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149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docx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第一讲全球化理论

本讲主要容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

一.什么是全球化?

技术:

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

经济:

由于生产要素在世界围的自由流动而形成的各国相互依存的状态;

文化:

(1)人类文明、文化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的目标,世界的实现;

(2)美国化、西方化;

问题:

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的共识和利益与共的现实;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

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简言之:

一个全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各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二.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

(一)治理的概念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是使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治理与统治在权威、主体、手段与方法、围以及管理向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涉及权威、合法性、服从性的质变,也涉及世界政治结构、制度体系与思想观念的质变。

(二)全球治理的涵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和行为规,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以及公民社会自治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商行动,解决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全球治理是治理概念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但并非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翻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全球治理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各个主体相对自主和独立的多主体互动过程,以寻求利益平衡点,形成共同的行动指向,扩展了传统管理模式、层次和决策当局。

第二讲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本讲主要容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

治理与全球治理理论

一.全球性问题

(一)全球问题的由来

1.工业文明的异化

1坚持无限制经济增长的经济主义;

2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忽视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导致了人的异化;

3坚持征服、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并引发资源与环境危机。

2.全球治理危机

围绕着人、社会与自然而形成的全球问题,导致全球治理危机,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求得超越,也无法在民族国家体制的传统治理中求得解决。

(二)全球问题的涵和特点

1.涵

全球公共问题是指当代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是全球社会的综合安全问题。

全球公共问题的三大领域:

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

2.特点

全球性挑战性综合性

(三)全球问题的治理

1.全球治理危机从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的发展来看,全球治理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冷战时期长期积累问题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是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日益加深的文明冲突。

三是冷战时期确立的国际调节机制转型的危机。

2.全球公民社会:

全球治理的基础全球治理并不仅仅是对全球问题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而是要形成一种运行

机制,改变过去由单一主体如国家或国际性组织垄断权力的运行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机制,因此,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基础。

全球治理是国家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合作,是国家或政府与国际社会、全球公民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的平等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协商多层次的治理结构。

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发动和组织的跨国社会运动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国际

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性的网络,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群体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强烈愿望。

三是日益发展的国际组织为多边和多层次协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全球问题的治理模式

1、多元多层合作治理模式多层全球治理是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构之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

2、欧盟的“合作性世界秩序”

主要容和初步实践:

(1)多边主义。

欧盟“多边主义”战略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实践中倡导和实施多边协调的对外政策。

(2)尊重规则和制度。

欧盟倡导尊重规则和制度,其部非正式制度、常规往往倾

向于一致同意,对少数派利益造成损害的多数表决机制极少被使用

(3)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欧盟对待异质文明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尊重与宽容,通过文化交流、人员流动来强调共同体的存在与身份,加强文化认同,实现共同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相互促进。

3.“第三条道路”的全球治理模式

“第三条道路”主在国际民主原则下,首先在全球围就民主、人权、安全及发展达成共识,然后在区域就国家利益的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分配达成共识,最终通过国家、区域组织、国际组织的相互协调和积极行动来达到全球治理。

4、国家间合作模式;

5、国际性公共组织主导的治理模式;

6、国家与国际性公共组织的合作治理模式;

7、多中心网络互动模式。

第三讲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变迁

我不想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四面被墙包围着,窗子也被堵上。

我欢迎任何世界上其他的文明,任他们在我的房子外自由的进出。

但是,我不希望我们自己的文化被任何外来文化从脚下吹走。

――玛哈特玛•甘地

第四章全球冲突与战争

一、冲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概念:

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空间两个或以上事物的互相对抗过程。

分为两种:

种是意识的,另一种是物质的。

意识以认识为基础,所以是无形的,物质的冲突是可见,有形的。

分类:

①从规模上划分,有个人之间和集团之间的冲突;

②从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种族冲突、民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和国际冲突等;

③从方式和程度上划分,有辩论、口角、拳头、决斗、仇杀、械斗、战争等。

二、冲突的历史概况及其影响

三、战争发生的原因

四、冲突的解决与消除

第五章恐怖主义

一、恐怖主义的起源

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执政的雅各宾派决定用恐怖主义来对付反革命分子。

国际恐怖主义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完成的。

在此期间,恐怖主义的活动热点是在殖民地、附属国或刚独立的民族国家,

二、恐怖主义的形式

攻击“合作者”是用以恫吓人民,削弱人民跟国家的合作关系。

美国独立战争、爱尔兰、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及塞浦路斯的独立战争都采用过这个方法。

