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07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x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

2010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复苏中的全球经济:

争议量化宽松政策

第二部分

亚洲经济复苏:

增长与风险并存

第三部分

亚洲银行业的发展问题:

监管松紧之辩

第四部分

中国银行业热点问题访谈:

规模、监管与调控、同质化

第五部分

五年之变:

扩张隐忧

第六部分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情况

第七部分

点评中国内地参评银行

坐标的探索

五年有多久?

回首只若转瞬,细味倍觉艰难。

无数个五年被遗忘在故纸堆里,其间稀落的点缀勾勒了历史的风骨;五年间花开几谢,人聚复散,流行流到过时,马路拉开又拉上,大楼推倒再立起;五年间,亚洲商业银行风云变幻,座次更迭……一切来得如此迅疾和生猛,眼前的景象令人错以为五年前的开始已经如此遥远,然而,对一个新的“标准”来说——项目诞生之初被赋予的使命:

寻找亚洲商业银行经营标杆——我们或许不过用五年的时间,发现了通往迷宫的又一个三岔路口。

五载筑道。

2006年,怀抱这个简单的梦想,《21世纪经济报道》叩响了学术之门。

以Bankscope及公开数据为主要基础,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绘制了最初的研究体系,并结下第一份收获,是为《2006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

时至今日,项目已稳定为“《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作为项目受托方,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数据合作方”的合作架构。

其间几经变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亦曾短暂参与研究。

经历了本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包括亚洲在内的银行业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与此背景相应,从2006年至2010年,我们分别将研究主题定位“不仅仅是中国,全亚洲银行业都在进行改革”、“中外资银行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经济失衡下的亚洲金融生态”、“政府振兴计划下的银行角色”、“后危机时代的亚洲宣言”。

作为最近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商业银行肩负着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重担。

而亚洲,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最具活力的一个经济区域,其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更受瞩目。

在亚洲经济回暖的轨道上,银行业承担了怎样一种角色?

在全球合作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亚洲的银行又显示了怎样一种竞争力?

在此次研究报告中,我们力争去探讨这些重要的问题,并得出有意义的启示。

香港中大的何佳教授——项目学术负责人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为银行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的能力”,并用收益、客观、主观三个指标来衡量之。

为了得到量化的主观数据,我们设计问卷,对来自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银行高管与监管人员进行了访问,同时不断根据交流中的反馈对评价体系做出一定改进。

银行专家的访谈历来是我们特别珍视的一块内容,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

2006年,研究团队一共走访了77位金融专家,2007年访问的专家数目达到103位,2008年走访了70多位亚洲银行家、业内人士和金融专家,但访谈的深度明显加强。

最近两年,这一传统同样得到很好延续。

为扩大研究的覆盖性,2010年,我们全新推出了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100强银行竞争力的排名。

这一做法至今尚存争议,从方法到结果。

譬如一位监管者就认为,持续盈利能力不等于竞争力,这或许是思维视角不同所致;对于中国大银行位列前茅、中型银行排名连年大幅飙升的状况,分析人士也心存疑窦,“你比汇丰更强吗?

”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那么,请批评吧。

您的关注将有助于研究的改进,有助于银行经营标杆的寻找,有助于中国乃至亚洲银行业的提升。

复苏中的全球经济:

争议量化宽松政策

深重危机已过,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稀开启。

但对于危机的教训,我们却不能使之随时间而被淡忘。

在我们对银行家访谈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请他们谈谈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认识和看法。

从统计结果来看,激励机制错位和金融监管滞后仍然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分别是34%和30%)。

而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较为一致的认识,在银行家的调查中仅是20%的比例。

这一反差说明了,战斗在市场第一线的银行家们,关注的也是和市场最为贴近的现象和问题,即使学者专家们所提到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根源,只要激励机制合理,金融监管跟上,危机仍然是可避免的。

虽然,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正逐步走出泥潭,世界经济又回到了相对合理的增长轨道之上,但是,复苏的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情况的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比如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重重,全球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风险,国际合作且行且阻,以及地缘政治动荡难测等等,使得在我们访谈过程中的不少受访者都觉得,“很多事情现在都还看不清楚”,“政策的两难性表现的特别明显”,并且“危机后一系列后遗症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一丝动荡,一份脆弱”。

一、美国经济:

高失业率中复苏

美国经济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

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截至2010年末,危机源头的美国,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的经济正增长。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也表示,2007年12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于2009年6月结束,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得最长的衰退。

从美国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扭转经济下滑势头,但在2010年上半年,曾有陷入二次衰退的迹象。

随后,经济增长速度反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达3.2%。

由此可见,复苏是一条不平坦的路。

复苏速度难达预期

虽然已经持续六个月的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并未如当初大多数人预测的那般稳定与及时。

