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129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病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鱼病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鱼病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鱼病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鱼病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病学.docx

《鱼病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病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病学.docx

鱼病学

鱼病学

绪论

1什么是鱼?

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

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

2鱼病学的定义

鱼病学(ichthyopathology):

是研究鱼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和消亡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鱼病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涉及动物营养学、普通生物学、鱼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水生生物学等相关科学。

*它主要以鱼类形态学、鱼类组织学和鱼类生理学为基础。

4病鱼的症状

鱼游泳的异状---不群游、游泳不活泼、外部刺激的逃避反应迟钝、回转、狂奔等不自然行动,鱼身沿池壁游擦等。

采饵的异状----采饵时不竞食,摄饵量減少。

排泄物异状如颜色不对,或太硬(结快)等。

外观形态的变异----体色的变化无常,略黑或过于苍白。

体身及鳍发炎、出血、溃疡、尾部附着丝状物、破损。

其他----鳃部异状附有粘液、鳃不合拢等。

第1章水生环境

1天然水的分类:

一般根据离子总数,按矿化度可将天然水分为四种类型:

*淡水<1.0g/kg

*盐化水<1–25g/kg

*具有海洋盐度的水25—50g/kg

*咸水>50g/kg

天然水体河流\湖泊\池塘\海洋---洋:

2与鱼类生长有关的水环境因素

水温  \溶解氧  pH值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pH值在6.5-8.5范围内。

过酸(pH值6.5以下)能侵蚀鳃组织,使鳃组织发生凝血性坏死;同时酸的阳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导致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

过碱(pH值8.5以上)能使鳃分泌物发生凝结,使鱼呼吸受阻死亡。

水中浮游生物  水色与浮游生物

第二章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我国有淡水鱼类近1000中,主要是鲤形目鱼类(730余种)和鲇形目鱼类(110余种)。

1鱼的结构特点

*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头骨与躯椎间缺少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梭型体形和鳍。

*用鳃呼吸,以上下颌捕食。

*出现了能跳动的心脏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如何划分鱼体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圆口类和板鳃类等没有鳃盖的种类:

最后一对鳃裂

*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

鳃盖骨后缘

*躯干部与尾部的分界:

*肛门或尿殖孔后缘

*比目鱼类:

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

*现存鱼类主要分为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

软骨鱼系是现存最低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我国有14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征是:

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软骨构成。

②胃的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

肠内有螺旋瓣。

无鳔。

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因而腮裂直接开口于体表。

④体表大都被楯鳞。

歪型尾鳍。

如鲨鱼和鳐目鱼。

⑤雄性有交配器,称鳍脚。

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

硬骨鱼系是现存鱼类中最多的一类,有2万种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征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

②体表被硬鳞、圆鳞或栉鳞,少数种类退化无鳞。

皮肤的粘液腺发达。

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从鳃裂流出的水,经鳃盖后缘排走,多数有鳔。

④胃的分化不明显,无独立的胰脏,肝和胰合在一起,又称肝胰脏。

肠内无螺旋瓣。

有些种类在胃与肠的交界处生有数目不等的盲囊状突起,称为幽门盲囊。

⑤鱼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⑥大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在发育中有变态

2鱼类的体型

五种基本类型:

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其他特殊体型:

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

“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

第3章鱼类免疫学

当病原体侵入鱼类机体过程中,鱼体动员自身的防御力量进行一系列生理反应:

阻止病原入侵;阻止入侵病原的生长繁殖,控制其散播,解除病原体的毒害作用;修复其损伤,这个过程叫鱼类的免疫。

3.1鱼类的免疫系统

初级免疫器官骨髓类似器官和组织:

胸腺:

次级免疫器官脾脏和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GALT)组成主要的外周淋巴器官。

3.2鱼类的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系统的成分通常可分为物理因子、细胞和体液因子。