攻击知名度高的象征目标是用以撼动目标国家的反恐活动,使其人民趋向两极化。

基地组织在2001年9月用这些方法袭击美国。

这种袭击也用以吸引国际的注意力以争取支持,如1970年的道森机场劫机事件及1975年荷兰的南摩鹿加人质劫持事件

三、恐怖主义的分析

四、恐怖主义的类型

1.乱-干扰和平、安全及社会正常运作的集体暴力行为。

2.政治恐怖主义-为了追求政治目的而计划在社会制造恐慌的暴力犯罪行为。

3.非政治恐怖主义-不以政治目的为前提的恐怖主义,显示出“其有意的制造高度恐慌,最终为了争取个人或集体利益,但没有政治上的意图”。

4.类恐怖主义-暴力犯罪行为的附属品,其形式及表达方式类似真正的恐怖主义,但缺乏其要素。

5.有限政治恐怖主义-真正的政治恐怖主义采取革命的形式进行,有限政治恐怖主义是指“以意识形态或政治为动机的恐怖活动,但其活动并是要夺取国家的控

制权”

6.国家恐怖主义-“指以恐怖或压迫手段进行统治的国家,其程度与恐怖主义相若”,又可指由政府为了追求其政治目的或其外交政策而进行恐怖活动。

第六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

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点以及危害

1.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点

化学武器

战术武器使用围和条件有较大限制

生物武器

依然处于预研和发展阶段,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已经有两个国际条约明令禁止使用生化武器的发展、生产、转让和使用。

核武器

技术成熟扩散便利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害

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国际体制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不扩散核武器公约》《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

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美苏核威慑印巴核危机

朝鲜核危机伊朗核危机

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症结

1.体制本身的缺陷

歧视性和不公平性

防核扩散与和平利用技术之间的矛盾

执行保障措施的不足

技术监督方面的困难

2.体制之外的症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身份效应地区冲突与持续紧的国际安全形势美国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第七讲跨国犯罪问题

第一节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况

一.跨国犯罪的基本概念

1.三个相关概念:

跨国犯罪、有组织犯罪和国际犯罪。

A.跨国犯罪---跨越国境发生的犯罪。

主要特征:

(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安德烈博士观点)

涉外因素(涉案人具有他国国籍、犯罪工具/物品跨越国界、犯罪意图跨越国界、犯罪结果跨越国界)

两个以上的国家承认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才是跨国犯罪

B.有组织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最高级犯罪形态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定义

“有组织犯罪集团”系指由三人或多人所组成的、在一定时期存在的、为了实施一项或多项严重犯罪或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以直接或间接获得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而一致行动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

特征:

1.犯罪组织部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帮规门约

犯罪规模大,部等级划分严密,部纪律极其严格

2.以暴力、欺诈手段追求非法的经济利益,榨取巨额利润为目标,常常会属诉诸于各种手段,包括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

3.从事连续的犯罪活动

4.以行贿手段腐蚀国家,社会管理人员作为其犯罪屏障,甚至在政府或司法部门中寻找代言人

C•国际犯罪---违反国际法和违反各国公共利益的犯罪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而被国际社会普遍予以犯罪化并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

基本特征:

国际法创设性,即因习惯国际法、条约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而被普遍犯罪化;国际禁止性,即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禁止;

国际危害性,即严重危害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利益。

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的区别:

国际犯罪:

目标具有多样性。

需用国际公约与规来处置。

跨国犯罪:

目标以经济利益为主。

其基本特征与国刑事犯罪相同,只是形式上具有跨越国境的特点,但只是犯罪分子流窜于两国或两国以上作案的一种形式。

其准据法是国法。

联系:

国际犯罪与跨国有组织犯罪也存在共性。

如跨国贩卖毒品。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认定的跨国犯罪类型:

