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2137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共两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

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

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

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

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逢”:

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

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梧叶儿童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景物人物

秋风灯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身)

表现思念亲人。

9.古诗两首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_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_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

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

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

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

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

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逢”:

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

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

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

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

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

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逢”:

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

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老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课时作业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

课后反思:

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师|语文老师|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

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谢谢阅读。

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

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

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

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五、课后作业

《舟夜书所见》(清?

查慎行)、《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杂诗》(唐?

王维)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

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_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