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17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跃)

复习题一

1、什么是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

2、地质构造的尺度划分。

答:

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各部分岩石(岩层或岩体)———即各地质体的形态特征、在几何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的科学。

2、1巨型和大型地质构造指成百上千公里的大规模的乃至全球性的地质构造,如板块边界、深大断裂等。

2.中、小尺度地质构造指手标本——几十上百公里规模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等。

3.微型地质构造(显微构造)指必须利用显微工具才能观察的微型地质构造。

复习题二

1、如何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

2、理解几种主要软沉积物变形的形成机理。

答:

1、1交错层理(顶截底切)。

交错层理的斜纹层均呈弧形,斜纹层的顶部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收敛、变缓,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递变层理(下粗上细)。

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有明显的界面。

3波痕(峰尖(窄)谷宽(圆))。

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则凹向底面。

4泥裂。

在剖面上一般呈“V”型(有时切穿层面也可呈“U”型)裂口其“V”型的开口指向岩层的顶面。

5雨痕和冰雹痕(边缘凸起向上)。

岩层的顶面有凹坑,上覆岩层底面形成瘤状突起的印模。

6冲刷面(碎屑位于岩层底部)。

7.底面印模(凹坑位于岩层顶面,印模位于岩层底面)。

8古生物的埋藏标志。

2、1压模与火焰状构造。

压模是当砂层沉积处在塑性状态的泥质层之上时由于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使沉积物发生垂向流动而成。

火焰状构造是塑性状态的泥质沉积物挤入负载瘤状突起之间形成的。

2球状和枕状构造。

球状和枕状构造是由于地震、水体扰动和局部负重使砂层破裂、下沉而形成的。

3滑塌构造与卷曲层理。

滑塌构造是指松散沉积物在未固结成岩之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塌(或滑动)而形成滑塌褶皱、滑塌断层及滑塌角砾岩等一系列构造及其伴生产物的现象。

卷曲层理是具有强烈卷曲或复杂褶皱的变形纹层。

有的是由于未固结沉积物发生差异液化、侧向流动而成;有的则是因水流的拖曳作用引起层理变形所致。

4砂岩墙和砂岩床。

砂岩墙和砂岩床的成因相当复杂,但主要是未固结碎屑物质液化后贯入到裂隙中形成的。

5碟状构造。

它们的形成与沉积物中的水分向上流动有关。

复习题三

1、走向、倾向、倾角、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

2、熟练掌握倾斜岩层地质界线的“V”字型法则。

3、掌握水平岩层地质界线的特点。

4、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类型?

掌握各类型接触关系的含义。

5、如何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答:

1、走向。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指向下方的斜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倾角。

倾角是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倾伏向(指向)。

是指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倾伏角。

是指某一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的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

就是构成侧伏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向。

2、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界线或地质界线常以一定规律展布。

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的平面投影均呈“V”字形态,这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

1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同。

但岩层界线的紧闭程度比等高线的紧闭程度开阔。

记作“相反相同”2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反。

记作“相同相反”3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同。

地质界线的紧闭程度比等高线的紧闭程度大。

记作“相同相同”。

3、岩层面呈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上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1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岩层出露宽度是其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离。

3在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4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岩层的厚度。

4、1整合接触。

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连续沉积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是指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

是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或基本一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

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5、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就是呈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

即通常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的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的时代为上限。

复习题四

1、内力、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

单轴应力状态下,物体内部任意截面上的正应力、剪应力与截面方向的关系(即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表示的应力含义)。

2、主平面、主应力、主应力轴、最大主应力(σ1)、中间主应力(σ2)、最小主应力(σ3)、应力差的含义。

应力差与变形的关系。

3、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应力集中的含义。

答:

1、内力。

内力是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物体内部内力的改变量称为附加内力,或简称内力。

应力。

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用符号σ表示)。

正应力、剪应力。

如果内力Δp与截面ΔA不相垂直,可将内力Δp分解为垂直于截面ΔA的分力ΔN和平行于截面ΔA的分力ΔT。

相应地垂直于截面ΔA的应力σ称为正应力,或称直应力:

σ=ΔN/ΔA。

平行于截面ΔA的应力τ,称为剪应力,又称为切应力:

τ=ΔT/ΔA。

课本P84或课件:

No3-1第3章地质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一)

2、物体受外力作用后,其某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截取包含该点的一个无限小的单元体——立方体来观察。

当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该微小立方体相互垂直的某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

这些只有正应力作用而无剪应力作用的截面叫主平面。

这个截面上的正应力叫主应力,主应力作用的方向为主应力轴。

一般情况下,这六个面上三对主应力值是不相等的,分别称为最大主应力(σ1)、中间主应力(σ2)和最小主应力(σ3)。

(注意:

它们的大小关系不只是绝对值的大小,而是与主应力作用的方向有关。

)应力差。

最大主应力(σ1)与最小主应力(σ3)之差称为应力差。

应力差与变形的关系。

应力差愈大其所引起的形状变化也愈明显。

3、我们把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各点的应力分布状态称为应力场,而把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各点的应力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通常以主应力(或剪应力)方向和数值的变化来表示。

一般情况把各连续点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或剪应力方向)连成相互正交的曲线来定性地表示。

这些正交曲线就叫作主应力轨迹,或称为应力迹线或应力网络。

当物体内部质点分布不均匀(如有孔洞、缺口或微裂隙)时,就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而易于变形甚至破裂。

复习题五

1、变形的方式有哪五种?

2、名词解释:

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应变、线应变、剪应变、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递进变形。

3、变形的五种方式中,哪些属于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4、岩石的变形包括哪几个阶段?

5、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张强度的大小关系。

6、什么是剪裂角、共轭剪裂角?

7、库仑破裂准则的基本含义。

8、脆性岩石与韧性岩石的剪裂角,哪种较大?

9、应变椭球体中包括哪三个应变主轴?

10、应变椭球体的AB面、AC面、BC面等三个主平面中,哪个主平面上受到最大压缩,属于挤压变形面。

哪个主平面上受到最大的拉伸,属于张性面?

答:

1、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

2、均匀变形。

物体各部位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其特征是:

A.原来的直线或平面,变形后仍然是直线或平面;B.原来互相平行的直线或平面,变形后仍然互相平行。

非均匀变形。

物体各部位的变形方向、性质和大小有差异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其特征是:

A.原来的直线或平面,变形后为曲线或曲面;B.原来互相平行的直线或平面,变形后不再互相平行。

应变是指物体的相对变形量。

(它是衡量物体变形程度的一个度量概念,所以是没有单位的。

)线应变是指物体内某方向单位长度线段的改变量。

剪应变。

物体变形时,其内部相交直线之间的夹角往往会发生变化。

我们将物体内初始相互垂直的两条交线变形后其直角的角度改变量(ψ)称为角剪应变。

角剪应变的正切函数值称为剪应变(γ):

γ=tanψ。

线段向右偏斜,剪应变为正;向左偏斜,剪应变为负。

应变椭球体。

用来描述物体变形时的变形程度和变形方向的假想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应变主轴。

应变椭球体中有三个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在变形前后都相互垂直的方向,称为应变主方向。

平行于应变主方向的三个轴称为应变主轴。

分别称为最大应变主轴(A轴或X轴)、中间应变主轴(B轴或Y轴)、最小应变主轴(C轴或Z轴)。

应变主方向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习惯上分别以λ1、λ2和λ3代表它们的应变(λ1≥λ2≥λ3)。

递进变形。

岩石内部的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为递进变形。

3、拉伸、挤压、剪切均属于均匀变形。

弯曲、扭转均属于非均匀变形。

4、岩石变形的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阶段。

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外力解除后岩石已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保留一定的永久变形,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3.断裂变形阶段。

岩石开始发生破裂时的应力值,称为岩石的强度极限,又称为破裂极限。

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产生破裂面,即发生断裂变形。

5、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张强度

6、剪切破裂是剪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破裂面(简称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之间的夹角θ称为剪裂角。

剪切破裂面常是两组对称地斜交于最大挤压的σ1方向。

这样的两组剪切破裂面称为共轭剪裂面。

两共轭剪裂面之间的两面角2θ称为共轭剪裂角,简称共轭角。

7、课本P104或课件:

No3-2第3章地质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二)

8、相同的变形条件下,脆性岩石>韧性岩石的内摩擦角。

所以脆性岩石的剪裂角较小,而韧性岩石的剪裂角较大,接近于45º。

9、最大应变主轴(A轴或X轴)、中间应变主轴(B轴或Y轴)、最小应变主轴(C轴或Z轴)。

10、a.垂直于C轴的AB面上的物质受到最大压缩,为压性面。

代表强烈挤压变形面的方位(如褶皱轴面、劈理面等)。

b.垂直于A轴的BC面物质受到最大的拉伸,为张性面。

代表张性构造面的方位(如张节理面等)。

c.平行于A轴的方向物质受到最大拉伸。

在这个方向上常有矿物的定向排列(如拉伸线理、生长线理等)。

复习题六

1、围压、温度、孔隙流体、孔隙压力等因素,分别对岩石变形有怎样的影响?

2、名词解释:

松弛、蠕变。

答:

1、1围压效应。

岩石处于地下深处时,承受着周围岩石对它施加的围压作用。

许多实验证明,随着围压的增大,岩石的弹性极限(屈服极限σy)和强度极限(σR)都有很大的提高,岩石的韧性增强。

2温度效应。

许多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

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屈服应力随之降低,弹性减弱,韧性显著增强。

易于变形(指形态的改变)。

3溶液的影响。

当岩石中含有溶液或水汽时,一方面由于水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晶键的弱化作用,岩石的弹性极限降低了,塑性增加了,使岩石易于变形。

另一方面,在应力作用下,溶液有利于重结晶作用,可促使某些矿物溶解或形成新矿物,从而有利于易于塑性变形。

4孔隙压力的影响。

岩石孔隙内流体的压力称为孔隙压力。

实验证明,孔隙压力降低了围压的作用。

岩石中孔隙压力增大,岩石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都随之降低,易于破裂。

这种现象称为应变软化,即使岩石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就能发生较大的变形。

2、岩石应变保持不变的状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力将减小以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松弛。

岩石在应力长期作用下,即使应力很小也会缓慢地发生永久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复习题七

1、褶皱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褶皱要素:

核、翼、翼间角、枢纽、轴面的含义。

3、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翼间角大小、枢纽产状、轴面和两翼产状,分别如何描述各种形态的褶皱。

答:

1、1背斜褶皱(背形褶皱):

岩层向上凸起,核部由较老地层组成、翼部由较新地层组成的褶皱。

2向斜褶皱(向形褶皱):

岩层向下凹,核部由较新地层组成、翼部由较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2、核。

指褶皱的中心部位的岩层。

翼。

泛指褶皱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翼间角。

指正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通过两翼上两个拐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枢纽。

指单一褶皱面上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

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

3、1转折端的形态。

A圆弧褶皱。

转折端呈圆弧形弯曲的褶皱。

B尖棱褶皱。

转折端为尖顶状,常由平直的两翼相交而成。

C箱状褶皱。

转折端宽阔平直,两翼产状较陡,形如箱状。

如果箱状由两个共轭的轴面组成,称共轭褶皱。

D挠曲。

平缓岩层中,一段岩层突然变陡,表现出褶皱面膝状弯曲。

2翼间角大小。

A.平缓褶皱 翼间角180°—120°;B.开阔褶皱 翼间角120°—70°;C.中常褶皱 翼间角70°—30°;D.紧闭褶皱 翼间角30°—5°;E.等斜褶皱 翼间角5°—0°。

3枢纽产状。

A水平褶皱倾伏角0º-10º;B倾伏褶皱倾伏角10º一70º;C.倾竖褶皱倾伏角70º一90º。

4轴面和两翼产状。

A直立褶皱。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轴面近直立的褶皱。

B斜歪褶皱。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和轴面倾斜的褶皱。

轴面向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

C倒转褶皱。

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和轴面倾斜的褶皱。

D平卧褶皱。

轴面与两翼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及另一翼地层倒转的褶皱。

复习题八

1、位态分类法和兰姆赛分类法各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2、什么是相似褶皱、协调褶皱、不协调褶皱、底劈构造?

