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827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docx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

《管制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库(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管制?

它和一般的行政管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

管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管制与一般行政管理的区别是:

(1)行政管理发生在政府部门内部,其对象是政府部门的下级(下属)单位,而管制的对象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

(2)行政管理是政府部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

而管制是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其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

(3)行政管理依靠(主观的)行政命令直接控制下级(下属)单位,而管制依靠(客观的)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经济与法律上独立的市场主体。

两者的联系是:

(1)主体都是政府机构;

(2)对被管制或管理的对象都采取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3)都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管理或监督依据。

2.指出发生在你身边的管制现象,并说明其合理性。

答:

例如,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投资巨大、资产专用性强、规模经济显著,由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经营能使社会生产效率最大化,若许多企业盲目进入,会导致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进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这就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管制,控制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

再如,若自来水生产企业提供的自来水未达到卫生标准,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印染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则会污染水源,这些都产生对社会有害的负外部性,因此也需要政府管制。

3.为什么说管制是中国将不断加强的一个政府职能?

答:

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管制这四大类,其中,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传统基本职能。

管制则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的一个政府职能。

主要源于:

(1)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或市场化改革,独立的市场竞争力量的存在需要政府管制。

(2)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强调对环境保护、卫生健康和工作场所安全等方面的管制。

(3)市场垄断,尤其是垄断行为更需要加强政府管制

4.简述管制的三大研究领域。

答:

管制的三大研究领域是:

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反垄断。

(1)经济性管制:

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

经济性管制是以某个具体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是:

价格管制、进入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等。

(2)社会性管制:

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管制实行跨产业、全方位的管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工作场所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制。

(3)反垄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是竞争性领域中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垄断企业及其垄断行为,特别是由市场集中形成的经济性垄断行为。

中国由滥用政府权力而造成的行政性垄断也是反垄断的对象。

5.为什么说管制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应用性学科?

答:

管制学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它是一门新兴学科。

管制经济学涉及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又决定了管制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管制经济学是应实践需要而产生与发展,其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现实经济社会,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性质。

6.管制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答: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系统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管制的经济分析

1.从供求角度分析政府管制的产生。

答:

管制需求的理论依据,规范地看是对市场失灵做出的回应,如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政府要进行管制,还因为政府管制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管制供给取决于政府对提供管制政策的认识和条件。

某一重大事件,如特大洪涝灾害;长期的积累,如产品质量问题等;对管制供给的理性认识和分析。

这些都会促成管制的供给。

但在管制的供给上还要考虑管制供给的成本和收益。

2.对政府管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答:

(1)管制的供求失衡。

(2)管制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管制实施与管制改革的社会财力支持相对不足。

(4)现行管制结构设计不尽合理。

3.对具体的管制政策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实证。

答:

以中国电信业进入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为例。

进入管制成本包括政府部门的管制费用、社会福利损失、收入转移成本及被管制企业成本的增加;进入管制的收益是避免由于新企业的过度进入、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所造成的损失。

可参见于良春、丁启军撰写的《自然垄断产业进入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中国电信业为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期,P14-20。

4.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政府管制的有效性?

答:

(1)政府行为目标的多样性。

(2)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成本的产生。

(3)不对称信息结构导致的效率低下。

(4)管制中的多重委托代理。

第三章自然垄断理论

1.简述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

答:

(1)规模经济性。

(2)大量沉没成本。

(3)范围经济效益。

2.为什么说在多产品生产的企业中,对于弱增的成本来说,规模经济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答:

在多产品产出的例子中,自然垄断的定义是成本函数必须有弱增性。

成本的弱增性意味着所有产出的综合产量由单个厂商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但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产业就还是自然垄断产业。

建立在成本弱增性基础上的节约是范围经济。

成本弱增的必要条件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仅有规模经济而存在范围不经济时成本是不具弱增性的。

因此,对多产品而言,规模经济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3.简述强自然垄断与弱自然垄断的区别。

答:

(1)强自然垄断是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而弱自然垄断是平均成本上升的区间。

(2)强自然垄断情况下企业是可维持的,不需要政府的进入管制。

而弱自然垄断情况下企业是不可维持的,需要政府的进入管制。

4.简述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答:

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正面影响:

(1)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范围经济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3)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速度。

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

(1)规模不经济导致经济低效。

(2)自然垄断产生的福利损失。

(3)X非效率阻碍企业进步。

(4)为维护垄断地位进行的政治寻租。

5.产业自然垄断特征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1)市场需求变化。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需求提高会导致市场范围扩大,一家企业独占市场不再合理,竞争性市场结构会取而代之。

(2)供给技术变化。

随着科技进步,当技术发生很大变化或在位垄断厂商的专利保护过期,就会有替代原有产品或服务出现,导致自然垄断产业的边界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第四章进入管制

1.为什么说有效竞争是进入管制的主要经济依据?

