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下学期笔记.docx
《国文下学期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文下学期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文下学期笔记
白居易
白居易生平
(一)
♦(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称白香山、白太傅。
♦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十一岁就离家避难。
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人民。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白居易的生平
(二)
♦前期(44岁之前):
兼济天下时期
✦少年苦读,“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青年时代颠沛流离,后来仕途一帆风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此期间,他关注国事得失,关心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
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
♦后期(44岁之后):
独善其身时期
✦被贬江州,后又多次迁徙。
晚年思想消极,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作为法宝。
创作限于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的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杂糅释、道两家于其中。
他奉行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的原则。
他认为“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则“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则“奉身而退”。
所以他平生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以被贬江州为界。
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其名称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其主张有四点:
♦一是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
♦二是诗歌应反映人民的疾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这种主张,为后代诗人指出了明确的现实主义方向。
♦三是他结合诗歌的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四是他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除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白居易诗集分类
♦讽谕诗:
劝戒,新乐府诗,约150首
♦感伤诗:
咏叹悲情,约百首,《长恨歌》、《琵琶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闲适诗:
唱和闲情《钱塘湖春行》
♦杂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
(一)
♦反映民生疾苦,对农民的关切。
《观刈麦》、《采地黄者》
✦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
《上阳白发人》《上阳白发人》分析
✦主题:
作者选取了终生幽禁冷宫的老宫女的遭遇,高度概括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嫔妃的罪恶。
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事实。
✦写作手法多样:
生动的细节描写:
“天宝末年时世妆”
细腻的心理描写: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环境氛围的烘托:
从“宿空房”到“东西四五百回圆”
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
(二)
抨击弊政
不收实物,收现钱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极大痛苦。
《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官吏们不顾人民死活,勒索求宠)
“宫市”名为购物而实“夺之”,掠夺民间财物,扰乱社会。
诗歌不仅揭露现象,还揭其实质。
如《卖炭翁》“苦宫市也”
“进奉”:
额外榨取财物——“羡余物”(土特产)《红线毯》“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三
♦抨击达官贵人穷奢极欲的生活《歌舞》、《轻肥》、《买花》有较强的战斗性
♦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感情《西凉伎》
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一)
1.善于选择题材,突出主题
✦“一吟悲一事”,以典型的一事入诗
✦为使主题明确,采用诗题下加小序点名主题“首句标其目”;或结尾作结,“卒章显其志”。
如“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
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二)
2.运用外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表明其年迈、善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用其矛盾心理来深化主题
3.叙述、议论相结合
4.语言通俗平易,达到用常得奇的效果
✦叙述:
质朴平易,不加夸饰;描写:
简练精确,抓住特征。
✦善用浅近、精美的比喻,描写有形的、无形的事物,构成鲜明的形象。
(《琵琶行》)
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李、杨作为爱情的承受者,作者对他们是深表同情的;而李、杨作为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他们又是有所谴责的。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作者是持有讽谕态度
△爱情悲剧:
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颂。
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都超过了前者.
2、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谕,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喻类。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
♦4、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伤感思念之情.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多变;
2.刻画人物生动细腻;
♦ 唐玄宗:
一方面贪求美色、贪图淫乐、穷奢极欲,另一方面,他的悲剧命运又是令人同情的。
♦ 对杨贵妃的描绘、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
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对唐玄宗的忠贞。
3.熔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叙事:
虚实相间,曲折婉转;
绘景:
随物赋形,借景寄情;
写人:
情貌写意,富于个性;
抒情:
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4.现实画面和想象图景相交错,既有现实主义风格,又有浪漫主义情调。
辛弃疾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参预北伐时期
第一时期:
沦陷及起义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
•辛弃疾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
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第二时期:
南渡初期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
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献言献策:
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
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
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
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
闲居带湖、瓢泉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
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
晚年再起,参预北伐
•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起用。
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
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
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
辛弃疾的词
•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他取得成就最高的领域。
邓广铭所编《稼轩词编年笺注》是最完善的本子,共收词六百二十六首。
辛词内容十分丰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苏词与辛词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第一、爱国词
•爱国抗金贯穿了辛弃疾的一生,这也就成为他词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
•辛词中没有留下直接表现他南归前参加起义军的金戈铁马生活的词,但有几首追忆这段生活的词,塑造了这一时期词人的自我形象,如《破阵子》,回忆往日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表达慷慨豪迈的报国壮志和意气奋发的英风豪气,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破阵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题解:
“赋壮词”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3、内容: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秋高马壮”,“点兵”出征,战无不胜)、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情绪陡然下落,词句嘎然而止,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写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高远望)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遥望沦陷山河的心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怀难申的孤独、愤懑)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刘孟节“与世相龃龉”,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作诗: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
