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64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docx

泉州旅游资源录参考资料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又称鲤城、刺桐城和温陵。

泉州市下辖鲤城区和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等8个县(市),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625.92万人(不含金门县)。

  泉州东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428公里,港湾曲折,自北而南有肖厝、崇武、秀涂、后渚、石湖、祥芝、永宁、深沪、围头、东石、安海和石井等港口,其中肖厝港水深10至13米的岸线有10.7公里,不冻不淤,可停泊5至30万吨的巨轮。

岛屿有大担、二担、惠屿、岱屿和大小金门等。

泉州的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4/5,环泉州城区就有清源山、葵山、紫帽山、罗山等。

晋江和洛阳江流经泉州城区,蜿蜒入海。

晋江中下游平原面积345平方公里,为福建第四大平原。

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侯,温和湿润,夏长而无酷热,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至21摄氏度。

  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周时这里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三国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

晋末中原战乱,人口南迁泉州一带,沿江而居,遂有晋江之名。

南朝属南安郡,隋朝属南安县。

唐初为丰州,后改为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始改名泉州。

唐代,泉州就成为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宋代,全州人口过百万,城区人口超过10万,为全国八大州之一,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

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市舶司,管理接待外商,成为全国两大商港之一。

元代,设行省,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00多个,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

  泉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水岩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文物保护单位2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唐宋以来,佛教、道教及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融洽相处,留下许多宗教遗迹,也留下“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泉州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由唐至清1100年间,中进士者2473人,宋、明、清三代入阁拜相者20人,欧阳詹、曾公亮、俞大猷、李贽、郑成功等都是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

  泉州是福建著名侨乡。

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侨有600多万人,港澳同胞有60多万人。

在2000多万台湾同胞中,原籍泉州的有800多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接待海外游客的人数在全省各地、市中居首位。

  

  

 表1-2

  1990~1995年泉州市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一览表

单位:

人次、万美元

  

年 份

接待人数

其     中

外汇收入

外国人

华 侨

港澳同胞

台湾同胞

1990

239001

9586

7606

161744

60065

1472

1991

236610

7286

8422

165572

55330

1614

1992

266902

9420

10281

195559

51642

1923.7

1993

291716

8540

6851

209248

67077

2056.1

1994

308694

8927

17001

229705

53061

1995

348153

14422

19976

282374

31381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清源山-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天后宫-洛阳桥-泉州府文庙-李贽故居-石笋-承天寺-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九日山-郑成功墓-安平桥-摩尼草庵-龙山寺-崇武古城-姑嫂塔-黄金海岸度假村-清水岩-魁星岩-东关桥-九仙山-屈斗宫德化遗址-太武山-太湖榕园-金门民俗文化村,

  

(一)清源山

  在泉州北郊,山中有清泉不竭,峰峦常见云雾缭绕,故又名北山、齐云山、泉山。

山方圆25公里,最高海拔498米,主要景区离市区3公里。

全山有左、中、右三峰及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等36岩洞。

从唐代起就是闽南游览胜地,元人赞其为“闽海蓬莱第一山”。

1987年,被定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九日山、灵山,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

  三峰亦称三台。

中台四望无际,峰顶有清源洞,又名纯阳洞,洞口刻“第一洞天”四个大字,洞旁的千峰紫翠亭、应真阁和观空楼皆始建于元代。

洞北有蜕岩,传说宋时有裴姓道人因追逐蛇妖至此而坐化,故名。

半山处石坡上天生一孔,泉水从石窍流出,“水色清冽,源流不息”,有孔泉、虎乳泉之称,清源山、泉山因此得名,泉州之名亦由此得之。

附近崖间有“孔泉”、“源头活水”石刻多方。

  左台距清源洞有半里许,上有海潮室、嘉泰岩、半岭岩、寒山、栖霞岩、风飘不动亭、芭蕉古洞等名胜和“山海奇会”、“鸢飞鱼跃”等明清摩崖题刻80多方。

半山腰的瑞像岩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用天然岩石雕凿成的释迦立像,高4米,宽1.5米,其造型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而别具一格,外护以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的仿木构石室。