答:

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自然垄断产业进入管制的两难选择,在进入管制中,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能保持规模经济,使成本效率极大化;但却会扼杀竞争活力,导致生产低效率。

对于明智的管制者来说,应该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作为政府制定自然垄断产业进入管制政策的主要经济依据。

2.简述有效竞争的实质与衡量标准。

答:

有效竞争的实质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

衡量的标准有:

(1)竞争收益明显大于竞争成本。

(2)适度竞争。

(3)有效竞争应符合规模经济要求。

3.简述管制滞后效应及其作用。

答:

在管制政策调整周期内,对生产效率的刺激被认为是管制滞后效应。

管制滞后效应具有两面性。

(1)管制滞后期越长,刺激企业在下一轮的管制政策调整前提高生产效率效应越大,但却使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后才能享受到因企业提高效率而带来的利益;

(2)若管制滞后期较短,消费者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企业增进效率之利,但企业降低成本的刺激却大大减少。

4.政府承诺对企业投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

管制政策是连续的过程,企业的投资决策依据管制政策的制定而定。

管制者在调整政策时,企业因担心对自身不利的管制政策,从而对管制者的承诺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使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阶段不敢做出大规模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影响公共利益。

5.产业内原有企业为什么以及如何设置战略性进入障碍?

答:

产业内原有企业为保持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会本能地设置一系列战略性进入障碍,阻止新企业的进入。

设置的进入障碍有:

(1)掠夺性定价战略。

(2)事先收买专利。

(3)通过广告、产品差异和产品品牌等战略。

6.简述不对称管制的理论依据及其政策措施?

答:

理论依据:

新企业与原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竞争能力上的不对称竞争。

在资本筹措、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垄断力量、业务网络、经营规模等方面新企业均处于劣势。

对原有企业的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包括:

(1)分拆市场支配者、限制其业务范围。

(2)规定其市场主导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立经营或帐务独立。

(3)强制其与其他企业网络无条件或有条件互联互通。

(4)严格控制其资费水平和形式。

对新企业的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包括:

(1)新企业不承担固定资产投资费用。

(2)新企业在短期内不提供普遍服务义务。

(3)新企业可采取灵活价格政策。

第五章价格管制

1.价格管制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

(1)促进社会分配效率。

(2)刺激企业生产效率。

(3)维护企业发展潜力。

2.价格水平管制目标与定价方式有什么联系?

答:

若以边际成本定价,能保证社会分配效率,但会使企业发生亏损,达不到维护企业发展潜力,刺激企业生产效率的目标。

若企业亏损部分以税收进行补贴,使企业有一定的利润。

虽然能维护企业的发展潜力,但不能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若以平均成本定价,企业没有亏损,不必采取价格补贴政策,促进社会分配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消费者能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享受较低的价格等方面。

定价方式与价格水平管制目标密切相关,在管制实践中,应选择合适的定价方式以实现价格管制的三大目标。

3.简述传统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的特点。

答:

(1)管制的对象是企业投资的盈利水平。

(2)优点是鼓励企业投资,保证产品质量。

(3)缺点是不能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刺激企业过渡投资,产生A—J效应。

(4)难点是投资回报率的水平(S)需经过管制双方“讨价还价”;投资回报率基数(RB)的正确计量比较难。

4.简述最高限价管制的特点。

答:

(1)管制的对象是企业产品的价格。

(2)优点是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模型简便。

(3)缺点接近价格调整期,企业优化生产组合的动力差;产品质量低。

(4)难点是生产效率X的确定。

5.简述构建中国价格管制模型的基本思路。

答:

(1)政府发现成本的运行结果,并通过控制成本的变化结果,促使企业自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在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情况下,允许自然垄断产业取得合理利润,以满足投资的需要,实现扩大再生产。

6.政府为什么要对价格结构实行管制?

