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146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教案文档

九边城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

这里的环境: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

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

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

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

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

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

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

”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

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桃花源的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

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品。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四)小结

沈从文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第二课时

五、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①结合时代背景。

②结合《桃花源记》。

③结合作者的话: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讨论明确: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

“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

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边城茶峒选一位旅游形象小姐,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

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请你为边城茶峒(或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

3.为边城茶峒策划一个旅游营销方案。

十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2.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特点,理解分析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给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红楼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阅读全书的愿望。

2.着重介绍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及其在书中的作用。

3.介绍“《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4.梳理课文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知识竞赛——“《红楼》知识知多少”导入:

有人说,“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红楼梦》的知识呢?

请大家自由发言,看谁知道得最多。

二、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1.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

《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让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兴,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但是在小说中没有明确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人物的服饰也不是清代的。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

《红楼梦》是一首无韵的《离骚》,也是一部“说”家之绝唱。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后,中国的古典小说再也没有超越它的作品出现了。

《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

三、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接受。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1.请学生简要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意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明确: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明确:

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

3.给出贾府的建筑结构示意图,请学生画出林黛玉所走的路线,由此理出课文故事情节。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2.分析理解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教学步骤:

一、分析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利用多媒体演示林黛玉所走过的四条路线,初步感受贾府环境特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总结。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明确: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明确: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明确: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

“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显示出贾府的确与别家不同。

(4)黛玉所见的贾府有什么特点?

对贾府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果然与别家不同。

从中我们看到了贾府显赫的地位、豪门贵族的气派和贵族生活的奢侈豪华,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比较阅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说说同样是第一次到贾府,林黛玉和刘姥姥眼中贾府的人物、器物有何不同?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

刘姥姥此时唯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

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

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

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

有甚用呢?

”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

“奶奶下来了。

”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

说着,都迎出去了。

明确:

人物(服饰)器物原因

玉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

“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

青绿古铜鼎

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一边是金蜼彝出身富贵人家,知书识礼,见多识广

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不辨是何气味

打箩柜筛面的一般

挂着一个匣子

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出身贫家,目不识丁,

孤陋寡闻

二、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一)初步感知人物。

1.黛玉初到贾府,按照礼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