对面为罗汉峰,断岩侧立,形如罗汉,构成十八罗汉朝瑞像的奇观。

西侧有碧霄岩,上碧霄巨石高耸,中空成径,仅容一人过,有铁梯可上。

石罅刻“碧霄”二字,左侧摩崖上还刻着一个7米高的“寿”字,是宋人林奭书;下碧霄原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所建的殿宇平台,现仅存三尊并排而坐的大型花岗岩佛像,造型端庄,技法娴熟,是元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与瑞像岩的释迦造像、弥陀岩的弥陀造像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右台与左台对峙,上有元代王翰镌刻的“海天一色”四字。

峰最高处有南台岩,峭壁上镌有“空中台阁”四字。

岩壁前为南台寺,周围有历代摩崖石刻数十处。

半山腰的一啸台上有弥陀岩,因元代石刻阿弥陀佛立像而得名,像高5米,宽2米,头结球髻,面庞丰润,慈祥端庄,赤足踏在莲花上,造型生动,风格古朴。

依崖建有约10平方米的石室保护石像,室前的平台上有元碑、元塔,周围有连心石、招饮径、一线天、泉窟观瀑等景点。

弥陀岩附近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教律宗高僧弘一法师(1880~1942年)舍利塔。

在仿木结构的花岗岩墓塔里,安放着弘一法师的40颗骨灰珠,墓塔正面墙上镌刻着其挚友夏丐尊的遗偈:

“问余何往,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遗偈下是其学生丰子恺用青草石雕成的弘一造像,栩栩如生。

墓塔附近的岩壁上刻着“悲欣交集”四字,是法师最后的遗墨。

紧挨着弥陀岩的千手岩,又名观音亭,庙宇为古庭院建筑,简朴别致,内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像及千手千眼观音塑像,两旁有十八罗汉壁画。

附近的“石中居”古朴典雅,是近年新建的旅游服务设施。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君岩,又名羽仙岩,在清源山西侧的罗山、武山之下,是由天然岩石雕成的道教始祖老君坐像。

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庙殿早废,唯石像独存。

坐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髯飘胸前,左手依膝,右手靠几,慈祥端庄。

整座石像线条分明,刻工精致,刀法柔而有劲,表现宋代石刻的手法和风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石雕像。

石像两旁砌有石栏围护,石像前辟有宽敞的高低平台,可上前观赏。

  清源山东侧的赐恩岩,是清源山离市区最近的景区,有佛殿、功德堂、书斋、僧舍和许氏宗祠等景点。

佛殿内有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成的白衣观音像,石柱上刻有李贽撰写的“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对联。

寺前有千年古樟一株,绿荫如盖。

寺后的天然石室上刻着“高山仰止”四字,传为唐代诗人欧阳詹的读书处。

附近还有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邀月亭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建筑。

  树木苍翠,清泉甘冽,怪石嶙峋,碑刻林立,是清源山的主要特色,必到旅游点有老君岩、瑞象岩、弥陀岩、孔泉和弘一法师墓塔等。

  

(二)开元寺

  在市区西街,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是闽南佛教著名寺院。

建筑宏伟,国内罕见,在台湾及海外侨胞中有较大影响。

寺址原为黄守恭桑园,相传桑树曾开莲花,故名莲花寺,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诸州(道)各立一佛教寺院以纪年,遂改今名。

宋代,开元寺已有支院百余所。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

元末圮。

明代起又逐渐恢复,现存寺院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7.8万平方米。

1982年,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主从有致,中轴线上自南至北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照墙)、天王殿(三门殿)、拜亭、拜庭、月台、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五观堂,左右通以长廊,廊外草坪上东西双塔对峙。

寺东侧还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现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桑莲古迹、麒麟堂等。

  大雄宝殿初建时相传有紫云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

现存殿宇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所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通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面积1387平方米,间架立有石柱94根,故又名百柱殿。

殿供丈八金身五方佛,据说其中的释迦牟尼佛为唐玄宗“御赐”,加上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佛和北方成就佛统称“五方佛”。

斗拱雕饰飞天乐伎24尊,或执民间乐器,或捧文房四宝,凌空展翅,姿态飘逸,别具一格。

殿前宽大的月台台座上嵌着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有两根雕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故事的16角形青石柱,据说都是明代修缮时从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遗址上移来的,这在我国佛教建筑中仅此一见。

