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412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docx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2016-01-0708:

12:

58)

转载▼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言论转摘

原文地址:

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作者:

任永生

        高效课堂成为新课改的热词后,各地改革实践风起云涌,但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出现了一些假的高效课堂。

要鉴别真伪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常识。

一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含义。

高效课堂追求的不仅仅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追求的不仅仅是高效率,而是追求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二是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凡是能够发生学习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课堂;三是学习的含义,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学习从意义上说是自我成长,学习即成长;从过程上说是生活体验,学习即生活;从方法上说是自我建构,学习即建构。

明确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梳理出以下这样的课堂不属于高效课堂。

       一、只追求知识目标而淡化成长目标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

所谓高效率主要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高效益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些学校高课改只是注重高效率而忽视高效益,不能实现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这种课堂实际是把应试教育做到了极致。

这是最典型的假高效课堂。

       二、采取班级授课制而弱化小组学习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分水岭是课堂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由原来的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合作制学习。

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必须由相应的组织形式做保证,高效课堂如果离开小组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就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可能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传统课堂里的同学基本上是同听,这样的课堂只是挂幌子的高效课堂。

       三、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课下一言堂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自主才能高效,民主才能科学,高效课堂提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管理的民主性,有一些学校搞高效课堂,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并没有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课上满堂灌,课下一言堂。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一些教师的导学案并不能从学情出发,由原来的“声控”变成了现在的“纸控”,这样的课堂不符合高效课堂要求。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做题不做事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知识只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载体,会做题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高效课堂提倡学生由做题向做事转变,教师要把知识与技能设计在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充分体验,通过体验产生感受、感觉、感知、感悟和感动,如果一味的做题,学生不可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五、只有教师的提问而没有学生展示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是预习、展示、反馈。

展示能够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让学生受到锻炼,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通过展示得到别人的认同,认可变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展示就是输出,只有大量输入才能有效输出,输入就是自觉学习,因此只有教师提问,或者少数学生回答问题的课堂不可能高效。

       六、注重碎片化学习淡化整体化学习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人的认知规律是从整体到部分,而不是从部分到整体,先是初步了解事物的全貌,对事物有一个概括性了解,再去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找出事物诸多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规律。

高效课堂强调由碎片化学习向整体性学习转变,如果课堂总是注重碎片化学习,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课堂不可能真正高效。

       七、学生精神流失率高目标达成率低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是看课堂的两率一过程,两率是指学生的精神流失率低,目标达成率高。

一过程看是不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是快乐的。

有些课堂表面上没有人说话,课堂纪律好,但学生没有真正人脑入心,精神流失率很高,目标达成率很低,还有的课堂表面看热热闹闹,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不是高效课堂。

       八、教师不能合理做到点燃点拨点评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退出表演舞台,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换一种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点燃、点拨和点评。

点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点拨就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合理有度点拨,点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点评。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做不到点燃、点拨和点评,课堂不可能高效。

       九、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质疑与对抗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质疑,解决质疑的方法是对抗,质疑和对抗是高效课堂的文化特征。

通过质疑拓宽思路,提出问题,通过对抗解决矛盾,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背标准答案,忽视这些过程,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这些精神和能力,学生最终变成知识的容器,与高效课堂背道而驰。

       十、学生课前不预习没带着问题上课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预习是高效课堂流程的基本环节,预习解决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些自己学习不会的东西在课堂上通过对学和群学的方式,通过质疑和对抗的方式解决。

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来到课堂,那么对学、群学就会变成形式,在课堂上也不可能产生质疑与对抗。

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好像是高效课堂,但实质上却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凡此种种,以上所列课堂都不符合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实现学生知识提升与生命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生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统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统一,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统一。

因此高效课堂也必须打假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课改:

从颠覆概念开始

 

文/ 梁恕俭 

课改并无玄妙,只要厘清一些概念,回到源头上审视常识,往往会有顿悟之感。

比如,“学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见,“学”比“教”重要得多;“教学”、“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学生”、“学生”——“学”之重点在“生成”;“生成”、“生成”——没有“学生”的参与什么也“成”不了;“生动”、“生动”——唯有学生动起来,才有课堂的精彩。

01class“学校”PK“教校”——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

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填东西。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这是美国思想教育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一段著名的话。

这里的“池塘”就好比我们的学校,学生可以是“水鸟”,可以是“两栖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开始到来了,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学校意味着以“学”(学生)为主体,以“学”(自主学习)为正事,以“学”(学生学习)为核心。

而“教校”,强调的是教师意志,有高压塑造的味道。

“教校”,就难免灌输,就难免说教,就难免违背学生心愿。

人非生而知之者,但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其实是学生的天性。

天性是不可忤逆的,天性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按照认知规律、思维习惯、兴趣特长,去引导、满足、呵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学校即自然生态。

如果学校总是专门和儿童“作对”,体现出来的不是儿童的需要,而是校长的“思想”、教师的意图,这样的“教校”当然是“反儿童”的。

02class教学:

“教”的其实是如何“学”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

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

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

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

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

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

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

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

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

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

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

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不重视“育人”,不教会“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

“学”将焉附?

