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347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454 大小:4.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4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4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4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4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4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框架,第一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第二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第三章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第一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第二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演进一、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第一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二、研究内容不仅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主要的、己经成型的概念、体系、逻辑和理论,而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形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

第二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演进,一、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中,人口经济学是较早起步、理论和方法比较完备的分支之一。

人口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经济关系,阐明人口经济运动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自经济学领域,在传统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内,人口经济研究始终将人口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人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被当作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在主流经济学中人口经济学长期处于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某种社会性的危机或人类发展的重要关头,人口学取得的进展往往流传后世。

这种戏剧性的效果证明了人口经济学在人类命运前途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关注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

1、人口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时代。

在马尔萨斯之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受到鼓励,可以将这一阶段看作是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时代。

2、人口悲观主义时期(18世纪末)。

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以及人们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人口增长的合理性受到怀疑。

由马尔萨斯(1766-1834)开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口自身的增长以及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给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现代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在马尔萨斯所处的年代,英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排挤了工人、小生产者,使大批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陷于贫困、破产境地,大批失业人口流落街头,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马尔萨斯把这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归因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正常比例被打破,是所谓“人口法则”在发挥作用,并认为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产量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过剩是“绝对过剩”。

因此对人口增长和人类前景持悲观态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人口发展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变化。

40年代未50年代初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新一轮对人口增长前景持悲观态度的理论思潮;而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使人们能更加理性地分析自身的繁衍行为;战后日益加强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趋势,则为人口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总的来看,二战以来的半个世纪是人类对自身发展高度关注的时期也是人口经济学走向成熟的阶段。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表层的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

环境改变明显提高了人类福利。

但这些变化明显地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人类将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人地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利用、环境问题等。

20世纪在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浪潮,每次浪潮分别集中于不同的主题:

第一波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供应)能否维持经济增长,以及食物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这些问题和马尔萨斯的关注点是相似的。

第二波出现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增加了另一个焦点,即环境对现代技术副产品的吸收能力如大气和水体污染,石棉、杀虫剂、放射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

激发第二波的原因,部分可以归结于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的提高,既增加了对产生有害副产品的商品的需求,又激发了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第三波,发生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又增加了新的焦点。

全球性变化问题:

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

第二波和第三波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商品空气、水、大气,这些都有被过度消耗的倾向。

1997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会议就指出,第三波的问题尤难解决,因为其涉及到国家之间平等使用公共商品的问题。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动植物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而可能导致的生物性病理变化,都可能构成若干年后环境问题第四次浪潮的内容。

事实上,从马尔萨斯开始,人口经济学就开始关注人口-资源关系,特别是人口与土地、粮食等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各国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全球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氛,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震撼了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环境污染和治理成为热点问题。

酸雨腐蚀的雕像,出于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从不同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广泛开展了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资源经济学,严格地说,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以及资源配置决策的收入分配效果。

正如它的名称所表明的,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方面的政策问题。

例如,土地、森林、水资源、大气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经济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兴起。

它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

有争议的是,环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应足够拓展,以将全部生态问题都纳入自身研究范围之内。

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生态经济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改善的发展关系这个意义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态的生态经济模式:

(1)采取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生态经济模式;

(2)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传统生态经济模式;(3)通过限制资源消费和放慢经济增长来求得人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是我国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该理论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出发,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进行了较全面的重新阐述,其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经济两重理论。

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是社会机体和自然机体的统一,这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既要引起社会经济变化,又要引起自然生态变化,这两方面变化导致社会生产过程、社会经济运动的两重性。

所以,人类历史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统一。

2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一体,因而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3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需求是多要素统一的需求综合体系,其中最基本的有三方面:

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三是生态需求。

现代人的全面需求是以生态需求为显著特征的。

4生态经济生产理论。

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是生态经济有机系统再生产,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还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自然生态再生产。

现代生产力愈发达,四种再生产愈融合成为生态经济再生产。

5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类劳动不仅创造商品价值,而且创造生态价值,使现代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价值,生态经济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这样,社会产品既包括经济系统的经济产品,又包括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社会财富既包括经济财富,又包括生态财富。

6生态经济循环理论。

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殖是生态经济循环运动的具体形态,也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基本功能。

因动。

经济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循环所带来的,而是从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当中得到的。

所以,必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基础上。

7生态经济战略理论。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它实质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四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战略。

因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相统一的发展战略。

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

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2.从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

对传统经济学的财富观的发展3.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

对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4.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

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的更新,传统发展观的根本缺陷就在于:

它忽视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要维持自然生态财富(即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否定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裁力即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经济不断增加和物质财富日益增加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法则。

传统发展观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代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它相对立的可持续发展现便应运而生。

布朗在他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通过阐述“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的观点,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和定义上的准备。

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世界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应采取的战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明确提出了三个观点:

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三是必须为下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80年代后期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可持续发展观深化与完善时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殿堂走向实践的洪流,是人类历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的开始。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社会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现。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更持续、有效发展的问题。

综合传统发展模式下所产生的种种消极后果,主要原因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发展的言中之意,就是要求人类调整传统的发展方式,具体说,如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控制人口的增长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实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既需要发达国家逐步改变其生产和消费方式,而且也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努力。

思考题,1可持续发展观下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旨与传统经济学的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赫尔曼戴利提出的“看不见的脚”理论?

3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前提之一的传统经济学能否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接?

4.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里程碑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如何?

实现代内公平的障碍与途径在哪里?

7为什么说人口因素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8什么是资源代换原理?

它对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启迪?

9为什么说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0如何认识和处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的矛盾,扩展阅读,1.梅多斯:

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1。

2.巴里菲尔德环境经济学中国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