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神韩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435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战神韩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战神韩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战神韩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战神韩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战神韩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战神韩信.docx

《中国战神韩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战神韩信.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战神韩信.docx

中国战神韩信

引子

烽烟、战火、鲜血、悲号。

人类的历史总是要伴随这些残酷的现实。

聪明的人类还想不出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似乎他们更加欣赏这样的手段——战争。

就是这战争,这古老的人类游戏,它把人类社会翻来覆去地折腾。

一国的疆土,在战争中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一国的政权,在战争中瞬间易手。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在这战争中,由分到合,又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合久又分,分久又合。

就是在这战争主导下的分分合合之中,历史的舞台上,有多少人物粉墨登场,又造就出多少幕精彩的,震撼人心的历史片段。

然而,历史是漫长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

盖世的英豪,即使是名震一时,也难免不会被历史的巨浪淘去。

能够在历史的浪涛之中沉淀下来的,毕竟只能是沧海一粟。

历史片段的情节,是绝不会有重复的。

可是,似乎又有着太多的重复。

于是,那些能够堪称精彩的一瞬,必须要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否则,它将无法抗拒淡忘的威力。

他,离我们足足有了2200年的时间距离。

用“历史久远”一词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

然而,在今天,你仍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事迹。

比如,在你说出这样几句话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

是的,他就是韩信,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

他的生命,是短暂中的短暂,仅仅只有30多年;他最为辉煌的经历,不足5年,是瞬间中的瞬间。

但是,他把握住了这5年,他在这5年之中,创作出了五部闻名历史的战争杰作:

“暗渡陈仓”、“木罂渡军”、“背水布阵”、“囊沙断流”、“四面楚歌”。

每一部作品中都融入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之成为了历史战争中的经典之作。

是他提前结束了楚汉战争,他才是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他孤苦贫穷,却有无双奇才;出身卑贱,却能志盖群雄;威震天下,却又甘居人下;功高盖世,却遭不白之冤。

他的一生,历尽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

他的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无不反映了历史中社会与人相互作用的力量。

他是高明的,可他又是愚蠢的;他高明地创造了一个历史,而他对封建独裁者的愚忠却毁去了他一世的功绩和英名。

在他身上,我们怎能看不到历史的沉重;怎能感觉不到生命的悲壮和世事的艰辛。

历史是残酷的,总制造出太多的悲剧,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

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没有完美无缺的选择。

而他的一生,恰在选择中走过。

他的选择,是对,是错?

也许,永远都难以说清楚。

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让我们从他的成与败,得与失,功与过之中吸取点什么吧!

——我们也要在历史的进程之中走过。

第一章坎坷少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结束了持续了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的历史,第一次完成了天下由“分”向“合”的转变。

也许,“分”本来就意味着战争。

而战争,就是灾难,就是流血。

春秋五霸,从战争中成长起来,战国七雄,在战争中发展壮大。

残暴的诸侯在战争中满足着他们永无止境的贪欲,却将人民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曾是在田间为他们流汗劳作的壮年又被他们驱赶到战场上去为他们流血拼命;本应用于生产的牛、马也被他们强行夺去用于侵略。

人们在渴望着和平,渴望着安定的生活。

连年的战乱已让人们饱尝艰辛和凄苦,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人们已经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合”,也许做为“分”的对立本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是和平,是安宁,对,还应该有幸福。

可是,初合的天下却让人们倍感失望。

秦始皇对天下的“合”不是为了结束“分”带给人们的苦难,而是要将他的贪欲持续下去,他在才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人们身上又加上了繁重的徭役和酷刑的枷锁。

而对于这些,苦难深重已久的人们同样难以忍受。

于是,又要通过战争来结束它。

于是,天下又走向了“分”,人们又要在战场上去流血。

孤儿寡母贫不失志

我们的主人公韩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个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

具体一点的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县境内。

但是,韩信具体一点的出生年月我们已很难考证得出了,只能根据各种相关情况判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年之后,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而是以自由之身投入项梁的起义兵队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08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08年时他还超不过20岁。

由此,我们又可知,韩信七岁左右时正是秦楚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之后,幼小的韩信就生活在秦的统治之下了。

