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26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docx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把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育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

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假如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画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的政治抱负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

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别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迫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穿,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的感情倾一直。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索,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采用了什么论据?

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度:

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5、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的这些结论说说。

(“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根据“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

并冠以短序?

9、师结:

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意于表面的富强。

四、课堂延伸:

1、思索:

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

古人说得好:

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

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

①把握课文中特别的文言句式。

②把握关键字、词。

③背诵此文。

教学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2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支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会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潇洒之气。

今日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X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

为文主见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育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写敬新磨擅长讽谏,没有贬词。

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相互猜忌,祸乱不息。

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意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推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富)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推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

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

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

……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

祈使副词,相当于“应当”“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

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

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推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争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

“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洁回答。

答: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

当;组:

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

气势,指傲慢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

或者;迹:

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

6.数十伶人困之

困:

围困

7.夫祸害常积于忽微

忽: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试详细说明。

答:

是对照关系。

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

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争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

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依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剧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把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识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简单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

“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争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莫非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争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

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转变了.)

4.争论: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

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

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

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

晋王的临终遗言,应当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依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

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

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

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

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

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依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索它们构成什么关系?

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

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

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

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值的意思,所以应当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

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终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终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当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假如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剧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

好像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真的是有疑问吗?

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洁,学生应当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

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竟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示人们,要留意到“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

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留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依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全都,前面的“祸害”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争论“岂独伶人也哉?

”,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留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莫非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

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假如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遗忘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遗忘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依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熟悉“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许多诗文,今日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

二、简介准时代背景

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X省X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嘉奖后进。

闻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沉迷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意于表面的富强。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把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士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的论点。

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最终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

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

后来渐渐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积累把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闻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很多感慨的。

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

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

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

今日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很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思索本文体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