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85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

一年级第九单元《总复习》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总复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四部分:

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用数学。

其中“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

在这里出现了“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

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安排及分析。

(1)“20以内的数”的复习。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已经比较熟识。

因此本课主要是:

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

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11到20各数是有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学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复习让学生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准确性。

(3)“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的复习。

通过学习活动复习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对于认识钟表的知识,主要能让孩子们能知道整时,巩固认识时钟的方法。

(4)“用数学”的复习。

主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教材特点分析。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内容脉络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安排适当,脉络清晰,条理性强。

把几部分内容有序地呈现,这样的复习脉络让整理知识的线索具有系统性,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进入小学才一个学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好奇和新鲜,喜欢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受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不持久,易兴奋、好动、活泼。

由于一年级孩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足,所以学习上多是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还在发展。

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生对本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补救工作,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理解记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法的含义。

(2)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准确而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知道整时。

(4)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

(1)对数学知识的复习要有系统性和突出结构性。

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要针对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数的组成、位值、数的排列规律等联系起来,把同一素材和同一领域的内容窜连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对本册教学内容的整体感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对数的认识。

(2)在观察和比较重感受数学规律。

复习过程中通过整理加法表的经历,进一步地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掌握计算的特点和规律。

(3)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复习中通过对话和操作,分别对所学图形进行回顾,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丰富对图形特征的感知,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积累活动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准确而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准确而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在复习中把自学辅导法、尝试指导法和效果回授法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五、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课时安排:

分4课时安排教学

课时安排(仅授新课)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2、3、16题

20以内的数和认识钟表

1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1~20各数,20以内各数的组成及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巩固认识钟表的方法。

重难点: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表征数,以联想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复习。

教科书第104、106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6、9、15题

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重点:

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

本册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五的第7、8、10、11题,思考题。

 

解决问题

1

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信息(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条件),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第104、106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2、13、14题

图形与位置

1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使他们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

本单元数学知识的复习共分为4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用数学。

(1)“20以内的数”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

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

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

“20以内的数的顺序”主要是使学生熟悉0~20各数的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的序数含义。

“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十个几个一组成的。

(2)“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复习。

教材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

这样的编排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是对所学算式进行整理,另一方面是对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回顾。

本学期所学的计算分为加法和减法,其中加法又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应能将算式进行分类,能按要求举出每一类的例子,形成对所学计算的整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算式,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的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准确判断出怎样计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的复习。

“认识图形”主要是学习了常见的4种立体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以及对图形特征的直观感受,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习则主要是整时的认识与表示,增加补充学习“电子钟表”。

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快到几时”和“几时过一点”的练习。

(4)“用数学”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如第108页第10题,画面所含有的信息比较丰富,有猴子、鹅、小鸭子和小鸟,为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创造了条件。

对“有趣事情的回顾”也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形式上的有趣,二是内容上得有趣。

这样安排,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教学策略

(1)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要突出结构性和关联性。

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一起画“知识树”、一起“串珍珠”等。

先让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了什么。

将一个一个知识点写在一颗颗“珍珠”上或一个个“大苹果”上,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这些苹果挂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如何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并说粗自己的想法。

再通过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对所学内容的训练,要体现趣味性和针对性。

在期末总复习阶段,由于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而容易丧失学习新鲜感。

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

另外,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归结为马虎、不认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七、课时编排意图教学建议。

●“成长小档案”

1、编写意图。

(1)教材用建立“成长小档案”的形

式,对本学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有趣的事情进行了回顾。

(2)数学知识包括画面中的4部分内

容:

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法和不

退位减法;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用数学。

数的认识的复习包括:

数数、读数、

写数、比较大小、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

对计算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通过直观,复习加法、减法的含义;将算式进行分类和整理;结合实例,复习学过的计算方法。

对图形的复习,不但要能辨认图形,还包括对图形特征的直观感受。

通过对有趣事情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建议

(1)用“数”串起对所学知识的回顾。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表征数,并以联想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复习。

可利用如下问题:

你能说出一个我们学过的数吗?

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提供圆片、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包括写数。

(给出一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基数、序数)说它的组成、比较大小、计算……

你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过这些数?

(钟表中的数、数图形的个数等。

(2)对计算的整理要结合实例。

可利用的问题,如“你能说出2道加法算式、2道减法算式吗?

