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012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题目:

陕西省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专业:

工商管理

学生:

签名:

指导老师:

签名:

摘要

枣树是陕西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尤其是沿黄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成为枣树的最佳适生区,一直以来都是陕西省传统的枣树栽培区和最大的产栆区。

陕西黄河红枣生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黄河滩枣产业作为陕西的特色农业,如何走上高效发展之路,是当前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之一。

本文分析了国内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黄河滩枣产业发展的条件。

通过对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等沿黄主产区红枣品种资源、生产、管理、及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制约陕西黄河滩枣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以家庭经营为主,小农意识强,缺乏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政府扶持力度小和政策落实效率低,资金、技术、人力及物力投入不足;

红枣基地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枣林培护技术和红枣加工技术投入少;

县域间竞争激烈,未形成统一的大品牌;

营销渠道不畅,市场占有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树立开拓现代的生产经营观念,对原经营模式进行革新;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

加强对红枣基地的建设,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

实施红枣跨县产业化,加强县域合作;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黄河滩栆产业;问题;对策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型

 

目录

1绪论5

1.1研究目的5

1.2研究意义5

1.3研究现状5

1.4研究方法6

2陕西黄河滩栆枣产业分析6

2.1地区优势分析6

2.1.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6

2.2.2红枣品质优良7

2.2.3地区经济发达7

2.2外部环境因素分析7

2.2.1政府政策7

2.2.2技术因素8

2.2.3社会因素8

2.3.4国际环境因素8

2.3市场分析9

2.3.1市场供需能力分析9

2.3.2市场供需缺口分析9

2.3.3市场销售状况分析10

3陕西黄河滩栆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10

3.1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现状10

3.1.1红枣产业经营状况10

3.1.2红枣基地建设11

3.1.3红枣加工业及包装状况11

3.1.4.科研投入状况12

3.1.5市场销售12

3.2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2

3.2.1小农意识强,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12

3.2.2政府扶持力度小和政策落实效率低13

3.2.3红枣基地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投入少13

3.2.4县域间竞争激烈,未形成统一的大品牌13

3.2.5营销渠道不畅,市场占有率低14

4解决对策14

4.1树立开拓现代的生产经营观念14

4.2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15

4.3加强对红枣基地的建设,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15

4.4实施红枣跨县产业化,加强县域合作,打造区域大品牌15

4.4.1合理布局,实施标准化管理15

4.4.2发挥各县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5

4.4.3发展跨县域的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16

4.4.4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16

4.5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16

5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1绪论

1.1研究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红枣种植最广、产量最大的国家。

在我国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我国红枣产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陕西黄河滩栆产区作为我国红枣主要产区之一,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和矛盾。

诸如品种混乱,科学栽植模式不够完善,管理模式粗放,科研投入少,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迫在眉睫,也是黄河滩栆走向国外市场的关键。

本研究针对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首先针对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提出相应对策,以解决黄河滩栆产业现存问题和矛盾,为黄河滩栆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2研究意义

对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

对陕西黄河滩栆产业未来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

为陕西黄河滩栆产业未来发展的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模板。

1.3研究现状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华大枣声名远播。

1991年Hsioh-yuHou对我国红枣的红枣产业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枣林、豆科植物和禽类为一体的产业模型[1]。

2008年B.X.Xie,等人对红枣产业的市场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近几年世界红枣市场需求量,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2]。

国内,对红枣产业的研究有很多。

1998年陈锦屏和肖旭霖对黄河沿岸贫困山区红枣产业开发进行了研究,文中主要阐述了对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的背景、所处地位以及战略思考,是黄河滩栆产业开发的早期探索[3]。

2000年赵玲爱对陕西黄河沿岸发展红枣产业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陕西黄河沿岸发展黄河滩枣产业是生态和经济的现实选择理论观点[4]。

2002年,南开大学安树伟对晋陕黄河峡谷红枣产业带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设“黄河晋陕峡谷红枣产业带”的设想,是我国红枣产业带的跨区域建设的初步探索[5]。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绍金在《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针对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6]。

2005年原双进、王新栓在《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中,分析了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意见[7]。

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梁鸿对中国红枣及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文中:

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红枣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促进了我国红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8]。

2007年,高改英,王青以陕西红枣产业为例。

研究了跨县域经济下农业产业化,分析了县域经济条件下陕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跨县域内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9]。

2008年马慧通过对陕北榆林生态、红枣发展情况等调查研究,提出了在榆林建设陕北红枣产业带及建设措施[10]。

2010年曹生勇和王明银在《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中对品种混乱、管理落后、市场化滞后、品牌意识单薄等阻碍陕北红枣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管理、立足市场、树立品牌意识等措施促进红枣产业的科学化发展[11]。

