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194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ppt

1,西方思想经典选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乔国强教授2008-2009学期,2,西方思想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方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分期并非易事。

不过,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此尝试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和梳理。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思想的源头,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不仅喜欢对现实中的一般的事情进行思考,而且还喜欢将其所思所想进行概括、升华,找到最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探索何为世界的真正本原。

米利都学派的“始基”、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等都以寻求万物最后的本质为特征。

这种对世界总体的最一般的概括的学问叫做“本体论”(ontology)。

到了中世纪,西方人的本体论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把神看作世界的本体,是把万物统一起来的绝对的最高的存在。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思想很复杂,具体的流派和观点非常多,但总体上看他们有着重本体论的倾向。

前言,3,文艺复兴之后直到19世纪,西方思想的核心转向了认识论的问题,他们更加关心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获取真理的途径以及知识的可靠性和真理性等等。

这一转向始自法国的笛卡尔,后被大陆的理性主义者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共同加以发展,并在德国古典主义时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英国经验主义者主要包括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等。

培根的新工具强调了“归纳”在科学中的作用,弥补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只重演绎推理的偏颇,是经验主义的里程碑式著作。

霍布斯、洛克对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评,强调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经验主义的思想。

休谟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经验的重复,即两者经常在时间中相继出现,以至于使那些轻信的人断定,前者的出现肯定会引起后者的出现,把两者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还会在将来保持不变。

休谟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必然联系,因为相继出现过一万次的两件事情,完全有可能在一万零一次的时候停止相随,就是无数次升起过的太阳也不能保证明天还会升起,总要到来的不升起的时刻,说不定在明天就会出现。

4,欧洲大陆理性主义思想的奠基人笛卡尔积极地寻求通向真理的途径,仔细考察了知识的可靠性、清晰性和明确性。

为了找到准确无误的知识,他主张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

在不断地批评和否定之后,他发现原先被人们看作非常确定的知识都经不起推敲,只有那个能够怀疑一切的理性主体是不可怀疑的。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还包括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伏尔泰、卢梭等。

到了德国古典主义时代,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等把理性主义思想推向了高潮。

与经验主义相比,理性主义更有深度和系统性,但没有经验主义那么接近现实,有时难免有教条主义的倾向。

除了认识论之外,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所关心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叔本华探讨了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尼采探索了超人意志以及克尔凯郭尔批判了思辩哲学,研究了“生存境界”,等等。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思想界有一个语言学的转向。

在20世纪末又出现了一个文化转向。

由于这两个转向离我们比较近,而且我们也没有选这两个领域的文章,所以不在此介绍。

5,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柏拉图与学园,6,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出生在一个古老的雅典名门家庭,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许多领域都有里程碑般的建树。

他小时候喜欢绘画和文学创作。

大约在二十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

四十岁之时,他曾前往叙拉古,试图说服那里的统治者狄奥尼修一世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但惨遭失败。

同年回到雅典,创立举世闻名的学园(Academy)。

此后主要在学园里从事教育和研究,直到去世。

有关他投师苏格拉底一事,有个美丽的传说。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中有这样的记载:

一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停在他的膝盖上,然后发出嘹亮美丽的声音并一飞冲天;第二天柏拉图前来投师,苏氏把柏拉图看作他梦见的那只天鹅。

这个故事未必属实,但起码说明了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希腊人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他在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坐落在雅典城的西北角的阿卡德摩(Academus),持续了九百多年,于公元529年被迫关闭。

学园集中了当时在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弟子为亚里士多德。

学园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历史跨度等都是无与伦比的。

7,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包括理想国、巴门尼德篇、会饮篇等40多篇对话,以及13封书信。

柏拉图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大是无法估计的。

黑格尔曾说: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说:

“欧洲哲学传统的最没有争议的一般特征是:

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

”理想国(Republic)是柏拉图的最有名的著作。

标题的希腊语为politeia,指的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兼有“对城邦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两层意思。

很多研究哲学的专业人士都把这个题目译成国家篇,虽然比较忠于原意,但也只表达了前一种意思,却无法体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的有关人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英语名称来自拉丁译名DeRespublica,但这里所谓的republic指的是古希腊的城邦,与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国”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望文生义。

虽说这个标题本身并没有理想的意思,但柏拉图在对话中的确描绘了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国家,所以最早翻译这本书的吴献书、郭斌和、张竹明都意译为理想国。

这一译名已经被广泛地接受,所以我们仍然沿用这一名称。

8,理想国是当时的学术大全,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诗学等学科的专家,纷纷把这部著作列为自己领域中的里程碑。

由于当时的学术还没有明确的分科,所以这部著作的覆盖面很广。

如要全面了解这本书,应当阅读全文。

这里的片断选自理想国的第7卷,展现了柏拉图的著名的“洞穴”比喻。

柏拉图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构思出一个如此奇特的地方。

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洞中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上,连脑袋都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穴最深处的洞壁。

