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项目申请报告.docx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项目申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项目申请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项目申请报告
**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1.1项目建设背景
1.1.1企业原料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及粮食安全检测能力发展状况
双低油菜籽是极具经济开发价值的农业资源。
国外发达国家对双低油菜籽进行精、深加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双低油菜籽含有40%左右的油脂,脱脂后的菜粕含35~45%的优质蛋白,可加工成饲料级、食品级的植物蛋白,进一步可加工成药用复合氨基酸注射液;可从菜粕中提制植酸、植酸盐、肌醇等精细化工原料,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石化等行业;还可从菜籽中提取芸苔素,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使农作物、蔬菜得到显著增产;从菜籽壳中可以提取制备酚醛树脂。
菜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
以菜籽油开发具有高价值的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提高双低油菜籽的附加值,是菜籽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后几年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
“双低”油菜籽比普通“双高”油菜籽具有许多优势,“双低”油菜籽制取的菜油营养价值比“双高”菜油高一倍。
棉籽是棉花作物的种籽。
由棉铃中采取的棉花称籽棉,由籽棉上轧下来的棉纤维称皮棉,籽棉除去皮棉后,即可取得棉籽。
棉籽外部为坚硬的褐色籽壳,形状大小也因品种而异。
籽壳内有胚,是棉籽的主要部分,也称籽仁。
籽仁含油量可达35-45%,含蛋白质39%左右,含棉酚0.2%-2%。
**所需的“双低”油菜籽和棉籽原料主要来自于湖南澧县及周边地区。
公司在原料收购过程中要确保油菜籽是“双低”油菜籽而不是“双高”油菜籽,这就要求油料的检测要把关。
产品销售渠道:
公司产品主要有:
(1)高档产品:
菜籽一级油、棉籽一级油。
(2)中档产品:
棉籽二级油、菜籽二级油、菜籽粕、棉籽粕等。
公司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本企业的产品特点,针对市场细分,进行科学的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区域定位和营销方式定位将产品划分为中高档产品销售区、中低档产品销售区和低档产品销售区;立足湖南、湖北,巩固和拓展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市场直销业务关系,公司通过统筹规划,在湖南省内通过公司直接窗口、区域代理商、商超、大型粮油批发市场及高等院校建立营销网络;在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建有直销窗口。
油料和油脂安全检测能力:
**现配有检化验室的检验仪器,能检测项目(详见2.4)是针对原料及成品标准对理化性质进行检验。
由于企业原料来源渠道较广,原料品种多,可能有农药或者重金属残留超标的情况出现,油料加工过程中有可能带入微生物,产生微生物毒素等多种因素影响产品食用安全性,需配置相应的农残、重金属等检测仪器。
油脂成品包装物上标注原料的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可追溯信息,抓好过程控制,严把在制品质量关,从而保障油料和油脂安全。
1.1.2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十分有利于在现阶段形成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通过平台物联网信息服务,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输交换(智能通道)和龙头企业为核心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同时赋予物联网服务必须附加的运营商的全网络、全业务的非物联网产品和业务。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深入人心,无论是对制造业、服务业、电子信息业、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其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剂,因此深得政府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已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各地政府相继在“十二五”规划中都进行了布局。
1.2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来,国内外相继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二噁英”、“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这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空前的担扰和关注。
1.2.1国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加工操作规范)及ISO9000。
这些技术主要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境进行控制,以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将可能发生的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但是,这些技术不能对那些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准确、快速地找出根源所在,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人们健康的更大损害,并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
因此,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全程进行追踪,并在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就成为监控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要手段,而这也是广大消费者期望所在。
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食品安全。
2000年,欧盟颁布了第1760/2000号法规(又称新牛肉标签法规),要求自200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销售的牛肉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在牛肉产品的标签上必须标明牛的出生地、饲养地、屠宰场和加工厂,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
2002年,欧盟又颁布了第178/2002号法规(又称一般食品法),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且禁止进口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
国外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有效而有度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1)欧盟
自05年起规定:
凡在欧洲销售的食品上必须有可追溯标签,否则拒绝进入。
并相应制订了鱼类、蛋类和禽类、水果和蔬菜以及转基因产品等相应的追溯法规。
(2)美国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
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在有关的规定中,明确了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实施期限,大企业(500名雇员以上)在法规公布12个月后必须实施,中小型企业(11—499名雇员)在法规公布18个月后必须实施,小型企业(10名雇员以下企业),在法规公布24个月后必须实施,到2006年底所有与食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在《生物性恐怖主义法案》(2002)的指导下,FDA新近制定了三个重要的法规,这些规定为企业和执法者提供了实施食品追溯的技术和执法依据。
要求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分包商、零售商、进口商需要保持(纸的或电子的)记录,以便迅速识别食品的供给方和接受方。
(3)英国
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以记录获得身份证的家畜从出生到死亡的转栏情况,以便这些家畜可以随时被追踪定位。
这套家畜跟踪系统与标牌(每头家畜都有唯一的号码,家畜号码一般通过两只耳朵的耳标来进行记录)、农场记录(农场必须记录有关家畜出生、转入、转出和死亡的信息)、身份证(1996年7月1日出生后的家畜必须有身份证来记录它们出生后的完整信息,在此之前的家畜由CTS来颁发认证证书),共同构成了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
(4)加拿大
在加拿大农业政策框架(TheAgriculturalPolicyFramework,APF)的指导下,一个由政府启动,企业推动的国家食品溯源体系于2004年在加拿大开始建立。
加拿大政府承诺在该体系下,将保证80%的国产食品从农产品原料到零售均可得到溯源。
目前在25个食品行业和贸易协会以及加拿大政府的共同参与下,已经对食品溯源展开了实质性的研究,以EAN-UCC为基础制定了两个重要的标准和导则,《食品溯源数据标准第一版》和《食品溯源良好规范》,并在这两个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牛肉、新鲜农产品和水产品的操作指南。
(5)日本
日本于2001年立法实施建立国产牛肉的追溯体系,在2005年底以前建立粮油农产品认证制度,开发国家食品溯源数据库系统。
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正是这种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的现实需求,推动了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国际先后成立了有关的国际组织,如:
(1)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
GS1开发和制定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并制定包括基于XML的数据传输标准在内的食品溯源相关全球标准。