我们又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在公元前213年,可知,韩信在此之前应该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及兵法知识的。

有人说韩信自幼丧父,也有人说他的父亲是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但不论怎么说,韩信从小是由母亲抚养的,孤儿寡母俩人相依为命。

在那样一个年代,又没有父亲,家境本来就很贫穷,小韩信和母亲的生活的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家境是如此的贫穷,又没有父亲的庇护,小伙伴们都不愿和韩信一块玩。

小韩信却非常懂事,他不愿让母亲为他难过,他很听母亲的话,经常安静地呆在家中。

韩信的母亲是一个很刚强的人,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韩信身上,她见她心爱的儿子非常懂事,更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培养韩信成才。

韩母设法让韩信读了一些书,而不让韩信学务农、做工和经商。

而小韩信也很能体谅母亲对他的望子成龙的苦心,他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勤奋,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

在小韩信的心灵之中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意志,他要不辜负母亲的深切期望,将来一定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他的这一抱负意志,支持着他一生的奋斗。

后来,韩信接触到了兵法书,他立即被吸引住了。

似乎他天生就属于兵法一样,他对兵法的酷爱使他很快地就沉迷于对兵法的孜孜不倦的钻研之中。

对兵法的热爱也使韩信明确了他事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他这时还不能很清晰地去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但是,他预感到,战争,很快又会到来,而他,也必然会在将来的战争中实现他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理想和抱负的。

因此,韩信对兵法知识的钻研也就更加勤奋刻苦了。

可是,就在这时,他伟大的母亲却因为长期的劳苦和清贫的生活早逝了。

孤苦伶仃的韩信悲痛欲绝,在他的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人,他还要想让母亲看到他将来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呢!

可是,母亲却静静地抛下他去了。

永远也回不来了。

韩信觉得他没有尽到对母亲的孝敬,而将来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他要“厚葬”他的母亲,一则尽孝,一则壮志。

在当时,迷信的人们对安葬死人是很讲究的,不过,最讲究的还是富贵权势之家。

他们不仅讲究葬礼的排场,殉葬品的丰厚,还要求坟地的风水好。

达官显贵们所要求的风水是要能在坟地周围安置一些老百姓为其“守冢”,即看守坟墓,以便于祭祀。

因此,坟地的周围要开阔才行。

韩信一心要厚葬母亲。

可是,贫困无钱怎么厚葬。

既讲不起排场又买不起殉葬品。

于是,韩信只好于风水上打主意。

好在当时地广人稀,无主之地多的是。

于是,韩信找到了一处非常开阔的高地,周围足以安置上万户老百姓居住。

然后,韩信将母亲安葬到了这块高地上。

韩信的这一举动在壮志这方面已是将自己纳入了公侯将相之列。

当时的人们是无法理解他的。

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荣归故里时,人们才知道他这时就已有了很远大的志向了。

司马迁曾亲入淮阴去看过韩母冢。

他的评语是:

“良然。

”(《史记·淮阴侯列传》)

市井无德漂母有恩

母亲的去世使得韩信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也丧失了生活的来源。

他从小少于与人交往,所以没能当上个小官吏,又不会也不愿务农、做工或经商。

这样,他只好过着流浪乞食的生活,常在邻里熟人处混饭度日,日子不长人们也就开始讨厌他。

在他家不远处有一个下乡南昌亭,南昌亭亭长还有一点眼光,看出韩信是一个不平常的人,将来或能有发达之日。

所以对韩信还不错,在最困难的时期有这样对他不错的人使得韩信很感激,他也就常去南昌亭亭长家吃饭。

可是,没有几个月的时间,这位亭长的妻子就不高兴了。

她和她丈夫商量了一个办法,在第二天早上他们一家起来得特别早,在平常还在睡觉未起床的时间就把早饭吃过收拾干净了。

韩信早上来到亭长家中,一看,原来如此,聪明的韩信一下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他的自尊心受到如此伤害感到很生气,是,他又能说什么呢?

