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复习.docx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地理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
世界经济地理
1、国际经融中心形成条件
1、多元化的经济基础
所在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是国际金融中长的依托条件。
*首先,金融中心都是在工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商业活动的频繁开展,达到相当规模。
2、优越的时区条件
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位于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衍生出来的旺盛金融需求,如伦敦、纽约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跨境、跨时区的交易量大幅度增加,客观上要求金融中心必需处十一的时区内,以便成为全球联系交易的一环。
如东京、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3、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
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能使机构间的合作与人员交流成本降低;
4、政策
政府政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简要分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与东道国经济中心区
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国家首都和区域首府。
如美国商务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伊利诺伊和新泽西等州是最主要的外国分支机构集聚区;日本的大都市区拥有全国4/5的外国分支机构。
2.集中于边界地区边界地区相邻,历史上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在边界地区(或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并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也对外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可进入性强。
语言和文化习惯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时,更易于投入。
3、简要分析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开发形成条件
1.油田规模大,油井单产高。
平均每个油田的现有储量竟高达5.7亿吨,比亚、非、拉其他产油国油田大几十倍,超过美国油田一千多倍。
储量在6.8亿吨(50亿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个,占全区石油总储量75%。
其中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和沙特阿拉伯的盖瓦尔油田的累计储量(即历年产油量加现有储量)均达到90亿吨左右。
全世界石油储量超过6.8亿吨的特大油田共有21个,波斯湾地区即占14个。
2.地质条件好,储油构造简单。
储油构造大多为巨大的背斜或穹窿构造,分布集中、规模巨大、两翼平缓、构造简单等特点。
如盖瓦尔背斜构造竟长达240公里,宽35公里。
储油层主要是中生代砂岩和碳酸盐岩、第三纪的石灰岩,裂隙发达,油气的渗透流通性能都很好。
83%的油井都是自喷井(其中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为100%,伊拉克为99%,美国则仅为6%)。
3.油质好,运输方便。
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含腊少,凝固点一般低于-20℃,便于运输。
缺点是多数含硫偏高,原油需经脱硫加工。
绝大部分油田都分布在波斯湾海岸附近的海上或陆上,距油港最远的一般也不超过100公里。
4.气候条件有利
区内气候干热,终年天气晴朗.陆地平坦,海域水浅,风平浪静,风暴罕见。
结论:
中东石油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
投资省、成本低、效率高、产量大。
较世界其它地区具有无法比拟的经济效益。
4、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区域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一)联系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经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促进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加速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并最终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区别
1、国家主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不一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主权国家为核心,还渗入了政治因素,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
2、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也不一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推动的,也叫制度性一体化。
而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推动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也叫功能性一体化。
3、理论依据不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依据是比较利益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主要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和产业结构相似理论。
4、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试从位置范围、地位、产业结构和发展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日本京滨工业区地带进行分析。
①位置和范围
位于日本弧形列岛向东南突出的顶部,距列岛南北两端各约1000千米,恰处日本的中央位置。
包括一都三县(东京都,奇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
面积为13553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6%
②地位
全国最大的工业地带,是关东经济区的核心。
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5到1/2。
③产业构成
主要是汽车、电机、造船、炼油、石化、钢铁等产业。
④经济发展条件:
•首都政治中枢的作用。
信息、区位优势明显。
•自然条件优越。
全国最大平原关东平原,地域开阔,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大河利根川,有利于为工业农业生活提供用水。
•劳动力充足,素质高。
吸引了大量北关东、北陆和东北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大专院校的高素质人才。
•濒临东京湾,水深港阔,海运廉价方便,易于发展加工贸易型经济;沿海大陆架宽广,利于填海造陆。
•人口众多,最大的国内消费区。
•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雄厚。
•背负全国最大关东平原,地域开阔;滨临东京湾,水深港阔,海上运输方便;开发历史悠久;拥有熟练的技术劳动力资源;附近有小煤田,中部山地水力资源丰富;以及科技文化中心和首都的政治作用等等。
6、试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很早就确立了的移民国家
2)大量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农业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资本积累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
3)原住居民数量稀少,没有封建土地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迅速。
4)土地的广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
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大发战争财。
世界经济地理
第一章绪论
三、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
1、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演变
记述阶段:
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条件及分布)
分类阶段: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
说明阶段:
世界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
(2)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现实界定
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
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
(3)经济地域及其系统
经济地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的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地域单元。
内容:
三大板块:
条件要素研究、结构功能研究、构造类型研究。
2、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分析和研究世界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
第二,分析和研究世界及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与条件要素的组合关系。
第三,分析和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类型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系统。
第四,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区域问题研究和分析。
4、掌握世界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性质
1、学科特点
全球性、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
2、学科地位
