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89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docx

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解析

2019-2019学年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1中甲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图2中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图3中N表示的是乙的溶解度曲线

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都会析出晶体

2.硝酸钾在不同的溶解度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B.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为11:

21

C.20℃时,10g水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降温至20℃,没有晶体析出

3.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丙

C.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

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4.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c=2b﹣aB.c=a+bC.c=a+2bD.c=2a+b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6.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A.c═a+bB.c═2b﹣aC.c═a+2bD.c═2a﹣b

7.如图是甲、乙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据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甲可能有晶体析出,乙一定没有晶体析出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从甲中分离乙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B.

在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C.

两份质量和浓度都相同的H2O2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与时间t的关系

D.

向相等质量的镁、铝、锌、铁四种金属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9.如图为某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浓度。

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A.都升温10℃后,M、N点均向右平移。

B.加水稀释(假设温度都不变)时,M、N点均不动。

C.都降温10℃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移。

D.蒸发溶剂(假设温度都不变)时,先是M点不动,N点向上移至曲线;继续蒸发溶剂,M、N点都不动。

10.要使某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增加溶质D.增加压强

11.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B.往食盐水中加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12.下列图象反映的变化规律与其对应操作不相符的是()

A.

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钾

B.

向灼热的赤铁矿中通入CO

C.

向等质量的Al和Mg中加入足量的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

将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水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降至

t1℃,对于降温后的甲乙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

C.溶液质量:

甲>乙D.甲、乙溶液质量均减小

14.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往100g水中加入质量都是ag的M和N两种物质(假设两种物质的溶解性互不影响),制成t2℃时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温度下,得到的溶液中M,N均饱和

B.温度降低到t1℃时,溶液中两种物质均饱和

C.温度降低到t1℃时,M和N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中两种物质均不饱和

D.温度降到t1℃时,溶液中N的质量分数大于M的质量分数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凡是均匀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D.配制溶液时,一般用水作溶剂

16.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Na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g

Cl

KN

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40℃时,100gNa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100g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C.在50℃时,NaCl和KNO3各30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在60℃时,向52.5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47.5g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17.某温度下,Na2SO3的溶解度是Sg/100g水.此温度下一定量的Na2SO3溶液中加入agNa2SO3恰好达到饱和.若用Na2SO3•7H2O代替Na2SO3,使原溶液达到饱和,则需加入的Na2SO3•7H2O质量为()

A.2agB.

C.

D.

1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1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

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到t2℃时,乙先析出晶体

20.测定T℃时某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将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图中N点表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C.图中M点表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1.如图所示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两种物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t1℃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为饱和溶液的是.

22.如图所示,同一物体浸在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悬浮(图a),浸在乙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漂浮(图b).比较物体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F甲和F

乙的大小,及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大小,可以确定的是

(A)F甲═F乙;ρ甲═ρ乙(B)F甲═F乙;ρ甲<ρ乙

(C)F甲<F乙;ρ甲═ρ乙(D)F甲>F乙;ρ甲>ρ乙

(1)选择理由:

(2)若要(图a)中的木块漂浮你采取的方法是.

23.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不同温度下在100g水中溶解的质量如表:

温度/℃

25

50

95

溶解的质量/g

0.17

0.95

6.8

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样品约2g放入烧杯中,加入25℃、100g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所得溶液为苯甲酸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样品充分溶解后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3)将所得滤液缓慢冷却至室温就可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其原因是.

24.如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图.

(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KCl的溶解度.

(2)40℃时,KCl的溶解度是g,向100g水中加入40g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任写一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C.30℃时,分别将10gKCl和10g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

D.分别将40℃时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后者析出的晶体较多.

25.下表是3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格信息答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Ca

(OH)

2

0.18

0.16

0.14

0.12

0.09

0.07

(1)某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有固体析出,则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填化

学式).

(2)20℃时的NaCl的溶解度为.要配制20℃时的NaCl的饱和溶液68g,需要NaCl的质量为g.

(3)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

先加热溶解,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KNO3晶体.