他立刻离开了亭长的家,再也

没有去过一次。

人不能没有自尊心,可是,人更不能不吃饭,忍饥挨饿的韩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跑到城边的河边上学起姜太公的样子钓起鱼来。

可是,钓起的鱼又小又少,仍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

离韩信钓鱼的地方不远处,有很多中老年妇女一同在河里漂洗绵絮。

其中有一位漂母看到韩信实在是被饿得不行了,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就把自己带来的饭分了一半给韩信吃。

就这样,一连几十天过去了。

韩信对漂母的举动非常感动,他诚恳地对漂母说:

“您今天救了我的命,您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对我好,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的。

漂母听完他的话,并没有做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而是生气地对他说:

“你是个男子汉,可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况且,我只是看你可怜,不忍心看到你饿死才分饭给你吃,难道我还在指望着你报答吗?

韩信听了漂母的话深受震动。

他还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坚定了他立志建功立业的决心。

韩信在忍受生活上的煎熬的同时,还时常受到一些恶少们的无端凌辱。

曾经有一次,他带着他的宝剑自己一人在路上走,他带宝剑是与他酷爱兵法有关,因为他已决心将来要带兵打仗,所以时常剑不离身。

可是,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小伙子把他拦住了。

挑衅地对他说:

“看你长得高高大大的,还喜欢佩刀带剑,你以为你就是英雄呀,我看你是个胆小鬼。

”韩信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小伙子一看周围围观的人多起来,更加得意,又当众侮辱韩信说:

“你不是带得有剑吗?

你要不怕死的话,你就拿剑来刺我,你要是怕死不敢刺的话,你干脆就从我胯裆底下爬过去。

”接着,又大声嚷嚷着:

“爬呀,快爬呀!

韩信盯着他看了很久,最后,他低下头,弯下腰,真的从这个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

围观的人都哄笑着散开了,在他们的眼里,韩信真就是个懦弱的胆小鬼。

可他们哪里知道,这才是韩信在个性上已真正成熟了的表现。

他能忍人之不能忍,可知他的雄心壮志必然会比所有的人都高。

多年以后,他会回来告诉人们他为什么会忍下这口气从别人的胯下爬过去的。

但现在,韩信什么也没说,他不愿说,他更愿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尽管生活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韩信却始终没有中止过他对知识的摄取,他知道要成就事业,志大才疏是不行的,尤其他这样的条件下,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

韩信在这时,已经感觉到暴秦的统治将要受到冲击了,被投入灾难深渊中的人们是不会永远忍耐于被人宰割的。

只要时机一成熟,必然会有人揭竿而起,到时候,他韩信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来了!

第二章怀才不遇

正如韩信所预见的那样,秦王朝的统治很快就出现了危机。

在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于出游途中的沙丘平台。

在此之前秦始皇一直在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他还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死,直到临死前才发现一直忘了确定接班人,匆忙之中留下了传帝位于长子扶苏的诏书。

然而,更令他想不到的还是那个一向对他无比恭顺的权宦赵高,居然敢在他死后立即矫诏将次子胡亥扶上皇位,还设计害死了仁厚有加的扶苏。

更加不幸的还是二世胡亥在残暴荒淫上不下于始皇赢政,而在治国平天下、把握皇权的本领上却不及始皇之万一。

于是,权宦赵高的野心迅速膨胀,先还是指鹿为马胁迫百官,到后来则干脆地把二世给杀了。

但是想自立为皇帝却连宫廷里的侍卫们都臣服不了,又只好把皇位又给了胡亥的侄子子婴。

子婴对这意外而得的皇位也觉得却之不恭,没怎么谦让就接受了下来,不过对赵高倒并没有太感恩戴德,倒是趁其不备一刀把赵高给结果了,捎带着还灭了赵高三族。

祸水赵高是终于得到了报应,可是,他给秦王朝造成的混乱和危害却永远无法挽回了。

在秦王朝的宫廷里混乱一片的同时,外面的世界也乱了,秦二世才登位不到一年,在公元前209年7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爆发了。

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革命的烈火,各地的反秦志士也纷纷地组织起了自己的反秦队伍。

短短数月之间,中原地区便形成了势力割据、群雄并立的混乱局面。

同年九月,楚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吴中(今江苏省吴县及其附近地区)并自号武信君;同月,汉高帝刘邦也于沛县(今江苏沛县)起兵自号沛公;更有彭越起兵昌邑;英布起兵番阳;田儋、田横起兵狄城;郦商起兵陈留;陈婴起兵东阳等等。

