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准备以优异成绩迎接.docx
《精心准备以优异成绩迎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准备以优异成绩迎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心准备以优异成绩迎接
精心准备,以优异成绩迎接
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
——第二十四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2014年7月·哈尔滨)主题报告
许家康
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始于1994年,以后每五年举行一次。
当年的第一届和1999年的第二届,均由中国年鉴研究会主办。
从2004年的第三届开始,由中国版协主办,年鉴研究会承办。
中国版协是中央规定有权主办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的9个单位(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之一。
由中国版协主办,大大提高了年鉴评奖的权威性和美誉度,对整个年鉴界是极大的鼓舞。
全国年鉴评奖,历来十分认真,公开、公平、公正。
首先,评奖办法是公开的。
其次,评比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几十个评委分别按20多项指标对参评年鉴打分,任何一个评委都很难决定一部年鉴在评奖中的命运。
再次,评奖结果经过公示,并按程序报批。
因此,年鉴评奖没有后门可走,应对评奖也没有什么窍门或捷径可言。
年鉴评奖是实实在在的质量竞赛,一切由质量说话。
质量好,自然有人替你说话;质量不好,一比就下去了。
应对评奖的最好办法是全面地、扎扎实实地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
出于以上考虑,我想在这里与大家着重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的问题。
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调整框架
年鉴界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
“框架稳定是年鉴成熟的标志”。
意思是说年鉴基础框架一旦打磨成型之后,无需经常调整。
如果在这句话中加上“相对”二字,也许还说得过去,即“框架相对稳定”是可以的,应该的;而框架绝对稳定,一成不变,则是欠妥的。
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年鉴姓“年”,年度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
年鉴的年度性决定它必须为读者及时提供新情况、新资料,规定它必须记录现实并为现实服务。
也就是说,年鉴的内容必须常编常新。
而为了保证内容能够推陈出新,框定年鉴内容的框架就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地有所调整,有所创新。
我曾多次强调:
年鉴既然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框架就必须跟着时代走;社会现实变化了,框定年鉴内容的框架就得随之调整变化。
从年鉴编纂实践看,年鉴框架的变是绝对的、经常的,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
变是为了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提高年鉴的资料价值;不变是为了培养读者的检索习惯,提高年鉴的使用功能。
变与不变都各有用场,不可偏废。
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这是年鉴框架设计的辩证法。
调整框架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千方百计突出年度特点,体现时代特色。
这就要求设计者善于审时度势,从风云变幻中把握时代的潮流和脉搏,及时抓住新的重点题材、热门话题,设立新的栏目,淘汰过时的栏目。
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都将其概括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等“四个现代化”建设。
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已经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四个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所取代。
最近几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概念。
年鉴的框架设计必须适应这个变化,及时更新相关栏目,以更好地汇集相关资料,增强年鉴内容的时代性。
《广西年鉴》的框架设计,多年来一直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对基础框架进行微调,使年鉴始终保持现实性的品格,这是《广西年鉴》多年来一直保持质量优势的原因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广西年鉴》在逐年调整框架时新设的栏目(主要是分目)达到28个,其中包括:
“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西部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区建设”“保税区建设”“证券·期货·上市公司”“口岸管理”“海事管理”“森林资源培育”“园林花卉”“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爱国卫生运动”“农民工”“社区”“慈善事业”,等等。
在新设这一大批栏目的同时,淘汰了“乡镇企业”等七八个过时的栏目。
当然,《广西年鉴》的框架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不少地方还需要调整和改进,但由于框架始终跟着时代走,框架的年度特点和时代特色都比较鲜明。
因此,在年鉴评奖中多次得到评委们的高度认可。
