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782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docx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

昼夜的成因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

逆时针,南极上看:

顺时针

2.地球自转周期:

约1日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

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

浑天仪,地动仪

四季与节气

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

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

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

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

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

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南北回归线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月球与月相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相貌的变化叫做月相,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环形山,为月坑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也没有任何生命,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3月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

它的自转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恰好相等,都是27.3日。

4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2%,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00km。

5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

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12个月。

6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满月、下弦等一系列的变化,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能反射太阳光。

“上上上西西”: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天空,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天空,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7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一个塑望月,等于29.5日。

8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重阳节,端午节等。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10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使得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发生月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成一直线

11发生日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12发生月食时,先缺失的是东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满月;发生日食时先缺失的是西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新月。

13,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

1地球公转:

绕太阳,自西向东,365.256天

2地球自转:

绕地轴,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3月球公转:

绕地球,自西向东,27.3天

4月球自转:

绕月轴,自西向东,27.3天

5月相变化:

一个朔望月,29.5天

6一天中杆影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一般正午12点钟,杆影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至日杆影最短,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7赤道:

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极圈:

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线;北极圈——北纬66.5°的纬线。

23.5o0o

23.5o

8春分:

3月20日或21日。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

秋分:

9月23日或24日。

冬至:

12月21日或22日9

A阳光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是冬至B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春分

C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是夏至D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秋分

第三章地球

你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

?

古人“天圆地方”的—“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球中。

”能证明大地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现象:

1、海边看远方来船:

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2、时月面上的地影是圆的

你还有什么证据吗?

?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

1、在“东方一号”上所见

2、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所见

3、船队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阅读P78-79的内容说出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三次飞跃:

1、确信大地是球面;

2、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

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

?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地球的大小

?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比较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

?

地球仪的功能——查阅经纬度位置、演示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

?

地球仪上的一些概念:

地轴、两极

经纬网

?

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从两极上空看。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即0°经线。

纬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

人们把赤道定为0°纬线。

?

和:

0°经线向东180°为东经,向西180°为西经。

赤道以南的纬度称为南纬,以北的纬度为北纬。

东经160°表示为160°E,北纬30°表示为30°N。

90°N就是北极,90°S就是南极。

经线

?

?

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两极所有的经线长度都基本相等

纬线

?

?

?

所有的纬线都不相交所有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除了0°纬线其他度数的纬线有两条,分别用南纬和北纬表示。

赤道和四条特殊的纬线

1、赤道:

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2、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

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3、极圈:

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线;

北极圈——北纬66.5°的纬线。

地球上的五带

1、五带的划分

地球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是划分五带的界线。

2、五带的气候

热带终年炎热,全年皆夏。

温带冷暖适中,四季分明。

寒带终年寒冷,长冬无夏。

3、五带的成因:

阳光直射,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斜射,地面得到热量少。

纬度低,地面得到的热量多;纬度高,地面得到的热量少。

仔细阅读后请回答:

?

地球上分为哪五带?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

请记住五带的名称和划分五带的四条纬线。

?

对照地球仪说说我国大部分位于什么带?

?

哪三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

?

哪两个大洲大部分在热带?

?

哪个大洲绝大部分在南寒带?

?

哪个大洋在北寒带?

?

?

?

“回归”意为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赤道两侧往复移动。

太阳直射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南北回归线分别是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

?

?

?

?

22日直射在赤道上有两次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北回归线经过15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我国台湾省中部、广东省的广州和汕头、广西省的梧州和云南的个旧一线。

我国建有5座北回归线标志。

南回归线经过10个国家和地区。

仅在巴西圣保罗建功立业有1座南回归线标志南北极圈分别是南北寒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分界线。

极圈内每年有极昼和极夜,一年中它们的天数则因距南北朝两极的远近不同而不

同,离南北两极愈近极昼、极夜的时间愈长,至南北极各达到半年左右。

?

北极圈经过7个国家和地区,芬兰建有北极圈标志。

地方时

?

以当地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

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

?

较东的地方时刻比较西的地方来得早;

?

两地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和时区

?

?

时区:

是地球球面空间的划分,国际上把全球划分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区时:

各个时区采用各自的统一时刻,叫做区时,也叫标准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的地方时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

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

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时刻来得早。

法定时、北京时间

?

?