山雨欲来风满楼。

虽然陈胜和吴广的队伍很快就为秦军所灭,起义反秦的各队伍也都未曾有大的作为,但是,秦王朝的灭亡已是一个迟与早的问题了。

杖剑从军屈居戏下

始终找不到一个机会的韩信终于盼来了有利于他建功立业的社会形势。

是起义军的革命烈火照亮了韩信的前程。

韩信需要在战争中来展示他军事家的才华,也正是他看到会有这一天的到来才孜孜不倦地苦读兵书的呀。

可是,渴盼已久的韩信却并没有盲动。

他得进一步地观察和分析形势以确定自己的行动。

首先,他是不会去给暴秦出力的,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条件上,或是从长远考虑上他都只能是站在反秦的立场上,而反秦是需要队伍的,这时韩信完全不可能自己组建起队伍来。

因为,他太穷了,穷得让人看不起。

他完全没有组建队伍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所以,他只能选择去投靠别人的起义队伍,在别人的队伍中去帮助别人的同时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而这时的反秦起义军队伍是各自为阵的,所以,他还必须在反秦的队伍中来选择一个。

这选择并不是容易的,他要选择的队伍应该是能在反秦斗争中成长为骨干,他也能在其中大显身手的队伍。

究竟应该到哪一个军队中去谋求发展呢?

韩信经过了仔细的分析和思考,最后终于看好了起兵江东的项梁和项羽。

他认为,这一次反秦斗争中,项梁和项羽才是最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首先,他看到,项梁、项羽都是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也有相当的政治素质,是能够独当一面领导反秦斗争,成为反秦斗争中的佼佼者的人物。

其次,从这两个人的背景来看:

均为名将之后,而且这个名将不是别人,是项燕,是楚国最有威望的抗秦名将,他死于楚国抵抗秦国的侵略的战场上。

由于楚国人民对项燕的爱戴和怀念,现在由其后代项梁和项羽来领导的反秦武装对楚国人是很有感召力的,十分便于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楚国人民的反秦情绪又是最高的,自从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诱骗入秦扣为了人质后,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又死在了秦国开始,楚国人民就一直很仇视秦国,秦国统一中原后,就开始流传着这么样一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对秦的仇恨可见一斑,现在项梁、项羽带着这样一个精锐的队伍,当然是会大有作为的。

于是,他怀着雄心壮志,于公元前208年3月,在项梁军渡淮水之即,毅然杖剑投军,加入到项梁的起义军队伍中,正式走上了他的军旅生涯。

韩信用他超凡的洞察力和智慧分析了当时的反秦革命形势,最后得出了结论,只有项氏起义军才可能在反秦斗争中成为中流砥柱。

他的这一判断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在陈胜牺牲、吴广也死于内讧后,反秦革命处于危险的低潮时,项梁就勇敢地挑起了反秦革命中坚的重担,2月渡江、3月渡淮,很快就收编了陈婴、刘邦、英布等人的反秦队伍和陈胜起义军的残部,立刻组建起了一支10万多人的大军,6月找来楚怀王之后立为楚王,仍称之为楚怀王以壮大队伍,7月便大败秦军主力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挽救反秦革命斗争于危亡之际,项梁死后,

项羽又挺身而出,在灭秦的决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项氏在反秦斗争中的发展韩信是完全地预测对了,最后项羽果然成了所有反秦队伍的领袖,并取得了反秦的绝对胜利。

但是,韩信却始终没有想到,在他置身于项氏军队中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他自己的事业却是一无所成。

不仅没有显示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连数次非常有见地的献策也没有使项梁、项羽注意过,直到大战结束,韩信还仅是一个执戟侍卫而已。

韩信并不是没有想到自己要得到重用是很困难的。

他也知道,项梁、项羽出身名门贵族而自己却出身低贱,这一出身地位上的差距加上项氏又正处于事业大发展的自负时期,自己要得到项氏的重视不易;他更知道,自己只身投军,没有钱、没有名、也没有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队伍,这样他既无政治实力,又无军事实力,虽然身怀奇才,可这奇才又不能从脸上一眼就被看出来,而且自己实在太年轻了,要得到项氏的重视除非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但是,项梁和项羽都是那么的刚愎自用,连韩信非常有见地的谏语都不以为然。

