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特色与发展规划免费下载.docx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特色与发展规划免费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特色与发展规划免费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特色与发展规划免费下载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特色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设置背景
党的十八大确立海洋强国战略,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为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制定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数字海洋工程”: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建设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基础信息平台,完善海洋与渔业信息网。
重点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及安全保障预警信息、养殖鱼类病害防治专家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水产品市场行情和渔需物资供求等实时监控系统,大幅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涉海商务服务业。
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依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软件园,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加工基地。
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
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同年,威海市结合规划,专门出台《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列出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其中“海洋服务业”中明确提出“建立面向海洋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会展服务等新服务业态”、“继续壮大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业,……重点承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动漫影视等外包业务,加强动漫产业园、服务外包园区、云计算科技园建设……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软件外包基地和国内知名的外向型动漫外包产业基地”。
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桥头堡——威海荣成市,于2013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50%以,培育10家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亿元的企业”。
电子商务的大发展,依赖于大量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人才作支撑。
为保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实施,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依赖“哈理工荣成学院、威海技师学院及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的办学优势,加速信息化人才培养”。
由此可见,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必将催生信息产业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
面向海洋产业,大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专业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辐射山东,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
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群)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
主要以服务海洋业产业信息化为主,面向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从事数据库管理员(DBA)、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三、专业办学特色
1、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
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
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保证学生较为宽厚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职业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
职业化:
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
也叫专业培养方向化。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岗位群理念,结合专业人才需要,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专业群,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
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专业方向选择、培养放在第四学期。
2、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实践教学新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校企资源共建为基点,以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深圳IT产业需求有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1)建有功能完备的“理实一体化”校内实训室
专业现建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软件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4个。
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每个实训室均配有投影系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实践奠定基础。
2014年,学院将继续加大投入,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已列入预算项目。
(2)成立企业化动作的校内专业工作室
在基本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上,以营造真实项目开发的实训环境为出发点,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人才资源(教师、学生),引入业内有引领和示范性的企业在学校校园内成立企业工作室。
在探索“校中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先试先行。
目前已建有网站开发工作室、数码写真工作室、多媒体开发工作室、摄影摄像工作室共4个。
工作室建设遵循“真实环境、真实项目及真实管理”,在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规范流程完成小规模的真实企业项目。
同时,对这些项目进行整理、提炼及文档化,加入项目库,成为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的共享资源。
反过来,项目库内大量的共享资源又可作为企业工作室项目的研发基础和技术来源。
(3)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基础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已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等特色企业达成协议,进行专业合作办学。
同时与山东友大慧成科技公司、威海农友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威海至强奔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1、办学规模
在未来3年内,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校人数将达到300人,要求本专业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师资配备与培养规划
根据IT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需要、生师比等,通过外引、企聘、内培等措施,努力打造符合专业特点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
未来3年内,专业教师人数将达到1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达到100%,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25%,中级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为50%,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70%以上。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1)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按照教学团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综合专业师资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均需要参加岗前培训;实施导师培养制,让年轻教师与指导的资深导师结对,实施传帮带;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在培训期间实行坐班制,承担实践教学准备与辅助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合格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方能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三年内对其教学质量进行重点监控,定期检查教案、教学准备、授课及专业技能,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促使其尽快成长。
(2)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提升团队素质。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互相听课、举办学术讲座和教学研讨会等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促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提高。
通过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课件奖评比、说课等活动,对每门课程教学质量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并对教学工作优秀奖获得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教师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3)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专、兼职教师双向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促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实行轮岗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使广大新教师能适应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建立起专职教师下企业煅炼制度。
要求教师结合专业下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前沿,掌握企业岗位技能,努力打造双师素质团队。
途径有:
一是每年两个多月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教师不仅在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也从中学习提高自己。
二是通过与企业加强联系,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合作项目;三是在寒暑假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考察;四是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要求考取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资格。
(5)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进修、培训、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的快速成长和才能发挥提供有利环境,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师培训最好选择对口企业实训。
企业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归宿,教师在这些环境下实训,身临其境,效果好,同时能更好的把企业对学生的具体技能要求能及时的反馈到教学一线。
(6)依照“6个1”工程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强调通用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同样要追求“术业有专攻”,以应对行业细分化对知识的需求。
为提高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除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行建设外,IT教学团队将着力实施“6个1”工程,即每位教师选定1个专业方向,主讲1门课程,编写1本特色教材,建立1个工作室(兴趣小组),联系1个企事业单位,建设1个课程网站。
3、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规划
特色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职业发展的生命力象征,更是解决学生对口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书多证制、项目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
(1)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
即在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并分布于各个学期。
课程引入由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权威人力资源专家咨询,以职教学生就业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要涵盖个人基本素质、换位思考与团队合作能力、就职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
专业技能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提供两种形式的实践形式:
实验和案例教学,且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占核心课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部分核心课程结合企业级应用的综合案例,目的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因材因岗施教,进一步加大“三化”培养模式改革力度。
针对行业细分化市场需求特点,进一步加大“三化”培养模式改革力度,要在保证学生够用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加大的专业改造力度,突出专业的“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
(3)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力度,职业课程纳入行业认证。
对IT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特点,专业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同时与国际著名IT厂商合作,对岗位模块课程实施行业认证。
积极引入Microsoft、Adob、Borland、ORACLE、Macromedia、华为COM、神州数码等国际厂商认证体系,以及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认证。
要逐步形成“学历+IT认证=职业岗位”的一书多证制专业培养模式。
(4)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本着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特色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引企入校,合作共建。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以校内基本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企业工作室和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建设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校企资源共建为基点,以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IT产业需求有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遵循“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和、真实的管理”,实施工厂化(或项目工作室),实现学生校内和校外实岗实训。
(2)校企合作共培,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共同规划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共同组织教学活动,以实现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5)瞄准行业发展趋势,调整、改造专业内涵,适时开设新专业,建立专业群。
围绕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模式,规划布局IT专业群与核心专业,按照IT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合理的布局,通过专业复合、交叉、拓宽、调整,逐步完善学科专业群。
如围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适时增设嵌入式开发、物联网技术、动漫设计等,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
(6)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①职业资格培训。
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专业以服务山东蓝色经济区发展为己任,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推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ERP系统管理员证书、Web应用开发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职业教育培训。
向社会开放、向成人开放,加强与社会、与地区的紧密联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知识的渴求。
构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受众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开展社会服务。
切实加强非学历、非全日制的成人职业培训工作,实现“两条腿”办学。
4、教科研工作推进与发展规划
(1)积极营造良好的教科研工作氛围,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
加强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研健康发展。
建立以教师兼职为主、专兼结合方式,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兼职人才队伍。
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方面的研究,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坚持教研、科研工作与教学、生产实际相结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举办教科研活动,浓厚学校科研氛围。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教科研专题,针对教科研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开展较为自由的研讨活动,自由发言、充分的讨论,畅所欲言,展示才智,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邀请专家或选派教科研骨干参加教育科研论文撰写讲座活动,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及能力;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统计学知识的培训,使教师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课题研究方面继续加强管理,重视立项、过程管理及评审,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优秀校级课题,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支持。
专业建设初期,教科研工作要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开发、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等。
到2019年,争取本专业实现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特色教材3套;省级教科研项目2-3项,力争国家教科研项目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篇。
5、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学院在现有专业实训室基础上,依赖专业发展,未来5年将增设信息安全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数码艺术设计室、物联网实训室等。
实训室建设将逐步引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零距离”。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学院在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计划到2016年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威海、烟台等地再建立8—10个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