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132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别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鉴别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鉴别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鉴别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鉴别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别诊断.docx

《鉴别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别诊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别诊断.docx

鉴别诊断

1、食管良性狭窄:

患者既往多有误服强酸、强碱灼伤食管病史,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痉挛黏膜增粗扭曲,管腔不规则细线样狭窄,边缘呈锯齿状,多能通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鉴别。

2、食管平滑肌瘤:

患者有吞咽哽咽不适,进行性加重速度慢,多不伴有吞咽疼痛不适,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粘膜光滑平整,无溃疡及龛影,食管腔内可见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肿瘤的上下缘与食管壁的交角为锐角。

食管局限性腔内充盈缺损,不伴有粘膜破坏中断,多能通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鉴别。

1、胸腺瘤:

好发于40-50岁,是纵隔部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一般在X线常规检查时发现,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内,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可有咳嗽、低热、胸痛、消瘦、气急等症状,X线示:

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影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常呈典型的上宽下窄之舌状肿块阴影。

CT示:

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的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多向一侧胸腔突出。

注射造影剂后,CT片上可见中度或均匀增强的肿块阴影。

可用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病理确诊。

2、淋巴瘤:

早期常无症状,待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中、前纵隔波浪状阴影,可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压迫气管、膈神经的临床表现。

通过活检诊断。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炎症初期,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

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但其有原发灶的表现。

3、淋巴结结核:

患者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有压痛,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

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结核菌素实验阳性。

1、横纹肌肉瘤:

好发部位为头颈部、泌尿生殖系、四肢,也可见腹膜后、躯干、胃肠道及胸腔等,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边界不清,质较软有囊性感,皮温较高,可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的无痛性肿块,常因生长快而表面早期破溃,可通过肿块穿刺或活检来鉴别诊断。

2、淋巴瘤:

侵及表浅淋巴结时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饱满,质地韧且均匀,早期活动,可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

1、原发性肺癌:

患者早期多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可有喘鸣、胸闷、气急、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可引起胸痛、呼吸及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Horner综合征。

胸片可见肺内高密度影,多为单个,边缘不整,有毛刺或分叶表现。

CT检查可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是否侵犯邻近器官。

2、胸腺瘤:

好发于40-50岁,是纵隔部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一般在X线常规检查时发现,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内,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可有咳嗽、低热、胸痛、消瘦、气急等症状,X线示:

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影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常呈典型的上宽下窄之舌状肿块阴影。

CT示:

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的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多向一侧胸腔突出。

注射造影剂后,CT片上可见中度或均匀增强的肿块阴影。

可用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病理确诊。

3、肺结核:

患者多有全身中毒症状,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

胸片可见密度较淡的结节影,边缘较清楚。

OT试验多呈强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4、肺炎:

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多有效,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

癌性阻塞性肺炎炎症吸收较缓慢,或炎症吸收后出现块状阴影,且多有中央型肺癌表现,纤支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可鉴别。

5、肺脓肿:

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增高。

X线胸片上空洞壁薄,内有液平,周围有炎症改变。

癌性空洞常先有咳嗽、咯血等肿瘤症状,然后出现咳脓痰、发热等继发感染的症状,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

结合纤支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鉴别。

1、纤维肉瘤:

是相对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病年龄30-50岁,性别无差异,好发于大腿、躯干和其他肢体,肿瘤位于浅筋膜深部。

单发,边界清楚,质硬韧,生长较快为临床表现。

X片可见软组织影,靠近骨骼者,骨可有压迹。

2、横纹肌肉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成年人多见于肢体,大腿、臀、肩胛等肌肉丰富之处,有高度恶性的侵袭表现,肿块压痛,一般无自发压痛。

1、继发性肝癌:

多系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乳腺等处癌转移至肝脏。

与原发性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检测多为阴性,CT片上常显示为肝内大小相仿、散在的多发占位。

超声时可见“牛眼征”,且多无肝硬化表现。

2、肝血管瘤:

患者女性居多,多无肝病背景,病程长,发展慢,一般情况好。

CT增强后见由周边开始向中央发展的水墨样增强。

1、阑尾炎:

患者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最初疼痛可为上腹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后疼痛固定,查体:

麦氏点压痛阳性。

血象中白细胞可升高。

2、胰腺炎:

患者多为暴饮暴食后出现,腰部疼痛,呈束带状,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查体可见腰部蓝色瘀斑呈带状分布。

血尿淀粉酶增高。

B超可见胰腺有炎性改变。

1、骨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多有低热、盗汗等全身中毒血症状,X光片见虫蚀样缺损改变,多发生于长骨。

2、骨肉瘤:

以疼痛和肿胀为主要表现,X线表现为骨质增生,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切口活检或经皮活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恶性淋巴瘤:

部位以回肠居多,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

未发现体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X线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有60%以上的患者肿块直径超过5厘米,通过活检诊断。

2、原发性肝癌:

肝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中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区痛、腹块、腹胀、消瘦等临床症状。

AFP检查可高于正常,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后病灶更加清晰。

1、慢性咽炎:

患者有咽痛、咽痒、咽干,进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反复炎症后可出现咽部溃疡,经久不愈。

抗炎对症治疗有效。

2、恶性淋巴瘤:

包括扁桃体、舌根和鼻咽部的淋巴组织。

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亦为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此次肿块多位结节样增殖,质坚韧,不易出血,可有破溃、疼痛。

可通过活检病理证实。

1、胸腺瘤:

好发于40-50岁,是纵隔部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一般在X线常规检查时发现,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内,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可有咳嗽、低热、胸痛、消瘦、气急等症状,X线示:

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影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常呈典型的上宽下窄之舌状肿块阴影。

CT示:

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的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多向一侧胸腔突出。

注射造影剂后,CT片上可见中度或均匀增强的肿块阴影。

可用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病理确诊。

2、淋巴瘤:

早期常无症状,待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中、前纵隔波浪状阴影,可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压迫气管、膈神经的临床表现。

通过活检诊断。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炎症初期,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

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但其有原发灶的表现。

3、淋巴结结核:

患者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有压痛,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

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结核菌素实验阳性。

1、横纹肌肉瘤:

好发部位为头颈部、泌尿生殖系、四肢,也可见腹膜后、躯干、胃肠道及胸腔等,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边界不清,质较软有囊性感,皮温较高,可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的无痛性肿块,常因生长快而表面早期破溃,可通过肿块穿刺或活检来鉴别诊断。

2、淋巴瘤:

侵及表浅淋巴结时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饱满,质地韧且均匀,早期活动,可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

1、原发性肺癌:

患者早期多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可有喘鸣、胸闷、气急、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可引起胸痛、呼吸及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Horner综合征。

胸片可见肺内高密度影,多为单个,边缘不整,有毛刺或分叶表现。

CT检查可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是否侵犯邻近器官。

2、胸腺瘤:

好发于40-50岁,是纵隔部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一般在X线常规检查时发现,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内,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可有咳嗽、低热、胸痛、消瘦、气急等症状,X线示:

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影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常呈典型的上宽下窄之舌状肿块阴影。

CT示:

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的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多向一侧胸腔突出。

注射造影剂后,CT片上可见中度或均匀增强的肿块阴影。

可用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病理确诊。

3、肺结核:

患者多有全身中毒症状,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

胸片可见密度较淡的结节影,边缘较清楚。

OT试验多呈强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4、肺炎:

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多有效,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

癌性阻塞性肺炎炎症吸收较缓慢,或炎症吸收后出现块状阴影,且多有中央型肺癌表现,纤支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可鉴别。

5、肺脓肿:

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增高。

X线胸片上空洞壁薄,内有液平,周围有炎症改变。

癌性空洞常先有咳嗽、咯血等肿瘤症状,然后出现咳脓痰、发热等继发感染的症状,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

结合纤支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鉴别。

1、纤维肉瘤:

是相对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病年龄30-50岁,性别无差异,好发于大腿、躯干和其他肢体,肿瘤位于浅筋膜深部。

单发,边界清楚,质硬韧,生长较快为临床表现。

X片可见软组织影,靠近骨骼者,骨可有压迹。

2、横纹肌肉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成年人多见于肢体,大腿、臀、肩胛等肌肉丰富之处,有高度恶性的侵袭表现,肿块压痛,一般无自发压痛。

1、继发性肝癌:

多系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乳腺等处癌转移至肝脏。

与原发性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检测多为阴性,CT片上常显示为肝内大小相仿、散在的多发占位。

超声时可见“牛眼征”,且多无肝硬化表现。

2、肝血管瘤:

患者女性居多,多无肝病背景,病程长,发展慢,一般情况好。

CT增强后见由周边开始向中央发展的水墨样增强。

3、肝硬化:

一般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B超、CT均见肝脏缩小,边缘不规整,表面可见结节状,肝脏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1、阑尾炎:

患者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最初疼痛可为上腹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后疼痛固定,查体:

麦氏点压痛阳性。

血象中白细胞可升高。

2、胰腺炎:

患者多为暴饮暴食后出现,腰部疼痛,呈束带状,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查体可见腰部蓝色瘀斑呈带状分布。

血尿淀粉酶增高。

B超可见胰腺有炎性改变。

1、骨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多有低热、盗汗等全身中毒血症状,X光片见虫蚀样缺损改变,多发生于长骨。

1、骨瘤:

好发于30-50岁,为良性病变,颅骨和上下锁骨好发,一般无症状,有压迫症状可手术切除。

2、骨软骨瘤:

一般单发或多发,多见儿童,发生于长骨附近、股骨上下端、胫骨上端,骨盆、肩胛骨、脊柱、肋骨等也发生,生长缓慢,通常于骨骺闭合后停止生长,若成年后又增大,有恶变可能,可手术切除。

3、软骨瘤:

见于11-40岁,好发于手足短管骨中心部位,X线见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膨胀性透明区,皮质变薄,边缘整齐,其内有散在沙粒钙化,可手术切除。

4、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长管骨骨端,早期疼痛,局部肿胀,X线见囊状阴影,其内呈肥皂泡样改变,可放疗。

5、骨囊肿:

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不规则椭圆形透光阴影,边清,内无钙化,手术治疗。

6、骨肉瘤:

多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约75%发生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初为局部放电样疼痛,难以忍受,发生2-3月后局部可摸到肿瘤,软硬不定,有轻度压痛,肿瘤周围肌肉萎缩,以疼痛和肿胀为主要表现,X线表现为骨质增生,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切口活检或经皮活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恶性淋巴瘤:

部位以回肠居多,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

未发现体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X线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有60%以上的患者肿块直径超过5厘米,通过活检诊断。

2、原发性肝癌:

肝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中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区痛、腹块、腹胀、消瘦等临床症状。

AFP检查可高于正常,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后病灶更加清晰。

1、慢性咽炎:

患者有咽痛、咽痒、咽干,进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反复炎症后可出现咽部溃疡,经久不愈。

抗炎对症治疗有效。

2、恶性淋巴瘤:

包括扁桃体、舌根和鼻咽部的淋巴组织。

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亦为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此次肿块多位结节样增殖,质坚韧,不易出血,可有破溃、疼痛。

可通过活检病理证实。

1.乳腺囊肿:

质地软,有囊性感觉,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B超下可见囊性改变。

2.乳腺纤维瘤:

发病高峰20-25岁,一般不发生破溃及乳头溢液,肿块一般与皮肤

无粘连,肿块质地韧,有完整包膜,边界清,光滑。

3.乳腺囊性增生:

常为多发,一般不发生破溃及乳头溢液,肿块一般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质地韧,有完整包膜,边界清,光滑,无腋窝淋巴结肿大。

1.慢性胃炎: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暖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行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典型恶性贫血时除贫血外还可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通过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2.胃溃疡:

该疾病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线索,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突出于胃轮廓之外,在其周围常见一光滑环堤,其外为辐射状粘膜,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胃镜检查可明确病理诊断。

3.胃泌素瘤:

是胰腺非B细胞瘤,肿瘤往往很小,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

大量胃泌素可使胃酸分泌增多,使上消化道经常处于高酸环境,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和不典型部位发生多发性溃疡。

其鉴别要点是该病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具难治性特点,有过高胃酸分泌及高空腹血清胃泌素。

1.食管贲门失驰缓症:

是由于食管神经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引起食管下段扩约肌松

所致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间歇型咽下困难、食物返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病程

长,多无进行性消瘦。

X线吞钡检查见贲门哽阻呈漏斗或鸟嘴状,边缘光滑,食道下段

明显扩张,吸入亚硝酸异戊脂或口服、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5-10mg可使贲门驰缓,

钡剂随即通过。

本患者不支持。

2.胃食管返流病: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的病症。

表现为烧心、吞咽性疼痛或吞咽困难。

内镜检查可有粘膜炎症,糜烂或溃疡。

因本例患者外院术后病理不详,需行胃镜检查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3.食管良性狭窄:

一般由腐蚀性或返流性食管炎所致,也可因长期留置胃管、食管手术或食管胃手术引起。

Ⅹ线吞钡可见食管狭窄、粘膜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过渡、边缘整齐、无钡影残缺征。

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1.直肠息肉:

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鲜血、血量不多,病人直肠患息

肉时可出现腹泻、血液粘液便、营养不良、消瘦、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

直肠指检是

重要的检查方法,若息肉硬而固定于肠壁,有可能已有癌变。

2.溃疡型结肠炎: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直肠乙状肠,主要临床

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查体可有左下腹轻压痛可伴多种肠外表现,结肠镜检查是

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3.肠结核:

可由肠外结核血运传播至肠腔各部位,常有盗汗、午后低热、乏力、消瘦

等全身症状,可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2、自身免疫性肝炎:

女性多见,起病缓慢,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不适,黄疸,早期肝大,但后期缩小,通常有蜘蛛痣、脾大,晚期有腹水、水肿、肝性脑病,肝外表现女性通常有闭经,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脸、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排除其它肝炎及肝脏、胆道疾病,可考虑本病。

3、肝硬化:

一般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B超、CT均见肝脏缩小,边缘不规整,表面可见结节状,肝脏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