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323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docx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1

关于美国的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的比较研究综述

  当今的美国教育尽管以男女同校教育为主流,但是男女分校教育从美国教育形成、发展的早期开始就始终也没有停止过与前者的竞争。

这种竞争一方面反映了宗教力量与世俗势力的斗争,同时也表现为学术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孰优孰劣的问题。

并且,男女分校教育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二者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学术界的研究与论争也愈加频繁。

一、美国男女分校教育的现代发展

关于美国学校的发展,公立学校方面,19世纪初期的大多数文法学校事实上就是男女同校的,到了19世纪末期,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已成为男女同校的学校:

但私人学校以及教会学校一直是以男女分校为主流,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逐步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男女分校学校转制为男女同校学校,新建的学校也不再男女分校。

教会学校中男女分校学校的变化

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始终认为男女学生同校是对正常而恰当的两性分离的背叛和挑战,并且一贯反对在中等教育中男女同校。

比如在1957年美国红衣主教会议就指出:

“所谓的男女同校教育对正常教育来说是错误和有害的,尽管不少人以自然主义和对原罪的否认为理由而支持男女同校教育,但实际上这是对男女平等与两性之间合法结合的荒谬混淆”。

尽管如此,男女分校教育在本世纪中叶以来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60年代以来美国教会中学中男女同校的学校比例不断增加,到1983年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校是女子中学,五分之一的学校是男子中学,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还是男女分校。

这一转变反映了美国教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范围内学校课程性别差异逐步消除的趋势。

非教会学校中男女分校学校的变化

这方面,不同层次的男女分校学校的数量也在显着减少。

1966年到1986年二十年间,男女分校的大学和学院从占总数的25%下降到只有6%。

这当中,男子大学从236所减少为99所,女子大学从231所减少为102所。

并且男女分校的中学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下降,从1963年到1987年,私立学校全国联合会会员中男女同校的学校比例从38%上升到76%,男子中学从37%下降为11%,女子中学从24%下降为12%。

变化的原因

就教会学校来说,可能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①,凡蒂冈二世的改革促使教会强硬的教义有所松动;②,教会处于实用和财政上的考虑。

二战以后尤其是到了60年代,新建男女分校学校的投资贵得无人问津,况且还要维持原有学校的日常运转。

私立学校也遇到同样的财政困难。

另外,此时的美国政府和公众已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男女同校教育才能使更多美国青年接受到较多较好的教育,并且教育已显着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因。

二、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男女分校学校尤其是中学的持续减少,从70年代起不少研究人员开始重新审视男女分校与同校教育各自的教育价值。

男女分校教育的倡导者们研究认为,男女分校教育比同校教育有极其显着的有益之处。

比如,接受分校教育的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专门设计的课程,所以可以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并因此而具有较高的教育抱负。

而另一方面,支持男女同校教育的人们则十分怀疑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竟如此之大,他们研究认为男女分校教育无论在学生的学业上还是社会适应上并不是显着地优于男女同校教育。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论争双方的研究与分析:

1、男女分校教育为青少年学生创设了恰当的青少年文化和学校氛围

从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认为男女同校的学校环境为青少年尤其是两性之间创设了一种有更多接触机会和更富浪漫情调的文化氛围,而这些正好妨碍了青少年学生正常的智力发展。

男女分校学校中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把精力集中于学业。

如柯尔曼所认为的,男女同校的高中可能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适应是有害的,因为生活适应与学业专注被生硬地割裂开来,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能量并非直接地指向这些目标这一事实。

利奥德认为,教会的男女分校中学创设了一种简约的青少年亚文化,这里的娱乐活动多含有学术的意味,而且这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同性别的学术角色榜样,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此外,这里很少有纪律和控制的问题。

他进一步认为教会的男女分校中学的效益几乎是教会的男女同校中学的两倍。

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如戴尔就认为,男女同校的文法中学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学校环境,这里的学生和老师的焦虑水平和神经质水平都很低。

而且这里有比男女分校的学校更好且无须以学术进步为代价的社会情感氛围。

2、男女同校教育中的性别偏见

许多研究显示在男女同校的教育环境中性别歧视随处可见,因为在这里从本质上完全把女生同男生分开了。

而男女分校的中学则无此现象,尤其对女生而言不存在性别上的歧视,相反倒是有着恰当的性别角色认同模式。

并且,尽管在理论上男女学生有接受同样教育的机会,但事实上接受的教育却是完全不同的:

男同学倾向于控制教室里的讨论,他们会不时地打断女同学的谈话,而且更有可能由于积极思维而受到赞许,女同学则被认为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能力欠佳;历史教科书又过分地扭曲、淡化和忽视了女性的角色;男女同学都倾向于相信老师对男同学有更高的期望,而女同学则常常成为男同学指责和批评的对象,并且常常是人们取笑和性诽谤的目标。

从而这里的教师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导致在自己的头脑中、学校的环境里,永远存在性别的歧视与偏见。

