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371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docx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

 

工程可靠度选讲读书报告

 

【摘要】

工程结构在施工建造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设备、人群、车辆等荷载的作用以及风、雨、雪等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时,工程结构还有建造费用高和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与否,不但影响着社会生产实践,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工程结构应要求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使用功能。

工程结构可靠度概念的引入使工程设计及校验从以经验指导为主的主观方法转向了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结构可靠度理论是处理结构不确定性、进行结构性能评估的有力工具。

现有基本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可分为一次二阶矩法、蒙特卡罗法和部分高次高阶矩方法。

一次二阶矩法可以方便用于功能函数为显式表达的情况,但对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结构,其计算精度有时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蒙特卡罗法可应用于隐式功能函数情况下可靠度的计算,但该法往往需借助大量的样本试验,计算效率很低。

本文主要介绍结构可靠度的发展过程、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可靠度的常用计算方法。

【关键词】:

工程结构、可靠度、发展过程、基本概念、常用计算方法

 

1结构可靠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结构工程的建造耗资巨大,一旦失效不仅会造成结构本身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往往产生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和附加损失,所以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历来是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问题。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起源于对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结构设计风险决策理论中计算结构失效概率的需要。

结构可靠度理论最开始主要是围绕飞机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用可靠度方法分析过火箭,美国也对B-29飞机进行过可靠度研究。

早在1911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卡钦奇(Качинци)提出用统计数学研究荷载及材料强度。

1928年苏联哈奇诺夫(Н.А.Хациалов)、1935年斯特列里茨基(Н.С.Стрелецкий)等人相继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

1946年,美国的弗罗伊詹特(A.M.Freudenthal)发表了题为《结构的安全》的研究论文,开始较为集中的讨论结构安全度问题,自此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实际工程的随机因素,将概率分析和概率设计的思想引入实际工程。

1947年,苏联的尔然尼钦(А.Р.Ржанцин)提出一次二阶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结构失效概率的方法,尔然尼钦在1954年出版的《考虑材料塑性的结构计算》一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失效概率与安全系数的关系,给出了与失效概率相对应的安全指标的计算公式。

50年代以后,前苏联、欧洲、北美等都在可靠度理论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50年代伊始,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可靠度研究机构(AGREE),并对一系列可靠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促进了空间研究计划的实施。

这一阶段是可靠度理论发展的基础阶段。

1963年以后,基于概率论的安全度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从理论研究步入工程应用,并为设计规范所采用。

1963年的美国规范和1964年的欧洲规范都有基于概率统计的安全度条文。

我国60年代初公布的第一批设计规范也采用了有数理统计依据的分项系数法。

这一阶段是结构可靠度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美国的康乃尔(C.A.Cornell)在尔然尼钦工作的基础上,于1969年提出了与结构失效概率相联系的可靠度指标作为衡量结构安全度的一种统一数量指标,并建立了结构可靠度的二阶矩模式。

1971年加拿大的林德(N.C.Lind)提出了分项系数的概念,将可靠度指标表达成设计人员习惯采用的分项系数形式。

这些工作都加速了结构可靠度方法的实用化。

1976年,国际安全度联合委员会(JCSS)推荐了拉克维茨(Rackwitz)和菲斯特(Fiessler)等人提出的通过“当量正态化”方法以考虑随机变量实际分布的二阶矩模式,也称为JC法,解决了随机变量在非正态分布情况下的结构可靠度的计算问题。

此后,结构可靠度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始进入了实用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土木工程领域逐步进入了实用阶段。

例如,加拿大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率先颁布了基于可靠度的房屋建筑设计规范和公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1977年前联邦德国编制了《确定建筑物安全度的基础》,并以此作为编制其它规范的基本依据;1978年北欧五国的建筑委员会提出了《结构荷载与安全度设计规程》;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了《基于概率的荷载准则》;1982年英国在BS5400桥梁设计规范中引入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内容。

我国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

从5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极限状态法的研究和讨论,并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荷载、材料强度的概率分布,确定超载系数及材料(钢筋、混凝土)强度匀质系数。

60年代初,相关部门组织了航空及机械方面的可靠性研究队伍。

在工程结构方面,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主,广泛开展过安全度问题的讨论,当时的《土木工程学报》发表过不少这方面的论文,这些成果已部分地纳入了60年代初颁布的结构设计规范中。

我国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建筑结构领域开展结构可靠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但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资料收集和数据实测工作,而且在总结了我国工程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及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各方多年的协同努力,于1992年正式颁布了适用于全国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16—94)等6个统一标准。

