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一篇带多篇教学案例.docx
《六年级一篇带多篇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一篇带多篇教学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一篇带多篇教学案例
一篇带多篇主题学习课例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1+x主题阅读案例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樱桃园小学张会敏
一、教学内容:
1.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安塞腰鼓》。
2.主题学习丛书第4本中的《秧歌》、《踩高跷》、《云南民歌》三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学习将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方法表达。
4.通过拓展阅读,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祖国多样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文章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预习主题学习书4上的3篇文章。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一)视频导入——点燃激情
师:
刚刚听到的这首荡气回肠、撼人心魄的歌曲叫《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出了陕北人的粗犷、豪迈。
今年祖国60华诞,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共同回顾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安塞腰鼓欢乐道情》(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它是磅礴的力量)(播放过程中师叙述)
师: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指课题)
生:
齐读课题。
师: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章语言的风格跟雄浑奇伟的安塞腰鼓的风格一致,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设计意图: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黄土高原》,旨在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进豪放、热烈的情境中。
接着播放视频国庆6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演的《安塞腰鼓欢乐道情》,让孩子重温激动人心的画面,直观的试听刺激,让孩子感受千人腰鼓表演现场的欢腾、活跃的气氛。
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
(二)整体感知——碰撞激情
师:
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师边说边在板书钱写“的”,后加“?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小组交流好后,选一个词或句子派代表写到黑板上。
生:
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生:
到黑板上板书词句。
壮阔
火烈
豪迈的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师:
(指板书,引读)这就是(……)的安塞腰鼓!
这就是(……)的安塞腰鼓!
……
生反复读的同时,师擦掉“?
”板书空心的“!
”
【设计意图:
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快速读文并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教师板书到黑板上,并反复引读,为的是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就直接与表现安塞腰鼓的词句对话,后面的理解、诵读就更顺理成章。
】
(三)品读感悟——释放激情
师:
表演开始了,好一个安塞腰鼓!
你看!
(出示:
第6、7自然段)
生:
齐读。
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
你看!
我把课文改成了诗。
(出示:
改成诗后的6、7段落)
师生替换读。
师:
你读出了什么?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
生:
我读出了安塞腰鼓的热烈、壮阔。
生:
我读出了安塞腰鼓表演者们激情澎湃、热情似火。
生:
我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师:
男女生接读,激情澎湃地读出它的热烈、豪放、气势磅礴。
女生前半句,男生后半句。
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
生:
齐读后面。
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你听!
(出示:
第9、10自然段)
生:
齐读。
师: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哪儿,哪儿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你能不能仿照课文试着填一填。
(出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听见()。
生: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生: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高粱上),(高粱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你看!
(出示:
第12自然段)
师:
你读出了什么?
结合具体词语说说。
生:
我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活跃。
生:
我读出了击鼓后生们蓬勃的生命力。
生:
我读出了击鼓后生们不止是在敲安塞腰鼓,更是在释放生命,释放激情。
师:
读出来吧。
生:
齐读。
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变幻的舞姿!
你看!
(出示:
第15自然段)
生:
齐读。
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想象借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使人闻如其声,如临其境。
(出示:
改成诗后的6、7段落)
生:
齐读。
(出示:
第17自然段)
生:
齐读。
播放视频《安塞腰鼓》
(出示:
第17自然段)
生:
齐读。
师:
指板书引读,这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
这就是(火烈)的安塞腰鼓!
……
学生读得过程中,师将空心的“!
”图成实心的。
师:
所有这一些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多次,是——
生:
接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同时(擦掉板书,改写:
好一个)
生:
齐读。
师:
这是一个最简单、最普通的字,而这又是最不简单、最不普通的一个字,将它承载的壮阔、豪放读出来。
生:
齐读。
师:
(指板书引读)元气淋漓地读!
火烈有力地读!
惊心动魄地读!
激情燃烧地读!
师: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你的感受。
生:
我从“沉稳而安静”感觉到腰鼓表演之前很安静。
生:
我从“世界出奇地寂静”感觉到腰鼓结束之后也很安静。
师:
安塞腰鼓是多么热烈、奔放,课文为什么要写开头和结尾如此的静呢?