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的王鑫、吴晋峰、李蕾以及郭峰在《陕西省红枣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缺乏对产品的深加工,销售渠道狭窄等一系列阻碍陕西红枣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应用先进科技,发展龙头企业,开拓销售市场等解决对策[12]。

2010年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的有关专家在《中国红枣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对中国红枣市场宏观环境、红枣行业总体发展、红枣市场运行现状、红枣进出口状况、红枣替代品发展、红枣关联行业发展、红枣市场竞争格局及策略、红枣市场主要企业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对2010——2015期间的红枣市场前景做了预测[13]。

2010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的刘孟军在《红枣产业发展趋势》中,对我国红枣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14]。

1.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指搜集、鉴别、整理红枣产业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法(深入到陕西滩枣产区,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2陕西黄河滩栆枣产业分析

2.1地区优势分析

2.1.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千里黄河流经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之后,折向南流,将黄土高原切割开来,形成长达725.1km的峡谷,称之为黄河北干流[15]。

陕西黄河滩栆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黄河主流及干流峡谷的河滩上,主要涉及榆林市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及延安市的部分地区,尤以榆林市沿黄河六县区种面积最大,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俗称“陕西沿黄峡谷红枣产业带”。

陕西沿黄峡谷是我国红枣的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我国五大红枣产区之一。

该区域属于我国北方枣产区的黄土高原丘陵枣区,大都沟大谷深,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红枣品质优良,为我国红枣优生区之一。

陕西黄河沿岸峡谷以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是红枣优生区,主要表现在:

此地区由于地处西北,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栆果营养物质的结积累;阴雨天气少,多风季节正值枣树休眠期,故对枣树落花落果影响不大;以黄河为依傍,有充足的水源,能够为枣树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补给;黄河河滩土壤肥沃,以黄土和沙土为主,对枣树栽植的适应性很强。

2.2.2红枣品质优良

该地区是我国十大名栆之一的木栆主产区,红枣品种以木栆为主,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11]。

陕西清涧、陕西佳县都是有名的黄河滩枣之乡,陕西清涧9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所产红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

同时还有一些木栆的优良变异,如:

佳县油栆、绥德木栆、清涧长木栆、延川木条栆等。

2.2.3地区经济发达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业的不断发展,陕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在能源化工不断发展的带动下,本地区一举成为陕西省乃至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2010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1756.67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增长18.3%,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翻了一番多,占全省GDP比重由“十五”末的11.4%上升至17.6%;人均GDP7964美元,跃居全省第一,其中,神木、府谷、靖边先后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16]。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这一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黄河滩栆发展的坚实后盾。

2.2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2.2.1政府政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红枣作为中国特有农产品,以其营养丰富而独特、食疗价值高的特点,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它作为一个有巨大出口创汇潜力的民族产业和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年,陕西省省政府在出台的2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扶持红枣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成为沿黄滩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支持。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黄河滩枣产业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产业,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对红枣产业资金、物资及技术的扶持力度,例如吴堡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

“长期抓红枣,短期抓羊草,当前抓劳务”[6]。

佳县实施重点建设“一个基地、两个示范区、三个加工带、四个园区、五项产业、六大市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对红枣的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图打造“全国最大”有机红枣基地[17]。

红枣产业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省、市、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由于枣树生命力旺盛,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4]。

各地政府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鼓励大规模枣树的种植,实施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道路。

陕西省相关政策如下:

县级财政每年从征收的农林特产税中拿出5%,用于枣区的配套建设和产、供、销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在枣区安排的各项支农资金,优先用于红枣生产、加工项目;鼓励科技人员围绕枣业开发,创办经济实体,开拓市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购买“四荒”地使用权,同枣农联办枣园或创办枣加工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保证[8]。

2.2.2技术因素

随着红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正对其各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1)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出现了:

“矮密丰”栽培新技术,小冠密植栽培技术;地下和叶面结合及平衡施肥的施肥技术;冬夏并重甚至以夏剪为主的修剪技术;无公害防治及药肥复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18]。

2)贮藏技术

由于大麻袋或编织袋包装贮藏、缸藏、囤藏、棚藏等原始贮藏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使枣果能贮存较长的时间,使枣果在档次上有所提高,出现了气调贮藏、塑料袋真空包装、冷库分级贮藏等比较先进的贮藏技术。

3)保鲜技术

主要有速冻冷藏、保鲜剂处理、利用化学药剂抑制枣果细胞呼吸等保鲜方式,尤其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保鲜所用五年时间成功地研究出一种气调为主的鲜枣综合保鲜技术,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枣果保鲜质量标准,此项技术使我国在大枣保鲜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商业化开发

