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11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docx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

2012年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考试

《公共管理基础》总复习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1.理解管理的职能。

最早系统提出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结合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我们提出管理四大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

明确管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它是管理的首要职,是管理的逻辑起点。

组织职能:

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它是管理的载体。

领导职能:

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

它是管理过程的灵魂,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其特点:

⑴权威性,⑵主导性,⑶决断性,⑷公正性,⑸协调性,⑹规范性。

决策属于领导职能。

指挥、协调也属于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态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控制的步骤:

确定实施标准,测定实际状况及偏差,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和对策。

两个特点:

监测性;修正性。

2.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古典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

它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把管理对象看作是被动的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而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

它改进了古典管理理论。

3.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

——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

美国人,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

⑴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工作定额)。

⑵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人岗匹配)。

⑶实行标准化管理(工具、作业、环境等标准化)。

⑷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差别报酬)。

⑸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统一思想)。

⑹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区分工作性质)。

⑺管理职能细化,实行职能工长制(分别负责)。

⑻管理的例外原则(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事务放下,只处理例外事务)。

4.组织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观点。

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人,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称为一般管理之父。

提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五职能说: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一般原则(14条)。

劳动分工,权责对等,纪律,命令统一,指挥和领导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报酬,适度集权,跳板原则(等级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协作。

马克思·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人,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提出人类社会有三种基本权威类型:

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依据法理型权威,韦伯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五项基本原则:

(1)理性化原则;

(2)管理组织的科层制设立原则;(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力管理;(4)对事不对人原则(排除情感因素);(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官员晋升原则)。

5.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梅奥,1924-1932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做霍桑实验。

得出三点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新型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激励与个人》,提出人类需求的五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代表作《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提出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类: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只能保持和维持现状,预防组织成员的不满,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成就、认可、挑战、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能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关于人性问题:

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代表作《企业的人事方面》。

X假设,Y假设。

利用Y理论进行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代表作《个性与组织》。

人性是发展的,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

人际关系问题:

巴拉德,“动态平衡理论”。

组织是人群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在注重正式组织的同时,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确保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自我满足之间的平衡。

要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明确主管的责任。

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

研究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6.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把管理学派分为11大学派。

孔茨——管理过程学派。

研究管理过程或职能。

麦克雷格——人性行为学派。

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管理。

马克兰特——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中的人是理性人,组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结构,经济效果是其最基本的活动目标,管理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过程,因此,管理活动可以用数学方法来分析描述。

西蒙——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运用计算机和运筹学知识解决问题。

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只能实现满意的标准。

卡斯特——系统管理学派。

运用系统论原理对组织活动和过程进行研究。

德鲁克——经验学派。

从管理经验出发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研究管理。

明兹伯格——经理角色学派。

特里斯特——社会-技术学派。

布里奇——经营管理学派。

卢丹斯——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必须根据条件和环境随机变化。

7.行政活动的特点。

执行性——行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的活动,其主体的执行性决定了它表现为对决策任务的执行与完成。

政治性——行政机关的使命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权威性——行政管理活动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代表国家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一切管理对象,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都有服从的义务。

但行政机关执行公务时也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行政学的产生、形成、成长及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理论。

威尔逊,1887年《公共行政研究》;古德诺,1900年《政治与行政》;怀特,1926年《公共行政研究导论》、魏劳比《公共行政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其理论假设是:

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科斯、诺斯、威廉姆逊、德姆塞茨新制度经济学派,它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制度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减少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制度创新理论)。

第二章公共组织

1.组织的共同特性。

人们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关系的集合;特定的目标;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内在精神意识(形成组织文化);开放系统。

2.公共组织按公共权力(大小)标准分类。

强制型:

主要是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的管理,一经裁决,其他组织和个人必须遵从,否则受罚。

交通违章处罚;纳税人纳税,逃税受罚。

半强制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实施“有限管理”。

但是,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组织存在,这些公共组织实施管理更多的是依照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当事人可以拒绝裁决。

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仲裁委员会等。

非强制型:

非盈利组织,从事非强制性或服务性活动。

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文化科技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等。

3.官僚制组织模型的特点。

官僚模型最适合复杂组织的形式。

官僚模型组织的基础是理性——合法权威,即根据在组织内所处地位而产生的职权,行政职权依理性建立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来确定。

组织不是依靠个体,而是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的。

理性意味着效率。

纯粹官僚模型的特点:

一是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二是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三是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四是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五是人与人关系的非人格化;六是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4.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的特点。

一是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代表多元利益的候选人遍布其中;二是许多政府工作通过合同委托为第三部门完成,政府官员在处理这些事务时不用自己的等级权力;三是除非该项目损害了公共利益,政府不能随便用行政等级命令来取消合同;四是行政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通过组织互动来处理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

了解各自的优缺点。

6.行政组织的横向划分。

横向结构的各部门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一般分为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等。

行政组织除了按职能划分设置部门外,还有其他三种方式:

按地区划分:

公安、铁路、工商、税务、邮政等;

按服务对象划分:

老干局、外国专家局、军队转业安置办公室、知识分子工作处;

按行业和产品类型划分:

电讯、机械、冶金、石油、煤炭等。

7.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首长制:

古代君主制、美国的总统制、我国的“首长负责制”。

优点: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易于保密,减少内耗;缺点:

权力滥用、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难以监督;精力有限、难以周密考虑。

委员会制:

瑞士联邦委员会、中共党的各级委员会。

优点:

集思广益、考察周全,权力制约、有利监督;缺点:

责任不明、争功诿过,难以协调、决策迟缓、不易保密。

行政学家怀特认为,首长制适合于执行和指导事务,委员会制适合于政策寻求与决定事务。

中国古代张居正说: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某在与众,断在于独。

8.集权制和分权制的优缺点。

集权制:

权力集中在上级,下级仅有有限裁量权,依靠上级指令办事。

优点:

权力集中、政令统一,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缺点:

层级过严,下级缺乏积极性,处理事务不及时,独裁与长官意志。

分权制:

下级在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由裁量权,上级不干预。

优点:

因地制宜发挥特长、环境适应强,防止独断、下级积极性高;缺点:

权力分散、上级意图贯彻难,容易形成地方势力、调控难度大。

9.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美国夏威夷大学里格斯教授(1961年《行政生态学》)提出了三种行政生态模型:

农业社会(融合)型、过度社会(棱柱)型、工业社会(衍射)型。

10.技术环境(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公共组织。

使组织结构模式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

“去中心化”的结果是大规模的层级结构让位于扁平化的网络。

(第二——第四略)

第三章公共决策

1.霍布森选择。

只有一个方案的选择。

没有选择的选择,或无法选择。

如:

背水一战。

2.行政决策的分类。

按照决策问题重复程度,决策分为:

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按照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分为:

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按照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分为:

确定型、风险型、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决策分为:

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3.追踪决策的特征。

追踪决策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原始决策进行内容的补充和修订,基本特征为:

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4.行政决策的四大子系统及其作用。

(1)信息子系统——职能或作用:

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

(2)参谋子系统——职能或作用:

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3)决断子系统——其作用:

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4)监控子系统——其作用:

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机构正确执行政策。

5.行政决策程序。

五个阶段:

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

(1)问题界定的方法有四种:

类别分析——为了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进行分类。

类比分析——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的成因、特征与类别进行因素比较,以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似性、相关性和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对问题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确认。

假设分析。

层次分析。

(2)目标确定的方法有五种:

综合指标法——把有明显客观联系的不同目标换算为一个具有科学含义的综合指标,然后按综合指标的高低来评价各目标的优劣。

主要目标列举法。

目标排序法。

综合评分法。

逐步淘汰法。

(3)方案设计的方法有三种:

头脑风暴法——鼓励入会人员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互相启发,引起思维连锁反应和共振。

对演法——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展开辩论,互相攻击,以充分揭露矛盾。

或拿出一个方案进行预演,人为设置对立,去评议、挑剔、反驳,由此使得各种方案逐步完善。

统摄法——(比喻法、集思广益法)通过收集表面上看来带有情感色彩或不合理的想法,并把它们同决策中的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或者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问题或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4)后果预测的方法有五种:

德尔斐法——通过函询调查,分别给专家提出问题,让他们各自独立回答,然后将意见综合整理,反馈给专家,再次预测,反复几次,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

会议法。

时间序列法。

回归分析法。

趋势外推法——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象资料,找出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推测事物的未来状况。

(5)方案抉择的方法有四种:

经验判断法;“决策树”技术;试验法;模拟法。

第四章行政领导

1.领导构成的四要素。

——权力;对人的认识和理解;与组织群体的联系;领导风格、作风及营造的组织氛围。

2.职务权力及其影响方式。

领导权力包括职务权力和非职务权力(个人权力)。

职务权力是外部如上级、组织、法律赋予个人的;特点是:

职务同权力不可分;职务与权力成正比。

职务权力的影响方式有:

合法的要求;奖励报酬;强迫;决策;信息控制。

个人权力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性格、经验、能力、技术、品德、业绩、声望等所获得的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个人权力的影响方式有:

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创新精神。

3.领导的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观念技能。

(Technology、Human、Conceptual)

基层领导更需要技术技能,高层领导更需要观念技能,所有领导都需要人事技能。

4.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首长负责制:

集体领导制度;个人分工负责制度;两者的结合。

5.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制度:

接待日制度,对话制度,咨询制度,信访制度,通报制度,评议制度等。

领导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制度。

前提是:

对行政领导共同使命的认识;对对方的尊重态度。

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搞好共识;依靠制度来协调关系;以工作成绩和客观效率来衡量自身的行政工作。

第五章沟通与协调

1.公共组织信息沟通的含义。

实质是与公共组织有关的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

信息沟通是公共组织系统的“神经”;

公共组织通过沟通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公共组织的信息沟通过程包括:

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传送的信息、传递的渠道、传送的情境(环境)。

2.信息处理的四个环节。

信息收集。

信息加工。

信息传递。

信息贮存。

3.如何完善刚性沟通机制。

刚性沟通机制是指有形的、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它是公共组织沟通中必须遵循的约束,不以沟通者的意志为转移,主要是指制度规定。

目的是节约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

减少沟通过程中所发生的交换行为,把外部行为转化为内部行为。

如何完善刚性沟通机制?