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复苏的速度要快于他们一年前的预期,而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速度,要慢于他们一年之前做出的预期判断。

失业率成为最弱指标

在所有美国经济指标中,失业率成为复苏过程中表现最弱的指标,也是我们研究中的大多数访谈者之所以认为美国复苏并未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初开始,随着危机逐步深入而逐步攀升,即使美国经济研究局宣称此次衰退在2009年中即告结束,但从那时起,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冲高至超过10%的水平,到最新的2011年初,虽然相比高峰时略有下滑,但该指标仍然维持在9%。

高失业率中的复苏,成为美国近一年来经济特征的关键词,也给美国的监管和决策机构带来了政策措施制定的两难性,稍有考虑不周全,便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进出口恢复显著

从美国进出口的数据的看,出口已经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反弹的幅度较大,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进口的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则刚恢复到2008年初约95%的水平,相对滞后于出口。

出口的强劲,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率先恢复,需求逐步从危机之中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股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

截至2010年末,美国股票市场基本回升到危机前最高点的80%到90%的水平,要远远好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恢复至50%左右的水平。

两个指数在2010年上半年,一度均呈现出上攻乏力、反转继续向下的态势,但随后又重返上升趋势之中。

二、欧洲主权债务:

危机重重

欧洲“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曾经一度是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最不稳定因素,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继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又一引爆源。

但所幸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远不及美国,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对上述五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也很低,而且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都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救援措施,使得重重的欧债危机并没有进一步恶化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并蔓延至全球。

从英国、法国及德国三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这三个国家在2010年,均返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上来,并且增速逐季递增。

其中,德国的恢复速度是最高的,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

三、全球贸易格局:

明显的V型反转

国际贸易是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传染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尚未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和经济体。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从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第三季度,呈现出明显的V型反转。

其中,亚洲新兴市场从危机深处反弹的速度最快、程度最强,并且出口和进口都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

四、世界经济不平衡:

尚难彻底解决

探究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学术界、实业界以及政策研究制定机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不平衡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危机爆发后,不平衡的状况曾一度趋于缓和。

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家,逆差和顺差的规模占比世界总的GDP,从2006至2009年逐年减小。

但是,进入到2010年,从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

前三季度,不平衡的比例呈现逐季上升的情况,美国逆差扩大,中国顺差扩大。

因此,虽然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多方探讨呼吁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但离彻底解决尚需要更多的努力。

当银行家被问到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不平衡这一问题时,24%的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目前非常严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相对比较谨慎,认为在下结论之前,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不平衡问题被过分夸大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

不管从客观数据,还是从银行家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世界经济不平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一时间也曾引发各国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货币战,诸多由此导致的问题也难在短时间内很快彻底解决。

五、国际合作:

道路曲折艰难

在我们前几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国际合作在解决此次金融及全球经济危机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中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各国逐步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

因此,此阶段,各国复苏进程的速度和程度都将出现差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若仅仅从自己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势必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加困难的局面。

目前,更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合作的道路却非常曲折艰难,直至美国QE2的出台,更加暴露出矛盾的焦点。

一位香港的银行家给我们分析到,“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各国都很紧张,当时担心会不会出现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出钱来支持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出了QE1。

而在两年之后,各国都已各怀鬼胎,各自打算。

澳洲、印度、中国都已经加息,而美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通过QE2继续推出更多资金,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

比如欧元和日元的升值,使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货币战、贸易战、保护主义等等都陆续出现,包括某些国家之间在政治上的纷争,有些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矛盾,现在突然再次紧张,其实与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有关系。

“现在已经到了不太合作的阶段了,我看不到国际间有很高的合作性,保护主义的心态高涨。

所幸的是,此次美国QE2出台终于有了一些条款,希望把资金留在美国国内制造一些就业机会,而不是大量流到国外,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

而中国内地的一位银行家,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QE2。

“美联储QE2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意图明显——企图政治经济兼修。

”“美联储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但肯定会扰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

上述银行家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保护复苏的困难根源所在。

“一是复苏的二元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

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

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QE2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

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即‘特里芬难题’)。

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

“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QE2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

由此可见,在银行家们的眼中,国际合作在国家利益各自主导的体系下,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

一系列“二元性”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六、全球银行业复苏:

长路已现曙光

放眼全球银行业的复苏,在我们的访谈中,银行家们普遍持有一种长期的观点,有47%认为,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由此引发一轮较大的行业调整。

同时,有44%的银行家的看法相对乐观一些,他们认为虽然目前全球银行业仍无法同危机之前相比,但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刺激政策的出台及发挥作用,前景已现乐观。

