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40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docx

工程测试技术设计

热处理炉炉温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班级:

1003班

组长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第一章系统综述2

1.1概述2

1.3报告概述2

第二章课程设计要求3

2.1课题要求3

2.2元器件清单3

 

温度测量传感器的选择

通过以上表格的内容比较可知,此次设计选择热电偶传感器比较合适。

 

热电偶主要参数的确定

超过500度到1100度的可以用K分度热电偶,

一、热电偶的常用材料与结构

热电偶材料应满足:

物理性能稳定,热电特性不随时间改变;化学性能稳定,以保证在不同介质中测量时不被腐蚀;热电势高,导电率高,且电阻温度系数小便于制造;复现性好,便于成批生产。

1.热电偶常用材料

a.铂—铂铑热电偶(S型)分度号LB—3

工业用热电偶丝:

Φ0.5mm,实验室用可更细些。

正极:

铂铑合金丝,用90%铂和10%铑(重量比)冶炼而成。

负极:

铂丝。

测量温度:

长期:

1300℃、短期:

1600℃。

特点:

材料性能稳定,测量准确度较高;可做成标准热电偶或基准热电偶。

用途:

实验室或校验其它热电偶。

在高温还原性气体中(如气体中含Co、H2等)易被侵蚀,需要用保护套管。

材料属贵金属,成本较高。

热电势较弱。

b.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K型)分度号EU—2

工业用热电偶丝:

Φ1.2~2.5mm,实验室用可细些。

正极:

镍铬合金(用88.4~89.7%镍、9~10%铬,0.6%硅,0.3%锰,0.4~0.7%钴冶炼而成)。

负极:

镍硅合金(用95.7~97%镍,2~3%硅,0.4~0.7%钴冶炼而成)。

测量温度:

长期1000℃,短期1300℃。

特点:

价格比较便宜,在工业上广泛应用。

高温下抗氧化能力强,在还原性气体和含有SO2,

H2S等气体中易被侵蚀。

复现性好,热电势大,但精度不如WRLB。

c.镍铬—考铜热电偶(E型)分度号为EA—2

工业用热电偶丝:

Ф1.2~2mm,实验室用可更细些。

正极:

镍铬合金。

负极:

考铜合金(用56%铜,44%镍冶炼而成)。

测量温度:

长期600℃,短期800℃。

特点:

价格比较便宜,工业上广泛应用。

在常用热电偶中它产生的热电势最大。

气体硫化物对热电偶有腐蚀作用。

考铜易氧化变质,适于在还原性或中性介质中使用。

d.铂铑30—铂铑6热电偶(B型)分度号为LL—2

正极:

铂铑合金(用70%铂,30%铑冶炼而成)。

负极:

铂铑合金(用94%铂,6%铑冶炼而成)。

测量温度:

长期可到1600℃,短期可达1800℃。

特点:

材料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

还原性气体中易被侵蚀。

低温热电势极小,冷端温度在50℃以下可不加补偿。

成本高。

 

  根据温度测量范围及精度,选用相应分度号的热电偶

使用温度在1300~1800℃,要求精度又比较高时,一般选用B型热电偶;要求精度不高,气氛又允许可用钨铼热电偶,高于1800℃一般选用钨铼热电偶;使用温度在1000~1300℃要求精度又比较高可用S型热电偶和N型热电偶;在1000℃以下一般用K型热电偶和N型热电偶,低于400℃一般用E型热电偶;250℃下以及负温测量

一般用T型电偶,在低温时T型热电偶稳定而且精度高。

 

因为我们的设计要求是要温度在600度至900度之间,我们选用(K型)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分度号EU—2

 

影响热电偶的因素

1. 插入深度的影响

(1)测温点的选择

热电偶安装位置,即测温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测温点的位置,对于生产工艺过程而言,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将失去测量与控制的意义。