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社会的邪恶想抗衡,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

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03class学生:

“学”之重点在“生成”

爱因斯坦曾对“素质”如此定义,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由此可见,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学生更不能做“两脚书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生成”。

这里的“生成”,就是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就是让“1+1”大于2,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完南辕北辙的荒唐,推知缘木求鱼的可笑,是为生成;接触了勾股定理,能以自己的方式证明,是为生成;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为生成。

“生成”是因势利导,因学制宜;“生成”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成”是一种开放,是活力在冲涌,是智慧在碰撞,是新知在诞生。

根据学生在回答中生成的认知差异予以导向性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乃至教学的效果。

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许多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学中,事先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再在课堂上机动灵活地引导“生成”,学生才容易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

04class生成:

有“生”才能“成”

由于成年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阅历经验、认识水平和知识能力等诸多差异,在思考问题时,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如果教师喜好“以己度人”而不习惯“换位思考”,师生间就会各说各话形成隔膜。

这就提醒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只有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更好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明白学生的意图,理解学生的心声。

而那种目中无“生”,唯“师”独尊的教学,是难有“生成”的。

在成人眼中看到的孩子行为未必就是你所想象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为什么非要用成人复杂的心理和眼光去看待他们?

”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成人眼里不屑一顾,可是孩子只能一点点地去发现。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以“成人之心度小孩之腹”,不要用教师的认知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也会如此,知识的传授需要过程,让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总结经验,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去揣摩,去帮助,去理解,去同步。

教师的心中只有装着学生,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处理问题,能察觉并重视学生每一处微小的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才有师生关系的和谐,才有学生真正的成功。

05class生动:

课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气韵生动,意态灵活,能感动人,是为“生动”,无论写文章还是讲话,能做到“生动”,就值得赞美。

然而,我想借“生动”一词,谈课改的精髓,那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我在杜郎口采访,初二学生李然说:

“你看我们上课多自在,走来走去,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倾听也可以分享,简单的问题自己就能学会,稍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剩下难的问题,听听同学来讲解,感觉特别受用,老师偶尔的插话,我们都特想听……”

“杜朗口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让教师意识到‘教’的功用不过如此,离开了老师的‘教’,学生照样会学,而且能学得更好。

杜朗口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同时,把教师不可一世的权威消解了淡化了,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

”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校长何志杰如是说。

杜郎口课改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围绕着“学生、学情、学法”不断反思,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他们“一切从学生出发,激励、唤醒、鼓舞”;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他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他们在“满足好奇心与利用展示欲”上大作文章,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课改就是改思想,改什么思想,就是变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课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过去一年才开始流行的几个教育观念

 

本文选自 新新家长 ,由哈佛专家创立的家长论坛

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

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

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

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教 育

1、孩子是不用教育的,真正需要教育的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设计不如他自己本身的成长。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

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

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

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

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

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

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不值得教师炫耀;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才值得教师炫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

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

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

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

“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

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

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

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师 德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

管理

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

创新能力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

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

现代教育方向

39、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来源/蓝橡树)

不能把课堂当作舞台

 

文/吴非

语文出版社王旭明先生听了几节语文课,有感而发,引起争论。

看相关报道,对事不对人,我觉得他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尚未达到业内的力度,竟然被称作“毒舌”,会不会是媒体炒作呢?

 语文课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为什么有些教师习惯在公开课上表演,为什么一些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为什么学生会轻视阅读……这些问题,我很困惑。

我对相关报道的一些细节也感到不解。

比如,说到那节公开课之精彩时,“台下一位老师忍不住发了条微博”,——这是场什么活动?

观摩课堂,听课教师怎么能在台下玩微博?

又如,说这位教师公开课上得好,便是“人民的骄傲”,倘若这节课上砸了,这个“某地人民”是不是会处理他?

报道称“音乐、图片、PPT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得让人眼花缭乱”,是质疑是称赞姑且不论,记者是否知道这是“时尚”?

 因为有利益驱动,一些教师把公开课当成舞台,表演成性,眼中没有“教学”,也常有“专家”参与“编导”,高声吆喝拉场子。

曾有教师在“排练”时,试探性地提出,在她朗诵课文时,台上能否有一束光跟随她移动。

这些“表演课”常常被一些名为专家实为外行的评委当作好课推荐,这就把大批教师害苦了,原本可以正常地教学的,可是“秀课”标准让他们丧失自我,课上一定要来点花样,一定要“展示才艺”,而文本学习本身,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培养,对不起,忘了。

 王旭明对课文《斑羚飞渡》有不同看法,只是《斑羚飞渡》还在课本中,这也许会让那位上课的老师很为难;如果让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来上,肯定一肚皮不合时宜:

为什么要“打猎”?

为什么要残忍地把一群羚羊逼到悬崖边?

斑羚的“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哪来的这种事?

据说作者语焉不详,可怜的是学生还得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

即使一时无法淘汰这样的课文,也应当可以有变通,这需要教师有胆识。

“听说读写”,关键的是“想”,语文教育要教会学生阅读思考,形成个人见解,教师要有智慧启思导疑,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取教养。

 尊重传统,回归常识,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不需要表演。

福建有位陈日亮老师,语文界前辈,退休后,学校有困难,请他去代几天课。

他看了一些时尚语文课录像,有些犹豫:

那些新潮“环节”他统统不会玩。

人也老了,就用老办法试试吧,于是“读读讲讲”,“看到学生眼睛亮亮的,——我知道那一套还有用,”陈日亮说。

当然有用,教师不表演,扎扎实实地教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心都静下来了,什么时候语文课堂回归平静,教师能多读书多思考,学生能安安静静地跟随读书人学习,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语文教育就有出路了。

我孤陋寡闻,冥思苦想,教育改革只有回归常识一条路可走。

 王旭明先生以前担任发言人时,可能比一般人更清楚“工具论”的内涵,在那个位子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