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4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学院

课程设计

 

题目: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分系:

机械工程系

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起止时间:

 

目录

1.设计任务书-----------------------------------------

(1)

2.设计计算书-----------------------------------------

(2)

3.平面结构布置--------------------------------------

(2)

4.板的设计--------------------------------------------(3)

5.次梁的设计-----------------------------------------(6)

6.主梁的设计-----------------------------------------(9)

7.关于设计书及图纸的说明-----------------------(16)

附图1.平面结构布置图-----------------------------(16)

附图2.板的配筋图-----------------------------------(16)

附图3.次梁的配筋图--------------------------------(16)

附图4.主梁的配筋图--------------------------------(17)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2、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

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

200)

(2)、板的配筋图(1:

50)

(3)、次梁的配筋图(1:

50;1:

25)

(4)、主梁的配筋图(1:

40;1:

20)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

(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3、设计资料

1、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9.0kN/m

2、楼面面层水磨石自重为0.65kN/m,梁板天花板混合砂浆抹灰15mm.

3、材料选用:

(1)、混凝土:

C25

(2)、钢筋:

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Ⅱ级钢筋,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以采用Ⅰ级。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1、平面结构布置:

1、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6m,次梁的跨度为0.5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2m。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

2、按高跨比条件,当h≥1/40l=55mm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

对于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80mm,取板厚h=80mm

3、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2—1/18)L=(278—417)mm,取h=400mm则b=(1/2—1/3)h=(133—200)mm,取b=200mm。

4、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8—1/14)L=(440—660)mm,h=400mm,则h=(1/2—1/3)h=(200—300)mm,取b=250mm。

2、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取1m宽板带计算:

水磨石面层0.65×1=0.65KN/m

80mm钢筋混凝土板0.08×25=2.0KN/m

15mm板底混合砂浆0.015×17=0.255KN/m

恒载:

gk=2.905KN/m

活载:

qk=9×1=9KN/m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

于是板的

设计值总值:

g+q=1.2gk+1.3qk=15.186KN/m

2、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边跨;

l01=ln+1/2h=2200/100-120+80/2=2020≤1.025ln

=2030mm,

取l01=2020mm(a=120mm)

中跨:

l02=ln2200-200=2000mm

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图:

板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及配筋:

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则有a系数如下:

表1.0

则由M=a(g+q)l0㎡可计算出M1,MB,M2,MC,计算结果如下表:

由题知:

b=1000mm,设a5=20mm,则h0=h—a5=80—20=60mm,

fc=11.9N/mm,fy=N/mm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

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界面(M2,M3)和中间支座(MC)计算弯矩可以减少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4,确定各种构造钢筋:

(1)分布选用ф6@300。

(2)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ф8@200。

(3)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ф8@200。

(4)板面构造钢筋:

选用ф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的上部。

5、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

采用弯起式筋,详见板的配筋图.

3、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次梁的支承情况: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

2.905×2.2=6.391KN/m

次梁肋自重:

0.2(0.4—0.08)×25=1.6KN/m

次梁粉刷重:

0.015×(0.4—0.08)×2×17=0.2176KN/m

恒载:

gk=8.2086KN/m

活载:

qk=9×2.2=19.8KN/m

设计值总值:

g+q=1.2gk+1.3qk=35.53KN/m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

中跨:

l02=ln=5000—250=4750mm

边跨:

l01=ln+a/2=5000—120—250/2+240/2=4875mm

≥1.025ln=1.025×4775=4873mm,取l01=4870mm(a=240mm)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次梁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由M=a(g+q)l0㎡可计算出M1,MB,M2,MC,计算结果如下表:

由V=ß(g+q)ln可计算出VA,VBT,VBR,VC,计算结果如下表:

4,截面承载力计算:

(1),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bf,按bf≤1/3l=1/3×5000=1667mm

梁高:

h=400,h0=400—40=360mm

翼缘厚:

hf=80mm

判定T形截面类型:

a1fcb'fh'f(h0—h'f/2)=1.0×11.9×1667×80(360—80/2)

=507.8×10֯Nmm

76.61KNm(边跨中)

=507.8KNm>{

50.10KNm(中间跨中)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⑵、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B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400—60=340mm,其他中间支座按布置一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360mm