他们的后面有一堆火,在火和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的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器物和雕像走来走去,火光将这些物体投影到囚徒面对的墙上。

他们由于没有见过真实的东西,只能把影像当作事物本身。

他们每天好像都在看皮影戏,已完全习惯于这种生活,没有人试图改变现状。

洞穴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9,10,如果有人把其中一个囚徒释放出来,并强迫他看火光和真实的东西,他肯定会感觉十分痛苦,在眼花缭乱的情况中无法看清实物,认为影子是更为真实的东西。

如果有人硬将他拉出洞穴,在强光之下他必然感到眼睛疼痛,什么也看不清。

若要他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

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口说:

“首先他看影子最清楚,其次是人和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是真实的物体本身。

接着他可以对着天体和天空本身大饱眼福,当然这种事情在晚上更容易做到:

他将看月亮和星星的光,而不是在白天看太阳和阳光。

”这个人一旦看清了太阳,他就会庆幸自己摆脱了原来的黑暗的洞穴,来到了阳光普照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象征着本质的世界,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是理念(idea)的世界;太阳代表着善,是最高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柏拉图在这里所主张的就是撇开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身,再上升到最为本质的理念。

他的这种学术方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怀特海把西方学术看作柏拉图的脚注。

11,柏拉图把理念的世界看作明显高于现象的世界,一旦步入这个世界,就不屑于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那些已经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愿俯身处理人类的事情:

除了这个更高的世界之外,他们的灵魂哪儿也不想呆”。

这就给柏拉图哲学带来了明显的出世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他同时还有着非常入世的一面。

这个摆脱了愚昧的人虽然很不愿意回到洞穴里,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回到那里去。

看到了光明和事物本身之后,他一下子还适应不了洞穴的生活,难以辨别洞穴里的影子,也有点不屑于那些囚徒所谓的智慧。

但那些囚徒根本不能理解他,他们嘲笑他,甚至还威胁他,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那样,“人们会说,难道他上去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吗?

难道不是根本不值得上去吗?

如果可能的话,难道他们不会抓住并处死任何试图把他们释放并带到上面去的人吗?

”这是苏格拉底殉身真理的写照,也表现了柏拉图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他曾三次前往叙拉古试图说服那里的僭主狄奥尼修一世和狄奥尼修二世采用他的政治主张。

结果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次被带到奴隶市场上出售,幸亏有人把他赎回来,另外两次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危险。

尽管如此,他对理想的追求并没有放弃,他坚信,“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出于某种神迹,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12,柏拉图敢于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不过,在最愚昧的地方实践最前沿的理想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也许折中一点更有现实意义。

而且,所谓的本质往往是以牺牲丰富性为代价的,海德格尔认为这样的真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遮蔽。

按照这样的观点去实践必然会有一定的弊端。

此外,柏拉图过于强调哲学家的善意的屈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圣人的自我牺牲之上,完全否定政治家的功利主义的行为。

他说:

“不,事实是这样:

将要执政的统治者越不愿意从政,其国家治理得到越好,越没有分歧,但统治者越渴望从政,其管理最差。

”政治家为自己的荣誉和利益而忙碌固然有不少弊病,但不考虑政治家的利益,只讲大思想家的奉献,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在这个问题上面,黑格尔比他更有洞见,他把恶看作历史发展的杠杆,离开这种力量,历史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是将哲学与文学熔为一炉的典范。

我们应当从“洞穴”比喻获得启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摆脱愚昧的状况。

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不要做井底之蛙。

13,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柏拉图并无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在理想国只是附带提及文艺,对话录也不是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采取的是漫谈、辩论的方式。

但是,柏拉图对文艺的见解和看法接触到了文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不容忽视。

柏拉图接受先辈哲人的模仿说,承认文学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但是,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又是理念世界的模仿。

理念世界第一性,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艺术世界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永远低于现实世界,更低于理念世界。

中世纪的神学就把伯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予以发挥,用理念世界来论证“彼岸世界”的存在。

柏拉图还把文艺作品的创作归结为神赐迷狂,文艺的社会作用只能激起人的情欲,使人卑劣,因而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实际上,柏拉图心目中的文艺有不同等级,高尚的文艺是神赐的低劣的文艺是模仿的。

但柏拉图期望文艺使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于人有益,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极大。

14,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词句,像你自己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

因为诗人制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技艺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

神灵凭附说,柏拉图:

伊安篇,15,自然中本有的(神制造的)木匠制造的画家制造的,神,模仿的本质(柏拉图理想国),16,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1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成人。

他在17岁时来到雅典,在柏拉图的学园学习,后来在这里从事研究和教学,直到柏拉图去世,长达20年之久。

他曾应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邀请,担任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征服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并在吕克昂(Lyceum)建立了一所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漫步学派(Peripatetics)。

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并在次年去世。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包括:

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物理学、工具论等。

罗素对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