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82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docx

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

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助学方案

(人教新课标)

一、内容导学

第十七课《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趣味的一篇,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主要采用排比和夸饰的手法,记叙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第十八课《<孟子>两章》节选了《孟子》中的两个片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

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第二十课《〈庄子〉故事两则》写的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鄙弃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

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

汪洋恣肆,无所拘束,想象奇特。

二、知识总结

第十七课《公输》

(一)原文重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

“诺。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二)古文今译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墨子说:

“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

“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

“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

“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

“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

“(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建楚王呢?

公输盘说:

“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

“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

“(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

“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

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

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

“对呀!

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技穷了,但他说:

“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墨子也说:

“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

“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

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

“好啦!

我不攻打宋国了。

(三)文学资讯

1、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鲁人,一说宋人,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2、《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一般认为是墨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现存五十三篇。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四)基础积累

【生字读音】

郢[yǐng]犀兕[xīsì]鼋鼍[yuántuó]鲋[fù]鱼

文梓[zǐ]楩[pián]楠长[(zhàng]木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一词多义】

1、子

子墨子闻之先生

愿借子杀之您

2、说

公输盘不说(yuè)通“悦”,高兴

请说之陈述、解说

3、已

胡不已乎停止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4、类:

不可谓知类(类推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5、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6、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虚词】

(1)为: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语气词;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子墨子解带为城:

作为

必为有窃疾矣:

(2)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请说之:

代词,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主谓短语变成偏正短语,然后充当句子成分。

不译

(3)以:

将以攻宋:

用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

【特殊句式】

1、夫子何命焉为?

(疑问句)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倒装句)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胡不已乎?

译: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译: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此为何若人?

译: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使楚王理屈词穷;

3、以技相搏,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墨子的论辩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2)逻辑性强。

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法宝。

三、《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

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答: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

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2)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墨子:

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

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

虚荣,愚蠢,狡猾。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陈)规

(六)考点梳理

1、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

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2)逻辑性强。

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3、《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

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的方法?

比喻说理(类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如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

再如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

7、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

”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8、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

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

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9、“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10、“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11、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12、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

为什么?

是的。

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

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

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

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13、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

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七)巩固练习

1、《公输》选自。

墨子,名,是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犀()兕()

鲋()鱼文梓()

楩()楠

守圉()

公输盘()

不说()

请说()之

胡不见()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厘

宋无长()木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1)子公输子之意()

(2)公输盘不说()愿借子杀之()请说之()

(3)见公输盘()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胡不见我于王()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距: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3)公输盘诎……诎:

5、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命焉为?

(2)末何罪之有?

(3)胡不见我于王?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参考答案

1、《墨子·公输》翟墨

2、xīsìfùzǐpiányùbānyuèshuìxiàngǔzhàng

3、

(1)先生您

(2)高兴解释(3)拜见引见(4)这样可是

4、

(1)距,通“拒”,抵挡。

(2)圉,通“御”,抵挡。

(3)诎,通“屈”,服。

5、

(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4)即使如此,(可)公输盘在为我造云梯,一定要攻打宋国。

第十八课《<孟子>二章》

(一)原文重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古文今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古文今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三)文学资讯

作家作品。

孟子(公元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基础积累

1、正音

亲戚畔之(pàn)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拂乱(fú)拂士(bì)

2、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

古义,放弃。

今义:

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常用于从甲地到乙地的行为。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城:

古义,界限。

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今义:

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

亲戚朋友)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护城何,今义“水塘”。

(5)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

起,指被任用。

今义:

用于“交付”,“送出”等。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

常用往上托、提出等义。

(7)管夷吾举于士(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古义,表现。

今义:

征召,走远路等;发:

古义,发于。

今义:

“交付”“送出”;喻:

古义:

了解。

今义:

常用为“比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名词用做动词:

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做动词:

威慑,威震。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坚固;使……稳固。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

犯错误)

所以动心忍性(皆做使动词:

“动心”即“使心动”,“忍性”即“使性忍。

”)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贫困。

(五)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作结,突出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行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由此导出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始举出六个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寡助之至”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多助之至”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7、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列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9、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原句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6、第三段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