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926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寒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寒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寒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寒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作业.docx

《寒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作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作业.docx

寒假作业

第一章声现象

1、填空题(20分)

1.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音色和音调。

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越用力敲击鼓面,放在鼓面上的乒乓球就跳得越高

3.下列实例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是

  A.大雨来临前隆隆的雷声    B.使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中的灰尘

  C.外科医生用“胃镜”检查胃病 D.使用超声波研磨一些金属器件

4.下列四个句子:

(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描述音调的是

  A. 

(1)

(2) B. 

(2)(4) C. 

(1)(3) D. (3)(4)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次闪电过后能听到一连串的雷声,是因为雷声的多次反射造成的。

  B.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C.我们能区别小提琴版的《梁祝》和钢琴版的《梁祝》是因为小提琴与钢琴的音色不同

  D.唱歌的声音什么时候都不会成为噪声

6.小明写出声现象的知识结构,其中错误的是:

发生乐音

A.声现象传播B.声音的种类

声速噪声

音调在声源处减弱

C.乐音的特征音色D.减弱噪声的途在传播中减弱

频率在人耳处减弱

7.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

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

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

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

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

8.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D.前三者都不同.

9.当听到几个熟悉的同学谈话的声音时,你往往很容易判断出都是谁在谈话,这时你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它们的:

  A.音色不同B.音调不同C.响度不同

10.为了保持安静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周围的声响大致不应超过[]

  A.20分贝B.50分贝

  C.70分贝D.90分贝

二、填空题(60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进行传播的,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的速度是()。

2、声音不能在月球上传播的原因是()。

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

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播来的。

4、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它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单位是(),读作()。

5、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响度的大小由发声体的()决定。

声还有另一个特性是()。

6、控制噪声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

7、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8、声能传递(),也可以传播()。

9、钓鱼时大声喧哗会把鱼吓走,这说明()。

10、“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

“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很大,“尖声尖气”是指声音的()很高。

11、某种昆虫飞行时4秒翅膀振动1600次,则它的频率是(),我们()听到这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能”或“不能”)

三、分析、解答题(20分)

1、有人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从海面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经历了6s,求海底的深度。

(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490m/s)

 

2、为什么人能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而听不到自己来回挥手时发出的声音?

 

3、小明同学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机械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小噪声对他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4、你可以利用什么声音来传递哪些信息?

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测验

 

一、填空题(30分)

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千米每秒,光年是单位。

2.小孔成像说明光在同一种媒介中是传播的。

3.平面镜成立的像,像的大小和实物。

4.当光从水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会逐渐变。

5.物体与平面镜平行放置,若物体距平面镜一米,像距物体米,若物体向平面镜靠近0.2米,则像与物体相距米。

6.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4°则折射角为度。

7.

通常情况下,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木草、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8.过量的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引起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9.如图,为光的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为色,区域2应为色。

二、单选题(30分)

1.太阳、月亮、烛焰,其中是光源的是()

A.只有太阳、烛焰B.只有太阳C.只有太阳、月亮D.三个都是

2.光线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B.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C.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B.人在河边看到岸边柳树的倒影

C.阳光下树木的影D.插入水中的筷,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4.如图,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5.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B.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

6.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A.100°B.120°C.140°D.160°

7.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A.看到的鱼B.看到的鱼的上部C.看到的鱼的下部D.看到的鱼的右边

8.如图所示的军事观察孔,图中的虚线表示空气孔的观察范围,现在在孔中嵌入玻璃砖后观察的范围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

9.下列观察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夜空中星星”眨”眼眼睛B.池水中映着一轮明月

C.海市蜃楼D.池水变浅

10.某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A.10:

21B.21:

10C.10:

51D.12:

01

11.在下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12.紫外线是()

A、蓝色的B、紫色的C、看不见的D、无法确定

13.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户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的温度超过标准,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只能是淡红色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14.我们能看到物体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是光源,把发出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B.物体能反射光,把发出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C.只要有光从物体上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D.眼睛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才能看到物体

15.彩色电视机显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绿、紫  D、红、黄、绿

三、作图(5分×4=20分20分)

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出入射光线:

3.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作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四、简答与探究:

(20分)

1.汽车夜间驾驶,车内黑洞洞的,司机为什么不开车内的灯?

(6分)

答:

2.现有一根吃饭用的筷子,请你用它作器材设计一个光学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可选用其它辅助器材,简要说明实验的做法和说明的问题)。

(7分)

答:

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

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关。

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

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

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

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3)红色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分)

 

(2)短文中提到“光的颜色不同,热效应也不同”,那么你认为红色光与蓝色光哪种色光的热效应强呢?