3.2.1物理因子

鱼体的各种屏障机构。

鱼体黏液能限制细菌的运动。

黏液主要有多糖类和蛋白质组成,含有丰富的溶菌酶、凝集素、补体蛋白、抗菌肽IgM等的免疫因子。

鱼类的皮肤、鳞片、鳃等也是阻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机械屏障。

3.2.2细胞因子

*多种白细胞介导了鱼类天然免疫细胞。

*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以及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nonspecificcytotoxiccells,NCCs)。

*上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也参与鱼类的天然免疫防御。

3.2.3体液因子

*鱼的血清、黏液和卵中含有多种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感染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包括:

溶酶体、补体、干扰素、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等介导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因子。

3.3特异性免疫

3.3.1特异性体液性免疫

*血清免疫球蛋白: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硬骨鱼类的血清中只存在一种免疫球蛋白,即IgM,

*黏液免疫球蛋白:

鱼类的表皮黏液除含溶菌酶、水解酶等溶菌物质外,还含有特异性的Ig。

3.3.1特异性细胞免疫

但哺乳动物已有的应答模型在鱼类中均能找到类似物,如T细胞、T辅助细胞(Th)和Tc细胞。

第4章鱼类细菌性病害

*鱼类细菌病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鱼类发生病理变化、死亡的疾病。

*细菌病是鱼类最为常见的疾病。

1细菌性出血败血症(bacterialsepticemia)简称细菌败血症。

1.1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淡水鱼病。

*主要是鲤科鱼的一种以全身性出血为主要特征败血症,死亡率高。

*危害对象为草鱼、鲫鱼、鲤鱼及花白鲢等常规品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

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多呈杆状,也有稍弯曲,无芽孢、无荚膜,多数单个,少数双个排列,极生单鞭毛。

存在所谓活的非可培养(viablebutnon-culturable,VBNC)状态。

VBNC状态其实是一种休眠状态,其菌体缩小成球状,耐低温及不良环境,当条件适宜,又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具有致病力。

1.2流行病学

*主要引起鲢、鳊、鲫、黄鳝、甲鱼、青蛙等动物发病,在水温高的夏秋季节可引致暴发。

*同时可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引起败血症或皮肤溃疡等局部感染.

*人类感染主要表现是胃肠炎,目前在国外已将本病纳入腹泻病原菌的常规检测范围,是食品卫生检验的对象。

*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气单胞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不都具有致病性,与大肠杆菌相似。

1.6防治方法

A消毒剂

*彻底清塘:

及时清除池塘中多年淤积的底泥,然后用75~80kg/亩生石灰全池泼洒;

*鱼种下池前用1~2%食盐或15~20g/m3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min;

*定期做好水体消毒。

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溴海因、光合细菌、EM菌等环保药物交替使用。

B化学药物及抗生素

*间隔二天后再用0.3g/m3强克101(超碘季胺盐)泼洒一次。

*在外用药物的同时内服药饵,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0.3~0.4g,连续投喂3~5d。

C免疫防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原性好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制备灭活疫苗,用于鱼类浸泡或注射免疫,可有70%的保护力。

*提取该菌胞外蛋白质及脂多糖制备亚单位偶联疫苗,对小鼠及鲫鱼也显示了较好的免疫效果。

2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gill-rotdisease)

2.1病原

*为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columnaris)感染所致,属纤维粘菌科(Cytophagaceae)。

革兰氏阴性

2.3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头部更明显,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者,则离群独游水面。

*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糜烂成一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小洞,俗称“开天窗”。

*鳃部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

2.4诊断

A.临床诊断

*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做出诊断。

B.微生物学诊断

*分离培养细菌,G染色;直接取鳃部淡黄色黏液,或取腐烂鳃丝直接抹片镜检。

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即可诊断。

3赤皮病(Red-skindisease)

