站及镇区内设置的八处停车场,总用地7.12公顷。

道路用地包括镇区内各主次干道和支路,用地规模101.77公顷。

3.2.6公用设施用地布局

界市镇规划公用设施主要为消防站、配气站、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用地2.08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42%,人均市政设施用地0.38平方米。

3.3项目选址

3.3.1项目选址依据及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德隆县界市镇总体规划》(2008);

5、关于发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建村[2000]36号)

6、关于下发《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川建委发[95]204号)

3.3.2界市镇区域优势条件

1.土地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选择区位要有超前意识,虽然目前界市镇的周边环境、交通状况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成渝高铁德隆站的建设、市政设施的投入、城市环境的改善、土地用途的转换等,必将引起土地的增值。

加上目前该地区多为农田、菜田、苗圃和村落,征地费用与德隆县城相比十分有优势,因此,其升值潜力巨大,政府的收益也可以达到最高。

2.环境条件较好,无大型污染源,便于形成优美的城镇景观环境界市地处山区丘陵地区,境内低山丘陵绵延,沟谷、水塘镶嵌,竹木成林,已建成了万亩竹海生态基地,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3.起步建设条件较好

界市作为成渝经济区腹地的成内渝经济带上中心城市——德隆的北大门,是德隆实施融入成渝发展战略的前沿,而高铁站点的设置更增强了界市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桥头堡”地位。

依托人力和财力资源,并可由此快速的形成新区面貌,聚集人气,达到引导和带动城镇产业调整、职能升级、形象重塑的作用。

3.3.3区域不利因素

1.经济基础相对较差。

界市整体经济水平在县域内处于中游水平,与临近的周兴镇、普润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资源优势不突出

界市主要是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镇域传统农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基础,形成了万亩麻竹生态基地,为竹笋的主要产区,但各项资源与产业的比较优势都不突出,缺乏资源特色,并且具有与周边城镇的同质化现象。

3.内外交通不发达

界市镇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内隆路,道路等级不高,且路面状况较差,对外交通部发达。

内部交通体系不完善,仅有三条乡道,交通网络性差。

3.3.4选址要求

1.停车场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及防火等要求。

2.应临近城市道路。

3.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与主要服务对象的距离在城市一般地区不宜大于300米,市中心地区不宜大于200米。

4.避开地质断层及可能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区。

3.3.5选址结果

应选择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严禁在断裂、滑坡等危险地震地带和由于地震可能引起火灾、水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