(2)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CAC食品进出口检验和认证体系委员会会议(2004)同意建立进出口和认证系统食品可溯源的基本原则。
(3)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ISO/TC34)
启动和研究标准项目提案“食品和饲料链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指南”。
1.2.2国内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建立食品(农产品)溯源的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2)2007年7月温家宝签署第503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3)2006年《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中规定奥运食品将全部加贴电子标签,实现全程追溯;
(4)《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等肉食品源的标识代码和信息管理做了明确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06年11月1日施行,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6)《全国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年—2007年)》明确规定: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有效途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部分省市初步搭建了食品追溯信息系统和网络交换平台,一些企业建立了内部食品追溯系统,但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目前,物联网编码技术标准不统一,少量应用局限在局域网内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门槛高。
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趋势,是实现物联网从局域到互联、企业应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跨越,推动物联网产业从技术理念走向日常公共应用服务。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粮油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落后、食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测能力薄弱,轻视粮油深加工过程清洁生产,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有害微生物污染等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依然突出,粮油加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产品的质量指标与国际标准不对接。
粮油加工业从原料到产品的质量标准都存在着技术要素简单、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有害微生物及重金属限量等安全卫生指标较少、标准复修订不及时、技术标准的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如各种食品添加剂须参照美国FDA和欧盟、日本等国标准。
加工产品国家标准体系与加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已无法保障粮油加工业的食品安全。
(2)粮油加工检测技术研究薄弱。
大部分粮食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方法等科技成果还停留在跟踪、模仿国外阶段,自主创新相对较少,适用性不够强,尤其是粮食原料收购快速检测、生产在线检测和市场跟踪检测等仪器设备缺乏,一些关键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有害微生物及有害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技术还有待研究开发。
(3)溯源与追踪体系不完备。
除了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没有进行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一些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还无法对污染物、不规范使用的添加剂等进行安全检测和控制。
而在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检验设备等方面更不具备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4)粮食制品质量检测机构发展不平衡。
与国家、省部级专业性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相比,一些县、市级检测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技术力量都较弱,难以胜任粮食质量管理和监督检验工作。
(5)加工企业偏重于最终产品的检测,而忽视原料和生产中间过程的检测。
多数企业还没有进行质量体系或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超范围使用和超量使用添加剂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年需求量在2000万吨左右,约有1/3,即600~800万吨需要进口,因此我国是食用油(含油料)进口大国,国外进口的油料或原油绝大部分为大豆,且多为转基因大豆,为此我国已规定食用油商标上必须注明原料的原产国以及是否是转基因产品,以供消费者选择。
在美、英等发达国家,转基因食品的价格一般是非转基因食品的三分之一,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欧盟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法规,要求基因改变不得超过基因总量的1%,大多数欧盟国家都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口,还要求有关国际机构对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检验和评估。
我国的油料,如大豆、油菜籽、棉籽、葵花籽等基本上是非转基因品种,因此,国产油料加工的食用油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我国食用油新标准还规定必须对生产工艺进行明确的标注,食用油目前有两种生产工艺,即压榨法和浸出法。
油料和油脂加工产业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13亿中国人健康饮食的基石。
油料和油脂加工产业不仅是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理利用资源、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关键行业。
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对于油料和油脂及制品的需求量大,因此我国油料和油脂加工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企业数量众多。
加强油料和油脂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推动油料和油脂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行业发展总体水平;建立油料和油脂加工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油料和油脂加工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保障国家油料和油脂安全等,这既是我国油料和油脂安全体系的需要,也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市场需求。
**是湖南省最大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公司属于所选择的乳制品、水产品、发酵、肉及肉制品、粮食、食用油、饮料、罐头、酿酒、制糖、焙烤、食品添加剂等12个食品重点行业里的重点企业。
为了贯彻执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食品安全法》,油脂加工企业急需对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进行加强和改造,按照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项目的要求,配套高技术水平的快速检验仪器和设备,全面提升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水平,以满足对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物理、微生物、微量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项目的快速检验,保证进厂原辅料、出厂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通过项目的建设,可降低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
1.3.2溯源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
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监控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优化投入,实现高产、优质,保证产品安全和可追溯,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现代粮油食品加工的重要趋势之一。
用物联网技术改造、装备粮油加工企业,是实现食品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开展物联网技术在粮油深加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全程化追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溯源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多方均有利:
(1)消费者:
快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扫码查看产品详细信息;
(2)管理机构:
促进消费者等对虚假信息进行举报,有效完善对食品质量、假冒伪劣商品的监测管理;
(3)企业:
可利用二维码对自身及产品进行更多的宣传活动。
2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2.1项目承担单位
2.2承担单位简介
2.3公司法人代表
2.4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
3项目的技术基础
3.1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3.1.1成果来源