•下片借典抒情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决不消极面世的心意)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衷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年华虚度、英雄坐老的悲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无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独)
•表达的感情:
•首先是热烈高亢的抗金复国豪情;
•其次是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
•再次是对年华虚掷、功业无望的哀伤。
艺术特点
1、潜气内转,情感跌宕起伏;
2、 多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
比喻意象、比拟意象
象征性隐喻意象
人物行为意象
典故意象
•辛弃疾一直壮志未酬,故其爱国词更多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写清秋之中自己的苦闷;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抒发自己的抗金壮志,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此外,辛弃疾还有不少借登临、怀古来评议时政,陈述恢复大业的词作,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上片写痛苦的回忆和令人悲伤的现实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抗金爱国的情怀和坚定的意志。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西北望长安”
唐李勉为州刺史(江西观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
‘余虽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
’乃易匾为望阙。
”
长安乃汉唐之帝都,唐代诗人每每借望长安抒恋阙之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白云山清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宋人袭此,每每借长安喻指汴京,借望长安喻指心存魏阙。
刘攽《九日》:
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山深闻鹧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
“‘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
”
2.《禽经》:
“随阳,越雉也,飞必南翥。
”张华注:
“鹧鸪,其名自呼,飞必南向,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
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
3.唐圭章、潘君昭、曹济平《唐宋词选注》:
“作者借此(引者按:
指鹧鸪)影射南宋统治者奔窜南逃而不思北伐。
”
4.吴新雷、程千帆《两宋文学史》:
“词人最后以鹧鸪‘其志怀南’的形象和‘但南不北’的鸣声比喻自己,隐喻阻碍虽多,而自己力图恢复的主张决不改变。
”
鸪”
词仅四十四字,举怀人恋阙,望远思归,悉纳其中,而以清空出之,复一气旋折,深得唐贤消息。
集中之高格也。
俞陛云《宋词选释》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
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
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
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
末以愁闻鹧鸪作结,犹觉无限悲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第二、农村词
•辛弃疾有长期的赋闲生活,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农村词,如传诵的名作《清平乐》、《西江月》。
这些优美的田园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丽的自然景物和一派安定和乐的生活景象,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三、爱情词
•辛弃疾的爱情词不多,但也不乏儿女柔情。
其情词不论有无寄托,都写得形象、生动。
《青玉案·元夕》,完全摆脱了偎红倚翠的老调,立意高远,感情健康。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词的上片用铺叙的手法,极写上元灯节华灯逞艳,舞声喧的节日景象,写得很热闹,而这所有的热闹都是为最后冷清中的发现作铺垫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
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
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干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写游人之盛。
只“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
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
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词到此戛然而止,而作者用
饱含感情的笔所创造的意境,却
引人深思。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干XX”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末句奇峰突起,勾勒了一个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置身局外的女子形象。
这样一个自甘寂寞、不慕荣华,不肯随俗的女子,犹如鹤立鸡群,独标一格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这一首词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它的寓义是:
爱情的路上经过千番努力万番追求,真爱终于没有被错过,正果就在不经意回首间被你得到。
作者写这样一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然经过的三境界:
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稼轩词的特点
1.主观感情的浓烈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现存600多首词作,写政
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
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字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
多。
3.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语言技巧的开拓
(1)有非常通俗雅拙的民间语言,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唱,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
(2)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
稼轩词的缺点
●有时过分散文议论太多掉书袋
李清照
艺术特点
•论词强调协音律,崇尚典雅、情致,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
为婉约派代表。
•具独创性,自辟蹊径,如:
《声声慢》连用十四迭字,极写处境之孤寂无依。
•善用白描手法写景,清丽婉转。
语言白话,较少粉饰。
如《一翦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她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
•词作评价
•1于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成就超过晏几道、秦观等。
词中勇于揭露妇女内心世界。
在崇奉礼教信条,限制女性思想、扼杀女性才能的宋代,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摆脱妇女的自卑感。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南迁后经历艰苦曲折,后期的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凄苦,风格顿变。
词作中偶亦兼有豪放派之长。
2诗作留存不多,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如《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又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调高昂,气势宽宏。
《打马赋乱辞》、《上兵部尚书胡公》等诗,强烈表现她关心现实政治的积极精神和收复失地的渴望,风格刚健清新,或系有意以诗来表现不同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词味
欢快少女思妇闺愁凄凉寡居孤苦老妪
总结
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于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有后代而感到痛苦,她的文学并没有绝嗣,而是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流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
《三国演义》的登场,我们才看到了明代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章回小说概说:
(一)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主要的、完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贯、段落整齐。
(二)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和历史评判。
(三)发展过程:
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其一,章回小说之祖。
这是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一个说法,他指的是宋代的三个话本,即《五代平话》、《京本平话》、《宣和遗事》是章回小说最早的起源。
•其二,章回小说的雏形。
指的是宋人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从形式上看,它已经具有了分段标目的特征。
(单目)
•其三,章回小说的成熟。
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标志。
这时的章回小说形式已基本定型。
分章标双目。
•其四,章回小说的繁荣。
以《西游记》、《金瓶梅》为标志,这时长篇小说创作大量出现,题材更加广阔,形式更加完美。
从此小说成了古代文学的重头戏。
•其五,章回小说的顶峰。
以《红楼梦》为标志。
《红楼梦》孤独地站在古代小说的顶峰,前不见古人,后没有来者。
二、《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是世代累积型的过程。
1、三国故事的主要来源: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隋唐为口头流传阶段。
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在水上看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越马的故事。
李商隐有《娇儿诗》云: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
3、宋代已进入文字记载阶段,开始广泛流传,并出了两个特色。
一是,出现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就是说三分的专家。
专家的出现可以说明两个情况,一是分工的细致,专业程度高。
二是,观众的喜爱。
二是,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苏轼的《志林》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