《扬州年鉴》2008年卷的框架设计五易其稿,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产业发展”“旅游业推进”“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和谐社会建设”等五件具有年度标志意义的重大事情分别开设专栏,并进行较为详尽的记述,使年鉴的年度特点和时代特色十分鲜明。
在2009年开展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扬州年鉴》从城市年鉴中脱颖而出,获得综合特等奖和框架设计特等奖。
二是千方百计突出地方(行业)特色。
年鉴框架要有地方(行业)特色,根本要求是善于抓住地方(行业)特点,扬长避短,使栏目和选题尽量切合实际。
抓住地方(行业)的强项,地方(行业)的独到、独特之处,合理设计栏目,并适当安排版面,框架就能显示出自家的特色。
例如,民族地区的年鉴专设“民族”栏目,西部地区的年鉴开辟“西部开发”栏目,汽车城的年鉴特设“汽车产业”专栏,旅游城市的年鉴将“旅游业”设为一个部类,贫困地区的年鉴常常设有“扶贫开发”栏目,等等。
在国内出版的地方年鉴中,《温州年鉴》的特色栏目曾经一度独领风骚。
从2001年到2003年,《温州年鉴》连续推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栏目。
例如“特色工业”,包括“鞋革工业”“低压电器工业”“泵阀工业”“打火机工业”“眼镜工业”“剃须刀工业”,等等。
大家都知道,温州生产的皮鞋、低压电器开关、打火机、眼镜等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并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温州年鉴》分别为这些特色产品制造业开设分目,强化反映,理所当然。
此外,《温州年鉴》还根据温州走南闯北经销天下的人特别多,外地到温州务工的人也特别多的实际情况,专门开辟“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外地人在温州”等栏目。
这些充分体现温州经济特色和人文特点的栏目,获得年鉴界的普遍好评。
在2004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年鉴评奖中,《温州年鉴》的框架设计获得很高的分值,并因此而进入特等奖年鉴行列。
我曾和当时的《温州年鉴》主编陈又新先生交流过,他说过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我们并没有刻意求新,只是力求突出地方特色。
”我想,“力求突出地方特色”,正是年鉴同仁在框架创新实践中悟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基本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二、讲究规范
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除了比特色、比新意之外,就是比规范。
任何工具书都按一定的规矩编纂而成,这些规矩的总和,就是工具书的体例。
体例就是规矩、规范。
年鉴编纂的体例规范包括总体设计体例、选题选材体例、条目编写体例、成书加工体例等,所有这些体例规范都得讲究。
否则,就将会在评比中败下阵来。
(一)在总体设计体例方面,除了前述与时俱进调整框架,千方百计突出框架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之外,还需要把握好一些重要的结构指标
有两种结构指标值得重视:
一是综合情况、动态信息、附属资料、检索系统四大部分的构成比例。
2006年,我在写作《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时,曾对国内外30种较有影响的年鉴作过统计分析,这30种年鉴四大部分的平均值是:
综合情况(即概况、总述)占7%,动态信息(通常分为若干部类)占56%,附属资料(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统计资料、法规文件、大事记等)占29%,检索系统(目录和索引)占8%。
我以为,这样的结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值得大家重视。
但不少年鉴的编纂者对此不以为然,导致这四大部分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常见的突出问题:
(1)缺少综合情况,或综合情况篇幅太小。
我曾见到两三种省级年鉴始终没有综合情况,市、县年鉴缺少综合情况的现象也经常可以见到。
至于综合情况篇幅太小,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我见到最小的综合情况只有两个页码,3600字,占全书总篇幅的0.79%,离7%的理想指标差距遥远。
(2)缺少索引,或索引质量太差。
保守估计:
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年鉴大约有1/2没有做索引,造成检索系统不完备;做了索引的,其中多数索引比在1∶1以下,且未能引入参见、附见的编排方式,索引质量比较低劣。
在年鉴评奖中,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要扣分的。
其中:
缺少综合情况、缺少索引,分别扣3分;综合情况篇幅太小、索引质量太差,也要适当扣分。
一些年鉴在评奖中败北,与存在上述问题不无关系。
二是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构成比例。
年鉴三次文献的构成比例,不同的年鉴往往会有不同的方案,不可强求一致,当然,可以有合理化建议。
根据我对国内外30种年鉴的统计分析,这些年鉴三次文献的平均值是:
一次文献占9%,二次文献占36%,三次文献占55%。
2012年9月,在第13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我根据上述结构指标,并结合地方年鉴的内容质量状况,进一步提出一、二、三次文献在年鉴中的理想比例是1∶4∶5,即一次文献占总篇幅的10%左右,二次文献占40%左右,三次文献占50%左右。
提出这一结构指标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要适当控制一次文献的篇幅,防止年鉴变成文件汇编;二是大幅度增加二次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彻底解决部分年鉴内容单薄、资料形式单一、表现手法单调的老问题。