(3)、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4)、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5、构造配筋要求:

沿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距支座边50mm处开始布置,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各布置一根箍筋。

4、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

1、支承情况:

柱截面400×400,由于钢筋混凝土主梁抗弯刚度较钢筋混凝土柱大的多,故可将主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续梁进行计算。

主梁端部支承于砖壁柱上,其支承长度a=370。

2、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亦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的荷载:

8.2086×5.0=41.043KN

主梁自重:

(0.6—0.08)0.25×2.2×25=7.15KN

主梁粉刷重:

2(0.6—0.08)0.015×2.2×17=0.58344KN

恒载:

Gk=48.776KN

恒载设计值:

G=1.2GK=58.53KN

活载设计值:

Q=9×2.2×5.0×1.3=128.7KN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主梁计算跨度:

边跨:

l01=ln+1/2b柱+0.025ln=6280+1/2×400+0.025×6280=6637mm

≤ln+1/2a+1/2b柱=6280+370/2+400/2=6665mm

近似取l01=6640mm

中跨:

l0=ln+1/2b柱+1/2b柱=6200+400/0+400/2=6600mm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主梁的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1)、弯矩设计值:

M=K1GL+K2QL

其中,K1K2可由书中表查取,L为计算跨度,对于B支座,计算跨度可取相邻两跨的平均值。

(2)、剪力设计值:

V=K3G+K4Q,其中K3K4,可由书中表查可知。

主梁弯矩计算

由此可作出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内力图:

①+②;①+③;①+④

 

将以上各图绘于同一坐标系上,取其外包线,则为弯矩包络图。

主梁剪力计算

同样可绘出剪力包络:

4、主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bf,按

bf≤1/3l=1/3×6600=2200mm

梁高:

h=600,h0=600—40=540(边跨),

h0=600—40=540(中间跨)翼缘厚:

hf=80mm

判定T形截面类型:

A1fcbf'hf'(h0—h'f/2)=1.0×11.9×2200×80(540—80/2)=1047.2×10֯Nmm341.44KNm(边跨中)

=1047.2×10Nm>{

195.76KNm(中间跨中)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2)、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B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600—70=530mm。

正截面配筋计算。

斜截面配筋计算:

5、两侧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Ff=41.043×1.2+128.7=177.95KN,h1=600—400=200mm

附加箍筋布置范围:

s=2h1+3b=2×200+3=1000mm

取附加箍筋ф8@200mm,则在长度范围内可布置箍筋的排数:

m=1000/200+1=6排,梁两侧各布置三排。

另加吊筋1ф18,Asb=254.5mm²,则由:

2fyAsbsina+mnfyvAsvl=2×300×254.5×0.707+6×2×210×50.3=234.7KN>Ft

满足要求。

5、关于计算书和图纸的几点说明:

1、经验算各截面的尺寸、最小配筋率均可满足要求。

2、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板、次梁、主梁配筋图,图纸采用2#图纸,2张。

3、结构平面布置图:

比例1:

200。

4、板的配筋图:

比例1:

50

(1),分布筋选用:

ф6@250

(2),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ф8@200,深入板中的长度为500mm。

(3),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ф8@200,伸出墙边长度为300mm。

4,次梁的配筋图:

比例1:

30

(1),箍筋选用:

ф6@150通长布置。

(2),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mm

(3),②.⑤号钢筋弯起后在B支座共同抵抗负弯矩,相当于1ф16,在距支座边缘1300mm处截断。

(4),离支座边缘50mm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5),两根⑤号钢筋弯起后在C支座共同抵抗负弯矩,相当于1ф16,在距支座边缘1300mm处截断。

(6),B支座第二批截断的⑥号钢筋,在距支座边缘1800mm处截断。

(7),③号钢筋左端通长兼作第一跨架立筋,右端在距支座边缘2100mm处截断,与⑦号钢筋在600mm范围内搭接,兼作第二跨的架立筋。

5,主梁的配筋图:

比例1:

30

(1),箍筋选用:

加密区选用ф6@100,非加密区选用ф6@150.

(2),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mm。

(3),在次梁与主梁交界处设置附加横向钢筋,选用ф8@200,两边各布置三排,另加一根1ф18吊筋。

(4),离支座边缘50mm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5),其余钢筋截断详见配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