4)加工技术

除了原始鲜枣类和干制原枣类的粗加工技术,也出现了以红枣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技术,类别很多,品种更有近百个,例如果脯蜜饯类、焦枣类、饮料冲剂类、糕片类等。

沿黄地区在保鲜、包装、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比较少,随着红枣市场的发展,相继从外省引进了部分比较先进技术,主要有:

以夏剪为主的修剪技术、地下和叶面结合及平衡施肥的施肥技术、塑料袋真空包装等。

2.2.3社会因素 

红枣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枣产品营养丰富而独特,食疗价值高,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层次饮食文化和绿色养生观念出现,红枣以其营养丰富、绿色、适合群体广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各消费群体的喜欢。

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枣产品必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特色食品之一而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实现消费的全民化国际化[14]。

2.3.4国际环境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我国红枣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世界范围内,除韩国和日本在90年代早期从我国引入枣树以种植以外,再无他国,且韩日种植面积、产量远远不及我国,毫无疑问我国世界上红枣种植规模最广、产量最大的国家[3]。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红枣产业作为我国的特色产业,其具有很大出口创汇潜力,必将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2004年初,延川县海红栆业有限公司获得红枣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使得陕西省黄河滩枣出口实现零突破,这无疑是陕西黄河滩枣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2.3市场分析

近年来红枣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逐渐被人们了解和认同,红枣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已把红枣作为冬季必食补品和天然保健美容食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绿色养生观念的盛行,红枣价格一路攀升,需求量上长趋势明显,现有的红枣产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同时人们除对营养果品直接食用外,对红枣深加工产品的需求更加将会大幅度提高,红枣在果品市场上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其他果品的价格,红枣及其加工品在将来的干果市场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1市场供需能力分析 

红枣以其丰富独特的营养价值,一直是人们饮食和药膳的重要载体,且红枣是中老年人、青少年、女性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适应群体很广。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饮食和养生的追求有了新的改变,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红枣以其独特的功效,被国内外各类群体接受,人们对红枣的需求日趋增加。

2005年我国红枣需求量为219万吨,2006年需求量为235万吨,2007年需求量为266万吨,2008年需求量为288万吨,2009年红枣需求量增长到了311万吨[13]。

由于红枣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行业内部的企业比较少,竞争也不激烈,缺少大规模大品牌的企业,红枣产品的供给逐年增长,却很缓慢。

2005-2009年之间我国红枣产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5年我国红枣产量为228万吨,2006年产量为246万吨,2007年产量为275万吨,2008年产量为302万吨,2009年红枣产量达到了332万吨[13]。

据统计,2009年陕西红枣产量达50万吨,黄河滩栆产量高达40多万吨,占陕西红枣产量的90%以上。

2.3.2市场供需缺口分析

2005-2009年之间我国红枣一直是供大于求的局面,2005年供大于求为9万吨,2006年和2007年供大于求为11万吨,2008年为14万吨,2009年为21万吨。

虽然总体的红枣市场一直是供大于求,但是红枣深加工制品却供不应求,有些加工技术很高的制品虽然价格惊人,但是很难买到,同时我国占到国际红枣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年出口量只有1万吨以上,仅占全国红枣总产的0.5%,可见国外红枣市场开拓空间更是惊人。

2.3.3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从国内来看,我国红枣的主产区主要位于西北及中部地区,南方很少,形成了北产南销的态势。

就陕西黄河滩栆来说,外销中有80%滩栆产品是销往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从国际贸易来看,中国红枣及其加工品外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国际红枣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年出口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红枣总产的0.5%,其中干枣)和红枣加工品各占一半左右。

出口目的地主要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占出品总量的80%-90%,此外为欧美及澳洲等地华人居住区,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高达1美元[13]。

国内红枣价格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是大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红枣价格增长约10倍,但迄今尚未出现大规模积压,售价稳中有升。

目前,鲜枣在北京、大连零售价每公斤30-40元[13]。

黄河滩栆是我国十大名栆之一,以其高质量、高营养的特点,在市场上备受人们青睐,许多来我区工作或打工的外地人在回家前均会将红枣做为陕北特产带回家,红枣作为陕西特产已经成为共识。

近年来,该地区红枣的销售渠道已逐步打开,现市场价已达15-20元/kg,而加工过的红枣干制品达50-80元/kg。

据在西安华润万家超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陕西佳县众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众福佳县油栆价格为43.9元/1000g,据销售人员讲,陕北佳县所产红枣,甘甜可口,很受顾客欢迎。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其销售前景都是非常广阔。

3陕西黄河滩栆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3.1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现状

3.1.1红枣产业经营状况

1)经营模式

该地区地处西北,信息闭塞,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

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枣农对枣林的管理,大部分是以长期积累的经验为主,红枣经营管理模式粗放。

