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794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三星集团、三菱集团).docx

日本、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典例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韩国作为东北亚两大经济体,其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作用。

(一)韩国的经验

1、韩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发展历程

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可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期、稳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转型期,每个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又不尽相同。

195919791980198619961997至今

起步期稳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转型期

贸易型投资阶段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阶段市场寻求型投资投资自由化阶段

投资规模十分有限,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只是为本国产品销往外国市场提供必要的便利。

对外投资主要投向资源丰富、距离韩国较近的东南亚国家。

投资于北美和欧洲→

东南亚地区→

跨国经营战略

政府提供法律保护、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企业海外自由化。

起步期(1959年—1979年):

出口创汇型投资。

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国受到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影响,海外投资起步较晚。

50年代以后,伴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和世界经济回暖,韩国海外投资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韩国支持美国进行越南战争,获得了美国相当于10亿美元的战争补偿,无疑为韩国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起步期,韩国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出口贸易,因此此阶段的海外投资类型主要以贸易型为主。

稳步发展期(1980年—1986年):

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化大量消耗、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进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韩国的自然资源需求。

于是,韩国积极寻求海外投资,以期合作开发国外自然资源。

这一时期,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对外投资,对韩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政府积极制定相应政策,放宽海外投资限制,使得韩国的海外投资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快速发展期(1986年一1996年):

技术开发型投资。

这一时期,韩国的海外投资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1986年,韩国经济出现了转折,首次出现了双顺差;这一时期,韩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从12件增加到1078件,增长率超过了三十倍。

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带动性作用,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转型期(1997年至今):

全面推进投资的自由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

韩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对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保障企业对外投资规范、合理、顺利的进行。

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为进行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在税收、保险、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真正实现了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自由化。

(2)发展特点

①投资区域阶段性变化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韩国海外投资投向不同的区域。

起步期,韩国累计向4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约114亿美元;稳步发展期,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

集中在北美和中东地区;高速发展期,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亚洲、东盟、欧盟和北美;转型期,韩国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太地区。

②投资产业多元化

首先,作为资源稀缺的国家,韩国的海外投资中,矿产等自然资源产业一直占很大的比重;8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韩国的海外投资逐渐向制造业倾斜;90年代以来,韩国转变发展思路,由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方向发展,海外投资逐渐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靠拢;21世纪以来,韩国的海外投资向第三产业集中,包括服务业、房地产、航运、旅游、影视等多方面。

③中小企业不断扩大投资领域

韩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有中小企业参与的身影。

韩国中小企业的投资额从1980年的4500多万美元,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35亿美元。

④倾向于合资的经营方式

九十年代以前,由于韩国跨国公司在进行海外投资时选择的项目多和规模小,因此一般选择独资的方式。

1987年,选择进行单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的项目占到了总投资企业项目的67%。

目前,随着韩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的升级,国企业更加倾向于合资的经营方式,这不仅因为合资经营更能减轻企业负担、近当地市场,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开发新技术。

2、三星集团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1938年三星集团以“三星商会”的名义落成并开始经营鱼干、蔬菜和水果刀的出口,之后伴随着韩国政治、经济的起起落落,三星集团不断转变经营内容、经营策略,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

三星集团的海外投资先后经历了出口贸易、低价扩张和高端品牌三个阶段。

(1)出口贸易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

这一时期处于韩国海外投资的起步期,三星集团顺应韩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在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了零星出口、通过独立代理商出口和建立海外销售机构三种模式并通过为日本企业生产来学习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先后在东京、纽约、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设立办事处。

1969年,三星集团以OEM的方式——逆向代工,为三洋公司生产12寸黑白电视机,并借此机会向三洋公司学习半导体技术*获取技术*,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等家用电器,基于韩国本土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日本厂商推出国际市场的形式,三星瞄准了国际低端市场并不断进行扩张。

1979年,三星电子在美国建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绿地投资*。

韩国再一次精准的分析了美国市场的特点——市场容量大、自由度高和技术领先,韩国发扬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时避开自身技术方面的劣势瞄准了低档产品市场,选择了“经销商品牌”的产品策略依靠大的零售商已经建立进来的营销网络来实现规模销售。

