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47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5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药理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药理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药理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药理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教案.doc

《药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教案.doc(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教案.doc

第一章护理药理学总论

导入新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护理药理》这门课程。

要学习《护理药理》,同学们先思考“药理”这两个字,结合平常的日常生活,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药理?

“护理药理”和“药理”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正文:

第一节绪论

一、护理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1.药物(drug):

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物和毒物的区别:

举例砒霜、安定等。

无药不毒!

二者之间仅仅是剂量的差异。

2.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的科学。

举例:

如发烧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举例:

为什么不同的药物每天的服用次数不一样?

3.护理药理学:

其任务是在掌握、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护理中如何正确实施药物治疗,保障药物治疗达到最佳药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防治疾病奠定基础。

二、护理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1.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进行合理用药健康教育

2.提高执行医嘱的质量,避免出现用药错误

3.指导社区人员正确选药、用药和保管药品

4.能对患者进行用药前的评估、用药中监护及用药后评价

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兴奋(exicitation):

功能提高称兴奋;

2.抑制(inhibition):

功能降低称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therapeuticeffects)和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s,ADR)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

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成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如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如阿司匹林解热。

(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therapy):

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如钙制剂。

2.不良反应:

凡不符和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1)副作用(sidereaction):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的特点:

①与药物的选择性有关;②在治疗剂量下产生;③随用药目的的不同,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④可以预知,采取相应措施减轻。

举例:

如阿托品。

(2)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acutetoxication)、慢性毒性(chronictoxication)、特殊毒性反应如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等。

(3)后遗效应(aftereffect,residualeffect):

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药物。

(4)继发反应(secondaryreaction):

直接由药物的治疗效应引发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5)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hypersensitivereaction,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者,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引起的免疫反应。

其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三、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一)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1.无效量。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刚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极量:

能产生最大效应,国家药典规定不得超过的药物剂量。

4.治疗量:

最小有效量至极量之间的药物剂量总称。

5.最小中毒量:

药物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6.最小致死量:

药物引起死亡反应的最小剂量。

(二)剂量效应曲线(dose-responsecurve):

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得量效曲线。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道理,即药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理化反应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

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4.对酶的影响

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核酸代谢affectingnucleotideacidmetabolism

7.非特异性作用

8.受体学说

(1)受体的概念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配体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3)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条件

亲和力: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4)药物的分类

激动药(agonist)与受体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药物。

拮抗药(antagonist):

与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要通过各种细胞膜,首先回顾一下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过程。

(一)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和竟争性。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药物的分子量,小于200的药物容易通过;③油/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越容易通过;④药物解离度的影响。

2.易化扩散: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特异性载体,有饱和性和竟争性。

(二)主动转运

1.概念: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2.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耗能;②特异性(选择性);③饱和性;④竞争性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吸收(absorption)及其影响因素

1.吸收的概念: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分类

(1)消化道给药

①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iton):

口服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肝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②舌下含化:

血流丰富,吸收较快,无首过消除效应。

如:

硝酸甘油

③直肠给药:

吸收慢而不规则,50%不能避免首过效应。

(2)其他给药途径(略)

3.影响吸收的因素

(1)吸收环境:

药物局部吸收面积,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等。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3)给药途径

(4)首过效应

(二)药物分布(distribution)及其影响因素

1.分布的定义:

分布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

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是储存态;结合后影响转运、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结合率因药而异;药物之间的竞争和排挤现象。

②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值:

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

③局部器官血流量:

以肝、肾、脑、心血流量多。

④组织的亲和力

⑤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

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1.定义:

又称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2.药物代谢的步骤:

(1)I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绝大部分是有药理活性转变为无药理活性;

(2)II相反应:

结合

3.药物代谢所需的酶类

(1)专一性酶:

如ChE,MAO等;

(2)非专一性酶:

肝微粒体混合酶系统(肝药酶)(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肝药酶具有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的特点。

4.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

某些药物能增加肝药酶的活性,增加药物的生物转化,称肝药酶诱导剂,反之则称肝药酶的抑制剂。

(四)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1.定义:

排泄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可被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重吸收程度受尿液pH影响,应用酸性药或碱性药,改变尿液的pH,可减少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苷,部分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水解后游离药物又被吸收,称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

洋地黄毒苷中毒时,可服用消胆胺,消胆胺可与洋地黄毒苷在肠道结合,结合物随粪便排泄,打断肝肠循环。

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部分可自乳汁排泄。

从乳汁排泄量较多的药物应注意对乳儿的影响。

三、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意义

以纵座标为浓度,横座标为药后时间,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时量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时量(药时)曲线。

血药浓度mg/l

残留期

持续期

潜伏期

药峰浓度

最低中毒浓度

最低有效浓度

安全范围

代谢排泄过程

时间

药峰时间

药峰浓度

吸收分布过程

四、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1.血浆半衰期(t1/2)

(1)定义: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称血浆半衰期(t1/2)。

(2)意义:

①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③连续恒速给药,约需5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

④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第四节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同一药物在相同的剂量下,对不同的患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药物作用受到药物和机体因素的影响。

A.药物因素

一、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

(一)剂量

(二)剂型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表现在吸收和消除方面。

吸收效率:

口服液>颗粒剂>片剂

水溶液注射剂,吸收较油剂、混悬剂快,但作用时间短。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

(三)给药途径

1.不同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率,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2.给药途径不同,有时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例如:

MgSO4的口服、肌内注射的区别

二、用药时间与间隔

(一)给药时间

1.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饭前服用吸收好;

2.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用;

3.催眠药,宜在临睡前服用;

4.某些药物,应按昼夜节律用药,如:

GCs。

(二)给药间隔:

T1/2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可能相互影响/干扰,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