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根据本国情况确定时区的界线和使用的时刻,这种对区时调整后的时刻称为法定时。

例如:

俄罗斯、荷兰、比利时等国所采用的时间。

我国为了全国计时方便,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的统一时刻,称为“北京时间”

日界线

?

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人们把180°经线附近作为日界线,又称国

际日期变更线。

?

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

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向东过日界线则减一天。

?

日界线并不全是沿180°经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

区时的换算:

?

?

?

当东八区是正午12点时,东七区和东九区分别是几点?

上题中,哪个时区的时刻早?

东二区是上午8点时,东八区、西三区分别是几点?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一、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地形:

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

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18_初一科学

③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

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地形的变化:

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地形变化的原因:

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

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地形变化的速度:

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火山喷发:

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火山喷出物:

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火山的分类:

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

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

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

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火山的利与弊:

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地震:

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

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地震原因:

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

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

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地震程度的表述:

①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1级最小。

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

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

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

级。

②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

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

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

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

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

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

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

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

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

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

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

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

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

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

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

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

课文中的几条如:

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

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事例:

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

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

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

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

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

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

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

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

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学说的建立:

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板块学说主要内容:

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板块学说的作用:

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

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

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

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三、地形的缓慢变化

1、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岩石的风化:

“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流水的作用:

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使岩石碎屑和土壤颗粒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使地形趋于平坦,流水的冲积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岩,从而形成溶洞。

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会侵蚀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风的作用:

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也能使沙丘搬家,风的作用也改变着地形。

冰川作用:

巨大冰川的移动,使岩石和土壤随之“搬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

生物作用:

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

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

人的作用:

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河,移山填海,开挖运河,围海造田等会使局部地形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2、等高线地形图

绝对高度:

我们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又称“海拔”。

相对高度:

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

地图中的“等高线”就是经过实地测量各点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均相等。

等高线地形图:

是一种描有等高线的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一般以绝对高度来描绘。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均相等;

②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级之间高度差相等;

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交叉;

④等高线密集处地形陡峭,等高线疏稀处地形平缓。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18_初一科学

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动物的主要类群

1、动物是生物界中的最大类群,150多万种动物占据生物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在庞大繁杂的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外界环境,争得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地位。

2、生物学家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又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又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3、脊椎动物中五大类群动物之间的比较: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界种类的五分之四以上,比较常见的有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和昆虫类。

昆虫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几乎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有它的分布。

二、植物的主要类群

1、已被人类认识的植物约有35万种,根据它们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孢子植物有藻类、苔藓、蕨类等类群。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包被,种子有果实包被,而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

但它们都是种子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18_初一科学

用孢子进行繁殖。

苔藓植物生活在比蕨类植物更阴湿的地方,它们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根,也没有花和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藻类植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它们没有根、茎、叶分化,也没有花、果实、种子,大多通过细胞分裂或用孢子进行繁殖。

三、细菌和真菌

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体内都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2、细菌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个体直径或宽度,多数在1微米左右,通常需用10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

它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

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几十万米的高空有细菌,在地壳的深处有细菌,在北极冰川有细菌,在温泉中有细菌,土壤则是细菌的大本营,每克干土约有81010~10个细菌,所以细菌和人类、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胃肠道内,为人类提供维生素K和维生素B。

根瘤菌与某些高等植物共生,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

此外,许多细菌已用于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如双歧杆菌配入饮料,有助于改善人体消化道生态环境;利用枯草杆菌可以生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用于皮革脱毛、棉花脱浆。

在自然界的碳、氮、硫等无机物及有机物的物质循环中,更少不了细菌。

在遗传工程研究中,细菌更是宝贵的实验材料。

当然也有一些细菌是使人和生物致病的病原体。

如人类得的霍乱、伤寒、白喉、肺炎,多种蔬菜的软腐病,水稻的白叶枯病,鸡的白痢病等,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但从整体上说,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利大于弊。

3、真菌的菌体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菌丝组成,是一类较低等的真核生物。

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它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5万种,其种类和数量可谓微生物之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如猴头、竹荪、香菇等是鲜美的食品;青霉素的出现,兴起了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中的广泛使用;酵母、根霉、曲霉等可以用来发酵生产鲜美的腐乳、酱油、老酒、米醋等副食品;此外,酶制剂的生产、织物的退浆、石油的脱蜡等都和真菌有关。

真菌分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