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6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docx

广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

 

广东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10月)文科综合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

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反映了子夏对“新乐”批判;子夏的主张体现了孔子主张,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材料中“新乐”的内容与周礼显然是不相符的。

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学术自由,思想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夏对“新乐”的批判,故排除D。

【点睛】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变革的转型时代,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

2.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观念的形成,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的主旨相反,故排除。

3.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

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参试情况。

这可以用于说明宋代

A.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中的录取比例可以看出政府录取率越来越低,这反映出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发展,故A项排除;名额分配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转移,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数据表格材料选择,解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提取和解读表格中的信息,“考试人数”“分配名额”特别是“录取比例”,然后结合所学进行选择。

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因为当时有廉价的劳动力,不是科技的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且肯定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内市场问题,故D项错误。

5.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

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

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

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速,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便于地方筹集军费镇压农民起义,故C项正确;当时政府捐输的主要目的不是抗击列强侵略,而是镇压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壮大”不能解释“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的变化,故B项错误;捐输由户部变为地方政府,这是清政府的政策变化,不能说明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

故选C。

6.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2月”“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坚持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共中央未取得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没有体现出武装斗争问题,故A项排除;中共中央批评农村包围城市,依旧是“左”倾错误的延续,不存在性质转变的问题,故C项错误。

7.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只有少数学者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

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的提法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选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

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B.提升中华民族信心的需要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深入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看出,到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和发展扩大,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是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故A项排除;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分析,“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是增加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8.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

”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

这一举措

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

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取消,有利于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建设环境,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就完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故B项错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偏重于重工业,这样的后果必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故AD项错误。

9.普罗塔戈拉指出:

“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

”普罗塔戈拉旨在

A.阐释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B.肯定法律和道德对城邦的作用

C.强调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

D.说明城邦是人与法律的结合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制定法律的原则,故A项排除;B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排除。

10.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法具有严谨的程序

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C.罗马法蕴含着平等精神

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结合所学,11~15世纪初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成长需要一种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法律,罗马法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生产关系极为发达的基础上的,对这方面的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的法律,故D项正确;罗马法复兴根本原因不是罗马法的法律程序、重要地位、蕴含的平等精神,而在于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故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联系所学11~15世纪初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1.“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

”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

B.有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来看,这些解释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作品更容易被本国普通民众接受,有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故B项正确;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初开始,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这些科学家的做法与反教会斗争和民众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C项;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12.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

四十年后煤气公司达到四百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仗蜡烛和油灯。

这反映了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显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用于照明公司有多家,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的规模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正确;A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B中主要是利用煤气照明,不涉及电;D中发展缓慢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

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

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

(1)表现:

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

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

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

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特点:

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于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

意义:

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

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从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其原因、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改变君权过重……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中可以概括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

从材料“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儒学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商品经济、近代科学的传入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2)从材料“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通经致用”派、“科学技术”派、“中体西用”派、“维新变法”派并结合鸦片战争后的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西学的传播、思想解放、救亡图存和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纵向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证;③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基本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较好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逻辑比较严密,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主题,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逻辑混

乱,表述不清楚。

【解析】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指物质生产推动社会形态的更迭,即社会进步;“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指世界联系加强促进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根据“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说明:

物质生产和世界联系的加强共同促进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可联系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

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

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

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二是新型合作医疗。

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

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20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2)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权利和义务意识。

(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出发,合理作答,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20世纪90年代”“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巩固工农联盟、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权利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