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909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II)

答题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命题:

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Ⅰ卷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1.《左传》载: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B.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2.据史书记载:

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

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3.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

“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D.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5.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D.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6.古代世界,等级制度或私有制的国家中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约束大多局限在同等级之间的联姻,但古代雅典则规定了公民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而且他们的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

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

这些规定

A.保证了雅典公民血统的纯洁性B.表明雅典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C.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性D.表明农业是雅典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7.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

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

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

”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8.历史学家钱乘旦说: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称为“陈旧的制度”。

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D.烦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9.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中被修正情况的统计,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表明英国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年

17项

5.7项

1880-1885年

11项

1.8项

1896-1900年

1项

0.2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

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

这反映了

A.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B.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

C.军国主义传统深厚D.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

11.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度

12.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

“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

”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1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4.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

“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15.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16.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

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

17.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18.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19.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20.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C.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21.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22.据考证,到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

这反映了中国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B.国防近代化在持续推进

C.对抗日战争已运筹帷幄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23.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

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和平建国问题B.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促进国共联合抗战D.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24.“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

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

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

”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D.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25.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

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

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堪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

26.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7.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及教训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训

28.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

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

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29.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30.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

这表明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31.大量“积极的”电影在1948年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

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基本主宰了欧洲的电影市场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进军欧洲主要出于政治目的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32.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第Ⅱ卷材料分析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52分,共4题。

33、34题为必答题。

35、36题为选做题,从中选出一题作答。

33.(25分)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以制约住房腐败的设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起,无论是各地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或外放到各地的各级官员,大多存在有异地住房的需要。

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一应家具杂用亦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

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

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

“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

“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规定:

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

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

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

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

(10分)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玄宗即位时,农民流亡问题严重,国家编户剧减。

为此,开元九年开始括户改革,规定:

(1)流民百日内到官府自首的,可以重新编入当地户籍,在当地缴纳赋役,原籍赋役予以停止。

自愿返乡的,免除当年赋役;

(2)过期不自首者,发配到偏远地区;(3)对接纳不法逃户的州县予以处罚;(4)免除之前农民借贷未还的种子、地税。

但是改革效果不明显,遭到逃户反抗,造成阶级关系紧张。

从开元十一年开始第二阶段的括户,规定

(1)允许自首农民开垦周围闲田;

(2)流民编户后,免除六年租庸和征役,仅交纳一定的土地所产实物即可;(3)对于不便流民安定的其它赋役,可以变通处理;(4)任用有才干的“知名士”为劝农判官,到地方宣讲新政,监督执行。

该阶段成效明显,括户的成果主要是在该阶段取得的。

——摘编自许道勋《唐玄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第二阶段括户政策成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括户政策的作用。

(9分)

36.(15分)【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

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

“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

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

“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

”“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

”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6分)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01—05:

ACDAB06—10:

CBBAA11—15:

CCACD

16—20:

ACDBC21—25:

CBADB26—30:

CACDC31—32:

BB

33.

(1)目的:

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4分)

特点:

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6分)

(2)同:

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6分)

异:

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4分)

认识:

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

(5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4.

论题一:

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

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35.

(1)原因:

更加强调对流民的安抚、体谅(政策更加和缓);政策更加灵活;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比如土地);有得力官员的监督推行。

(6分)

(2)作用:

缓和阶级矛盾;利于开垦土地;利于农业发展;增加国家编户,提高国家赋税收入,扩大徭役和兵役的来源;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控制);是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

但由于封建土地兼并,唐王朝虽然不断下令检括逃户,逃户问题始终没有能够解决。

(9分)

36.

(1)主张:

反对闭关锁国;主张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团结一致,与外商争利。

(5分)

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4分)

(2)评价:

体现了曾纪泽的爱国主义精神;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但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从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