(4)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坐标图中描点、绘制符合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26.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

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2)图2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要使B中固体完全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或.

(3)由图2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C.溶液质量:

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27.固体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2℃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乙(填“>““<”或“=”):

(2)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较,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溶液的浓度B.溶质的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解度

(3)t2℃时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降温至t1℃,(填“有”或“无”)晶体析出.

28.如图为KNO3、NaNO2(亚硝酸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NO3、NaNO2、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的是.

(2)KNO3与NaNO2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

(3)NaNO2有咸味,外观与NaCl相似,误食NaNO2会引起中毒.可用如下的方法区分它们:

60℃时,取这两种固体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固体没有溶解完的是,固体完全溶解的是.

(4)若要使上述(3)中没有溶解完的固体完全溶解,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5)如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从N→M:

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B.从N→M:

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C.从M→N:

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

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29.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将t℃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无溶质析出的是.

(2)为使B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可采用结晶方法.(填“蒸发

“或“冷却”)

30.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由上表可得到的信息是(填一条).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一种方法).

2019-2019学年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溶

解度》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1中甲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图2中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图3中N表示的是乙的溶解度曲线

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都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

A、图1中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甲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B、依据图3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5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比20℃时大,并且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依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乙中没有晶体,在50℃时,则甲溶液不饱和,故B正确;C、图1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有固体剩余,说明在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从图3中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M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故C正确;

D、依据图3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3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比20℃时大,且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依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乙中没有晶体,在30℃时,乙中也不会有晶体析出溶解度相同,

则甲也不会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

D。

2.硝酸钾在不同的溶解度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B.6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为11:

21

C.20℃时,10g水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降温至20℃,没有晶体析出

【解答】解:

A、从表格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说法正确;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此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为110g,对应的溶剂就是100g,则溶液为210g,因此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0g:

210g=11:

21,故说法正确;

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因此10g水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溶解只能溶解3.16g,再加入5g水,可以继续溶解1.58g的硝酸钾,形成的溶液仍然是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说法正确;

D、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因此2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4%<28%,因此会有晶体的析出,故选项错误;

故选:

D。

3.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丙

C.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

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解答】解:

A、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错误;B、t℃时甲的溶解度>乙>丙,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物质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丙需要水的质量多,故丙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故错误;C、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正确;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由于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错误。

故选:

C。

4.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

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c=2b﹣aB.c=a+bC.c=a+2bD.c=2a+b

【解答】解: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就会有晶体析出的原理,并结合题意可得:

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并且,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

30g溶剂),那么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致使它们析出晶

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因此,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

A。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解答】解: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125g饱和溶液中溶解25g,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故对;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等于×100%,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分数就相等,所以等

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一样多,故对;

C、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对;D、50℃时,不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析出溶质的多少,故错。

故选:

D。

6.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A.c═a+bB.c═2b﹣aC.c═a+2bD.c═2a﹣b

【解答】解:

第一份溶液蒸发溶剂5g,析出ag晶体后,得到饱和溶液,设为A。

第二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

先蒸发溶剂5g,析出ag晶体,得到A(同于甲的析晶过程);

第二步:

对饱和溶液A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b﹣a)g,仍得到饱和溶液,设为B.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第三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

先蒸发溶剂10g,析出bg晶体,得到B(同于乙的析晶过程);第二步:

对饱和溶液B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c﹣b)g,仍得到饱和溶液;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因为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一定值,则有

则c=2b

﹣a,

(或利用10g水中所含溶质的量作为相等关系得:

c﹣a=2(b﹣a),整理可得c=2b

﹣a)故选:

B。

7.如图是甲、乙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据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甲可能有晶体析出,乙一定没有晶体析出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从甲中分离乙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解答】解: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减小而增大,所以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甲可能有晶体析出,乙一定没有晶体析出,故A正确;B、没有指明溶液质量的多少,所以无法比较所含溶质的质量多少,故B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C正确;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从甲中分离乙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

B。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B.

在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C.

两份质量和浓度都相同的H2O2溶液在有无MnO2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