(2)低价扩张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出口加工区行列,韩国政府开始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星加快了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步伐*绿地投资*先后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由于在国际化投资经验、资金、技术实力和营销模式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积累,同时也由于看到在低端领域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三星采取了低价扩展策略,定位于生产和销售低价、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来参与国际竞争。

1984年,三星集团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SII(SamsungInternationalInc)。

通过建立该厂三星达到了扩展国际市场、学习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绕过美国政府的关税保护和提高三星在美国的品牌形象等目的。

1992年,三星收购*海外并购*了东德时代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工厂,每年生产160万支显像管。

通过这一举动,三星不仅获取了电器产品的潮流和市场信息,而且获得了融资方面的便利,进入了欧盟后来容量巨大的成熟电子电器消费市场。

1992年4月,三星康宁公司在天津建立了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

1995年1月,三星集团中国总部成立,直接管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

截止1995年底,三星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年生产产量为7万台;三星集团拥有6个海外生产基地——SAMEX墨西哥、SHE匈牙利、SEMUK英国、SETAS土耳其、TSE泰国、TTSEC中国;除此之外,三星还有4个制造基地正在建造中,它们分别位于巴西、越南、印度和西班牙。

1995年,三星电子的彩电总产量是600万台,其中44%产自海外。

特别地,三星在这一阶段还对进军高端市场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这一时期,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认识到三星集团隐藏的危机,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发起了以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运动,强调质量重于数量,并着手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3)高端品牌(1997年以后)

经过几十年的国际化实践,三星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三星集团从一个单纯模仿他人技术的低端产品制造商逐步向一个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创新领导者转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三星集团债台高筑,被迫剥离了剥离了石化、飞机、汽车和轮船等业务,将10个事业部以15亿美元卖给海外财团以偿还债务,重新将电子、金融、及服务业确定为核心业务。

从1998年开始,三星公司着力研制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有品牌产品。

三星集团创造机会让公司的主要设计师与美国同行中的优秀人才共同工作,以紧跟世界最高水平。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三星一起自主化生产没有采用外包,这使得三星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线来满足消费者需要。

三星逐渐从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制造商转向以研发和自主化生产为基础的潮流制造者。

3、三星集团案例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借鉴意义

首先,韩国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对海外投资进行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能够对国内的海外投资企业起到引导带动性作用,并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政策保障,为进行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在税收、保险、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其次,三星集团能够将企业的发展与韩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准确的抓住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向,充分的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再次,三星集团能够应市场而动,不断修改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并调整营销策略;最后,三星集团十分注重创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星集团“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策略是其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二)日本的经验

从1970年起,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程浮动下降趋势(见图),在日元升值的大背景下,日本企业积极探索海外投资路径,不断修正对外投资规模、方式,能够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借鉴性意见。

图1970年—2012年美元对日元汇率

1、日本海外投资的发展历程

缓慢起步期(1951-1969年):

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外汇与外贸管理法》,以审批制度允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日本国际收支困难、外汇缺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受到严格限制。

这一期间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小,1951-1962年年均投资总额不足1亿美元,每项投资的平均规模只有71.2万美元;1963-1969年间的年度投资总额从1亿美元逐步上升到6亿美元。

加快发展期(1970-1984年):

从6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国际收支转为黑字,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自1969年底开始逐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措施,从原则禁止转变为原则自由。

1970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上升到9亿多美元,1972年达到23亿美元,1973年又增至35亿美元,进入加快发展期。

急速膨胀期(1985年—80年代末):

1985年9月“广场协定”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企业海外发展进入急速膨胀期。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特征,首先是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1984年的101亿美元猛增到1989年的675亿美元;其次是海外并购件数的明显增加,从1984年的44件上升至1989年的405件,并购总额也有大幅增加。

调整波动阶段(90年代以来):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连续3年大幅度下降,1993年度虽开始回升但投资额仅为360.25亿美元,l994年度也只有4l0.51亿美元,1992年度仅相当于1989年度的一半多,1994年度也只相当于1989年度的59.4%,足可见这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调整的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

与此相适应,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也从上升转为下降,在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一大投资国地位后,199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减少到307亿美元,低于美国的313亿美元,退居到世界第二位,1992—1993年又退居美法、英、德之后列第五位。

2、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