生:
我觉得开始写很静,接着又写腰鼓表演的场面,我们更能感觉到它的热烈、豪放。
生:
表演结束后,世界出奇地寂静,也是更加衬托出了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
是啊,动静反衬,动更动,静更静。
在咱们的习作中,同学们也可以试着运用反衬的写法,让文章更有魅力。
【设计意图:
我始终用“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或男生、或女生、或全体)齐声诵读。
因为只有齐声诵读才能表达文章语言的气势磅礴,才能演绎安塞腰鼓的壮阔奔放,才能释放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激荡的生命力,才能让孩子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魅力所在。
在诵读中,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激情点燃激情,将课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
(四)扩展阅读——延续激情
师: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像这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遍布我国各地,我们再来领略几处。
学习主题丛书第4本中的《秧歌》、《踩高跷》、《云南民歌》三篇文章。
提示:
1、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从内容、感受、表达方法、朗读等方面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每个小组选就择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到台前汇报展示(如内容、方法、感受、朗读、资料补充等),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
【设计意图:
叶老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可见,教给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的能力,是何等重要。
让学生通过交流汇报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民间艺术,品味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本环节展示的就是孩子们自己,是孩子们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的学习、合作、表达能力的展示。
】
(五)课后练笔——创造激情。
师: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觉中这节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又要结束了。
课后,请同学们将你熟悉的或是喜欢的民间艺术仿照课文的表达形式、语言写一篇小练笔,继续创造激情。
(出示:
课后练笔)
师:
为了能够更好地创造激情,让我们最后再来表达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感受语言文字的气势磅礴。
生:
齐读6、17段。
下课。
【设计意图:
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语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写下来。
让孩子在学中用,用中学。
不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课文+主题学习文章汇报的方式。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
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激情不断。
因此,在设计本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我始终以“激情”为线索,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一)视频播放,点燃激情。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热烈、奔放。
要想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铺垫很重要。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黄土高原》,旨在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进豪放、热烈的情境中。
接着播放视频国庆6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演的《安塞腰鼓欢乐道情》,让孩子重温激动人心的画面,直观的试听刺激,让孩子感受千人腰鼓表演现场的欢腾、活跃的气氛。
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互助交流,碰撞激情。
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快速读文并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教师板书到黑板上,并反复引读,为的是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就直接与表现安塞腰鼓的词句对话,后面的理解、诵读就更顺理成章。
(三)齐声诵读,释放激情。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想象丰富,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的表达方法,节奏明快、气势磅礴。
是诵读的佳作,这样的文章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本文更是如此,对于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任何解释都显得多余,因此,我始终用“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就好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或男生、或女生、或全体)齐声诵读。
因为只有齐声诵读才能表达文章语言的气势磅礴,才能演绎安塞腰鼓的壮阔奔放,才能释放击鼓后生的元气淋漓、激荡的生命力,才能让孩子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魅力所在。
在诵读中,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激情点燃激情,将课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在激情巅峰时刻又一次播放视频,原汁原味的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奔放的舞姿,有力的鼓点,沸腾的呐喊,为孩子的诵读适时加油。
还有两个小环节也为孩子们的诵读、理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是:
巧妙设计板书。
开始,孩子们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安塞腰鼓,教师板书,并指板书反复引读,开始点燃学生激情。
最后,又一次指板书反复引读,同时将空心“!
”图成实心的。
读后,教师将词句擦掉改成“好一个”,再次激情四溢地反复引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读中点燃激情、碰撞激情、释放激情。
二是:
课文改成诗歌形式。
本文是诗化的散文,所以我索性将重点段落直接改成诗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在视觉上也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更好地表达安塞腰鼓的气势。
(四)主题交流,延续激情。
叶老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可见,教给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的能力,是何等重要。
品读过具有陕北特色的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当堂补充的3篇主题学习文章《秧歌》、《踩高跷》、《云南的歌会》也是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安塞腰鼓时,也让学生对这几篇文章进行了初步预习和感知,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每个小组就选择的文章在组内从不同的角度(如内容、方法、感受、朗读、资料补充等)交流、到台前汇报展示其他同学随时补充、教师适时调控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交流汇报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民间艺术,品味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感受祖国多样的民族文化,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同时这一环节更是孩子们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的学习、合作、表达能力的展示,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阅读风采,为学生搭建展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舞台。
(五)课后练笔,创造激情。
语文能力的最终体现便是孩子的表达,所以,课堂结束时,我设计了一次练笔,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语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写下来。
让孩子在学中用,用中学。
不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人说,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的确如此,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追求更好的动力,才有探索完善的空间,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反观自己的课堂,听了王主任的点评,如果改进几个地方,可能会更好。
1.在大量的齐声诵读后,如果再加一个环节,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跟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进行对比,让孩子感受动静结合,动静反衬的写法,为自己创作添砖加瓦。
同时,让课堂容量更大,课堂节奏更柔和、更自然。
2.整体感知板书环节,如果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后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到黑板上板书,更好,既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合作,又增添了课堂的活力。
3.拓展阅读环节,孩子们的汇报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内容还欠丰富。
在以后的建设中,加强对小组学习、汇报的指导,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指导孩子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汇报方式,并引导孩子大胆创新,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呈现方式新颖、与众不同。
4.改进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鼓励竞争作用。
现在我用的还是原来的小组评价方法,但我发现对现在的孩子收效甚微,我也一直在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还没达到最佳效果。
我会继续调整,根据孩子的特点,争取让评价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使课堂容量更大,课堂效率更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