(1)理顺公共组织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

(2)尽可能变部门沟通为内部沟通;(3)使经常项目的沟通制度化。

(如何理解大部制改革?

4.三种沟通模式。

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

5.协调的分类。

从协调内容上看,可分为:

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

从协调性质上看,可分为:

促进式协调和纠偏式协调;

从协调方式上看,可分为:

合作式协调和应变式协调。

理解各类协调并分类。

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特征。

发端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主要包括员工招聘、上岗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在岗培训及人事档案管理。

充实于20世纪50年代:

增加新内容:

工资管理、基础培训、劳资关系咨询。

提高于20世纪60—70年代,人事活动活跃,尤其重视培训;开始重视业绩评估,管理发展。

变革于70年代末—80年代,管理者将雇员看成是组织的财产;开始人力资源预测、规划、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提高,人事工作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关;重视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建立管理者与雇员的命运共同体。

人事管理在90年代进入后企业家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人事管理的标准载体了。

——E.麦克纳,N.比奇。

2.公共组织工作职位和职责分配。

包括:

工作分析,职位分析,工作岗位评价。

3.人力资源的获取。

主要是人力资源流入及流入后的管理。

包括:

招聘、选录、甄补、晋升。

4.理解人力资源的特性。

生物性;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能动性;内在的知识性;高增值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可再生性;使用过程的时效性。

5.开发的连续性。

“蓄电池”理论——人力资源经过每一次新的开发后,其素质能力不断积蓄起来,以往开发的素质会在新开发出来的素质中附加发挥作用。

6.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预测与规划。

教育与培训。

选拔与使用。

配置与管理——配置的三原则:

配置的类别、领域要适宜;能级、能质要适宜(个体素质能力的层级要与配置的职位对称);个体、群体要适宜。

7.文官制度的形成。

文官(公务员)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长期任职而又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职人员。

文官制度形成于14世纪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央权力扩张时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和总结资产阶级早期的“政党分肥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多党竞争条件下为求得一个稳定的政府工作系统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以政务官和事务官相分离和考试择优录用为基石的现代文官制度首先在英国形成,而后是加拿大、美国。

8.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点。

(1)文官制度的法律化。

(2)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有任期,随选举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实行“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的职务常任制。

(3)强调“政治中立”。

规定公务员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如:

不得任议员、不得参加竞选、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准罢工,不得接受政治捐款。

(4)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任用制度。

(5)实行功绩晋升制。

(6)严格培训制度。

(7)科学的管理体系。

(8)强化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

(9)合理优厚的福利待遇。

9.公务员法的内容。

公务员定义: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

公务员的分类:

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应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公务员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

职务任免:

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实行任期制。

(还有考任职和聘任制)

奖励等级分为:

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处分等级分为: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公务员交流方式有:

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公务员分级培训制度:

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

引咎辞职制度:

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

正当法律程序——这被认为是保护个人免受政府恶意的、武断的、错误的或反复无常的违宪剥夺生命、财产与自由权利的必要程序。

个人应享受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那些其宪法和法律权利遭受行政官员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内容。

法律途径包含一系列与管理和政治价值相差极大的观点。

主要有:

(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2)把公共组织视为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对象看做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法的“红灯”理论。

行政法律存在的目的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行为的侵害。

4.行政立法的特征。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

(2)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

(3)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

(4)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行政立法行为不能成为诉讼和诉愿的对象,而对于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这可以提起诉讼或复议。

5.行政立法的种类。

根据行政立法权力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根据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行政立法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根据行政立法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6.行政执法的原则。

(备选案例)

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平等性原则;责任原则;公开原则。

7.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

(1)行政复议制度。

(2)行政听证制度。

(3)行政裁决制度。

8.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法治政府是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法治政府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9.法制政府的含义。

(1)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2)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3)符合程序正当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4)符合高效便民要求;(5)符合诚实守信要求,保护行政相对方的信赖利益;(6)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10.法制政府的目标。

P108-109(五条)

11.行政管理法制化。

(从薄熙来案件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性)

(1)行政法制意识:

法律至上意识——任何行为都不能逾越法所界定的界限,都必须接受法的审查和裁量,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在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

服务意识——淡化控制、提倡服务。

责任意识——行政部门职能的扩张,履行了更多的使命就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2)行政管理组织法制化:

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行政编制和管理幅度、管理方式、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和规范。

具体内容有:

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法制化;行政组织外部管理的法制化。

(3)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

具体内容有:

职权立法;执行管理;行政监督。

(4)行政程序的法制化:

(自然正义法则)三点要求:

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纠纷时,不能偏听偏信,应当给与相对人同等辩论的机会;行政行为可能对相对人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预先通知相对人,并给与其发表意见的机会。

——试论述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

(大论述题)

——

(1)法治政府的含义

——

(2)法治政府的目标

——(3)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4)法治政府的主要内容:

行政法制意识的培养(3条);行政管理组织法制化;行政管理职权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法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