、跨国犯罪组织

美国3K党南美洲麦德林集团

日本稻川会山口组住吉联合会华人三合会

三、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

1跨国有组织犯罪通常都有森严的部结构和组织纪律

2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实现了国际分工

3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经济利益,形成行业垄断

4跨国有组织犯罪进行非法经济交易,会聚敛巨额的资金

5跨国有组织犯罪总是与政府官员腐败行为互相支撑

第二节毒品问题

一.毒品在全球的泛滥

2009年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使用毒品人数为2亿3千万,全球毒品每年销售总额大约为8000亿至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这一数字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收入。

二.跨国贩毒的主要路径

东南亚---金三角西南亚---金新月

南美洲---银新月黎巴嫩---贝卡谷地

三.跨国毒品犯罪的原因与影响

(一)毒品交易泛滥的原因

1.巨额利润刺激毒犯铤而走险(eg.)

2.毒品需求市场扩大

3.部分贫困国家、地区默认,从中牟利

(二)毒品犯罪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贩毒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与发展

2.毒品犯罪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3.毒品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成长

4.毒品泛滥危害社会治安并引发社会犯罪(eg.)

5.毒品泛滥造成各种疾病蔓延

第三节金融犯罪

定义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侵害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市场秩序一起其他社会经济关系,依照相关国与国际法的规定,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1.洗钱2.投资诈骗3.跨国信用证诈骗

洗钱的危害性

第一,洗钱严重威胁到金融市场,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第二,洗钱与贩毒是连体婴,相互纠缠在一起第三,洗钱直接妨害着对犯罪活动的司法追究,还诱发重复犯罪第四,洗钱与腐败分不开

其他金融犯罪

投资诈骗跨国信用证诈骗利用金融支付系统进行犯罪当前金融犯罪特点

1.可能导致大规模群体事件

2.运用高科技,手段十分隐蔽3.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第四节贩卖人口

1.跨国贩卖人口犯罪的现状

2.贩卖人口犯罪猖獗的原因

3.跨国贩卖人口犯罪的影响

第五节计算机犯罪

1.算计机犯罪的概念

《计算机犯罪公约》--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其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目的主要是为了非法占有财富和蓄意报复

2.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互动行强隐蔽性高取证困难作案迅速影响围广

3.计算机犯罪的社会危害

计算机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取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社会作用,并且取决于社会资产计算机化的程度和计算机普及应用程度。

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计算机犯罪的社会犯罪危害性就越大。

第六节国际社会同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斗争

1.联合国在遏制跨国犯罪的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中的其他国际组织与机构

八国集团国际刑警组织

欧洲刑警组织金融特别行动工作组

3.反有组织犯罪国际合作的重要文件与立法

反洗钱犯罪的国际立法

国际禁毒的立法

禁止贩卖人口的国际立法

第八章全球发展问题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改善一国之所有人的生活。

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当代贫困问题

一.如何界定“贫困”

按世界银行1990年确定的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每人每天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者为贫困人口。

2008年,该标准提升为1.25美元。

全球贫困人口:

1993年:

13.2亿

2000年:

13亿

2010年:

17亿(2010年度多维贫困指数:

联合国)二.第三世界贫困的原因

1.因政府腐败与政策失误战乱与政局动荡人口膨胀(抵消经济发展成果)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2.外因

为什么?

西方殖民掠夺(导致经济结构畸形)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三.贫困的后果

1.人道灾难

2.区域冲突3.制造恐怖袭击等跨国犯罪4.难民及人口非法流动5.全球环境恶化

四.解决贫困问题的出路

1、国际社会方面

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减免债务加强国际合作

2、各国自身的努力

建构现代国家制度推进民主、消除腐败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一)定义

严格意义上的难民,是根据联合国1951年7月28日在日瓦签订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以及联合国在1967年1月31日在纽约修订的关于难民身份的《难民议定书》所共同订立的。

这两份文件把难民定义为:

基于一种可以证明成立的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身为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成员、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而遭受迫害并身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这样的畏惧而不能或不愿意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一个无国籍的人,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以外而现在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而不愿意返回该国的人。

简言之:

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

从地理学角度讲,难民是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

因天灾、战祸、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宗教和种族歧视、国界变更等,导致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流落他乡,形成强制性的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亚、非两洲,非洲难民主要来自南非和非洲之角,亚洲难民主要来自阿富汗、柬埔寨和越南。