*鱼的赤皮病又叫赤皮瘟、擦皮瘟、出血性腐败病。

*是由荧光假单孢菌感染引起的以鱼体两侧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为特征的传染病。

3.1病原

萤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属假单胞菌科。

革兰氏阴性,菌体短杆状

兔血琼脂ß溶血,发酵木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乳糖、蔗糖等糖

3.2流行病学

*被该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为传染源。

*正常情况下,该菌的致病力较弱,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机械损伤,或者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更容易引起发病。

*青鱼、草鱼、鲫鱼、鲤鱼、鳊鱼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感染。

*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和运输过程后。

3.4防制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治疗基本亦同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30min左右,浓度为5~10g/m3。

(3)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第一天每100kg鱼用药10g,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4)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m3。

4竖鳞病(lepidorthosis)

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等。

是鲫鱼、金鱼、鲤鱼以及各种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

我国南方饲养的草鱼、鲢、鳙等有时也发生这种病。

4.1病原体

*初步认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胞。

4.3临床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严重时呼吸困难,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浮于水面。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顺着与鳍条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压之,液体即喷射出来;

*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腹水;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面充血。

*皮肤、鳃、肝、脾、肾、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4.4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其症状,如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鳞囊内有液体,轻压鳞片可喷射出渗出液,可作出初步判断。

*镜检鳞囊内的渗出液,见有大量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即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应注意的是,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时也可引起竖鳞症状,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即可区别。

*金鱼的竖鳞病要注意与正常珍珠鳞区别。

珍珠鳞金鱼的鳞片上有石灰质沉着,有光泽,给人以美的感觉。

患竖鳞病的病鱼鳞片无光泽,病鱼通常沉在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

2、微生物学诊断采用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鳞囊液、肝、肾、脾等实质性器官,分离出点状假单胞菌,可确诊疾病。

5细菌性肠炎(bacterialenteritis)

5.1病原

*主要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端生单鞭毛,无芽孢。

5.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鱼也有少量发生。

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

*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发病中的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细菌性肠炎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在草鱼中更为明显,俗称“草鱼三病”。

5.6预防措施

1、定期加注清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生石灰消毒,使池水保持弱减性,溶氧充足,水质清爽。

夏季加深水层,使水温不要过高。

2、发病季节,每100kg鱼,每天以2g大蒜素,200gNaCl拌料投喂,连喂三天,有较好效果。

3、内服药:

每100kg鱼,每天以1-3g呋喃唑酮拌料投喂,连喂3-6天,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6腐皮病(putrid-skindisease)

6.1病原

该病又称打印病(stigmatosis),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端生单鞭毛。

其它特征见细菌性出血败血症。

6.3症状

*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后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少数出现在鱼体前部。

*患病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似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

*随后病灶处鳞片脱落,坏死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

*病灶内周缘鳞片埋入坏死表皮内,皮肤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病灶直径逐渐扩大和加深,形成溃疡。

*严重时可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衰竭死亡。

6.4诊断

*临床诊断:

可根据体表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做出初步诊断,也可配合镜检,观察病灶处是否有大量运动性杆菌。

*微生物学诊断:

可采用细菌培养,鉴定长出黄色气单胞菌特征菌落,则可确诊。

7白头白嘴病(whitehead-mouthdisease)

7.1病原---本病因尚未完全查明,目前认为由屈桡杆菌(Flexibactersp.)引起的

7.2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发生在5~7月份,6月份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较少见。

*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在我国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养鱼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主要危害夏花鱼种,草、青、鲢、鳙、鲤等鱼苗和夏花鱼种都可发病,尤其草鱼危害最大。

*发病快猛,一日之间,能使成千上万夏花鱼种死亡,严重病池中的野杂鱼甚至蝌蚪也会被传染死亡。

7.5防制

*加强养殖池日常管理,采取清塘、选择健康鱼种、鱼种放养前消毒、保持优良水质、控制养殖密度。

*发病后可采用外用药消毒剂加内服抗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国民间有大黄或乌桕叶加生石灰水溶液浸泡后全池泼洒,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8鳗鱼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ofell)