枣农的市场观念薄弱,力量单薄,科技投入少,缺乏统一的规模的科学经营管理方式。

近年来,随着红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部分红枣深加工企业,但是企业和枣红合作浅,没有形成“枣农+企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2)品种选育及栽培状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晋陕峡谷两岸枣区人民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栽培经验,培育和引进了众多的优良品种。

该地区红枣品种以木栆为主,共有红枣品种56个。

但是由于良种化观念淡薄,不重视选用良种,盲目引进外地品种,导致品种混乱,许多一般品种甚至比较差的品种在生产上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枣树栽培面积大幅度上升,但在栽植枣树时,栽植成活率低。

对枣树的修剪,是以原始经验为主,缺少科学的修剪方式。

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严重滞后,对农药的采用以随大流为主,没有做到应病施药,同时缺乏对灾害的预防及灾害后的影响量小工作。

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由于栆果成熟期间的连续阴雨,致使大量的栆果腐烂于枣树之上,经济损失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以上栆区在此期间每年损失高达到了10亿元左右,秋雨已成为影响枣农采收和农民增收的大问题。

3.1.2红枣基地建设

该地区红枣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1994年,按照国家科委科技扶贫的总体规划,省科委、省陕北建委共同在陕北黄河沿岸组织实施了“陕北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科技扶贫项目,1998年,《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工程初步完成了。

从1994一1998年底每年以l0万亩的速度递增,在短短的4年间由45万亩发展到110万亩,2002年底,枣树面积已发展到175多万亩,挂果面积115多万亩,截止2008年枣林面积近达250万亩。

近年,在退耕还林和有机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榆林府谷县黄河沿岸到延安延长县沿黄流域,是枣林琪布,片带相连,沿黄河形成了长约350公里,宽约10公里的红枣绿色林带,已建成陕北沿黄万亩枣园产区[7]。

同时,在政府加大了对红枣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下,各县都展开了适合自身的红枣基地建设,陕西黄河滩栆基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素有“黄河滩枣之乡“的陕西佳县,在2010年力图把该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该县从资金投入、技改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组建红枣、养殖、劳务各类农民专业组织13个。

上半年,县财政投资30万元,开展了枣树病虫害防治工作;补贴冬储化肥10万元,创建农机科技示范村8个、示范户500户,推广各类农机具3691台(套),完成机耕、机播面积6.5万亩,技术培训650人次[17]。

同时,2010年9月,陕北第一个红枣种植研究基地在延安市延川县建成。

3.1.3红枣加工业及包装状况

目前本地红枣深加工企业很少,大部分的红枣都是直接销售给外地栆商,所以在枣果加工方面,仍然是以制干为主的初级加工。

从干制方式主要采用烘干和自然晾晒,以自然晾晒为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分级包装提高附加值的做法对产品档次、价格和销路的影响突出,很多枣农在利益驱动下开始自觉地采用人工分级,并用纸箱和精品小包装取代了大麻袋混合包装的原始包装方式。

3.1.4.科研投入状况

红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将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而黄河滩栆的实际情况是:

过于强调种植面积的扩大,而忽视了科技的投入,在栽培、修剪、施肥、防害、技术培训、深加工等方面科研投入很少,同时不主动地区引进外面的先进技术,在实际活动中技术的应用就很少了。

3.1.5市场销售

本地区的红枣除少部分自家食用外,90%以上是外销,销售的品种主要以干栆和鲜枣为主,也包括部分的酒栆、蜜枣等加工品。

目前已建成清涧、佳县、吴堡等红枣批发市场,将近30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数个销售网点,主要是销往北京、西安、江苏、广东、四川和东北等地。

3.2陕西黄河滩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小农意识强,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1)小农意识强

该地区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枣农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且封闭,市场观念薄弱,对红枣产业化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上。

只有少部分人敢于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部分人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对枣树的管理只是以历史积累的经验为主,枣农节衣缩食,宁愿把闲散的资金用来赌博、大办红白事,也不愿投向教育、科技及红枣基地建设中[15]。

近年来,随着部分人的带动及红枣产业的发展,枣农的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现代观念,枣农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

2)红枣管理方式粗放

枣农对枣树生产缺乏科学的认识,枣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极不稳定,再加上枣农受思想认识、管理技术及对市场分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不足,没有将红枣作为产业来发展和经营,存在粗修剪、乱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

多数枣农不懂得修剪、舍不得修剪,导致只管栽树不管修剪,或做简单粗糙修剪;对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跟不上,没有灾前预测和灾后量小的意识和相关措施。

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重治虫轻防病,重使用高度农药,轻“绿肥”农药。

3)红枣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该地区枣产业化经营主要采用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而横向一体化经营严重滞后,枣农与企业合作不紧密,只是单一的市场关系,缺乏共同合作的意识。

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