其实,何止是对他这样一个还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的意见,这项氏叔侄俩,连当时十分有名的谋士的话都听不进去的。

像韩信这样条件的人,在他们的身边就更难以受到重用了。

韩信并没有停止过对战事决策的思考,尽管他还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士兵,因为,他知道自己唯一能受到重用的可能就是在关键的时候为项梁或项羽拿出一条他们愿意采纳的好计策来。

东阿大捷之后,项梁在连连获胜的形势之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

他把项羽、刘邦等人派到章邯的侧后去作战,自己则亲率大军围攻定陶,并且没有对秦军的反扑做出必要的准备。

对此,韩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同时又觉得这是自己脱颖而出的一个机会。

于是,他怀着巨大的热忱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求见项梁,然而,他所敬重的项梁还没有听完他满怀自信的对局势分析的陈述就让他

退下了,连略作考虑的意思都没有。

他哪里知道,刚才身为怀王使者的宋义也抱着与他同样的见解来劝谏过项梁,而项梁则因为包括对宋义的不满(宋义作为楚怀王的使者,项梁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一些,可项梁又不喜欢他指手划脚)在内的和过于自负及逆反心理等原因,对这一类建议已从内心里反感了。

于是他韩信的见地尽管高明却不能为项梁所采纳。

吃了闭门羹的韩信实在太失望了。

因为他感觉到项梁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他韩信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势态恶化而无能为力。

又一次品味了冷遇和轻视的痛苦的韩信只好又默默地等待机会,他想,在项梁尝到了苦果时总会想起他来的。

可是,项梁却永远不可能再想起他了。

因为,他在韩信意料之中但又不希望变成现实的惨剧中战死于沙场。

果然,秦军在节节的败退之后并不甘心,把北防匈奴的数10万大军都调给了大将章邯后,他们就开始伺机反扑,章邯得到增缓后也是士气大增。

在公元前208年9月,章邯趁着项梁麻痹大意、毫无防备,对楚军来了个突然袭击。

结果,楚军当然地败下阵来,不仅大部分主力被秦军歼灭,主帅项梁也不幸丧命。

项梁的大意和一意孤行使得反秦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反秦革命势力再度陷入了危机之中。

项梁的死使得革命队伍失去了主心骨。

楚军的形势更加难以捉摸。

不过,有一个人却从这次失败中得到了机会,他就是宋义。

因为他也和韩信一样事先预料到了这场灾难。

但是,他的运气却比韩信好了何止百倍。

他不仅因为是怀王的使者本来有地位,而且他把他的预测在对项梁陈述后还对齐王使者也讲了,齐王使者又告诉了楚怀王。

这样一来,他变得更加有名了,楚怀王更是觉得他很有军事才能,就在项梁死后把全部兵权都交给了他宋义。

但事实上,宋义并没有统领楚军的能力,他是一个更长于纸上谈兵的人,为别人出谋划策还行,真让他亲自带军,那就所用非人了。

楚军新败,形势处于危险之中,任用的新统领所用非人。

韩信不得不因此要考虑自己该何去何从了。

宋义是肯定靠不住的。

自己代替宋义的位置倒足以胜任,不过,跟随了项梁大半年仍是一个普通士兵,楚军不可能因为自己而有转机的。

难道,楚军就没有希望了吗?

韩信这样痛苦地想着,突然,他想到了项羽。

是的,楚军中还有项羽在,项羽可以带领着楚军走出困境。

于是,他决心留下来,留下来跟随项羽,要在项羽身边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果然,宋义亲自统领大军之后便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了。

他应赵王的请求率军去救赵,却在大军行至安阳后,一直停了46天也不进军。

对此,项羽难以理解,就对宋义说:

现在秦兵正急着渡河要去围攻赵王于钜鹿。

如果我们现在攻秦军于外,赵军响应于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内外夹击大破秦军了。

而我们现在停兵不前,岂不是要白白地失去机会吗?