在年鉴评奖中,资料门类齐全,一、二、三次文献配置合理,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处理不好是要丢分的,尤其是正文不配图或很少配图、既没有统计表也没有统计示意图、其他二次文献资料形式极少运用的年鉴,不可能获得高分。
这一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二)在选题选材体例方面,要注意防止稳定性选题偏多、动态性选题偏少,内向性选题偏多、外向性选题偏少,雷同化选题偏多、个性化选题偏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努力增加动态性、外向性和个性化选题,提高年鉴的新颖性和使用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要增加动态性选题,因为动态性选题多了,外向性选题和个性化选题自然会相应增多。
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内容资料既有新颖性又有连续性,这是年鉴的一大特点。
为了体现内容资料的连续性,年鉴应当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条目,例如各个领域的综述条目,各部门、行业的概况条目,以及反映某些经常性专项管理、专项业务基本情况的条目,等等。
这类条目在通常情况下稳定设置,内容逐年大部更新或全部更新。
这是年鉴内容连续性的基础。
问题是过犹不及。
稳定性条目数量过多,所占比例过大,会损害年鉴的新颖性。
合理的度和基本要求是:
四六开或三七开。
即要求稳定性条目占30%~40%,动态性条目占60%~70%。
就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来讲,总要有几个选题是新的,不能年年设立的条目都一个样。
这是年鉴常编常新的需要。
国内不少地方年鉴都高度重视条目选题的新颖性、动态性。
例如《上海年鉴》《南京年鉴》《杭州年鉴》《哈尔滨年鉴》等,每年条目选题更新的比例都达到80%以上,条目选题的动态性特强,内容资料的新颖性十分突出。
但也有不少地方年鉴对条目选题的新颖性、动态性不够重视,任由栏目化的条目选题随意安排,每年条目选题更新的比例达不到60%,有的市县年鉴甚至只有30%~40%。
尽管其中不少稳定性条目的内容资料逐年更新,但由于条目选题不够鲜活,动态性不强,年鉴的新意还是明显不足。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制订并认真落实条目选题原则和标准。
这个原则和标准必须强调新、追求新,并以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作为选题的重点。
基础信息集中收入概况或综述条目,大事要闻原则上一事一条或同一类事物一条,将稳定设置的栏目化条目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在条目编写体例方面,要坚持条目的相对独立性,完善条目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要求,规范条头标引
1.坚持条目的相对独立性。
条目是年鉴主体内容的基本单元,也是相对独立的资料主题。
条目的相对独立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条目作为可供独立检索的信息实体,一般都独立成篇,结构完整,内容要素齐全;条目之间地位平等,相对而立,内容少有交叉。
另一方面,年鉴中的一些条目对框架有一定的依赖性,即离不开所在的栏目;有的条目是某个主题的一个层次或侧面,相关条目的内容会有一些交叉,独立性不是特别强。
强调条目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增强条目的独立检索意义,提高年鉴的内容质量。
这是许多年鉴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
目前,不少年鉴不重视、不讲究条目的相对独立性,造成条目缺乏应有的检索性和规范性。
其具体表现:
一是年鉴中有大量的同名条。
例如:
民主党派的选题家家都是,甚至年年都是“概况”“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商业银行的选题一律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网点建设”等;所属行政区域的选题也是千篇一律:
“基本情况”“工业经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等等。
有的年鉴的同名条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这不但造成相当多的条目完全没有特点,缺少新意,而且给读者检索造成很大的麻烦。
二是随意降低设条标准,将一个独立主题的某些层次或侧面,过多过滥地设为条目,造成条目数量不少,而检索性不强。
例如,许多地方年鉴常见的“业务发展”“队伍建设”“职工培训”“主要活动”“重要会议”“业绩考核”“存在困难与问题”……这些所谓“条目”,其实并非都是独立可检的资料主题,而是某些独立主题的一个内容层次或侧面,勉强将其设为条目,往往会成为白白浪费版面的死条。
年鉴中无法检索、难以检索的资料主题就是死条。
年鉴选题并不绝对排除层次条或侧面条,但层次条和侧面条不应该是大量的,而只能是少量的、个别的、十分重要的而且是资料丰富、内容独特的。
2.完善条目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要求。
为了让编者和作者更好地把握条目的内容,许多年鉴编纂单位都对不同类型的条目分别作出内容要素规范,并有记述程序要求。
例如:
记事条目规定按新闻五要素记述,即事主、时间、地点、事情和结果,某些特别重要又有复杂背景的事件,还需要说明原因;地方、部门和行业的概况条目,内容要素一般规定为:
基本情况、年度主要业绩、发展变化特点、存在困难与问题;机构、团体条目一般要求记述:
设置沿革、现在状况、年度重要活动、主要成就等;会议、节庆活动条目一般要求记述:
时间、地点、主(承)办单位、主题、内容、主持人、参与人数、社会影响等。
按既定的内容要素规范和记述程序要求撰稿,对于条目作者来说,如同按处方抓药,逐项罗致。
其中的好处,是可以按图索骥,有章可循,不至于信马由缰、漫无边际而徒劳返工。
从条目编写实践看,作者撰稿常见的一大通病,是忽视条目的内容要素规范,导致年鉴中同类条目基本内容的可比性较差,核心资料残缺不全。
例如:
有的记事条目不交待时间、地点;有的会议条目漏记会议主题、主持者和出席人数;有的概况条目不提及年度发展特点,回避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等。
