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61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docx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牧童图〞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我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与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X.

〔2〕小组活动时,怕收不回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讨、研究.

〔3〕原来设计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贴"牧童图〞,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没有进行.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或随机生成的一些问题,与时给予合理解答.

〔4〕认真学习新课标,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

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

教材中在教学45+30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拨小棒得出结果,第二层次是拨计数器进一步感受算法,最后是脱离学具,抽象算法.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体现的是将几捆和几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了摆放,这不但向学生揭示了算理,即两位数加整十数,应该先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同时这样的小棒图也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以后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图的后面,安排了计数器图,也是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的算理以与渗透竖式的对位思想.而小棒图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为小棒的操作同计数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毕竟学生在拨珠时都很清楚加几十就是往十位拨珠,加几就是往个位拨珠.学生对数位对齐的思想认识是不深的.

第一个例题45+30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学生模仿着老师和同学的样子学.2.巩固练习26+2050+34.3.第二个例题45+3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

"你会像刚才那样想吗?

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你的想法与同座位说一说.〞4.巩固练习26+25+34.5.26+2050+34和26+25+34进行了对比.6.进行了六道计算题的练习和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扶、放相结合,让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相关计算技能.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少.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算.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提供创新的机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加学生思维的活动量.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难易结合,突出重点.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1、注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最近孩子特别喜欢喜洋洋这部动画片,所以我以喜洋洋的画片创设情境引入情境图,并以画片为奖品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使学生以较好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在操作中体会算法.因为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同,让学生先通过摆小棒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让学生借助学具掌握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3、体现算法多样化.我在课堂中力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个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计算方法,并在交流时提问:

"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并试图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计算方法.

今后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两位数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连加连减的笔算,以与一年级上学期时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所以本节课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难度并不大.

"口算〞的出现是在试一试中,这需要学生熟练应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将口算与笔算两者灵活应用于加减混合的计算.但是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对于这部分知识已经遗忘,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口算的应用不灵活,不敏感.本节课,我是以展示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22+40〞可以口算,这样让学生在笔算的思维固定区域面临冲击,更加深刻的记下了口算也可以来计算加减混合.

"解决问题〞涉与了例题和书上第4,5题,本节课的解决问题不再是一步列式就能算出,当知道的条件变为三个,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关系,找准关系,列式解决问题.一年级长期一步解决问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被牵绊住,对于本节课的解决问题的理解是存在一定思维限制的.

在本节课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上,我引导学生思考:

知道了什么信息?

问题是什么?

怎样求?

注重条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关于例题,在教学中两个班就都有学生提出了与教材不同的解决办法,其办法是:

38-33+42,他们认为可以从男生中拿38只送给幼儿园33只,最后把男生剩下的和女生剩下的再加起来就知道还剩几只.说明只要理清思维,学生的思维将是有着无穷广度的,能够给课堂,老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情境创设设置的非常恰当,创设"妈妈带小雪购买纪念品〞这一情境,通过解决"用50元钱去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的问题,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孩子们注意运算顺序,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总起来说,孩子们开始感觉会比较难,但是课上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

在出示情境图以后,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选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数学信息,让他们再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解决,我告诉孩子们计算的时候,要注意顺序,要从左往右计算,然后,教给孩子用竖式解决问题,孩子们也能够得出准确答案.

在这一课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出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把数抄错了,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并不能表示孩子不会,但是列出式子,确实不对,而且还不是个别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跟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计算习惯有关系.

课后,我细细回忆了一下这节课,发现我在提醒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做的不到位.教授知识是我们的天职,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这样就把教育的真谛给遗失了,以后,在备课中,我要多思考这个问题.

《表格列举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智慧广场——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与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与时带领学生:

"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

〞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与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初次接触,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对本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根据信息内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量身高做衣服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通过摆弄实际物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与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认一认.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并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表格列举法》教学反思

表格列举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举法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学情,把"表格列举法〞的运用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通过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用"表格列举〞的形式解决问题并不是很难,而形如"每年比前一年多种1棵树〞、"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单词〞等比较语句的理解,学生有些吃力.教学重难点把握偏了是对学生备的不充分的体现.

〔2〕学生课堂回答不积极源于对学生鼓励做的不足.一年级小学生面对紧X的学习环境,教师适时的积极评价,会缓和学生情绪,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3〕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在简单有趣的活动中开展.而本节课我有点拘泥于课本知识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适合学生的活动,而是在没有创设情景的前提下,跟随课本例题.通过听朱老师的这节"拍手掌〞的示X课,我发现有趣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最兴奋的学习方式,玩数学,数学好玩.

〔4〕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作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思想,不断的充实自己.

〔5〕课堂教学重教学设计,而非教学课件.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的代替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课堂的完美与否,与课件的精良没有直接关系,相反充满学生质疑,充斥着思维碰撞的课堂,方可谓是一堂"好〞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