*由于该病主要表现在肝脏和肾脏部分,又称为“肝肾病”。

8.1病原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属肠杆菌科,爱德华氏菌属。

*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直,单个;周鞭毛,运动活泼,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8.3症状

*主要分为两型。

一型以侵袭肾脏为主(较为常见),一型以侵袭肝脏为主,也有同时侵袭肾脏和肝脏的,但较少见。

*病鱼体色发黑,游泳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因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

*肝脏型患者,肝脏肿大,形成很多脓疡病灶;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

*肾脏型患者,肾肿大,形成很多脓疡病灶;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形,这一般为肾脏后部患病的病鱼出现的症状。

8.5诊断

*临床诊断:

该病会引起病鱼的肾脏、肝脏形成很多脓疡病灶,因此根据这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此病。

*微生物诊断:

从病鱼肝、肾的功能病灶组织或血液中取样,接种于营养琼脂上,25℃培养48—72h,可见直径为1mm灰白色、有光泽、不透明的菌落。

*免疫学诊断:

应用抗血清简易诊断。

或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快速诊断。

9鱼类弧菌病(vibriosis)

*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弧菌可感染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

*主要海水品种有鲆鲽类、鲑鳟类、鲷类、鳗鲡等,也包括养殖和野生鱼或运输途中可发生弧菌病.

9.1病原体

*主要为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属弧菌科,弧菌属。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或稍弯,两端圆形,没有荚膜,不抗酸,也有丛毛的,β型溶血。

9.2流行情况

*主要经消化道和受伤皮肤感染,海水鱼中该病较多,高密度饲养,水质不良,变质饲料是诱发因素。

*敏感动物有虹鳟、鳗、香鱼、真鲷、五条鳞、大鳞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等。

*人工注射也可使虹鳉、美洲红点鲑、鲫、银鲫、鲤、斑马、剑尾鱼、扁鲛等发病。

*该病流行于欧洲、美国、日本及中国等,死亡率高。

9.5预防

*美国和日本已有商品化的鳗弧菌灭活菌苗,菌苗接种的方法有:

*①腹腔注射:

效果最好,且产生免疫效果最快,菌苗用量也最少,但太麻烦,易伤鱼。

美国有采用此法预防虹鳟的弧菌病,鱼先用甲氨基苯甲酸乙酯麻醉,然后每尾注射灭活菌苗0.lmL。

*②浸浴法这方法较为常用,107菌/mL浸5分钟,或104菌/mL浸3~6小时均有效;0.94g(湿重)菌苗/L及5.32%NaCI高渗浸3分钟也有效。

免疫期为113天。

治疗方法

*外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

*内服药任意选用下列一种:

①土霉素,每100kg鱼每天2~8g拌饲投喂,连喂5~15d。

②氯霉素,每100kg鱼每天2~8g拌饲投喂,连喂5~15d。

10鱼类链球菌病(fishstreptococcosis)

10.1病原

*鱼类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引起的各种鱼类疾病。

*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链球菌有较大范围的盐适应性,可在0%~7%Nacl浓度中生长,因此可感染淡水和海水鱼类,有极广的感染谱。

10.3症状

*链球菌感染后,病鱼无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游,有时旋转游泳后沉底,数日内死亡。

*体表症状有眼球突出、眼眶充血、鳃盖内侧充血或出血等。

*解剖可发现幽门垂、肝、脾肾及肠道点状出血,脑、心脏可出现化脓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症。

10.4诊断

*临床诊断:

可根据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出血等外表症状及内脏病变做出初步诊断。

*也可取病变部位涂片或印片,染色后镜检有无链状球菌体的存在。

*微生物学诊断:

可采用血液平板、血清肉汤或马丁肉汤。

37℃培养18~24h,观测并记录平板上菌落的形态、大小、表面及溶血情况及在血清肉汤或马丁肉汤中的生长情况,进行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11鱼类细菌性肾病(fishbacterialkidneydisease)