这时宋义才说出了他的主意:

他是要想坐山观虎斗。

他认为秦军和赵军做战,败给了赵军最好,这时楚军再打秦军必是胜券在握;就算秦军胜了赵军,也必有损失,加上战后疲惫,楚军也可乘机打败秦军。

乍一看,宋义的部

署似乎也有道理,但细一推敲,这完全是置赵军不顾,同时也错过了做战的最佳时机。

宋义不仅不采纳项羽的建议,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去做丞相,自己整日饮酒高会。

这时正值天寒地冻,连日大雨加上军已无粮,军士们见主帅如此,士气也开始低落下去。

项羽不忍看着楚军就这样断送于宋义手中,终于忍无可忍把宋义给杀了,同时给宋义定了个连齐反楚的罪名把兵权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

项羽没有辜负韩信的重望,果然成了楚军的最高统帅,也确实在后来的反秦斗争中率领着楚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项羽也是令韩信非常失望的,他不仅在才能上比不上其叔父项梁,而且在个性上比他叔父更加自负。

他始终也没有发现韩信是一个旷世奇才,尽管韩信曾为此多次地努力过。

项羽自小就跟随着叔父项梁,叔父先是教他文化。

可是他没有认识几个字就不愿学了;叔父又教他学剑法,他仍不好好学。

还强辞夺理:

学文化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就够了,学剑只能用来对付单个的敌人,没啥意思,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于是,项梁又教他学兵法,这一次他倒是“大喜”,可是却又“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了。

说白一点,项羽就是这种文不成,武不就,略知兵法也不甚精通的人。

可是,上天对他是恩宠有加的,不仅仅家庭背景好,还有叔父的培养和为他奠定好的事业基础,而且他还有一股天生神力。

相比起来,韩信的一切都是靠踏踏实

实努力奋斗所得。

不过,最终他败给了韩信,说明了全靠天还是不行的。

韩信跟随了项羽之后,项羽只是看在他是叔父的老部下的份上把他提为了郎中——一个只比普通士兵略高的侍卫。

韩信岂能甘心,他一次又一次地利用郎中便于接近项羽的机会为项羽出谋划策,以表现自己的才能。

可是,项羽却始终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

即便是许多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策略项羽也不理会。

自负的项羽实在无法接受一个普通侍卫的与自己相左的建议。

韩信看到虽然项羽率领着大军打了许多漂亮仗,不断地在群雄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但项羽始终忽视正面战场以外的局势变化。

韩信对此再一次求见项羽,可自负的项羽却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没有必要再去多费心思了。

韩信对项羽是越来越失望了。

可他仍相信: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他仍耐心地等待着。

在起义军队伍要与秦军大决战之前,楚怀王出于鼓舞各路反秦队伍做战积极性的考虑,与各路反秦队伍约定:

谁先攻下咸阳城谁就做关中王,把关中作为自己的领地。

因为关中就是以前秦国的属地,在秦王朝时期又是秦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讲,关中对灭秦后求得继续的发展更是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于关中王的价值项羽认识得并不清楚,他认为自己反正是起义军队伍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了,天真地以为自己必然是天下的主宰了。

可是,他哪里想到,天下比他更有野心的人多的是。

沛公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刘邦这时在和项羽相比之下虽只能算是一个小人物,但其深谋远虑却远远高于项羽。

此时的刘邦一心想做关中王,他表面上对项羽是倍加恭敬,但在战斗中他考虑的却是怎样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功绩,怎样有力地保护自己。

于是,他在秦二世三年八月(公元前207年8月)在其他起义军队伍都在正面战场钜鹿与秦军激烈交战之时,自己则绕开正面战场,率兵突入关中。

这时正好子婴杀了赵高。

为了缓和起义军的攻势,子婴又主动去掉了帝号,改称秦王。

但刘邦还是攻入了咸阳,子婴为了保

命,在自己身上颈上,象征性地缚以绳索,亲自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驾了车马到路边向刘邦投降。

于是,刘邦就这样轻取关中,只等着做关中王了。

项羽在正面作战,甚为艰辛,但胜利的最大果实却被刘邦轻取,对此,项羽多少也有些不甘心。

钜鹿大战之后,他立即率领了40万大军向关中杀来。

一心想做关中王的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