(2)插入深度

热电偶插入被测场所时,沿着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将产生热流。

当环境温度低时就会有热损失,致使热电偶与被测对象的温度不一致而产生测温误差。

总之,由热传导而引起的误差,与插入深度有关。

而插入深度又与保护管材质有关。

金属保护管因其导热性能好,其插入深度应深一些(约为直径的15~20倍),陶瓷材料绝热性能好,可插入浅一些(约为直径的10~15倍)。

对于工程测温,其插入深度还与测量对象是静止或流动等状态有关,如流动的液体或高速气流温度的测量,将不受上述限制,插入可浅一些,具体数值应由实验确定。

2. 响应时间的影响 

接触法测温的基本原理是测温元件要与被测对象达到热平衡。

因此,在测温时需保持一定时间,才能使两者达到热平衡。

而保持时间的长短,同测温元件的热响应时间有关。

而热响应时间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结构及测量条件,差别极大。

对于气体介质,尤其是静止气体,至少应保持30min以上才能达到平衡;对于液体而言,最快也要在5min以上。

对于温度不断变化的被测场所,尤其是瞬间变化过程,全过程仅1s,则要求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

因此,普通的温度传感器不仅跟不上被测对象的温度变化速度出现滞后,而且也会因达不到热平衡而产生测量误差。

最好选择响应快的传感器。

对热电偶而言除保护管影响外,热电偶的测量端直径也是其主要因素,即偶丝越细,测量端直径越小,其热响应时间越短。

测温元件热响应误差可通过下式确定。

Δθ=Δθ0exp(-t/t)             

式中

Δθ——在t时刻,测温元件引起的误差,K或℃

Δθ0——“t=0”时刻,测温元件引起的误差,K或℃

t——测量时间,s

τ——时间常数,s

ε——自然对数的底(2.718)

因此,当t=τ时,则Δθ=Δθ0/e

即为0.368,

如果当t=2τ时,则Δθ=Δθ0/e2

即为0.135。

当被测对象温度以一定速度α(k/s或℃/s)上升或下降时,经过足够时间后,所产生的响应误差可用下式表示:

Δθ∞=-ατ                     

式中 

Δθ∞—经过足够时间后,测温元件引起的误差

由式

(2)可以看出,响应误差与时间常数(τ)成正比。

为了提高检定效率许多企业采用自动检定装置,对入厂热电偶进行检定,但是,该装置也并非十分完善。

二汽变速箱厂热处理车间就发现如果在400℃点的恒温时间不够,达不到热平衡,就容易发生误判。

3. 热辐射的影响

 

插入炉内用于测温的热电偶,将被高温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加热。

假定炉内气体是透明的,而且,热电偶与炉壁的温差较大时,将因能量交换而产生测温误差。

在单位时间内,两者交换的辐射能为P,可用下式表示:

P=σε(Tw4-Tt4)                   (3)

式中

σ——斯忒藩—波尔兹常数

ε——发射率

Tt——热电偶的温度, K

Tw——炉壁的温度, K

在单位时间内,热电偶同周围的气体(温度为T),通过对流及热传导也将发生热量交换的能量为P'

P'=αA(T-Tt)                       (4)

式中α——热导率

A——热电偶的表面积

在正常状态下,P=P',其误差为:

Tt-T=σε(Tt4-Tw4)/ αA       (5)

对于单位面积而言其误差为

Tt-T=σε(Tt4-Tw4)/ α             (6)

因此,为减少热辐射误差,应增大热传导,并使炉壁温度Tw尽可能接近热电偶温度Tt。

另外,在安装时还应注意:

热电偶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避开从固体发出的热辐射,使其不能辐射到热电偶表面;热电偶最好带有热辐射遮蔽套。

4. 热阻抗增加的影响

在高温下使用的热电偶,如果被测介质为气态,那么保护管表面沉积的灰尘等将烧熔在表面上,使保护管的热阻抗增大;如果被测介质是熔体,在使用过程中将有炉渣沉积,不仅增加了热电偶的响应时间,而且还使指示温度偏低。

因此,除了定期检定外,为了减少误差,经常抽检也是必要的。

例如,进口铜熔炼炉,不仅安装有连续测温热电偶,还配备消耗型热电偶测温装置,用于及时校准连续测温用热电偶的准确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