*鱼类细菌性肾病(简称BKD)是由鲑肾杆菌引起的,可导致鲑鳟鱼发病,主要是肾脏的白色颗粒肉芽种病灶。

主要发生在鲑鳟鱼的养殖场。

11.1病原是鲑肾杆菌(Renibacteriumsalmoninarum),属肾杆菌属。

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

该菌在常规培养基中不生长,须加血清后才能生长,常采用MH培养基加牛血清、半胱氨酸等,生长缓慢,在15~18℃培养下1个月左右可形成白色至淡黄色微小的圆形菌落。

该属细菌仅发现一个种。

11.2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感染当年鱼,幼鱼和大鱼均可发病,死亡率可高达70%。

*发病水温为4~20℃,18℃以上死亡率低。

感染到死亡,水温12.2℃约需1个月;水温6.7℃约为2个月。

*本病主要发生于淡水养殖鲑科鱼类,流行于美洲、欧洲和日本。

海水养殖鲑科鱼类发病主要出现在美国。

11.5防治

*常规防病措施同其他海水鱼的疾病预防。

*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出现症状时已较严重,很难治疗。

可采用磺胺甲基嘧啶,用量为200mg/kg/d,可暂时缓和病程,但一般不能治愈。

12鲤科鱼类疖疮病(furunculosisofcarps)

12.1病原----该病病原按文献报道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按新的分类法命名为豚鼠气单胞菌(A.carvia)。

12.3症状

*病鱼通常背部形成一处或数处隆起,隆起处通常出现皮肤充血,但鳞片覆盖完好,肌肉失去弹性、软化。

*用刀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混浊、灰黄色凝乳状。

有时也出现鳍基部充血。

12.5诊断

*临床诊断:

肉眼观察背部隆起、充血及压感等外表症状,解剖病鱼,观察是否病灶皮下肌肉溶解、混浊等症状,可初步做出诊断。

*进一步取病灶处印压片,显微镜检查,如有大量杆菌存在可基本确定本病。

*微生物学诊断:

培养并分离气单胞菌。

第五章鱼类病毒性病害

*病毒病常常有暴发性、流行性、季节性和致死性强的特点。

*其病毒病原对宿主细胞的专一寄生使得病毒病防治异常困难。

*最早报道的鱼类病毒是1957年Wolf从虹鳟体内分离到的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virus,IPNV),随后人们相继在各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中发现多种病毒。

1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diseaseofgrasscarp)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养殖的草鱼、青鱼发生一种流行性传染病。

主要以身体出血为主要特征,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危害。

1.1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是我国分离的第一株鱼类病毒。

正二十面体的球形颗粒,对氯仿、乙醚等溶剂不敏感,无囊膜。

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1.21.2流行病学

*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常造成大批草鱼鱼种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发病,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

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d,一般是7~10d。

病程分为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

约3~10d,

(2)前趋期:

时间短,仅1~2d左右,

(3)发展期:

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d,1.3症状

1.6防控

*消毒:

2×10-5浓度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有较好的消毒作用。

*加强饲养管理:

如定期换水,投喂优质饲料,食场周围定期消毒。

*免疫防控:

组织灭活苗及细胞培养灭活苗。

*注射免疫:

8cm以上的草鱼,腹腔注射0.3~0.5mL,当水温达20℃以上,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4个月

*浸泡免疫:

0.5%疫苗液浸泡夏花24h。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有治疗作用,如病毒唑等。

2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

*该病是OIE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是鱼类口岸检疫的主要对象。

2.1病原

*鲑科鱼类的传染病;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属于双RNA病毒科,水生双RNA病毒属。

*病毒衣壳呈20面对称,无囊膜,是已知鱼类病毒中最小的病毒,

*病毒对脂溶性溶剂不敏感,在pH4~10内稳定,在60℃生理盐水中,30min才失活,对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

2.3症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