3、什么是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4、角度不整合接触分析法,是如何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的?

答:

1、1位态分类法。

A直立水平褶皱。

B直立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D斜卧褶皱。

E平卧褶皱。

F斜歪水平褶皱。

G斜歪倾伏褶皱。

(课本P37或课件:

No4-2第4章褶皱2)2兰姆赛分类法(等斜线的褶皱分类)。

等斜线是褶皱在正交剖面上褶皱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

I类:

等斜线向内收敛,内弧曲率较大。

又细分为三个亚型:

IA型。

等斜线转折端较短。

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IB型。

等斜线各处长度大致相等且与褶皱面垂直。

为典型的等厚褶皱。

Ic型。

等斜线转折端较长。

为一种顶厚褶皱。

这是IB型向II类过渡的型式。

II类:

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内外弧的曲率相等。

为典型的相似褶皱,也是一种顶厚褶皱。

III类:

等斜线向外收敛,外弧曲率较大。

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2、相似褶皱。

典型相似褶皱的几何特点是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

各面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

所以,褶皱的形态随着深度的变化保持不变。

各褶皱层的厚度则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

协调褶皱。

各褶皱面弯曲形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变化,其间没有明显不协调的突变现象。

如相似褶皱和平行褶皱。

不协调褶皱。

各褶皱面弯曲的形态彼此有明显不同,以至发生突变。

是由于各褶皱层的岩性和厚度的差异、不同部分受力不均等原因引起的。

最典型的不协调褶皱是底辟构造。

一般是高塑性岩层(岩盐、石膏、泥质岩石和煤层等)或岩浆物质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向局部流动并挤入上覆脆性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褶皱构造。

可分为底辟核、核上构造和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如果底辟核由岩盐类组成,则称盐丘构造。

盐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内核是重要的盐类矿床,核部周围及上部常富集油气等矿产。

3、全形褶皱(阿尔卑斯式褶皱、复式褶皱)。

是一系列连续发育的、规模相当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的次级褶皱组合成的巨大褶皱(分为复背斜、复向斜或复式背斜、复式向斜)。

过渡型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

一类是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隔档式褶皱。

另一类与上述相反,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这类褶皱共同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两者相间并列。

4、褶皱一般是岩层受力变形形成的,总是与某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相联系。

其形成时代可以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进行分析(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分析法”)。

若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发生褶皱,其上覆的地层未褶皱,则通常褶皱形成于构成褶皱的最新地层之后,上覆在不整合面之上的最老地层之前。

复习题九

1、什么是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

2、中和面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3、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4、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有哪些主要特点?

5、什么是同沉积褶皱作用?

6、岩层厚度和力学性质、岩层埋藏深度分别如何影响褶皱的形成?

7、在纵弯褶皱作用中,如果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在褶皱翼部可分别形成哪些构造现象?

答:

1、纵弯褶皱作用。

是指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

力学上亦称之屈曲。

一般假定岩层在褶皱前处于原始的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被认为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作用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这种褶皱作用称作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可以是基底的断块升降引起盖层弯曲,也可以是密度倒置引起重力上浮的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引起的核上构造岩层的弯曲。

2、1)同一褶皱层各处厚度相同,褶皱形态呈IB型等厚褶皱。

2)韧性变形。

外侧因拉伸变薄,常产生顺层劈理。

内侧因受挤压增厚,常产生正扇形劈理。

3)脆性变形。

外侧因拉伸常形成垂直层面的张裂。

内侧因顺层挤压常形成平行层面的张裂。

外侧常形成正断层式的共轭剪节理,进一步发展则形成地堑。

内侧常形成逆断层式的共轭剪节理,进一步发展则成逆断层。

(课本P168)

3、1)因为是顺层的滑动,所以垂直层面的厚度保持不变,形成IB型平行褶皱(等厚褶皱)。

但某些发生了弯流褶皱作用的岩层则可形成顶厚褶皱。

2)常形成次级伴生构造:

A.垂直褶皱枢纽的擦痕、牵引褶皱或层间劈理。

B.在较脆性的岩石中,两翼上可以形成层间破碎带。

C.在层内有时发育与层面以45º左右相交的张节理。

D.在韧性较大的岩层中,两翼上常发育反扇形劈理。

4、1)横弯褶皱作用使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没有中和面。

2)岩层受到拉薄,褶皱形态呈“IA型”顶薄褶皱。

3)背斜顶部甚至拉伸断裂而形成地堑;如果是穹状隆起,则可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正断层。

4)如果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盖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这样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同沉积褶皱的同一沉积层的岩相及厚度是变化的。

5、如果基底的差异性升降与盖层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这样形成的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

6、岩层厚度和力学性质。

在同等应力条件下,厚岩层或强岩层易形成平缓开阔的褶皱,薄岩层或弱岩层易形成紧闭的褶皱。

强、弱不同的岩层相间组合一起形成褶皱时,强岩层形成等厚褶皱(平行褶皱),转折端产生正扇形张节理;弱岩层形成顶厚褶皱(相似褶皱),转折端产生反扇形流辟理。

岩层埋藏深度。

在地表附近的常温常压下,岩石普遍表现为脆性,以断裂变形为主,难以形成褶皱。

在地下较浅处,温度、围压增大,岩石的韧性增高,岩层易于弯曲,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

在深部,岩石的韧性越高,逐渐变为弯流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以至柔流褶皱作用为主。

7、脆性岩层与韧性岩层相间组合时,褶皱翼部脆性岩层往往拉伸成石香肠、构造透镜体。

韧性岩层产生劈理。

复习题十

1、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分别可将节理分为哪几种类型?

2、剪节理、张节理的主要特征?

3、什么是节理组、节理系、缝合线构造?

4、节理的延伸方向与应力方向的关系。

答:

1、A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大致直交。

(3)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节理-节理面与岩层的层面大致平行。

B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3)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2、1.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产出。

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剪切滑动留下的擦痕。

如被充填,脉体宽度较为均匀,脉壁较平直。

张节理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若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3.剪节理发育于砾岩和砂岩中时,一般可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张节理在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常常绕过砾石或粗砂粒。

4.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可将岩石切成菱形、棋盘格式或成柱状。

剪节理往往成等间距排列。

张节理常呈单列或共轭雁列式,间距不等。

5.剪节理尾端尖灭处常呈折尾、菱形结环、节理叉。

张节理尾端尖灭处常呈树枝状分叉或杏仁状结环。

3、节理组。

在统一应力场中同期形成的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群,其产状也大致相同的节理。

节理系。

统一应力场中同期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学性质相同的产状规律变化的节理群。

如X型共轭节理系等、放射状节理群、同心状节理群等。

缝合线构造。

在垂直破裂面的压溶作用下,岩石破裂面周围由于易溶组分流失而形成的、具有无数细小尖峰和突起的不平整面。

4、1张节理。

A岩石受拉伸时,会产生与主张应力(σ3)垂直的张节理;B岩石在一个方向上受压时,会形成与受压方向(σ1)相平行的张节理;C岩石受到单剪作用时,在与剪应力(τ)方向大致成45º的方向上受到拉伸,在该方向上产生张节理。

2剪节理。

与σ2平行,与σ1、σ3呈一定的夹角。

常成对出现。

两组初始剪裂面的交角常以锐角指向最大主应力(σ1)方向。

复习题十一

1、名词解释:

断层、断层带、断层线、断盘、滑距、断距、断层效应。

2、上盘、上升盘是同一概念吗?

3、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将断层划分为哪些类型?

4、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将断层划分为哪些类型?

5、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将断层划分为哪些类型?

6、从水平面上观察,岩层发生了水平错位,那么它是否就一定是平移断层?

答:

1、断层。

岩层或岩体顺着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带。

许多断层一般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由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一个地带,称断层带或断裂带。

断层线。

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

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岩块。

滑距。

是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

即错动的一点在错动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也称总滑距。

断距。

是指被错断岩层在断层两盘岩层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距离。

断层效应。

广义的断层效应是指断层作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后果。

通常讨论的断层效应只是指横向断层、斜向断层引起的地层关系在某些方向上的视错动。

即断层位移方向的视觉假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