这正如我们所见的事实,尽管不少学校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女教师,但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都是男性公民。

以上的批判导致了7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者对男女同校教育的研究。

豪把社会与男女同校教育的关系解释为:

男女同校教育的功能实现是受到社会中存在的父权制限制的;尽管在头脑中,男女同校教育的大门是对女性平等开放的,但这扇门却以异样的方式对男性敞开,而且并无要改变的迹象。

所以肖认为,为女性恢复女子中学并由女性来管理,决非是政治上的保守和倒退,而是为女性尤其是青少年女性能够在我们这个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性别歧视的社会中生存提供一种肯定的形式,为父母和家庭对课程的选择提供一种机会,以及形成一种可能得到更广泛推广的良好教育形式。

然而并非所有的女权主义者都把男女同校教育向分校教育的转变看作是两性平等的逻辑回归。

琼斯就指出,设立男女分校学校乃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对性别歧视的解决方法,社会和政府对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必须慎之又慎,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必须使相应的管理群体中的男性以及教师、督学和学生明白并面对性别歧视的存在。

威利和凯威也认为,男女分校策略对于解决性别歧视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为他仅仅关注于改变女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而过于忽略了对教师、课程及男学生的可能改变。

  3、男女分校学校学生的学业与心理素质优势与先在差异影响

另外的一些研究显示男女分校学校为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环境。

巴奇发现,此类学校中的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优于男女同校的学校中的学生。

李和布里克的一项研究则显示,男女分校学校与男女同校学校的条件对等的学生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教会男子中学的学生高二时在阅读、数学和写作上的得分较高;②、教会男子中学毕业班的学生数学测验的分数较高;③、教会女子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在阅读测验上得分较高;④、比较而言,教会女子中学的学生从高二年级到毕业班这一过程中在阅读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最为明显。

他们的研究报告说这些差异是非常显着的,并且他们对被试的选择非常科学,对可能的先在差异也作了统计上的修正,因而他们的取样及研究是完全可信的。

但是不少人认为上述差异是先在差异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男女分校学校教育功能的严格体现。

他们认为,男女分校学校的入学标准非常严格,录取的学生要求有很高的智商、高度的动机水平、良好的自我概念、优越的阶层和家庭背景以及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男女分校学校的显着优点应归因于对学生的选择而不应是任何不同的教育功效。

马斯总结认为,此类研究对两类学生的比较分析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这些比较是对非对等群体的比较。

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在两类学校之间并无如李和布里克等所证明的那些显着差异,不过利泊等认为这可能由于近十年来的一些变化使他们的研究条件和背景不同于李和布里克当时的情况。

有关变化包括:

①,男女分校学校的锐减以及男女同校教育的广泛流行和学生人口特征的显着变化;

②,美国社会已充分认识到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并正在努力消除之。

男女分校教育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似乎正在退出美国教育的历史舞台,但它毕竟在美国的教会教育和私立教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正是由于男女分校耗资巨大,却又不能比男女同校教育更好地使学生的身心与文化素质得到长进才步步引退的。

  参考文献

Bauch,P.A.(1988),Differenceamongsinglsexandcoeducationalhigh m,19,56-58.

Bryk,,Lee,&Holland,

(1993),Catholicschoolsandthecommon,MA:

HarvardUniversityPress.

Coleman,(1961),Theadolescentsociety.NewYork:

FreePress.

Dale,((1974),Mixedorsingle-sexschool?

VolumeⅢ:

Attainment,attitudesandoverview.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Frison,(1959),CoeducationinCatholicschools:

Acommentaryontheinstructioncoeducation,Rome:

IntitutumIuridicumClaretianum.

Howe,F.(1984),Mythsofcoeducation:

Selectedessays,IN:

IndianaUniversityPress.

Jones,J.(1990),Outcomesofgirls’schooling:

Unravelingsomesocial 

JournalofEducation,34,153-167.

LePore,&Warren,(1997),Acomparisonofsingle-sexandcoeducationalcatholicsecondaryschooling:

Evidencefromthenationaleducationallongitudinalstudyof1988.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34,3,485-511.

Lee,&Bryk,(1986),Effectsofsinglesexsecondaryschoolsonstudentachievement

andattitude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78,381-395.

Marsh,(1989),Effectsofattendingsinglesexandcoeducationalhighschoolsonachievement,attitudes,behaviours,andsexdifference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1,70-85.

Riordan,C.(1990),Girlsandboysinschool:

Togetherorseparate?

NewYork:

TeachersCollege

press.

Shaw,J.(1980),Educationandtheindividual:

schoolforgirls,ormixedschools:

Amixedblessing?

InR.Deem(Ed),Schoolingforwomen’swork(pp.66-75).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Tyack,D.&Hansot,E.(1990),Learningtogether:

AhistoryofcoeducationinAmericanpublic

schools.NewHarven:

YaleUniversityPress.

Willis,S.&Kneway,J.(1986),Onovercomingsexisminschooling:

Tomarginalizeormainst JournalofEducation,30,132-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