另外,有9%的受访银行家仍然持有非常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银行业的低迷期将持续非常长。

总体看,结合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处在市场最敏感位置的银行家们的亲身感受,全球银行业复苏:

长路已现曙光。

亚洲经济复苏:

增长与风险并存

2011-03-1823:

56:

27 评论

(1)条随时随地看新闻

危机过后,亚洲各主要经济体总体回到增长的轨道。

其中,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新加坡和菲律宾等经济体,经济反转的力度较大,在2010年上半年内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日本的复苏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幅度较弱。

其他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速度则均超过了5%。

亚洲各地区的经济,未来增长将以发展中地区为主要动力,而出口贡献度将相对消退。

国际贸易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变化。

出口的增长开始以区域内为主要实现目标。

亚洲新兴国家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经济复苏中出口增长的动力之源,增速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欧美地区。

从2010年初到2011年初,在我们研究样本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除中国大陆和日本外,其他八个股票市场指数均产生了正收益。

其中,泰国和菲律宾的表现最好,全年指数回报率均超过30%,最高时一度超过了40%。

韩国和马来西亚其次,全年指数回报率在20%左右。

台湾地区、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印度则位于中下游,全年指数回报10%左右。

如果以资本市场的表现作为经济未来走势的一个领先指标,那么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亚洲整体的经济复苏趋势较为明显,即使观察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情况,在2010年下半年,这两个国家的股票指数也转弱为强。

类似于去年,我们调查了银行家们对各个国家复苏时,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以及各自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

结果表明,两项指标中国大陆仍然是排在前面的。

同时,对香港地区、新加坡以及印度的政策效果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访谈中,我们请银行家对研究样本中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表现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给出他们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在复苏表现上得分是最高的,但是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却处于中等较低的水平。

比较突出的是,韩国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大多数银行家的好评。

对于各国政府陆续开始的政策退出进程,我们也调查了银行家相关的观点。

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的退出步伐是最快的,同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最好的。

中国大陆的退出步伐在银行家们的看法中是走的最慢的。

在效果方面,日本得到的认可最低,同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他们的评价中也偏向负面。

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则保持在中性的水平。

我们将依次从经济增长、通胀趋势、货币供应以及政策措施上的变化和特点,对研究样本中的10个国家和地区做概要性的描述。

一、中国内地

中国经济增长从金融危机前至今,呈现明显的V形反转,2009年初,经济增速触至最低点6.1%。

随后,经济增速逐季回升,至2010年初达到高点,跟危机之前持平(11.90%)。

2010年,由于通胀风险逐步加大,随后的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略低于10%。

中国大陆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非常大,2010年初以来,CPI已经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全年整体处在升势。

2011年,通胀也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

中国央行已经针对通胀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措施。

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已达创历史的19.5%。

同时,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升幅达0.75个百分点。

央行已经注意了市场中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可以发现,M2增速已经在下降,从2010年初的25%,下降至2011年初的17%左右,降幅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日本

日本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陷入连续长达7个月的负增长,最严重的2009年第一季度,负增长一度达到10.3%。

随后,负增长幅度逐步减缓,直到进入2010年后,经济转为正增长,但难见稳定且持续的趋势,复苏之路并不十分平坦,曲折中增幅收窄,从第一季度的5.6%,到第四季度的2.2%。

日本尚无需考虑太多的通胀问题,货币供应量增幅逐渐放缓,使得日本目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通货紧缩。

CPI在2010年下半年刚刚由负转正,但并未保持下去,最近三个月,CPI仅仅持续了零增长。

利率方面,日本货币当局在2008年末将目标利率调至0.1%的超低水平后,至今仍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三、中国香港

香港经济在2010年也走上了较为强劲的复苏之路。

在经历了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连续四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后,2009年末开始全面复苏。

除2010年第一季度创下8.1%的GDP同比增长,接下来的三个月,复苏则表现的非常稳定,增长速度维持在6%以上。

虽然,就香港目前的CPI水平(2011年1月为3.6),断言通货膨胀可能为时尚早,但必须注意到已经形成的趋势。

CPI同比增长的速度,已经连续5个月呈现上升的状况,需要保持警觉。

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基本表出现逐月上升的趋势,市场流动性持续得到补充,给未来CPI的走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由于香港采取的联系汇率体制,使得其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较差,基准利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向上调整,目前的水平低于0.2%。

因此,香港目前存在着潜在的通胀风险,特别是输入性的通胀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香港某受访银行家就表示:

“除了美国,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都涨价了,而香港的食品和副食品主要来自内地,因此对于香港来说,输入性通胀无法避免。

另外,无论是住宅、写字楼或者商铺,租金都上涨。

香港最近也推出最低工资保障,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的中小企业计划年底到期,中小企业的运营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银行对于通胀加剧之下的失业率、企业倒闭情况以及个人贷款方面的状况,会不断跟进观察。