项目的成果来源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溯源科技)。
3.1.2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的成果的版权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2技术特点
3.2.1可追溯基本概念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可追溯性是利用已记录的标记(这种标识对每一批产品都是唯一的,即标记和被追溯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同时,这类标识已作为记录保存)追溯产品的历史(包括用于该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来历)、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或类似产品或活动的能力。
欧盟颁布的178/2002号法令中就有关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进入市场、食品业者的义务及进出口商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其中,把食品的可追溯性定义为:
“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
总的来说,可追溯包括跟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两个方面。
跟踪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
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来说就是指从农场到POS零售跟踪蔬菜、水果的能力。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来说就是指从POS零售到农场追溯蔬菜、水果的能力。
3.2.2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的相关技术
从可追溯的概念可以看出,食品的可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供应体系中食品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
这就意味着,要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可追溯能力。
因此,从本质上说,可追溯系统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综合当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施可追溯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3.2.2.1信息标识技术
可追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用能够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标识表示,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实施可追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必须采用全球通用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可追溯信息的管理。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GlobalStandard1,由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而成)开发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来实施商品信息的标识、采集和传递。
EAN·UCC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技术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工业、商业、出版业、医疗卫生、物流、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行业超过100万家的企业,采用EAN·UCC系统,对物品进行标识和供应链管理。
因此,该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EAN·UCC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编码体系:
为贸易产品与服务(即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等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
数据载体:
包括条码、RFID;
数据交换:
包括EDI和XML。
由于采用EAN·UCC系统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地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实现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和掌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妥善处理。
因此,该系统也成为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实施可追溯的技术体系。
目前,欧盟等国已经采用EAN·UCC系统成功地对牛肉、鱼、蔬菜等开展了食品跟踪,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提供了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基础,即信息标识技术的标准,它对供应链各参与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其编码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解决了供应链上信息编码不唯一的难题。
这些标识代码是计算机系统信息查询的关键字,是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为采用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奠定了基础。
该系统对不同的编码对象采用不同的编码结构,并且这些编码结构间存在内在联系,因而也具有整合性。
在提供唯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EAN·UCC编码体系也提供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或RFID标签(射频识别标签)来表示。
3.2.2.2信息采集技术
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的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
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码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条码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
条码技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
条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简单。
条码符号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2)信息采集速度快。
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
(3)采集信息量大。
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4)可靠性高。
键盘录入数据,误码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误码率约为万分之一。
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有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可达98%以上。
(5)灵活、实用。
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
(6)自由度大。
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OCR)大得多。
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
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
利用条码技术采集信息的速度快、可靠性高、灵活、实用等特点,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成熟、广泛应用,建立对产品的可追溯标签,实现有关信息的标准采集,这也是实施可追溯的关键之一。
采用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利用条码技术,建立相关信息的条码载体,通过扫描可以获取各个节点的有关数据编码信息,包括给每一个产品赋予的全球惟一的EAN·UCC代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通过应用标识符(AI)对产品属性进行标识的代码,如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通过全球位置码(GLN)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及参与方进行标识;通过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对食品的运输环节进行标识。
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采用UCC/EAN-128条码符号来表示(在终端销售环节,贸易项目采用EAN/UPC条码符号进行表示)。
这样就建立了实施可追溯的基础——以条码为基础的标签,为各个环节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依据。
3.2.2.3信息交换技术
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
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
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证。
为实现贸易伙伴间电子数据信息快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换,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EDI:
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全球标准,它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实施指南(EANCOM)和可扩展的商业标识语言标准(ebXML)两个部分。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