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18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4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除旧布新改革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

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考点1: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1.中外古代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

公元前356年

494年迁都洛阳

7世纪中期

8世纪前期

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

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

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租税

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

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意义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在封建贵族内部形

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中国近代历史上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统治阶级内部出现顽固派和洋务派。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

人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主要

措施

创办近代

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民

用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

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筹划海防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

式学堂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结果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评价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的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失败原因

(1)腐朽的制度。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更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启示

(1)中国要想发展,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更要靠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之路。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地主阶级不可能完成自救。

(3)改革发展会遇到各种阻力,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

(4)在改革中,要变革,废除旧的生产关系、旧的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考点2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广大农奴起义,出现农奴制危机。

(2)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目的

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主要

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意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认识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在于挽救统治危机和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使俄

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

背景

内部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措施及其作用

政治

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

社会生活

提倡文

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影响

积极

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消极

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特点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启示

日本之所以能在弹丸之地顽强的生存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千百年来的旁证博采。

他先向中国学,待中国衰落后又转而西学。

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戊戌变法

原因

内因: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外因:

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领导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等

主要内容

类别

新法具体内容

作用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意义

戊戌变法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实质

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

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失败原因

(1)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2)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启示

(1)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行不通。

(2)要争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勇于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社会矛盾,政局动荡。

目的

直接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根本目的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主要措施

金融业

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中心措施)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农业

缩减耕地产量,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补贴

社会保障

举办公共工程,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效果

经济方面

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评价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启示

(1)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立足国情,锐意改革,积极应对危机,构建创新型社会。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

考点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内容

类型

具体内容

作用

农业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自由支配

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工业

除大型国有的企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商业

废除生活必需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特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背景: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以后开始改革。

目的

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

内容

经济

(1)农业方面:

销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荒,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

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等。

政治

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成效

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失败原因

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

认识

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一定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改革一定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

80年代苏联的经济日益衰退和恶化。

内容

(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2)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起了社会动荡和不安,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启示

(1)坚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2)正确处理好国内各民族关系;

(3)对出现的新思想和价值观要正确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

原因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开始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形式

“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意义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国有企业改革

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业制度改革

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

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被确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以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

对外开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意义

扩大了对外贸易、对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重大意义

(1)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2)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4)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6)证明了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成功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启示

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经验,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

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地主阶级改革。

这一知识点,在最近两年的中考中都以材料分析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在未来中考中还应持续关注。

其他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大化改新已经多年没有考查,值得关注,命题者会以选择题或者组合列举题的形式考查这些内容。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中考中都有内容考查,命题者主要以选择题、辨析改错以及材料分析题、分析探究等题型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以及影响。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这一内容在中考中主要是以选择题、列举题、以及材料解析题等考查列宁探索社会主义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等考点,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多年未考查,在未来的中考中,值得关注。

(1)要点法。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要注意从背景、时间、领导者、主要措施、影响、评价、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以加强对改革的掌握。

(2)比较法。

复习改革类专题要注意加强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改革的比较,归纳其异同,加强对不同改革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归纳总结法。

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善于归纳总结。

哪些改革成功了,哪些改革失败了。

哪些共同因素促成了改革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改革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例: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

①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②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愿望。

⑤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

A.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B.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C.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

D.学习了他国的先进经验

2.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  )

A.支持胡汉通婚B.发动赤壁之战

C.实行全面汉化政策D.迁都中原洛阳

3.下图中的路牌摄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市命名这条路为“张之洞路”是因为(  )

 

A.张之洞创办了轮船招商局

B.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

C.张之洞发

起了洋务运动

D.张之洞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4.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

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5.(2015·泰安)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

份制改革”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6.关于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B.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C.俄国和日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全盘西化

D.改革使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7.(2015·南通)罗斯福新政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严格规定产品数量、价格、销售范围、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这一举措反映了美国(  )

A.工业企业产量增长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整

C.计划经济体制完善

D.经济危机得到根本缓解

 

8.苏联所实行的这一路线的市场关系能“发展为社会主义”。

因为它几乎不需要强制,而且注重这样的原则:

“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这一路线是指(  )

A.新经济政策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五年计划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相似之处有(  )

①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

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③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④引起国家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

10.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他们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以失败而结束。

苏联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低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工业比例失调

D.农业生产力低下

二、材料分析题

11.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

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业;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罗斯福的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社会变革是近代史上的哪一场重大改革?

与此同时,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展了哪一场探索活动?

当时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罗斯福所描述的现象由什么事件引起的?

针对“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的问题,美国政府在推行“新政”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

 

(3)材料三所说的“社会变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采取什么形式?

除了材料三所说的“变革”之外,新中国还有哪些“变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至少答出两点)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三、探究题

13.改革是人类历史的

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

【破旧立新】

材料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

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

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勇往无畏】

材料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环境不具备,还是维新派操之过急?

 

【顺势而为】

(3)改革通常由问题倒逼而生。

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改革名称

面临问题

措施

性质

洋务运动

内外交困

①以“自强”为口号,兴办近代__B__;以“____C____”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②创办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俄国

1861年

改革

__A__盛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自由③农奴可获得一块份地,但须赎买

____D____

【民富国强】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4)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观察上表,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两

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分别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

 

【感悟改革】

(5)综合以上各方解决危机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专题复习(四) 除旧布新 改革创新

1.D 2.C 3.B 4.B 5.D 6.C 7.B 8.A 9.B 10.B 11.

(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