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3、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经济学科。
第二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
1、经济全球化
1.定义:
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的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三、掌握经济全球化含义、动因和主要表现形式
1、动因:
科技进步带动的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
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有力的推动者;
冷战结束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扫除了障碍;
2、主要表现形式: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活动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
4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
四、掌握世界经济地域的基本格局
基本格局: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二元对立构成了世界经济地域总体格局。
2、美国、欧盟、东亚构成了世界三大经济中心。
3、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迅速崛起。
五、掌握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
1、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
人口(居民)、领土(土地)、政府(组织)
2、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
按民族构成划分国家划分法的国家类型:
民族国家、非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共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
非民族国家:
双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
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②石油输出国③经济综合发展国家④农矿原料出口国⑤最不发达国家
六、掌握综合国力概念、构成
1、概念:
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2、构成:
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
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科技力。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8、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
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分布区域
(1)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
1.中低纬度指向2.近海岸指向3.平原指向4.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大洲尺度的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三)地区尺度的人口分布
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几大人口密集分布区:
1.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
2.欧洲地区
3.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4.其他人口密集区
(四)国家尺度的人口分布
世界上人口数最多的10个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尼日利亚、日本
9、掌握民族定义、特征
1、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的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第四章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
掌握跨国公司的定义
1、定义:
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1、掌握跨国公司的类型划分
(一)三分法
1.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
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
如著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壳牌公司(RoyalDutchShell)。
2.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的跨国公司
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
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
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
3.跨越国境提供各类服务的公司
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
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
例如花旗银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Coopers&Lybrand)
(二)两分法
根据企业销售额最大的业务所归入的产业分类,可以把跨国公司分为两大类:
工业跨国公司和服务业跨国公司
2、掌握国际直接投资含义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DI),指一国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企业并相应获得对该企业的管理控制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
3、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一)跨国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
1.自然资源寻求型:
2.市场寻求型
3.效率寻求型
4.战略资产寻求型
5.贸易及分配型
6.辅助服务型
(二)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于东道国经济中心区
2..集中于边界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第五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
3、掌握比较利益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比较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
比较成本:
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比率;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
2、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他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时期:
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
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4、掌握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全球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商品的贸易结构已经转向了以制成品为主、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机械和运输设备这一大类商品增长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也成为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除了工业品以外,商业性服务贸易也呈现良好的增长前景。
(2)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突出
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的建立使得它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主体力量。
(3)区域内贸易迅猛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以更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推动着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诞生和发展,其内部贸易也在不断增加。
(4)国际贸易规范日趋完善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之后,国际贸易规范日趋全面和完善构成了当今日际贸易格局的新景观。
世贸组织所确立的多边贸易体制保障了贸易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并为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提供了谈判场所和依据。
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1)世界贸易从三“极点”向三“极区”格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欧共体、日本主宰着世界贸易,构成世界贸易的“三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推进,它们都积极的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
从全球范围看,有欧洲、北美、和亚洲这三大地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2)东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东亚各国在政府的指导下,都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转型阶段,走上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3)“南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亮点
1.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转变。