此外,不少市县年鉴还存在这样一种离奇现象,就是在一个分目中,第一个条目出现事主、时间、地点之后,第二、第三、第四个条目完全承前省略,不再出现事主、时间和地点,这是欠妥的。
如前所述,条目在年鉴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有条目地位平等,相对而立,独立成篇,主语和时间、地点都不能承前省略。
随意省略的结果,会造成一批没头没脑、不清不楚的条目,读者根本无法利用其中的资料。
3.规范条头标引。
条头即条目的标题,既是条目内容资料的聚焦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路标。
条头标引,应采用通用的词和词组、独立的名称和概念、短语或短句,不采用冷僻、艰深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缩语,也不使用标语口号或推论式、铺垫式句子和因果复句。
条头规范标引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一是以事实和资料为依据,准确地概括主题;二是措词通用规范,不随意生造名称概念,尽量避免凑数文字;三是十分简洁,不随便多用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和词;四是方便检索,尽量选用人们容易想起的主题词,并注意突出中心词、关键词。
目前出版的许多地方年鉴的条头标引,与上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画蛇添足。
例如,“民族事务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医疗改革工作”“厂务公开工作”“水土保持工作”“依法治水工作”等,这6个条头中的“工作”二字纯属多余,应当删节。
因为年鉴的记述重点是基础信息+大事要闻,而非日常工作,事事务务;年鉴条头标引是主题标引,没有必要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二是中心词、关键词缺失。
例如,“政协”分目中的“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做好提案工作”“开展联谊活动”,这3个条目标题就缺失关键词“政协”,应该补上,分别修改为“政协思想理论建设”“政协提案工作”“政协联谊活动”。
三是中心词、关键词不够突出。
例如,“创新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收入征管水平”“开展政府债务审计调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这4个条目标题的中心词、关键词就不够突出。
前两个标题应采用换位法,将动词后置,关键词(名词)前置,分别改为“资金管理创新”“财政收入征管水平提高”。
后两个标题则宜采用掐头法,即将开头的动词删去,分别改为: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政府债务审计调查”。
突出中心词、关键词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最快速度扫瞄到主题词,以节省查考时间,实现快速检索。
条目编写质量决定年鉴的内容质量,而要提高条目的编写质量,就得讲究条目的编写规范。
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方案设定的条目编写六七项评审指标,多数都与规范性有关。
因此,规范条目的设立,规范条目的内容,规范条头的标引,意义重大,每一家年鉴都不可等闲视之。
(四)在成书加工体例方面,要反对片面追求豪华、大气,扫除年鉴的奢华之风
年鉴的奢华之风由来已久,具体表现:
一是几乎所有的年鉴都采用高等材料精印精装,即使是贫困地区的市县年鉴哪怕买不起书号用内部准印证出版也要精印精装。
二是相当多的年鉴排版密度不大,一般每页只有1600~2000字,书中还有大量的留白;尤其是书前的彩图专辑,为领导人开辟的专栏,更是“宽可走马”,版面严重浪费。
年鉴的奢华作法与其资料性工具书的性质很不相称。
工具书是案头必备、备查备考的工具。
人们使用工具书,主要是为了释疑解惑和检索所需资料,一般不会像对其他文字书刊或艺术作品那样怀着一种欣赏的心态,从头到尾、里里外外慢慢品味。
因此,工具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是朴实无华的。
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种,其装帧版面设计理所当然要突出严谨、缜密、简洁、实用的风格,并按照“高密度、大容量”的原则安排图文资料。
首先,年鉴的版心幅面设计应尽量扩大版心尺寸,必要时可以打破常规,尽可能减少白边。
国外出版的年鉴和国内出版的辞书白边一般都很小,值得国内年鉴借鉴。
例如:
16开的《辞海》合订本,版心幅面尺寸由常规的153毫米×219毫米扩大至160毫米×233毫米(即每页多排两行,每行多排两字),切口、订口白边只有10毫米,天头、地脚白边不足15毫米;美国《世界年鉴》32开的普及本,天头白边只有10毫米,切口、订口、地脚白边仅为5~7毫米。
其次,年鉴的字体字号设计也要有利于增大版面的有效信息容量,过大的字号和过多的留白,都是不必要的。
因为年鉴主要是供人们查考所需资料而非长时间、大面积阅读,字号小些和版面缜密些,读者完全能够理解。
国外年鉴的排版密度一般都很大,如日本的《世界大百科年鉴》,大16开本,正文用6号字、附属资料用7号字排版,每页排5000字。
国内年鉴的排版密度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如《中国年鉴》(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初创时期的1985年卷,每页排1600字,10年之后的1995年卷每页排2400字;《福建年鉴》也由初创时期的每页排2000字,加密到现在每页排3200字。
再次,年鉴的图表设计也应在保证图表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占用版面宜少不宜多。
日本《朝日年鉴》和《世界大百科年鉴》的图表设计就十分注意珍惜版面。
我曾见到前者在一个页码里集中收入4个表格和3个示意图,后者在一组彩色广告中平均每页收入电影海报近20幅,很值得国内年鉴效法。
《上海文化年鉴》书前彩图专辑平均每页收入彩色图片八九幅,同样设计得很漂亮,也值得我们借鉴。
全国年鉴评奖并不青睐年鉴的豪华、大气,相反,将“版面信息容量较大,留白较少”“资料形式丰富多彩,搭配得当”“构图新颖,特色鲜明,庄重大方”等设为评审指标。
