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书法教案PPT.docx
《高中美术书法教案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书法教案PPT.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书法教案PPT
高中美术书法教案PPT
【篇一:
人美版高中绘画教案全集】
第一周、第二周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
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
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
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
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
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
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
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
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
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
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三.小结
第三周
中国工笔花鸟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工笔花鸟画有一个概况的认识,树立一些基本
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工笔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及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风格、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观念。
同时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从临摹传统工笔重彩画,掌握其勾线、设色等技法;
2、体会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虚实等关系;
3、研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构图,意境等特点。
难点1、如何将西方的明暗素描的造型转到东方以线造型方面来;
2、色彩观念的转变;
3、体会勾线中什么是见笔及用笔的起收、承转;
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教学过程:
一概述
中国花鸟画从总体上讲可分为工笔、意笔两种风格流派,其中工笔花鸟画的产生、发展较意笔花鸟画要早得多。
与写意花鸟画相比,工笔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追求精细,对形象的塑造力求精微,表现手法上力求完美无缺,生动自然。
对格调的追求上与写意相同,力求清新典雅,古朴凝练。
技法上虽上但求其写,以下其形而达到传其神的目的。
工笔花鸟画的雏形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稍晚些时代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便是一幅较有代表性的早期工笔重彩画,其中便有鸟兽的形象,造型十分生动。
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游龙、飞鸟的形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有荷花、牡丹、人、鹤的形象,但这些花鸟的形象都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的,然而这一切都为花鸟画的产生奠定了一个人文基础。
二唐、五代、两宋的工笔花鸟画
唐、五代、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确立、形成、发展、成熟时期。
特别是五代、两宋是上笔花鸟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代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文化艺术的高峰。
如:
诗歌,书法等等。
工笔花鸟画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确立形成起来的,与山水画一起从单纯的人物画配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
唐代的工笔花鸟画最初从形式技法上看以工笔青绿重彩为主,风格朴素、单纯,为工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是工笔花鸟画的形成、发展时期。
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在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地位显赫,可以说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峰,这一时期,佳作频频,高手如云。
南宋迁都杭州、钱塘一带,水土丰足,形成一股很强的绘画氛围。
在这种条件下,工笔花鸟画更趋于成熟、完善,涌现出一批批成就不俗的工笔花鸟画家。
总之,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无论从技法到风格样式,都已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为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兴起,元、明、清的花鸟画是基于两宋工笔花鸟画之上的一个历史的延伸。
三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
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基本上处于平和、稳定发展的状态。
元代的工笔花鸟画继续沿习宋代的花鸟画风。
但表现手法相对要自由一些,格调也大多偏于野逸一路,表现题材也有所拓展。
以梅、兰、菊、竹为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
明代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分支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形成并确立了工笔、写意、没骨三大花鸟画风格流派,并且各自都有较杰出的代表人物。
清代是花鸟画的成熟时期。
四近、现代及当代的工笔花鸟画
当代的花鸟画可谓百花齐放。
工笔花鸟画也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无论在技法上、造型上、用色上、构图章法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表现手法和题材较前代更为丰富。
提问:
1、唐、五代、两宋时期花鸟画的典型代表及典型作品?
2、分析徐熙、黄筌两者不同画风?
第四周
工笔花鸟画的线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通过勾线临摹的手段,学习
前人勾线技巧,掌握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工笔花鸟画入手,逐步解决花鸟画中的造型,构图等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使学生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使
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二、重点难点:
(1)勾线中见笔及用笔的起收。
(2)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
三、教学过程:
一工具介绍
笔:
勾线笔,(叶筋,大红毛,点梅,衣纹,小狼毫)
染色笔,(大、中、小的云羊毫,兼毫,白鹭)。
墨:
墨色要亮、润、匀、重、清(一得阁,中华)。
纸:
画工笔要用熟纸,熟绢,以不漏矾为宜。
砚:
砚中不可有陈墨、残渣,砚面要平,质地要青亮、光泽。
(端砚,歙砚)
色:
宜用块状中国画颜色,高级中国画颜色。
其他工具有:
画毡,白瓷盘,明矾,笔架,纸巾、枕尺,笔洗(两个),小水勺,回形针。
二如何学习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在“法”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宏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的方法、过程、步骤,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从微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工笔花鸟画所涉及到的章法、线条、晕染、造型体的问题。
另外,学习工笔花鸟画也不能忽视对“理”的探究,因为“理”直接影响到“法”的进一步提学习工笔花鸟画从总体上讲要经历四个环节,即:
临摹、写生、习作、创作。
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交替进行,这主要看学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法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变化的,法的主体是人,不能被动而法,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流露。
法不是用来表露的,而是含在作品里面的,一张作品中所
【篇二:
高中美术教案】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
教学内容: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
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
教材分析
(a)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
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
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
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
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
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
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
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
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
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
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
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
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
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
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
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
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
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作品分析
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
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
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
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
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
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
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
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唐)
张萱(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
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
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
《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
“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
全画共分三个部分:
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
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
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
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
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
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
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
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
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
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
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
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
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
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
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
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
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
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
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
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
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
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
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
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
“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
”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
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
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
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
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
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
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
他说:
“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
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
”他又说:
“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
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
”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
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
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库尔贝更危险。
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
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从画坛上清除”。
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
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
其实,米勒是个不问政治的人,他曾说过,“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
所以当库尔贝邀请他做巴黎公社委员时他拒绝了。
他的作品只是由于它们的极度真实性而被不自觉地赋予了社会的意义。
不过他的真实性与库尔贝也是不同的,他借助的是印象和气氛,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那些特征性的东西,因此他反对用准确无误地描摹自然和具体的细节来说话(这与勒南兄弟亦大有区别),因为这些细节会破坏他常说到的那种“思想”和感觉。
他认为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动作和特定的环境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他只画一个人,或把人物变成环境一部分的原因。
另一方面,他从不像库尔贝那样使人物突现在画的表面上,也不以强烈的肌理来造成直接的真实性,他将这一切都融入画面之中,所以他在保持人物结实的造型的同时,又赋予画面以诗意。
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
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
难怪有人通过他的画看到了起义者的脚步。
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象征派画家雷东也给他的画以高度评价。
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
萧景墓石辟邪(石雕,南朝?
梁)
在南京和丹阳一带,已发现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的陵墓石雕31处,其中29处的石雕保存较好。
这些石雕,包括神道两侧的石柱、石兽和石碑等。
石兽相对而立,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长独角的叫“麒麟”,均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只能用于帝王陵墓。
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
这些象征权势的镇守、护卫陵墓驱邪的石兽,形象在狮虎之间,更似以狮子为基础的夸张变形,肩有羽翼,多作昂扬张口、挺胸迈步状,形体硕大,粗壮厚重。
其雄强威武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南朝时期雕刻的代表。
萧景墓石辟邪,是上述石兽之一。
其形态为挺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
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在控制着这一地域。
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
艺术家为了突出给人
这一感觉,在造型上强调前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