四、中国台湾

台湾的经济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曾持续了5个季度的负增长。

直到2009年的第四季度,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复苏的力度非常强劲。

2010年的前三季度,台湾一度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复苏速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台湾整体的复苏却呈现出减速的情况,从一季度的13.59%,一路下滑至四季度的6.92%。

而在通胀方面,目前台湾尚无需太多的担忧。

虽然在从危机中复苏的过程中,CPI由负转正,并且持续增长了3个月,同时,货币供应也表现出提速的迹象,但是,截至目前,并未超过需要警示的水平。

在2010年11月达到阶段高点1.52%,CPI反而转而向下,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弱。

五、新加坡

新加坡受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在2008年末到2009年初,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负增长,还有一个月零增长。

相比日本、香港、台湾等经济体,新加坡受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2009年中,新加坡便进入了复苏的轨道。

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增加达到了16.4%和19.4%,表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随后的两个季度,经济增速有很大的放缓,但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复苏势头非常强劲。

但新加坡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通货膨胀。

2010年1月,新加坡的CPI是0.2%,基本是零通胀。

但到了2011年,CPI已经达到了5.5%,处于警戒水平之上,整个趋势令人担忧。

2010年下半年,新加坡经济增长步伐的大幅度放缓,也与通胀风险隐忧相关。

新加坡的货币供给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速,考虑到未来通胀的压力,M2的增速在2010年年末的几个月开始减缓。

利率则仍旧维持了接近0的水平。

六、韩国

也许是吸取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韩国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中,经济衰退的程度并不是非常大,经历了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最严重的是2009年一季度,-4.3%),并且很快在2009年中期,步入了经济增长的轨道。

2010年的复苏情况非常良好,平均增速甚至要超过危机之前的水平。

但从季度分布上,与新加坡非常类似,呈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并且在2010年第四季度企稳。

韩国的CPI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1月两度超过4%,潜在的通胀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韩国的货币当局应该也注意到近几个月来CPI逐月攀升,因此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上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M2同比增速已经逐渐回落到6%的水平之下。

韩国中央银行在危机之后,也数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复苏过程中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

七、印度

印度经济的V形复苏非常明显。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2008年第四季度,GDP仅实现同比增长3.01%。

随后便开始逐步复苏,增速提升明显。

2010年前三季度,印度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1.22%、10.28和10.56%,势头非常强劲,第四季度增速有所回落,放缓至8.2%。

印度的通胀一直持续在两位数的水平,但2010年基本处在下降的趋势,通货膨胀的风险稍有释放,但总体风险仍在,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较大,2010年末维持在同比18%以上的水平,因此,在年末,CPI又出现“抬头”的迹象。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印度的中央银行也启动了加息的步伐,2010年,印度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回购利率,上涨了近2个百分点。

八、泰国

泰国经济最坏的时候也已经过去,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到增长轨道上来。

2010年第一季度,更是实现了GDP同比增长12.02%的强势反弹。

但是,接下去的三个季度,增速却逐季放缓,下滑的趋势非常明显。

这一现象,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政治上的动荡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泰国的经济复苏之路并不是特别平稳,持续性令人担忧。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还相对较弱。

CPI在2010年从超过4%的水平逐步回落到3%附近,通胀风险相对可控,尚无需过多的担心。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货币供应量。

2010年全年,泰国的M2增速连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两位数,并且持续了已有三个月未见回落,这给未来的潜在通胀风险埋下了伏笔。

若过高的货币供给继续下去,也很难避免通胀上升通道重启后果。

九、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经济复苏之路跟泰国非常类似。

在经历了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之后,便踏上了复苏之路。

2009年末实现经济正增长,2010年初增长进一步提速至两位数。

但随后的GDP同比增速却逐季减慢,到年末增速已下降至年初的不到一般的水平,复苏的持续性值得关注。

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尚处在警戒线水平之下,最新的CPI刚刚超出2%。

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趋势问题。

2010年初以来,CPI一直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增幅已经接近一倍,这给2011年带来不小的压力。

马来西亚的货币当局对通胀的风险也有所警惕。

M2的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释放了2011年的一部分通胀压力。

十、菲律宾

菲律宾的经济复苏非常值得关注。

作为一个总规模并不大的经济体,菲律宾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仍然保持了经济正增长。

并且,在2010年,菲律宾经济更加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增速全年基本都维持在高位,并未出现如同泰国和马来西亚式的“前高后低”的下滑趋势,复苏的后劲还是非常强,甚至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

通货膨胀方面,菲律宾当局控制的也较为合理,全年CPI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