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624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新中国外交岳麓版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新中国外交(岳麓版)

一、考纲课与课标

考纲: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课标:

⑴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⑵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⑶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⑷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复习方法

1、以战后国际关系变化为背景,从冷战、美苏争霸、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来分析新中国50年代、60年代后期、70年代、改革开放四个时期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特点,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及影响,通过分析一边倒——闭关——突破——多边外交的政策演变过程,认识独立自立和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准确阐释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越顶外交、多边外交、伙伴关系的含义。

3、讲明中美、中日关系从对立——缓和——建交(关系正常化)的变化过程,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说明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变化。

以中、美、日三国的关系演变,讨论是否赞同课文中英国外相的外交观点,提高学生运用史实论证材料观点的能力。

4、讲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我国在地区和联合国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知识要点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主要包括: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同各国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新中国成立到建国一周年已同17国建交。

②中苏建交(1949)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的签订(突出成就)

历史意义: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鼓励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周恩来任代表团团长

④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

印尼的万隆,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任代表团团长,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此次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

同指的是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

异指的是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的道路不同。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的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A、中美关系正常化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

“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B、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C、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

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方针:

(1)、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2)、独立自主政策的表现:

不结盟

中国与其他国家实行全方位(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多层次(不仅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推向新的水平,还要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宽领域(政治合作、经贸外来、文化交流)的交往。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为适应世界多极化和国家多样化发展趋势,中国加强国与国的关系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在上海成立。

六个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3、国际国内意义:

为中国拓宽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树立了伸张正义、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维护和平,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知识深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1、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2、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

3、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宣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

5、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概述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分析其调整背景及调整效果,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①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背景:

国际形势: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国内形势:

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③效果: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

①调整:

扩大外交,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背景: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③效果: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

①调整:

坚持和更加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②背景:

国际格局的发展;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③效果: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特点:

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根本政策不变;

②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不变;

③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

五、巩固提高

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

B

解析:

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

2.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D

解析:

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

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已经开始从原来的一边倒,转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尤其是注意同周边国家处理好外交关系。

4、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

A

解析: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尤其在欧洲;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大陆;中国与苏联关系较紧张。

基于上述三点,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

综上所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起点,中国也是在这之后开始重返国际舞台的。

5、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D

解析:

 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

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

6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A

解析:

做这个题目,首先要根据课本基础知识来理解“另起炉灶”这一外交方针的基本含义,然后对题中所涉及到的选项逐个作出分析:

B说法本身是不正确的,C项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D也是犯了时间上的重要错误,因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在中美建交之前。

7、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最佳方法是排除法。

之所以用“恢复”一词,说明中国原本就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但这个席位却长期被别人长期非法占据着,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只有①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没有关系,因为①只能说明中国曾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过贡献。

所以可以排除①。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1953处,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正式提出。

该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也转变了建国初“一边倒”的战略方针。

A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B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C项是指1950年中苏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9、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谈论亚费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提出“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场合,显然不是日内瓦国际会议,也不是万隆会议,更不是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教材小字部分明确叙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选项为B项。

本题告戒我们,在历史学习学习中切不可淡化基础知识,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同样不可忽视。

10、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

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B.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家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识记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由“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可判断新中国在外交上“获提划时代的胜利”是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答案:

A

解析: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上,所以从时间上看,中美建交不可能成为其促成因素。

故选A。

由于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建设、外交的长期努力,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也得到了同属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使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所以不选B、C、D。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历多次波折,但竟双方努力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才差异正逐渐消失

答案:

C

解析:

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1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答案:

B

解析:

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这一转变当是在70年代,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征是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因而调整对外战略,改善同中国关系。

14、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A.一个中国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D.四项原则

答案:

A

解析:

本题选材较为新颖,图中三位中国领导人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他们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原则立场都是“一个中国”。

B、D两项都不是针对中美关系提出的,C项“一国两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毛泽东时期不可能有。

正确答案A。

16、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

C

解析: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针对这个问题再次的阐述了世界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

正确答案为C。

17、《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答案:

C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18、据报道:

由广东省各地公安机关和边防部队选拔了125名队员于2007年4月16日赴海地执行轮换任务。

他们主要由特警、巡警、防暴警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在海地主要承担配合和支援维和警察或当地警察的执法工作,处置群体性治安突发事件,参与重大公共活动的现场警卫,以及组建、培训当地警察防暴队等任务。

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重视在地区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得出中国派出维和部队的信息,这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项是干扰项,是普遍性的政策,不能直接说明材料中的信息。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

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

(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

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