大量发展中国家在实行贸易改革和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同时采取了更为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极大改善了进入其市场的机会,也包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准入,致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开始了新的增长。
2.发达国家的影响。
由于分工的细化,要求各个发展中国家之间保持积极的产品贸易,这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即“三角贸易”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仍占重要地位。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第六章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
五、掌握世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共同规律
(一)市场成为推动农业结构变迁的基本力量
(二)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现代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地位日渐上升
(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工商呈一体化趋势
(五)遵循“绿色农业”和“环境友好”原则
六、掌握第一产业主要生产部门的生产分布状况
1.粮食作物生产分布的特点:
第一,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但不稳定。
第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
(1)各大洲间产量不平衡;
(2)国家间产量不平衡;
(3)按人均产量计算地区差异悬殊,粮食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
(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粮食生产水平的差异悬殊。
第三,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为主。
2、小麦的生产与分布状况(五大地带)
(1)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
(2)小麦的生产分布:
主要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温带地区。
集中在五个大地带:
北半球有四个带(二个东西带、二个南北带);南半球一个不连续带。
东西带:
第一个地带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第二个地带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恒河平原。
南北带:
第三个地带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四个地带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自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部。
(3)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7个国家。
(4)世界主要商品小麦产区:
全球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4个国家。
3、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
玉米是一种喜温的作物,分布较为普遍,多数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享有“饲料之王”的美誉。
(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粮食作物的近1/5和1/4
(2)玉米的生产分布:
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欧洲。
世界玉米主要生产三大地带:
一是美国中部的玉米带;
二是中国的平原和盆地;
三是欧洲南部平原。
(3)玉米主要生产国:
美国、中国、巴西等。
(4)主要玉米输出国:
美国、法国、阿根廷等。
4、咖啡和茶叶的生产分布状况
咖啡的主要产区集中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其中,拉丁美洲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
主要咖啡生产国:
巴西产量最多(世界“咖啡王国”)、哥伦比亚(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越南等国家;非洲的科特迪瓦等国较为重要。
茶叶
世界出产茶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主要生产国:
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
世界的茶叶的产量中,品种最多的是红茶。
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
第七章世界能源生产及消费格局
掌握煤炭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
两大煤炭蕴藏带
(1)煤炭资源的分布格局
1.世界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储量丰富。
2.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且具有不平衡性
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
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
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
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二是北美洲的中部煤田带;
3.煤炭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
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10国,约占世界储量的90%。
(2)煤炭工业的生产布局
1.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大发展时期(1860~1913年)稳定时期(1914~1950年)萧条时期(1951~1974年)缓慢增长时期(1974~1990年)
2、世界煤炭生产分布特点:
战后世界煤炭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
3、世界煤炭生产分布格局:
生产区域分布格局:
集中在亚太(44.9%)、北美地区(28.2%)
生产国家分布格局: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俄罗斯、波兰、印尼、德国、乌克兰。
1、掌握石油资源分布、生产的基本格局
(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
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集中性特征明显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
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
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两大弧形地带:
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
2、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石油资源的区域分布格局:
中东地区(约2/3)、中南美、非洲。
石油资源的国家分布格局:
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
3.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
世界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30°N至10°S之间的区域。
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
(2)世界石油工业生产格局
1.石油生产的区域格局:
中东(1/3)、北美、前苏联、亚太、非洲、中南美和欧洲。
2.石油生产的国家格局:
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家。
3.基本结论:
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与储量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世界石油生产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
2、掌握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
(一)世界石油的消费格局
1.消费区域格局:
北美、亚太和欧洲是主要消费区
2.主要消费国家:
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
3.基本结论:
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格局严重错位;世界石油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消费增长迅速;
(二)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
1、
2、
3、
第八章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路
1、掌握世界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
(一)生产布局显著不均衡
全球汽车生产的区域格局:
集中在东亚、西欧、北美地区三大板块,并呈现“三大板块平分秋色”的格局。
世界汽车生产的国家格局:
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是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
全球汽车厂商生产局:
通用系、福特系、克莱斯勒系、丰田系、大众系、雷诺系6大汽车集团。
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
全球汽车生产“6+3”模式占世界总销量的92%。
7、世界汽车生产格局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差不多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新兴的亚洲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国。
拉丁美洲地区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其中巴西产量最高,2004年为221万辆,居世界第9位。
4、掌握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1.产品发展趋势:
环保节能观念促使世界汽车小型化、节能化;汽车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引人注目。
2.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