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数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82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周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八周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八周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八周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八周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周数学.docx

《第八周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周数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周数学.docx

第八周数学

主备人:

耿淑香

课题

行程问题

课时

第8周

第1节

教材

分析

教材采用了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教材列举了两例加以说明,并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学情

分析

教材从这一单元的开始口算乘法就是以各种交通根据的速度为具体情景教学的,所以对速度同学们并不陌生,不过没有把这个概念概括出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些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具

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

时间

教学过程

修订

 

8分

 

7分

 

8分

 

5分

12分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 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速度”指的是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

“速度”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

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表示速度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速度表示法:

225米/分     30千米/时     15千米/时     60千米/时

速度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速度表示:

路程/单位时间

你还知道其它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此处增加写速度的听力比赛,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目标导学

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你能算出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25米,不知道他骑的时间,所以没法算出行的路程。

出示例3:

(1)一量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80×2=160

225×10=2250

2、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上题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 路程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

怎样求路程?

教师讲解:

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

在前面的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中,都是求行的路程,所以学生对于求路程并不陌生,所以,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探究,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三)思维拓展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2、 速度      时间       路程

      225米/分      8分

      120千米/时 10小时

      340米/秒      12秒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适当增加关于速度的判断练习

3、练习八中的8、9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注意层次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四)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检测反馈

                                                                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辅导记录:

进行编题练习,以增加对 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

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耿淑香

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

课时

第8周

第2节

教材

分析

教材安排了各种形式的练习,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练习、有变式练习、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探索实际规律的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笔算技能,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归纳能力。

教学

重点

巩固笔算乘法,特别是有零的乘法。

教学

难点

巩固笔算乘法,特别是有零的乘法。

教具

准备

小黑板

时间

教学过程

修订

5分

 

6分

 

10分

 

7分

 

12分

 

(一)基本练习:

120×16=        46×210=        220×36=   

280×15=        27×140=        180×17=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补充作业中的错题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导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写竖式时,三位数在上面,两位数在下面,计算起来比较方面。

有零的先不看零。

(二)变式练习:

练习8第7题:

说出圆圈两侧的算式的得数,再比较。

强调:

在平时的计算中,要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

(三)解决问题:

1、 练习8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计算,学生总结出:

总价=单价×数量

    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练习8第9、10题。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四)拓展提高

 1、下面的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

13×10=         10×33=          14×50=        10×60=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现规律。

2、121×11=        134×11=        158×11=    167×11=

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积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

(五)当堂检测

 

教学

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耿淑香

课题

找规律例4

课时

第8周

第3节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

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

2、归纳规律。

3、验证规律。

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准备

图片小黑板

时间

教学过程

修订

 

5分

2分

 

9分

 

 

 

5分

 

6分

 

3分

 

10分

预习方案:

一、基础知识:

1、口算

第一组:

4×2=第二组:

20×3=

4×20=10×3=

4×200=5×3=

2、观察上面的式子回答

观察第一组算式,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

观察第二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令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

二、尝试解决

写出六个算式:

三个和第一组类似,三个和第二组类似

一、检测预习

二、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三、目标导学

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提出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

6×2=6×20=6×200=

8×125=24×125=72×125=

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40×4=20×4=

25×160=25×40=25×10=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四、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五、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六、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检测反馈

基础检测

思维拓展:

 

积的变化规律

(1)6×2=8×125=

(2)8×4=25×160=

6×224×125=40×4=25×40=

6×200=72×125=20×4=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教学

后记

 

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耿淑香

课题

练习九

课时

第8周

第4节

教材

分析

本节是对乘法进行总结和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

本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

学情

分析

练习时,应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做完每一道题后

应该让学位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探索规律的练习,需要学生观察、计算、猜想、验证、应用。

使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数学活动培养探究和归纳能力。

教学

目标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

准备

图片小黑板

时间

教学过程

修订

10分

 

10分

 

10分

 

5分

5分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

46×20=4×160=3×150=

150×6=26×7=20×19=

200×73=900×24=430×8=

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课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23×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九3题

16×1716×3416×51

16×6816×8516×102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

(见检测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

18×24=432

(18÷2)×(24×2)=(18×2)×(24÷2)=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

后记

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耿淑香

课题

近似数例5

课时

第8周

第5节

教材

分析

例5是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而教学的乘法估算。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应根据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合适与否的标准应看估算结果是否合乎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计算方便。

学情

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

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

难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具

准备

图片

时间

教学过程

修订

 

5分

1分

3分

 

15分

 

6分

 

10分

预习方案:

基础知识:

1、写出下列数的近似数。

49≈39≈26≈

43≈22≈87≈

2、估算下面各题。

38×101≈21×88≈

59×72≈63×203≈

尝试解决:

计算49×104≈()元

1、先把49估成(),再把104估成(

),然后把()和()相乘得

(),应该准备()元。

2、先把49估成(),再把104估成(

),然后把()和()

相乘得(),应该准备()元。

一、预习交流

开火车订正答案

二、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三、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四、目标导学

1、师:

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

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

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五、巩固新知

第62页的5、6、7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七、课堂检测(见检测题)

近似数

教学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