  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初按宋制重修,因唐代这里有甘露井,故名。

戒坛为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面积654平方米。

入门正中有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座像,中间的坛台为平面四方五层形式,最高一层供奉的木雕装金的卢舍那佛座像是明代的作品,以下有22尊尊者、菩萨和金刚力士等层层围护。

这样的戒台全国只有泉州开元寺、北京戒台寺和杭州昭庆寺三处。

坛顶藻井采用无梁结构,如意斗拱间雕饰的飞天乐伎,彩带当风,与敦煌飞天极为相似。

  此外,东西塔及天王殿、藏经阁、拜庭等处也各有特色。

天王殿悬挂着朱熹撰稿、李叔同书写的“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的楹联。

拜庭全用石块铺成,面积2800平方米,古榕垂荫,上列11座唐宋元明各代的小舍利塔和石经幢。

在大雄宝殿月台前的一对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宝箧印经式石塔,平面方形,高5米,塔身四面雕刻着印度风格的佛本生故事。

藏经阁元初为法堂,后废,民国14年(1925年)重修,为两层水泥仿木结构,藏经丰富,以北宋雕板《积沙大藏经》7000卷、《毗卢大藏经》残本40余卷最为珍贵。

楼下还陈列着宋代以后的铜铁古钟12口,其中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大钟,铭文载有台湾与泉州经济往来的重要资料。

  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两塔相距约200米,庄严古朴,巍然屹立,已成为古城泉州的标记。

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历时六年建成,原为九级木塔,后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改建为五级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改建为石塔。

两塔共用石材6293立方米,重约19510吨。

塔基厚实稳固,经历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和万历十六年(1588年)两次大地震依然无恙。

  东西塔除高低及须弥座的浮雕和石斗拱等略有不同外,其他完全一样。

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都是平面八角、五层五檐的仿木楼阁攒顶式建筑,内外全用白色花岗石构筑。

塔檐成弧状外舒,檐角高翘,势如飞腾。

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塔身每层皆为八面四门四龛,外有回廊,内辟一方洞,凭铁梯上下。

门与龛隔层错开,门龛两旁刻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东西塔各80尊。

东西塔须弥座转角上还各有8尊负塔侏儒,每尊高30厘米,皆以身当柱,奋力顶着巨塔。

塔刹铁铸,刹尖高托鎏金铜葫芦,八条铁链从塔刹上斜系于八个檐角,角脊上系着小铜铃,风起时铃声清脆悦耳。

  东塔须弥座束腰部分有青石浮雕佛殿图39幅,记载着释迦牟尼出家的连环故事,雕工精致,形象生动。

西塔四层东北壁还有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头戴金箍,脖挂念珠,身穿直裰,腰悬佛经,与孙悟空的形象相同,而西塔建成后300年《西游记》才问世。

1983年,日本女教授中野美代子专程来此考察,提出“孙悟空生在福建”的看法。

  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东西塔为必到旅游点,其中飞天乐伎、青石浮雕、五方佛、千手千眼观音及石柱、藻井、斗拱等均有独到之处。

  游客可乘2路公共汽车在开元寺站下车。

  (三)清净寺

  在市区涂门街,又名麒麟寺、圣友寺,阿拉伯文称艾苏哈卜寺。

据伊斯兰教教规,凡教职人员每年一月在艾苏哈卜寺持斋,“饥不食,渴不饮,以消其三毒五浊”,故以“清净”名之。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随后元代、明代又多次重修。

建筑采用西亚形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面积21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

大门和奉天坛均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而建。

大门朝南,高12.2米,宽4.5米,用辉绿石和白花岗石砌成,由连续贯通的四道巨大尖拱门形成一条甬道,直通寺内。

拱门顶部均为穹形结构,第一道砌成似射线一样的石构图案,第二道砌成如蜂巢状的石构图案,第三、四道拱门的上方则是一个砖砌并涂上白灰的圆形大穹顶。

甬道的东西两壁辟有六个尖拱顶的壁龛。

门上悬“万殊一本”匾额。

顶端有平台,称“望月台”,是阿訇观月决定斋月封斋和开斋日期的地方。

台三面筑回字形砖垛,如城堞。

  奉天坛在寺门后西侧,占地600平方米,是原来的礼拜大殿,屋盖早塌,仅存四周石墙和柱石残础。

南墙高14米,厚1.1米,开8个长方形大窗,其上横刻古阿拉伯文经句。

西墙中部向外凸出,正中有一尖拱宝盖形大壁龛,龛内刻着7行古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是原来阿訇讲经的地方,称“讲经坛”。

