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986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docx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1 学习目标

1.了解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重点在于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出现的变化;

2.了解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3.掌握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4.掌握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5.掌握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6.掌握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了解斯特鲁米林、舒尔茨、丹尼森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7.掌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概念

1.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1)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2)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3)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2.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高等教育的定义

(2)《苏联百科词典》对高等教育的定义

(3)《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高等教育的定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a.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b.舒尔茨的研究;

c.丹尼森的研究。

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a.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b.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

c.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①教学服务:

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②科技服务:

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③信息服务:

包括利用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为社会服务;

④设备开放服务:

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设备向社会开放。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2.1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方针的含义和基本构成;

2.了解我国教育方针基本内容的演变过程,理解1957、1985、1995、1999年制定的教育方针;

3.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和性质;

4.掌握高等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5.了解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基本规定的演变以及制定目标时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6.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

7.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8.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2.2 核心内容纲要

②1985年制定的教育方针;

③1995年制定的教育方针;

④1999年制定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教育目的的性质

①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②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的关系

(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导向作用;

②调控作用;

③评价作用;

④激励作用。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①1961年制定的规定;

②1978年制定的规定;

③1998年制定的规定。

(2)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①德与才的关系;

②身与心的关系;

③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如下:

(1)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高尚的道德和美德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2.全面发展的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的作用和主要任务;

②智育的作用和主要任务;

③体育的作用和主要任务;   

④美育的作用和主要任务。

(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①教学工作;

②科学研究;

③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3.1 学习目标

1.掌握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和历史演变;

2.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关系;

3.了解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重点是西方教育观点的转变;

4.掌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重点是两者关系的逐渐融合;

5.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重点是英才高等教育阶段和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6.掌握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重点把握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

(1)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2)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2.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1)个人本位观的主要观点和演变

(2)社会本位观的主要观点和演变

3.对“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的看法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我国古代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

(2)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

2.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其特征如下:

①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1)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2)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1.高等教育平等

(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①保守主义阶段的定义;

②自由主义阶段的定义;

③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的定义。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①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②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3.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①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②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提高高等教育工作效率,必须:

①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

③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4.1 学习目标

1.掌握学制的概念和建立的基本依据;

2.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和高等学校层次特征,重点是美国和日本;

3.掌握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层次特征和基本类型,重点是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4.了解高等学校学位制度的演变和现代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重点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学位制度;

5.掌握我国高等学校学位制度体系和发展、改革的方向;

1.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1)学制的概念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①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美国学者伯顿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特点,从举办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是:

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2)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①1951年的高等学校学制;

②1952~1953年全局性的院系调整;

③文革期间学制的混乱;

④文革后学制的恢复和重建;

⑤目前的高等学校学制。

(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①高等专科学校;

②大学和专门学院;

③研究生院。

(3)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①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②广播电视大学;

③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④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⑤其他类型的学校。

二、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1.学位制度的由来

(1)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

(2)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

2.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

(1)美国的大学学位制度

(2)日本的大学学位制度

(3)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

(2)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

①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②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③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有:

①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

②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

③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

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方向:

“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1.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

②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a.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b.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c.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2.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

第一阶段:

1993~1997年,国家负责安排就业;

第二阶段:

1997年后,所有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①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②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③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④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四、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1.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与聘任

(1)高校教师职务的设置

①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5.1 学习目标

1.掌握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类型,重点是中央集权型、权力分散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体制的涵义和代表;

2.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的基本方向;

3.了解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类型,重点是欧洲大陆、美国、英国拱式;

4.掌握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的特点和未来改革趋势;

5.掌握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和未来改革方向。

5.2 核心内容纲要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曾几经变革,大致经过以下阶段:

①1950~1958年为中央集中管理时期;

②1958~1963年为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力下放,高等学校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

③1963~1966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④1966~1978年为文革混乱时期;

⑤1978~1995年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⑥1995年7月至今为“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如下:

①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③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

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

   

(2)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

(3)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1966~1978年为文革期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力结构出现混乱;

1978~1984年期间,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4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a.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b.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③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2)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①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②我国高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

③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①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

②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

④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6.1 学习目标

1.了解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重点在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因素上;

3.掌握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重点在层次、专业、形式、能级和地区结构上;

4.掌握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以及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重点在于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

5.掌握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和调整的主要方向。

6.2 核心内容纲要

一、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可分为:

(1)宏观结构

(2)微观结构

②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③产业结构。

(2)文化、传统因素

①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

②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3)科学、技术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

②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

(4)教育因素

①教育制度;

②义务教育;

③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1.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科类、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3.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4.能级结构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5.地区结构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主要有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①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它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

②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③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

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

④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3)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①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②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③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2.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方向: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7.1 学习目标

1.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掌握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3.掌握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4.掌握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和教师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5.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6.掌握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7.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8.掌握高等学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2)高校教师的作用

①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高校教师的任务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②开展科学研究;

③为社会服务。

2.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①职务结构:

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②学历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

③年龄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状况。

④专业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况。

(2)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①完善教师聘任制;

②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③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1)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

(2)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3)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

2.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

①观察力;

②注意力;

(3)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①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

②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

③社会化程度提高。

(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①兴趣广泛而稳定;

②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

③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④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3.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4.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1)新生阶段

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

②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

①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

②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

③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

④层次差别日益明显;

⑤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

(3)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

②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③关注毕业分配。

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前者通常被视之为指导者,后者为学习者。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4.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8.1 学习目标

1.掌握专业形成和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2.了解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历程和所得到的教训;

3.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①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②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2)专业的形成

①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②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③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3)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①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②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③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④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⑤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⑥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