联合国1951年7月28日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67年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呼吁应给予难民基本人权,并设有难民高级专员负责监督执行难民公约及接助等事项。

(二)难民的类型

难民分为经济难民、战争难民、种族与宗教难民、政治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经济难民是为了改善生活而“自愿”背井离乡的人,也称“非法移民”。

自然灾害难民是因地震、严重的水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的人,往往能通过临时救济返回来源国。

战争难民是为躲避战乱而逃离家园的人。

每一类难民的属性又不是单一的,有时战争难民同时又是政治难民,灾害难民同时又是环境难民等。

(三)难民的特征

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战争、种族迫害、部族矛盾、国家领土

变动、政治避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个不能或不愿回原籍国的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被动性

(四)国际社会解决难民问题的举措

1、途径:

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一般采用3种办法:

自愿遣返就地融合第三国安置

2、原则:

国际法确立的对难民保护的原则主要有两个,即“不推回原则”和“国际团结合作原则”。

前者要求,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有足以危害其所处国家的安全等其他严重情形,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

后者要求,世界各国在难民的接纳、安置、援助、保护,难民事务开支的分摊以及消除和减少难民的产生的根源方面有责任加强团结与合作。

3、机构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难民署全称是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于1950年12月14日由联合国大会创建,并于1951年的1月1日开始工作。

该组织帮助世界各地的流离失所者,在紧急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帐篷,食品,水和药等生活必需品并为寻求长久解决问题方案,包括自愿遣返回家或到新的国家开始新生活。

在50多年中,该组织已帮助大约5000多万人使他们得以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遍及在120多个国家中的5,000多名工作人员继续帮助着大约2200万人。

第二节饥饿问题

第三节联合国与发展问题的解决发展观的转变与“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与四个“发展10年规划”国际社会为消除饥饿现象而进行的努力

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社会

第九章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

(1)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利用塑料薄膜等;

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

海洋石油泄露、放射性物质泄露等;

其它原因。

环境污染的表现

1.大气污染

污染源:

粉尘、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案例:

1999年1月美国人在卫星图片上发现中国西部的城不见了,有媒体报道:

“美国有隐形飞机,中国已掌握了隐形城市的技术”。

分析解答:

你对上述报道又何感受,试谈谈你的看法。

2.水体污染

污染源:

工业“三废”,重金属等。

案例:

水俣(yu)病从1950年起,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水俣镇渔村中陆续出现怪现象:

海面上,不时泛起一片片白肚子死鱼;海鸥飞着飞着,忽然坠落水中;镇上的猫咪,中了邪似的步态不稳,浑身抽搐,最后像自杀一样跳入大海。

探究分析:

水俣病是怎么形成的?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污染源:

工厂、交通工具、建筑工地、娱乐场所等。

(这里的噪声在80分贝以上)案例:

人体对噪声的忍受程度

5.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源:

生产生活垃圾。

6.海洋污染污染源:

工厂、城市、农耕、核电站、石油提炼、油轮泄漏。

(二)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案例: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生态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滥捕滥猎自然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垦殖

不合理的灌溉

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1.水土流失由于滥发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2.土地沙化

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3.土壤盐碱化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的盐碱化。

4.森林减少

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热带雨林有调节世界气候的功能)

5.资源枯竭

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提醒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6.生物种类减少

近400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有1—2万种物种在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二.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环境问题

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

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二是发达国家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使城市生活过度奢侈,浪费了大量的

能量与物质,使得排废过多,恶化了城市环境;三是资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废弃物排放的可能性;四是不尊重生态规律,不以反映城市生态规律的理论为指导组织经济、社会

生活,不能合理使用土地与空间,建筑布局、工业布局混乱,从而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减弱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机能。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乡村环境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目前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

3.全球性环境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会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

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

水体污染

三环境问题概念、特点及治理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问题及次生的人为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

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生态系统不平衡状态。

人为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系统不平衡状态。

(二)特点

环境问题的本质:

环境退化

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形成过程的长期积累性。

它的形成在多数情况下有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

当代人们所看到的种种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的人类行为的结果。

例如,气候变暖就是人类社会长期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

第二:

危害的长期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对当代人的威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下一代乃至下几代人的威

胁。

当代人们所造成的问题,可能使我们的后代无法生存。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