其中的意义,值得大家好好体会。
三、强化记述重点
年鉴的记述重点,可以用一个简明的公式来表示:
年鉴的记述重点=基础信息+大事要闻。
整部年鉴的记述重点、内容重点是这样,多数作者为年鉴供稿的内容重点也是如此。
在上述公式中,所谓“基础信息”,就是读者了解年鉴对应范围基本情况必须掌握的重要资料,是读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参照。
它由两个方面的资料构成:
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基本指标数据。
以地方综合性年鉴为例,凡调查了解一个地方必须掌握的基本资料,如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水文、资源、物产、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所属行政区域和各行各业的概况及相关数据,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读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参照;缺少这些资料,读者对年鉴对应领域就会缺乏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其他资料也就难以把握。
基础信息在年鉴中的载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综合情况部类(概况、概览)和其他部类中的综述、概况条目。
它在年鉴中所占分量并不太大,却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所谓“大事要闻”,就是年度的重大事件、重要新闻。
大事要闻的“大”,是影响大、分量大、权重大;“要”是重要、主要、必要。
大事要闻的主要特征:
一是政治上重要。
例如领导机关重要决策,党代会、人代会的召开,重要人事变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等。
二是社会影响大。
例如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大部制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等。
三是涉及面广。
例如文化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重大灾害事故,等等。
大事要闻在年鉴中的载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动态信息各部类按辞书体(简明说明体)编写的条目,以及按编年体编写的大事记。
探讨年鉴记述重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清主次,明确重点,确保年鉴达到合理的记述深度。
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方案首次将“记述重点突出,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反映充分”,作为年鉴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一点也请大家引起注意。
至于如何才能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基础信息务必求全。
为了让读者对年鉴对应领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为他们进一步调查研究打好基础,年鉴的基础信息务必求全,基本情况和基本指标数据应当不缺不漏。
但从目前出版的不少年鉴来看,基础信息缺门漏项的情况十分严重。
具体表现在:
(1)综合情况中的基本情况不全。
例如:
有的年鉴有“地理”无“环境”,有“资源”无“物产”,有“气候”无“水文”,有“民族”无“语言”;有的年鉴在“概况”部类中,只有“地理”“历史”“行政区划”“人口”等少数几个条目,基础信息缺门漏项的情况相当严重。
(2)动态信息各部类中的“综述”或“概况”条目缺少基础信息。
例如,有的“概况”条目只概括说明年度工作情况,不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有的“概况”条目只空泛地说明基本情况,不提供基本指标数据。
在不少地方年鉴中,查不到有多少共产党员、有多少共青团员、有多少民主党派成员、有多少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至于医生、护士、教师、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公证员、文艺工作者、体育运动员、残疾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基础数据,更是查无出处;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基本情况和数据也无处可查。
(3)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不全且缺乏连续性、可比性。
有的经济部门对完成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报喜不报忧,年景好就多写几项,年景不好就少写几项,造成指标数据纵、横均不可比。
有些地方(行政区域)只提供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不提供社会发展指标数据,造成严重缺项。
在不少年鉴中,从头翻到尾,始终无法查到当地五年规划确定的60多项指标完成情况,也无法查到建设小康社会16项考核指标的实现程度。
这对于号称“资料大全”的地方综合性年鉴来说,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减少这种遗憾的方法:
一是完善条目的内容要素规范,严格规范条目尤其是概况、综述条目的内容安排。
二是完善年鉴内容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横要到边,竖要到底,将年鉴对应领域的基础数据尽量网罗其中。
其次,大事要闻要强化反映。
年鉴虽然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但每卷篇幅总是有限的,它只能以有限的篇幅和条目数量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