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6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docx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本着遵循《标准》理念,基于对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及主动合作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进率。

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重组了教材,运用活动的教学形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感悟中学习新知,多种实物进入课堂,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挂面学生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台秤、各种食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出示1kg的挂面,400g的挂面各一捆。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捆挂面重吗?

生:

大捆的重(1kg的)

师:

是不是这样呢?

谁来掂一掂告诉大家结果?

生:

学生争先恐后的掂,汇报结果,都认为大捆的重。

师:

通过掂一掂,大家的说得很正确,那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究竟有多重呢?

生:

看包装袋上的净含量。

师:

这种办法不错,现在找一名同学读一读这两捆挂面的净含量(生读师大屏幕出示两个净含量)

师:

看到这两捆挂面的净含量,你想说些什么?

生1:

kg,g是什么意思?

生2:

为什么数大的反而比数小的挂面轻呢?

师:

谁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两个问题?

(有一些学生举手)

生1:

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生答师板书)

生2:

kg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质量,g用来表示较轻的物体的质量。

所以1kg的挂面重。

师:

回答得太好了!

看来他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很善于积累知识,希望我们都向他们学习。

师:

克和千克它们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称为物体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克和千克。

(完成课题)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得非常巧妙,也很有新意,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

(二)、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活动一:

认识秤。

师: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

桌上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他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生:

用秤称。

师:

那这些秤你们认识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

我在蔬菜商店见过电子秤。

生2:

我在副食品商店见过盘秤。

生3:

我家有磅秤,用来称化肥。

生4:

我们每年体检时,见过体重秤。

师:

同学们见识真广!

师:

谁会使用这两种秤,(出示弹簧秤和台秤)你能来量一量吗?

边量要边给大家介绍秤的使用方法。

生1:

(举起弹簧秤)弹簧秤最小刻度是0,最大刻度是50,后面单位是g,也就是这个弹簧秤只能量0——50g范围内的任何物品。

生2:

这个弹簧秤每个小格表示1克,每个大格10克。

生3:

使用时,弹簧秤要垂直拿起来,把物品轻轻的挂在秤钩上。

师:

弹簧秤大家都会使用了,那台秤呢?

谁来介绍一下。

生1:

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里。

生2:

要先看下面的刻度盘是用kg做单位,最多能称10kg。

生3:

比如把这串葡萄放到托盘里,指针指到1,这串葡萄就是1千克。

师:

同学们说得太清楚了,老师都会用了,但我认为无论使用哪种秤,比如盘秤,手要离托盘远一些。

以免称量不准。

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刚才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弹簧秤用来称较轻的物品,台秤用来称较重的物品。

[这一环节安排得非常必要,也非常合理,既奠定基础,又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

活动二、认识克

(1)掂一掂、

师:

请同学们拿出一角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

生:

(很轻)

(2)称一称

师:

要想知道究竟有多轻?

怎么办?

生:

用秤量

师:

选择什么秤呢?

生:

弹簧秤

师:

那我们现在就用弹簧秤称一称吧!

师: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一起再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

师:

1克真的是好轻。

1角硬币约1克重,1克相当于1角硬币的质量。

(3)找一找

师:

生活中大约1克重的物品很多,谁能说一说?

生1:

两根皮套大约1克。

生2:

3粒黑豆、3个曲别针大约1克。

师:

我们可以和1角硬币进行比较寻找1克的物品。

(4)猜一猜

师:

同学们不用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

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生1:

我们组5粒黄豆。

生2:

我们组7粒黄豆是1克。

师:

为什么同是黄豆,各小组多少不一样呢?

生:

黄豆大小不一样,个数也不一样。

师:

太好了,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

[使学生经历了体验1克质量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活动三、克与千克

1、感知10克、100克

师:

1个1角硬币约重1克,10个1角硬币呢?

(10克)把组内10个硬币放一起互相掂一掂,感受10克质量。

师:

你知道一个鸡蛋有多重吗?

你们掂一掂、猜一猜、再称一称。

生:

量出大约50克。

师:

2个鸡蛋大约多少克?

(100克),把两个鸡蛋放到手里掂一掂。

感受100克有多重。

师:

看你们带来的食品袋上的净含量是多少?

掂一掂(感受几十克的质量)称一称(看包装与实际质量是否一致)

生1:

亲亲虾条净含量:

26千克

生2:

可比克薯片60克

生3:

DiD逗20克

生4:

酱乌梅45克……

生5:

我发现意大利干面净含量是45克,可是量完之后只有40克。

师:

有时称量的结果和净含量差得多,说明商家有欺诈行为,我们买时要掂一掂。

2、感受1000克

师: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看看质量标注是多少?

(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

(板书)

师:

要想称一称这两袋盐,用刚才使用的弹簧秤合适吗?

为什么?

师:

那好,现在用台秤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

生:

1千克。

(板书)

师:

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

)1000克等于1千克。

师:

对!

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

读一遍,注意两个单位的不同读法,要区分开。

[这一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建立克和千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活动四:

体验千克

(1)掂一掂

师:

那么我们再掂一掂两袋盐,感受1千克有多重。

师:

掂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

1千克有点重。

生2:

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师:

确实1千克和1克比,重很多。

师:

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2)估一估

师:

(出示1千克的沙果,1千克饼干)找几组同学掂一掂,估一估它们的质量。

(生估计出几种答案)

师:

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生测量发现一样重。

师:

其实是一样重的,我们掂时一定要和1千克给你们的感觉进行对比。

师:

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

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

(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生1:

6个苹果

生2:

1袋饼干。

生3:

2包面条。

生4:

一袋500克的薯条,2个50克的火腿肠,一捆400克挂面。

……

师:

请各小组组长把你们组称出来的1千克物品举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

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

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

为什么呀?

生:

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

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3)比一比

师:

看老师这有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为什么?

生:

一样重,因为他们都是1千克。

师:

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

(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师:

两袋盐、书包是用千克做单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

买西瓜,买菜……

师;这些东西用千克做单位,可平时我们却经常用到斤,你们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简要介绍:

1千克=1公斤,1斤=500克)

师:

还有什么用千克做单位?

生:

体重

师:

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

让我们来称一称。

(找胖、中、瘦各一名)

生1:

(胖)45千克

生2:

(中)32千克

生3:

(瘦)25千克

师:

看来我班同学体重的差距很大,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饮食。

[这一环节,教师把数学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猜一猜

师:

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奖品游戏,老师的百宝箱里今天又藏了很多礼物,如果你想得到要先猜一猜它有多重,或在给出的数据后面填出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

谁猜得准就奖给谁。

(教师摸出一件物品,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最后出示答案,奖给猜得准的,做的对的同学)

2、分一分

奶奶买了很多食品,请大宝、小宝两兄弟帮忙提回家。

大宝能提13千克,小宝能提11千克。

想一想,他们应该怎样分工才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起提回家?

各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一袋大米10千克  小白菜1000克  菠萝2千克

一壶油6千克    一条鱼3千克    黄瓜2000克

[练习具有应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进行自我评价。

生1:

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3:

1千克等于1000克。

生4:

……

师:

以后我们再买物品时,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的质量,然后再看标签和称量。

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我们要想真正成为“克”和“千克”的好朋友。

就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