  明善堂在奉天坛北侧,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清净寺时所建,现存为近代改建的传统民居式两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作为穆斯林的礼拜场所。

堂内的木制台阶旁放置着一把木头拐杖,做礼拜时阿訇倚杖登阶,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可僭越。

堂前的石香炉为奉天坛旧物。

明善堂北侧于1983年新辟伊斯教文物陈列室,展出泉州当地回族的文物和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方面活动的图片资料。

  门楼东侧、奉天坛对面原祝圣亭旧址上有1983年建的石亭,亭壁嵌有元、明代重修清净寺的碑记二块。

寺内还保存着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徒的《永乐敕谕》石刻。

  大门和奉天坛为必看的旅游点。

  游客可乘1路或4路公共汽车在涂山街头站下车,进涂门街即到。

  (四)伊斯兰教圣墓

  在泉州东门外灵山南麓。

据《闽书》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弟子4人来华传教,其第三、第四两个弟子到泉州,死后葬在这里,屡显灵异,山因之名“灵山”,墓因之称灵山圣墓。

该墓是本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伊斯兰圣迹之一,阿拉伯学者将其列为在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和伊拉克的阿里墓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墓。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为两座并列的花岗岩棺墓,上有建于民国15年(1926年)的四方形石亭遮护。

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3米,十柱九室,檐柱是典型的梭柱造型。

廊内立石碑五方,正中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泉州伊斯兰公会立的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和重修墓地经过的阿拉伯文辉绿色石碑。

右侧一方中文石碑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到此行香,祈求圣灵庇护的纪事碑。

  圣墓附近有一石坪,大可坐百人,坪上立一块天然巨石,两石接触处宽仅数寸,风吹人推可见微微摇动,却不会挪移滚落。

石上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泉州知府周道光的“碧玉”及马建纪的“天然机妙”等题刻。

“玉球风动”旧为泉州十景之一。

  福厦公路在附近通过。

  (五)天后宫

  在市区南门万寿路口,宫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祀奉莆田湄洲林默娘。

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名顺济宫,俗称妈祖庙。

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奏请并奉旨重修,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称天妃宫。

明代,派往琉球、暹罗、爪哇等国的使节,行前皆来此祭告。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声称进军途中曾得妈祖显圣助阵,奏准将天妃神号改称天后,庙遂改称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是本省现有妈祖宫庙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

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存清初修葺时的原貌。

近年陆续修复山门、戏台、钟鼓楼、长廊等,并着手复建梳妆楼。

整个宫庙建筑布局严谨,构筑堂皇。

后殿有婆罗门教石柱两根,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的两根一样。

  设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举办过闽台民间艺术、泉州古今字画和闽台民俗风情摄影等展览。

  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

  游客可乘1路公共汽车在天后宫站下车。

  (六)洛阳桥

  在泉州东北郊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处,桥以江名;因此地古称万安渡,所以又称万安桥。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由宋代著名书法家、知州蔡襄主持建造。

历史上多次重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二次:

一是明宣德年间郡人李俊育独资重修,增高三尺;一是民国21年(1932年)蔡廷锴重修增高,铺设水泥路面。

1949年以后,又多次修整,为我国最早的梁式海港大石桥。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有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还有武士石像等。

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匠首创以筏型基础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都是对世界桥梁建筑的一大贡献。

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

有石亭2座,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另有明清重修碑记12座。

  桥南另有忠惠祠,是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蔡襄撰文书写的《万安桥记》石碑,以短短153字述造桥始末、经费及桥之形状等情况,文简意赅,书法遒丽,雕刻细致,世称三绝。

该碑文原露天刻于岸左,后由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1963年,又摹拟原作重刻一碑立之。

  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还有真身庙,供奉为造桥呕心沥血、桥成化去的义波和尚的真身造像。

