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2101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647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210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210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210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210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210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21014.docx

《心理学210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2101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21014.docx

心理学21014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2、显性基因与隐形基因:

显性基因就是在这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出现一个,就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只有当这对等位基因都是该隐性基因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3、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

5、思维:

是指一种指向解决问题的间接和概括的认知过程。

6、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7、涂鸦期:

3岁-4岁儿童绘画处于涂鸦期至象征期的过渡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最初级阶段。

8、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9、个性:

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10、性格:

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11、性别角色:

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

其形成在原始人类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

12、观察学习: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3、最近发展区:

在进行教学时,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1、遗传:

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3、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4、记忆:

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

5、再认和再现:

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

是属于记忆中的一个概念。

6、概念:

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7、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8、移情:

移情是对目前的一个人的感觉、驱力、态度、幻想和防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源自童年早期对于重要人物的反应的重现和替代。

9、平行游戏:

10、气质:

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动力特征。

1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12、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3、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

二、填空题

1、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_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相似的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_直觉行动思维在先,_具体形象思维随后,_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3、人的基本情绪有: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4、传统的记忆理论注重研究记忆的内容和态度,如,从内容上看,记忆可分为分为符号记忆_和_形象记忆。

从对识记的态度上看,记忆可分为_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5、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词汇、倾听、发音、表述四个方面。

6、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敌意性侵犯,一种是工具性侵犯。

7、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任务。

8、结构性游戏经历了想象构造、和创作构造三个阶段。

9、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

10、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

行为的基本成分是。

11、华生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

12、皮亚杰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

儿童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13、针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问题,维果茨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学说,就是说,人的一切心理高级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而形成的。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按照信息加工理论,、和事记忆的三类模式。

3、多通道直觉主要指、、之间的联合。

4、安思沃斯通过对婴儿依恋行为的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可以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三种类型。

5、儿童语言的表达,从最初出现的到而后又发展到

最后出现。

6、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它们是垂直关系和_水平关系。

7、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8、个性是、和的精神面貌。

9、儿童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

性别恒常性。

10、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黏液质、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四种。

11、儿童性格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社会性、独特性和稳定性。

12、人的个性除了受遗传影响的某些特点外,主要是指那些受_倾向性_制约的心理面貌的特征。

13、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_塑造”,又称接近法。

14、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

动机过程等4个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简要回答大脑的机能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方面。

2、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是什么?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视觉复述策略(18—24个月)、特征定位策略(5岁以上)、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4岁)、提取策略。

3、皮亚杰认为婴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分为六个子阶段:

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

分为两个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

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

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

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架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4、简述母爱剥夺实验

5、简述学前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趋势

6、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方面

7、华生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

8、高级心理机能指什么?

它与低级心理机能有什么联系?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1、观察法有哪些分类?

从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别观察;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从使用工具情况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设计程度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从观察目的分为验证型观察和非验证型观察。

2、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3、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简述玩具及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玩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2)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

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

5、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发展趋势。

7、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地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如对胆汁质的儿童应该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而对抑郁质的儿童,则应注意发扬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的自信心等。

8、格赛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

9、简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四、论述题

1、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发展观?

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交往中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处理与其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儿童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感情的宣泄、安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任务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提,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2、试述早起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幼儿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

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感情发展的影响:

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成功的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

3对知识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幼儿能主动热情的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

而拒绝型依恋的幼儿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3、试述婴幼儿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的发展如何体现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

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1]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

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4、试述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对儿童的重要性。

5、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交往对儿童学习的价值,对幼儿教育有什么意义?

1、为什么说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2、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论述社会化发展对儿童的意义。

 

3、试述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原因。

2注意力集中,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是他们获得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表现。

3积极的情感体验。

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快乐的积极情感。

4自由性。

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规则来自游戏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

5假象与现实的转换.适时进行假象与真实的转换,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6人与人的交流。

象征性游戏中角色分配需要协商和交流,也会有与材料,玩具的交流。

7各方面能力的延伸。

游戏发展了幼儿的自我控制。

语言使用。

记忆,与他人合作等能力。

 

4、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性别化问题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

5、行为主义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在人的一生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社会规范的习得、人际关系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自我意识的健全都离不开社会化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

1.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

“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对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性格特征表现为。

为此家长应正确地加以引导:

满足孩子的好奇性,激发兴趣,注意榜样作用,做好教育和解释说明,注意安全。

  2.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依恋对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3.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

///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1.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性格特征表现为。

为此家长应正确地加以引导:

满足孩子的好奇性,激发兴趣,注意榜样作用,做好教育和解释说明,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