(2分)

 

(3)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色花,请你推断白色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3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30分)

1.物体通过凸透镜不能够成实像的是()

A、u2f时C、u>f时D、f

2.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

A.100mm以外  B.50mm以内  

C.略大于50mm  D.恰为50mm

3.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下图,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使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b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4.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5.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6.如右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7.当物体距凸透镜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15厘米处成一个实像。

如果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厘米处时,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可以成一个实像B、像距是30厘米

C、像是放大的D、像是缩小的

8.如右图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

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9.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f<2cmB.2cm

C.4cm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1.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果物体位于凸透镜前30cm处,可以得到的像是()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缩小的虚像

1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A.照相机 B.幻灯机 C. 放大镜 D.平面镜

1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蜡烛位于距透镜3倍焦距处,如果蜡烛逐渐向焦点移动,蜡烛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14.现代摄影机、摄像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

当物距改变时,可以不改变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拍摄物体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焦距应()

C、先变A、变小B、变大

小后变大D。

先变大后变小

15.晚上,小明在白炽灯下做了下面的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A、在灯下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可以在桌面是看到一个灯丝的像

B、在灯下调整扎有3个孔的卡片,可以在桌面是看到3个灯丝的像

C、在灯下将扎有3个小孔的卡片紧贴在凸透镜上,可以在桌面上看到一个灯丝的像,也可以看到3个灯丝的像

D、在灯下将扎有3个小孔的卡片紧贴在凸透镜上,可以在桌面上看到一个灯丝的像,不可以看到3个灯丝的像

2、填空题:

(40分)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常用的光学器材,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镜,老花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___镜,教学投影器上的反射镜是_____________镜。

2.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一些;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暗箱)应些.

3.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以内;看到的像是、、;并且邮票和像在放大镜的侧。

(填“同一”或“两”).

4.物体沿着主光轴向凸透镜靠拢,当物体进入之内时,在光屏上,再也找不到物体成的像.

5.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

6.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的像越来越,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7.如右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三、作图探究题:

(30分)

1.完成光路(8分)

 

2.如下图,为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物体,AB是AB的像,试在图上的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表出其焦点的位置。

(3分)

3.画出图中物体中abc三点所成的像a’b’c’的大概位置,并写出各点成像的特点。

(15分)

a处所成像特点:

b处所成像特点:

c处所成像特点:

 

 

4.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7所示。

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      

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

甲乙两个眼镜中,_____是凸透镜,____是凹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

(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图7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30分)

1.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水烫嘴,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为了:

()

A、把热吹散可以降温;

B、吹过去的是冷空气,可以降温;

C、加快空气的流动,加速水的蒸发可以吸热降温;

D、吹过去的冷空气把水中的热量带走。

2.物体吸收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A、一定升高;B、一定不变;

C、一定降低;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在冰的熔化的过程中: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和水的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的温度都升高。

4.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蒸发和沸腾属于汽化现象;

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C、蒸发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5.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属于:

()

A、升华现象;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D、液化现象。

6.在下列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将体温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来;

B、测量体温前,先将体温计甩过;

C、可以不放在口腔中测体温;

D、用体温计测热水的温度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A.水蒸气B.小水珠C.热空气D.白烟

9.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到凉快,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10.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60℃的水,正在沸腾B.用纸盒装水并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察站的温度是-60℃

11.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A.一定降低B.一定不变C.一定升高D.有可能降低,也有可能不变

12.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B.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是凝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现象D.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的细是升华现象

13.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是固液共存D.以上都有可能

14.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15.把一只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不变B.一直下降C.一直升高D.先下降后又升高

一、填空题:

(20分)

1.物体的是用温度来表示的,可用来测量。

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可以写作。

2.摄氏温标是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规定为0℃,在通常情况下的温度规定为l00℃

3.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冰棒,看见周围有“白气”;铁水浇成铁杆。

4.汽化的方式有和,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和·

5.炎热的夏天,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至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物理道理是:

(1)

(2)·

6.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来降低气温的,人们在盛暑天气大汗淋漓,是靠,保持体温不变的.

7.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温下,用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

三、实验题:

(23分)

1、

(6分)读出下图中两个温度的示数。

 

2、(5分)如图所

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

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

海波是__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

分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在D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

3、(9分)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再认清它的。

实验中,纪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2

94

96

97

98

98

101

98

98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将会;该实验的数据纪录中明显错误的是min时刻。

试分析引起这个明显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2)在该实验中所使用的温度计无质量问题,而所测得的水的沸点却并没有达到100℃,请分析原因:

3.

4、(3分)如右图所示,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填“升高”、“降低”、“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

四、简答题:

(12分)

1.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答:

2.晾衣服时,为什么要把衣服展开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答:

3.过年吃饺子是中国的习俗,煮饺子时,从水开饺子下锅到煮熟后捞出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解释。

答:

五、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