  为保护古桥,在其上游修建公路桥,以减少古桥的交通压力。

1993年开始,又对其进行全面整修,拆除水泥桥面,打捞部分原构件和石俑、碑刻等原位安放,制作安装部分桥孔和两翼栏杆,恢复古桥风貌。

  (七)泉州府文庙

  在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后移他处。

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重建。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

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面阔7间,进深5间,占地面积822.5平方米。

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

殿柱皆为花岗岩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

殿中正面和东面石坛座上立有孔子及四配、十哲牌位,殿内、殿前还分别悬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和雍正御书“生民未有”牌匾。

  殿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上有建于元代的石桥。

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

门外为露庭,可容数千人。

东边的明伦堂,堂前有露庭。

  泮宫大门内还有一口水井,旁竖一块石碣,上刻“夫子泉”三字,取“日饮一瓢心慕颜”之意纪念孔子。

  乘1路、4路公共汽车可达。

  (八)李贽故居

  在泉州南门万寿路159号,天后宫附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中国16世纪杰出的思想家。

他反对礼教,抨击圣贤,最后被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愤而自杀,葬于河北通州。

主要著述有《焚书》、《藏书》、《史纲评要》等。

  其故居为普通民房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

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辟为纪念堂。

正厅宽6米,深9米,前有天井,内悬李贽肖像和赵朴初亲笔题匾。

故居一度改作李氏宗祠。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葺时,曾掘出石质印章两颗,一刻阴文“李贽”,一刻阳文“卓吾”,现分别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泉州市文管会。

  (九)石 笋

  在泉州新门外浮桥村附近的龟山上,因状如破土竹笋,故名。

据乾隆版《泉州府志》载:

“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之”,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以旧断石补之”。

高惠连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郡守的,可见石笋出现在此之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笋用五段直径不等、长短不一的圆柱体花岗石,略经加工垒叠而成。

高约3米,兀然卓立,上尖下粗,如笋状,又似插地之石臼杵,上无花纹雕饰,亦无文字题刻。

原为白色,因年代久远多披绿苔,显得粗糙原始。

  石笋之源,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是上古闽族或闽越族人男性崇拜的图腾,有的认为是古印度教林加教派作为湿婆象征的圣物,有的认为与当地传统民俗堪舆风水有关,均无确证。

  晋江流经这里的一段,因石笋得名笋江;笋江上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梁式石桥——临漳桥,遂又称石笋桥。

“笋江月色”曾为泉州十景之一。

  乘4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承天寺

  在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

寺内还保存着7座宋代佛塔和石经幢等。

寺院一度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海外华侨和僧侣纷纷捐款重修,逐步恢复旧观。

  (十一)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简称“海交馆”,在泉州市东郊,是中国唯一的海事博物馆。

原馆址在开元寺东侧,1990年移现址。

馆区范围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扬帆奋进的双桅船造型。

  海交馆现有三个专题馆。

一是泉州海外交通史馆,里面陈列着反映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2000多年来海事活动概貌的文献、文物、遗址照片等,其中有1974年夏于泉州后渚港海滩出土的宋代海船,船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椭圆形,尖底,有13个隔舱,底板及侧板用二至三层木板叠合,可载重200吨以上,反映我国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

出土时甲板和桅杆已毁,其余基本完好;二是古外销瓷陈列馆。

泉州出产的瓷器在五代时就开始外销,宋元时瓷器出口及于亚非各地。

馆内展示泉州发现的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瓷器500多件;三是宗教石刻馆。

陈列着泉州发现的宋、元以来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石刻、遗迹照片400多件,是研究古代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宗教艺术的重要史料,其中有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聂斯脱里文、拉丁文、八思巴文等文字撰写的墓碑和一些艺术品,还有一尊精美的女神毗瑟拿石雕像。

  馆内设立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中心”是全国性学术研究组织,出版《海交史研究》刊物。

  乘2路公共汽车在东门站下车,沿东湖街东行即达。

  (十二)九日山

  在南安市丰州镇金鸡村,距泉州城西北7公里。

据明代黄文焰《九日山志》载:

“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谓有道人自言,吾从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故名”。

俯临晋江,海拔113米,多巨岩峭壁。

分东西北三峰,环抱如交椅,俗称“金交椅”。

三峰间低洼处,常有白云缭绕,称白云坞;坞中有菩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