”“说说这些题你是怎么计算的”“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编两个故事吗”等。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如,可让学生说说在学习过程中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有哪些,或举例说说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有哪些用途等。

1、编写意图

(1)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

枯燥,教材将20以内的数进行有规律的

排列,以走迷宫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数学

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

通过对多种不同“走法”的体验,感受学

习的乐趣。

(2)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

数的认

识这部分内容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单独训

练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全面认识。

教材

用一个问题情境,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

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数概念,形成合理

的数学知识结构。

通过前5个问题的练习,

分别巩固了数数、数的顺序、序数、组成,

渗透位值制,感悟排列规律。

(3)教材将表中的数与钟面上得数联系起来,将认识钟表与数的认识进行了整合。

不但复习了钟表的有关知识,而且体现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认数的价值。

2、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建造表格的过程,为认识表的的排列规律积累经验。

教师可以先出示散乱的1~19各数,请学生排序,整理后填入第1行和第10列。

再让学生从11开始倒着数数,将第2行填满。

然后给出第3行的4、6、8、10,让学生将本行其余所缺的数补齐。

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规律,将其余各数填满。

(2)感受从入口到出口有不同的“走法”。

此项活动的乐趣就在于从入口到出口,有多种不同的走法。

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沿着不同的路走一走,感受走法的多样性,知道有不同的方法。

(3)活动后要进行回顾,发展对数的认识。

在完成书上的练习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在活动中对学习的数有哪些认识,可以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回顾。

编写意图

(1)突出了加法算式的结构程。

本单元是对所学的全部加法算式的全面整理。

教材在编排中,通过将0~10各数在第一行和第一列的顺序排列、在行与列的交叉点位置写出加法算式,突出了加法算式的构造过程,渗透了对应的思想。

(2)体会加法表中排列规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对加法表中的规律研究体现在横行、竖行、斜行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规律的探究,提高对加法算式的整体认识,进一步感知20以内加法算式的结构;通过对加数相同,但位置不同的观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3)对减法算式的整理可适当降低要求。

由于减法涉及小数减大数以及退位减法的问题,可直接组织学生排列算式,并进行规律的研究。

(4)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注重直观感受,不抽象概括特征。

2、教学建议

(1)经历加法表的构造过程,体会加法算式越来越多并有结构。

教学时,可先将0~5有序排列在表各中,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学习构造方

法写出相应的算式。

再将行、列的加数,扩展到10,完成加法表。

(2)从多个角度观察加法表,感受数学规律。

可先指导学生观察横行、竖行的算式有什么规律,再将得数是10的算式涂上红色,探究规律。

最后,将加数相同的算式涂上红色,观察这些算式两边算式的特点,感受加法表的对称性。

(3)减法表的整理可以结合实际,直接写出学过的算式,并进行排列。

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经进行过减法表的整理,在本单元可以在回顾以往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是整理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图形的拼摆活动,应指导学生按照:

想象—操作—闭眼回忆的层次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积累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的目的。

●练习二年十五

1、编写意图

(1)第1题、第2题是“数的认识”的巩固。

(2)第3题巩固认识钟表。

(3)第4题、第5题是对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和比较大小进行巩固练习。

(4)第6题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5)完成第7题学生需要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能将题目条件“要来16人,

每人1把椅子”转换为“需要16把椅子”并会看图读懂题意:

已有6把椅

子,需要16把,问还需要多少把。

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

(6)第10题中含有的信息比较丰富,有猴子、鹅、小鸭子和小鸟,为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创造了条件。

(7)第11题提供了3盒不同的小印章,选择了其中的2盒,学生可以有不

同选法、渗透了初步的组合知识。

(8)第12题既巩固学生对图形的掌握情况,又将图形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

计。

体现了统计知识的初步运用。

(9)第13题和第14题体现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0)在学生能熟练进行20以内加法口算的基础上,通过第15题练习,指

导学生发现不同“圈”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1)第16题也是走迷宫的形式,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掌握规

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由于在走的过程中会出现“死路”,需要退回到

某一位置,重新走,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12)第17题培养学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13)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同桌学生可以运用举例、画图等方式,

说明自己的想法。

2、教学建议

(1)1~5题的练习形式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应统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并重点、反复练习,

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3)第6题应先指导学生看懂题目要求,了解题与题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某一步出现问题,就会对下一步产生隐形,从而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4)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可以先指导学生讲讲画面中的意思,然后从问题出发思考,将条件进行相应的转换,最终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需要16把椅子,已经有了6把,还需要多少把椅子?

或者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11题可以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指导。

先让学生说说“我从下面的小印章中买了2盒”是什么意思,“可能买了多少个小印章”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选择的条件和问题完整第说一说,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反馈。

最后一齐回顾,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一样。

(6)第13、14题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可以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然后通过想象寻找答案,动笔连一连,写一写。

之后组织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再让学生利用食物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最后回到书上的图形,按正确的答案再想一想。

(7)对15题的指导可按以下层次进行。

先指导学生观察13周围的数有哪些,18周围的数有哪些。

再分别说说3、5、5和13有什么关系,5、9、4和18有什么关系,进而说说周围圈里的数和中间圈里的数都有什么关系。

最后按照这样的规律,让学生填出10下面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8)第16题可先让学生明确要求,然后自主尝试,当无法走下去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可能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应退回到哪里重新进行。

(9)第17题可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填出一个答案就应予以鼓励。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把想法表达清楚,填出全部答案。

(10)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先说结论,再用举例、画图等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体现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