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773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1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ocx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简答题1.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

答: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1)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

(2)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

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试说明:

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呈黏性的原因,以及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答:

价格黏性指经济变动中价格调整缓慢的倾向,价格黏性分为名义价格黏性和实际价格黏性。

名义价格黏性指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实际价格黏性是与“名义价格黏性”相对而言,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的黏性,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

(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是主要有:

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求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作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②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

造成价格黏性。

③协调失灵。

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

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黏性。

④有效劳动需求。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因为有工会等劳工组织、劳动协议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也存在黏性,所以也发生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出现价格黏性。

(2)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学家认为在长期里,价格经过充分地调整之后,经济会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此时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处在均衡中,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价格的黏性,整体经济会偏离一般均衡,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时的水平,总需求大于或者小于供给,国民收入出现短期波动。

3.“两个剑桥之争”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什么?

答:

两个剑桥之争是指美国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新剑桥学派之争。

凯恩斯的《通论》问

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新剑桥学派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

由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向被称为剑桥学派,所以以琼・罗宾逊为首的具有坚定的反马歇尔理论色彩的后凯恩斯学派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两个剑桥之争”争论的主要焦点有:

(1)方法论方面。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方法论上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均衡分析方面。

新剑桥学派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

新剑桥学

派认为,整个经济不是处于均衡状态,因此新剑桥学派是一种非均衡分析。

而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承袭了马歇尔的

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并把这些已经被凯恩斯革命破除了的均衡概念重新恢复起来,采取的是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方面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实行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新古典的微观理论仍然是适用的。

所以他们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把资源最优配置作为经济学的主题;他们的整个分析仍旧以个人(经济人)作为出发点,不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或把这些因素看作是分析中的外生变量,集中分析经济活动中的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

新剑桥学派对这种忽视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新剑桥

学派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尤其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等因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中都起着巨大作用。

这种强调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方法,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中。

(2)理论前提方面。

在整个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第一,对萨伊定理的看法。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再度适用。

也就是说,在充分就业状态时,萨伊定理还是成立。

新剑桥学派否定萨伊定理,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在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的过程中,使得“萨伊定律被矫揉造作地恢复了,并在它的掩护下,所有旧学说都偷偷地又回复过来了”。

第二,储蓄和投资的分析。

新剑桥学派认为,根据凯恩斯的观点,不是储蓄支配投资,而是“储蓄不能不受投资量(增添设备和原材料的支出)的支配。

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化。

在工人失业和生产设备利用不足的时候,投资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又增加储蓄。

”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只要根据居民的储蓄倾向算出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量,然后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安排足够的投资来吸收这笔储蓄,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了。

这实际上是认为,在任何时候,储蓄额总是一定

的,只要通过利息率的调节,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因而投资是由储蓄支配的。

4.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1)从经验检验方面。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

由于滞胀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2)从理论方面。

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错误:

①不合理性的预期。

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不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

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

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②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即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

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

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

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

假如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

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答:

(1)有效需求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有效需求原理在凯恩斯理论体系中既是其就业理论的出发点,又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总需求,即决定于有效需求。

但是,由此所决定的总就业量,并不顾及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劳动供给量,因而也并不恰好就是能使“非自愿失业”者全部就业,或者说,这种均衡不一定就是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或者说是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就业量究竟是稳定在较高水平上还是较低水平上,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有效需求包括两部分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量。

有效需求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是就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的需求而言。

这里的“有效”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力。

另一方面是就社会总需求而言。

“有效”是指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上相交的一点,只有这一点才对决定就业量有效,才构成真正的、有效的社会需求。

因此,可以用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作为有效需求的简明定义。

总需求价格大于、小于及等于总供给价格,直接决定生产和就业是否达到均衡状态。

(2)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亦即一定的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导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须的收益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雇员。

只有当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预期利润,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3)因此,假定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会上升,国民收入会下降。

凯恩斯认为,这时需要由政府用膨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利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6.考虑卢卡斯模型中有一次财政扩张。

(1)它对于产量和价格有什么短期影响?

为什么产量会上升?

(2)它的长期效应如何?

答:

(1)在卢卡斯模型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十分类似于货币扩张。

政府支出的扩张增加了

总需求,并带来价格水平的上升。

厂商预期到了这次价格上升,而工人最初并没有预期到。

因此,劳动需求曲线右移,而最初的劳动供给曲线没有受到影响。

在新的劳动市场均衡上,名义工资上升。

工人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也上升了,愿意更多工作,这最终带来了产出增加。

换句话说,财政扩张的短期影响是AD曲线右移,而向上倾斜的AS曲线没有发生移动(因为它的位置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

我们自然得到了价格和产出水平的上升。

(2)长期内,工人意识到了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他们名义工资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实

际工资的提高。

工人们不再愿意更多工作,劳动供给曲线(或者说短期AS曲线)左移。

终,保持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和真实工资率保持不变,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会保持相应比例的上升。

7.什么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答: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直接的比例关系的理论。

在传统的古典理论中,表示这种直接比例关系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是交易方程式,一是剑桥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是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提出的,其方程式为:

MVPT

这里,M表示货币数量,Y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即每单位货币在购买中周转的次数,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际交易数量,这一方程式说的是货币数量乘以货币周转次数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实际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是英国剑桥学派人物阿•马歇尔提出的,其方程式为:

MKPY

上式中,V,P,Y仍旧分别代表货币存量、价格水平和实际交易数量,K则表示货

币余额需求在货币收人中所占的份额,例如,假定K=I/4,这就是说社会所持有的货币

余额为购买产品的年支出量的l/4。

从上述两个方程式的关系看,V和K互为倒数。

如果我们用K去除剑桥方程式,就得到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这两个方程式只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不同表述,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古典理论家对V,P,Y分别作了三个重要的假定:

第一,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至少在短期内稳定不变;第二,物价随供求变化而立即作出相应调整;第三,实际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这样,就得到了货币数量论的重要结论:

货币存量M的任何变

化都会带来价格水平同等比率的变化。

尽管这两个等式表述的货币需求函数在形式上非常类似,但两者强调的角度还是有区别的。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关心的是一个经济社会为实现一定交易量所必需的货币量;而剑桥方

程关心的是,假定必须实现的交易额是一定的,个人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应为多少。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动摇了货币数量论。

在这期间。

货币的供给和价格的同时下跌虽然看来接近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流通速度大大下降了,而不是稳定不变;实际产量也大大下降了,而不是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

这些事实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的理论应运而生了。

8.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

答:

(1)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又主要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所决定的。

按照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社会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人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于是就引起对消费品需求不足。

这一递减规律是从先验的人性和经验统计得到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使利率不会降得太低,导致投资减少,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一是资本品的价格随投资的增加而提高,二是未来产品的销路随投资的增加而减少。

这二者都会导致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差距)会下降。

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

由于人们对于货币的流动性具有偏好,必须取得一定利息才肯贷出,所以,利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

此外,利息率不仅取决于流动偏好的强弱,也取决于满足这种流动偏好的货币数量。

在流动偏好不变时,货币数量增加,利息率就下降;反之,货币数量减少,利息率就上升。

但是,银行发放过多的货币会诱致通货膨胀,所以,一般抽象掉货币数量因素对流动偏好的影响。

(3)凯恩斯重视投资需求甚于消费需求。

由于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存在的缺口增大。

同时,由于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在收入不变时,消费需求也是稳定的。

因此,凯恩斯特别重视投资的作用。

但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资本预期利润率不足以诱使厂商继续扩大投资。

这就是说,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所实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一般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因此,凯恩斯断定,要实现充分就业,扩大国民收入,就必须由国家出面干预经济。

通过制定和执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总需求,使之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相关重要概念回顾:

消费倾向:

凯恩斯把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问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认为消费与收入是正相关的。

同时,他区分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而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当收入增量趋向于零时的极限。

凯恩斯认为,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并将此看成人类的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正是由于这一消费倾向规律的作用,导致消费需求是不足的。

9.简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和结论。

答: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劳动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由于劳动的“负效应”是随着劳动的增加而递增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这就是说,只有实际工资较高,工人才愿意提供较多的劳动。

由于边际实物产量递减,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就是说,只有工资较低,企业才会雇佣较多的劳动。

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

该均衡的就业水平也是充分就业水平。

(2)在各种要素既定、生产函数既定的情况下,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是劳动就业量的函数。

(3)在产量既定时,如果像“古典”学派所说的那样,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存量(货币供给量)。

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成正比。

(4)货币工资取决于价格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

如果货币工资是均衡的工资水平,那么,它就是充分就业的货币工资水平。

(5)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利息是储蓄的“报酬”,储蓄随利率呈正比例变化。

利息是投资的“价格”,投资随利率成反比例变化。

均衡利率决定于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交点,或者说,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等。

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另一方面决定生产在资本品和消费品之间的分配。

以上这些观点也意味着,如果货币工资伸缩自由,价格升降自如,经济就会有一个自动达到均衡的趋势。

所以,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就是一个充分就业的模型。

这一点是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核心,也是剑桥学派就业理论的核心。

对此,剑桥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曾经说过:

在稳定的条件下,一切愿意工作的人实际上都会就业。

在庇古看来,经济中的失业只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或者说,消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充

分就业。

10.解释“凯恩斯革命”(画图说明凯恩斯观点的精髓)。

答: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20世纪

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

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宏观经济理论。

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

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

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

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手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益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论是:

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

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画图说明凯恩斯观点的精髓:

凯恩斯提出两个新的因素,并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首先,他提出了总需求概念,这是前

所未有的。

其次,他提出了新的总供给理论,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理论不同:

认为价格和工

资不是灵活变动的,或者说是有黏性的,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向上倾斜的;供给不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实际产出可能长期偏离潜在产出。

通过把上述两个新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凯恩斯给宏观经济学带来了真正的革命。

图10.1说明了凯恩斯观点的精髓,这个图将一条总需求曲线和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

淆在产出

实际产出

图10.1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均衡

从图10.1首先可以看到一点是:

现代市场经济,可能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这样一种均衡:

实际产出远低于潜在产出。

劳动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处

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例如,如果AD曲线与AS曲线在靠近左侧的地方相交(为图中的A点所示),那么,均衡产出就远低于潜在产出。

凯恩斯强调,由于工资和价格不灵活变动,因而不存在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和保证经济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经济机制。

由于不存在把经济引回

到充分就业的自我纠正机制,因而一个国家就可能长期停留在低产出、高失业的境况之中。

从图10.1可以看到的第二点是:

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有助于保

持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如果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总需求就会增加,使AD曲线转移到AD',如图所示,结果会使产出从Q增加到Q',从而缩小了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的差距。

可见,适当运用经济政策,政府能够保证较高的国民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