答:

(1)大多数自然垄断产业都是向不同的顾客群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而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应过程中,许多成本是“共同成本”。

(2)不同类型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需求差异又会产生成本差异,以需求和成本作为定价基础的管制价格应该反映这些差异。

所以,为监督企业如何把许多共同成本合理地分摊到各种产品或服务之中,由不同类型的顾客来承担,就需要对价格结构实行管制。

7.简述价格结构的主要形式。

答:

(1)线性定价,主要有定额价格和同一从量价格。

(2)非线性定价,主要有两部定价和高峰负荷定价。

(3)差别定价,主要有第一级价格差别、第二级价格差别和第三级价格差别。

第六章激励性管制与放松管制

1.简述传统管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1)技术进步改变了某些产业或其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性质,通过管制维持其垄断的依据已经削弱或不复存在。

(2)市场容量和范围的扩大,使平均成本最低的厂商的产量水平相对于扩大了的市场规模而言比较小,从而使该产业具备了多家企业竞争的条件,否定了由一家企业独占市场的合理性。

(3)政府管制造成“政府失灵”。

(4)管制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5)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人、财、物、信息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联系以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却制约这些资源的流动。

(6)成本弱增性和可竞争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管制实践提出了挑战。

2.简述经济发达国家管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

(1)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

(2)管制理念的深化。

(3)放松进入管制,开放市场。

(4)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引入竞争。

(5)管制方式由传统管制向激励性管制转变。

3.简述激励性管制的基本特征。

答:

(1)它把管制问题看作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着重研究如何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进行激励框架的设计。

(2)激励框架的设计实质上是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寻租行为等问题。

(3)根本目的是在信息不对称和保持原有管制结构的条件下,给予被管制企业提高内部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刺激。

(4)管制手段相对比较简单。

4.比较投资回报率管制与价格上限管制的差异。

答:

(1)投资回报率管制是一种低强度激励合同,即企业的成本将完全得到补偿,企业的利润不受成本变动的影响。

价格上限管制是一种高强度激励合同,即企业得到的总货币补偿随其实际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在边际上企业承受较高比例的成本。

(2)两者的管制效果不一样:

投资回报率管制不存在政府管制对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的刺激机制,价格上限管制能够刺激企业降低成本。

(3)投资回报率管制下被管制者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长期、稳定的忠实消费者。

价格上限管制的缺点是有可能降低服务产品的质量,需要管制者详细地规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量化标准和监督质量标准的执行。

5.简述中国经济性管制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答:

中国经济性管制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经营使得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2)现行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刺激生产效率。

(3)政府管制机构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明显偏向既得利益集团的倾向,固化了行政垄断,加剧了政府失灵。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必须改革现有过于集中、垄断经营的政府管制体制,以放松经济性管制,尽可能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

(2)改革现行价格形成机制,以利于刺激企业的生产效率。

(3)建立独立、公正、高效的政府管制机构。

第七章卫生健康管制

1.分析食品质量、药品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管制需求。

答:

(1)食品质量管制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食品的质量特征包括:

食品味道的特征、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按消费者获取产品质量信息的途径,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三类,即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其中,第二类(经验品)、尤其是第三类(信用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均可导致市场的混乱,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2)对药品质量管制理论亦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药品的质量特征包括:

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由药品本身的特点和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决定。

药品应该属于经验品,一旦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市场,消费者没有能力评价药品质量,也无法识别药品的真伪。

这样,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3)医疗卫生服务管制也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这种不对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患者难以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第二,将带来过高的医疗费用。

2.简述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答:

(1)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2)需求的弹性较小。

(3)存在“诱导”需求。

(4)供给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5)供给分为基本和特殊医疗卫生服务。

(6)对医生有更严格的道德约束。

(7)供给竞争不充分。

(8)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存在非价格竞争。

3.简述食品质量管制的政策内容。

答:

(1)建立食品质量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提高管制效率,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是必须的前提。

(2)制定食品标准体系。

食品标准是确保食品质量得到控制的基础。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标准制定的科学性;第二,标准制定的动态性。

(3)对食品市场的进入管制。

食品市场进入管制是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行的一种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管制措施。

(4)对食品质量信息的管制。

其中包括食品包装标识的管制、食品广告管制、及时向消费者发布关于食品质量的信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国际合作等。

(5)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测。

严格按照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食品是生产高质量食品的基本保障。

4.简述药品质量管制的政策内容。

答:

(1)建立药品质量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2)制定药品标准体系。

(3)对药品市场的进入管制。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的管制;第二,对新药的管制;第三,对进口药品的管制。

(4)对药品质量信息的管制。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药品包装标识管制;第二,药品广告管制;第三,及时发布关于药品质量的信息。

(5)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测。

5.简述医疗卫生管制的政策内容。

答:

(1)建立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2)进入管制。

进入许可是确保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许可证的严格审批来控制医疗机构的进入,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3)服务质量管制。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具体包括,患者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后对疾病治疗的结果、获得服务的方便程度以及预约等待的时间等。

(4)广告管制。

(5)服务费用管制。

6.鉴于违法医疗卫生广告对消费者的误导作用,对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危害,有观点认为,应该取缔医疗卫生广告。

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

(1)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健康的特殊市场,并且与一般竞争性服务市场不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一方面导致患者难以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将带来过高的医疗费用。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广告宣传自己的服务,消费者也需要通过广告来了解医疗机构的服务。

(2)医疗机构的广告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企业做广告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做虚假广告,使患者受骗上当。

不少医疗机构的广告往往带有明显的夸大和误导成分,个别的甚至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病例,对消费者起到误导作用,对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危害。

(3)因此要对医疗广告进行严厉管制,而不是取缔医疗卫生广告,要大力宣传正规的医疗机构,减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第八章工作场所安全管制

1.简述工作场所安全管制的理论依据。

答:

(1)风险与非理性。

在实际中,工人往往倾向于过高估计一些出现概率较低的风险,而对一些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却往往估计较低。

(2)信息不对称。

(3)外部性。

工作场所安全具有生产上的正外部性,因此供给不充分。

2.论述生命价值的含义和测度方法。

答:

经济学中所说的生命价值是指减少一部分人的某些死亡危险到底有多少价值。

对生命价值的测度方法有:

(1)劳动力市场模型。

它将工人的隐性收入作为他们工作收益的一部分,以此来估价工资的风险交易,并使用这一交易所暗含的意义估计生命价值。

(2)经验估计模型。

经验估计模型主要是根据可利用的工资与风险信息的特性来估计生命价值。

如果以年收入作为统计数据资料的依据来衡量生命价值,可以得到以下形式的方程式:

(3)市场调查法。

市场调查法主要是以个人为主要对象,通过设定假定情形下的调查问题来得出收益价值。

3.归纳并简述工作场所安全管制的方法。

答:

(1)设定管制标准。

包括设施标准和作业标准的设定,主要采用技术标准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两种方法。

(2)过程监控。

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到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判定是否有人违反管制标准,并处罚违反者。

管制人员还应返回继续检查,评估处罚,直到确认其遵守标准为止。

(3)政策实施。

管制标准的执行程度影响着企业所面对的标准水平,在执行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管制标准执行程度,并且适时转移管制重点。

4.论述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标准水平的设置和执行对管制效果的影响。

答:

(1)在实际管制过程中,零风险是不现实的,管制机构必须接受一定水平的危险概率,也就是说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安全水平。

标准水平的设定有两种方式:

技术标准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

(2)管制标准的执行程度影响着企业所面对的标准水平,决定了工作场所安全管制的效率。

再严格的标准水平如果遇到松懈的执行,企业面临的也是毫无约束力的标准。

适当的管制标准水平和执行程度就是要使企业的违规成本超过其违规收益,使遵从标准将变得有价值,并使其有足够激励遵守管制标准,同时带来最大社会净收益。

(3)安全管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充分考虑工作场所安全的现状。

为了有效地保证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机构制定标准和严格执行都应有一定的“度”,应该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发展情况,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企业对标准的遵守动力是不同的,从而选择切实可行的安全管制标准水平和执行程度。

5.简述中国的工作场所安全管制体系。

答:

(1)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机构。

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2)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管制法律法规。

中国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工作场所安全的法律体系。

此外,各省(区、市)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工作场所安全的各个方面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3)中国工作场所安全应急体系。

安全应急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安全管制体系日益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已经制定发布了工作场所安全应急预案,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也基本编制完成。

以国家、省、市三级工作场所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核心的工作场所安全应急体系框架正在形成。

(4)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管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管制方法、管制机制的完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管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管制体系,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长效的安全管制机制,促进中国工作场所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第九章环境管制

1.试分析负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

外部性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如果这种结果是坏的,那么就称之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

负外部性会导致超额供给。

例如一家造纸厂,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污水,而不承担环境治理的成本,造成负外部性。

本来在供需平衡时最优产量为Q*,但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存在负外部性,实际产量会是Q大于最优产出Q*,导致效率损失。

2.分析说明市场自身为何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答:

(1)环境的产权归属难以明确。

在市场条件下,许多经济物品的产权都未定或者比较模糊不清,有些甚至于无法界定产权或者即使界定了也不能执行的情况。

(2)交易成本为零的不可能性。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许多产权明晰的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额的交易成本而显得不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