在“统一标准”的指导下,对建筑、水利等各专业结构设计规范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或编制,结构设计方法也从原规范的以经验为主的安全系数法转化为新规范的以概率分析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目前,这项工作的规模和深度已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科学水平,使我国工程结构设计规范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近年来,我国在结构可靠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均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行列。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结构可靠度理论到现在,几十年来,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目前,结构可靠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分析计算方法有一次二阶矩法、蒙特卡罗法和部分高次高阶矩方法等等。

 

2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影响结构可靠度的因素很多,从工程背景来分类,不确定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和几何尺寸的不确定性。

对于人造的结构材料,由于制造环境、技术条件和材料的多相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以及几何尺寸(如梁、柱的长度、横截面尺寸、板的厚度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而对于自然的岩土体材料,由于岩土体介质自身性质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其不确定性程度往往更大。

(2)作用荷载的不确定性。

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受到各种可能的作用,如自重、温度变化、地震、外荷载和外加变形等,这些作用均具有不确定性。

(3)统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对工程材料性质参数的掌握,一般是通过现场取样,实验室测试,然后统计得到的。

这些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有不确定性。

(4)模型不准确引起的不确定性。

工程结构的描述模型总是在一定的简化和假定条件下的理想模型,这些假定常常使分析计算模型与工程结构的客观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基于不同的简化和假定的模型,往往会造成不同的计算分析结果,从而给分析带来不确定性。

(5)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

结构是以可靠和失效两种状态存在的。

在结构可靠度的分析中,为了描述结构的工作状态,必须明确确定结构安全和失效的界限,即结构的极限状态。

我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对结构极限状态的定义为: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就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显然,结构的极限状态是结构由可靠状态转向失效状态的一个临界状态,是判断结构是否满足预定功能要求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结构的极限状态可分为三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若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则认为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如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规定限值,则认为其达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整体性极限状态(抗连续破坏极限状态)。

结构由于地震、爆炸、火灾、撞击等事故产生的损坏达到与初始起因不相称的程度限值,即结构由于局部损坏而达到其余部分将发生连续破坏状态的限值。

一般情况下,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写成:

(2.1)

式中,——代表结构的功能;

——称为结构的功能函数;

——为用于描述结构功能的随机变量。

结构的可靠度可以用结构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来表达:

(2.2)

如果结构不能完成预定的功能,则称相应的概率为结构的失效概率,用来表示。

结构的可靠概率和失效概率是互补的,满足:

(2.3)

如果已知极限状态方程(2.1)中基本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则结构的失效概率为:

(2.4)

直角坐标系中,对功能函数为的结构状态示意图见图2.1。

图2.1结构状态示意图

计算失效概率最理想的方法是由上式积分精确求解。

然而,除了少数情况(例如极限状态方程为线性方程,且基本变量的概率都服从正态分布),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要直接利用上式来求解,由于需要通过多维积分,数学处理十分复杂,因此计算工作量也非常庞大,有时甚至难于获得问题的解答。

考虑到直接应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结构失效概率的困难性,工程中多采用近似方法,为此引入了结构可靠指标的概念。

对于结构功能函数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结构的失效概率为:

(2.5)

式中,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

与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作为衡量结构可靠性的一个指标,称为可靠指标。

对于功能函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在应用可靠度的概念来衡量结构的可靠性时,需要将其等效为服从某个正态分布。

因此,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或等效服从正态分布的功能函数,可以定义可靠指标的表达式为:

(2.6)

在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服从正态分布的功能函数的平均值即曲线的峰值点到结构功能函数等于0点的距离(见图2.2),可用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这个倍数就是二阶矩模式中的可靠指标。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结构的失效概率。

而如果将结构功能函数随机变量线性变换为一个标准正态随机变量,则在新的概率密度曲线坐标中,可靠指标为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距离。

将这一几何概念进行推广,可将可靠指标定义为标准正态空间内(随机变量满足平均值,标准差)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最短距离,原点向曲面垂线的垂足为验算点(见图2.3)。

极限状态曲面为结构功能函数等于0的曲面,这样坐标原点到极限状态曲面的最短距离只有一个,因此据此定义的结构可靠指标是唯一的。

图2.2正态功能函数概率密度曲线

图2.3三个正态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平面与设计验算点

 

3结构可靠度计算常见方法

MonteCarlo抽样方法、一次二阶矩方法以及部分高次高阶矩方法为目前结构可靠度计算中比较常用和成熟的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3.1一次二阶矩方法

把计算结构可靠度只需要用到随机变量的一阶、二阶矩,并且只需考虑功能函数泰勒展开式的一次项方法统称为一次二阶矩方法。

通常比较常见的一次二阶矩方法包括中心点法、验算点法(JC法)、映射变化法和实用分析法等。

3.1.1中心点法

中心点法是结构可靠度研究初期提出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非线性功能函数在随机变量的平均值(中心点)处作泰勒级数展开并保留至一次项,然后近似计算功能函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可靠指标直接用功能函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