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651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x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1、xxx道路位置图;

2、xxx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意见;

3、项目实施单位关于本项目的报建申请。

 

第一章概述

1.概述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x道路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建设单位:

xxxxxxx

(2)项目法人:

xxx

(3)建设性质:

新建

1.1.3建设地点

xxxx。

1.1.4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县城东部新区3条市政道路,全长2500.39米,其中:

中环路1245.439米、支四路659.686米(含新增部分)、支五路595.267米,全部按城市次干道标准建设。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

长度(m)

路幅

宽度(m)

道路

起点

道路

屹点

1

中环路

1245.439

40

西起迎宾支三路

东至服务支一路

2

支四路及90米新增部分

569.689

20/40

北起服务内环路

南至迎宾大道

3

支五路

595.267

20/40

北起服务内环路

南至迎宾大道

1.1.5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本项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4590.32万元(详见本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其中:

建设工程费用3733.32万元,其它费用633万元,预备费用112万元,不可预见费用112万元。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及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解决。

1.1.6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自2013年7月起,至2014年7月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1.2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X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3可研编制依据

(1)《xxx总体规划》(2007-2020);

(2)《xxx东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2020);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8】);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7);

(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8)《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1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4)《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94D101-5);

(1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1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9)《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2010颁布);

(20)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技术资料,及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下表: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道路名称

指标名称

中环路

支四路及新增90米

服务支五路

1

地形

山岭重丘

山岭重丘

山岭重丘

2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3

设计行车速度(km/h)

30

30

30

4

路幅宽度(m)

40

20/40

20/40

5

机动车道数(个)

4

2/4

2/4

6

主要交叉口间距(m)

200

127

166

7

最小净空(m)

4.5

4.5

4.5

8

停车视距(m)

50

50

50

9

最小圆曲线半径(m)

363.905

200

300

10

最大纵坡(%)

3.981

3.2

5.948

11

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

1000m

2000m

586.626m

12

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

1200m

2000m

1287.715m

13

设计荷载

路面BZ-100

14

道路抗震设防等级

7度

15

路面结构临界状态设计年限

15年

1.5本报告研究主要内容

本可研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区域交通现状;建设规模与建设标准;工程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招投标方案;节能节水措施;项目实施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等。

1.6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是xxx东部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县城东部新区路网交通的重要一环。

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加快县城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改善东部新区现有的交通状况,同时项目的建设也是展示东部新区形象的人文景观通道。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符合《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经方面分析论证,认为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建议尽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xxx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洛阳市西南部,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人口34万,是国家首批十七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

在最新一轮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xxx作为地方性中心城镇出现在河南省重点打造的西部文化观光与休闲旅游度假组团里。

同时作为“伏牛山旅游度假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xxx已成为中原地区最佳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和豫西南重要的“黄金旅游热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为xxx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xxx的游客接待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xxx作为一个山区县,县城交通路网建设仍相对滞后,存在诸如道路设施不足、道路网络空间结构不完善、支路不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仍较落后、市民交通意识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xxx旅游进一步发展、“xxx模式”进一步深化的绊脚石。

特别是对于一个全国旅游强县来说,路网规划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旅游人群的出游舒适度和满意度。

项目的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

近年来,xxx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山地旅游项目,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县城设施不完善,出行不便,交通拥堵、中心城区形象老旧的问题成为制约xxx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建设实施不仅能加快县城中心区的升级改造步伐,改善县城出行不便和交通拥堵现象,同时可以优化xxx城的交通路网状况,加快城东新区开发建设步伐,使城东新区成为xxx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提高xxx整体城市品位,树立良好城市形象。

2.2.2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城市的开发经营

一个城市交通道路网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实现。

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充分挖掘城市资源的一种战略措施,有利于城市的开发经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本项目是xxx城东部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实施后,能有效促进县城东部新区土地空间发展方向和功能水平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xxx城空间布局的实施,有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更快实现。

为筑巢引凤、吸引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2.2.3项目的建设对推进“xxx”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近几年,xxx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xxx的游客接待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全景xxx”的发展目标,对于县城来说,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是实现“xxx”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旅游外部环境条件,有利于“xxx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xxx”目标的实现。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项目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

xxx地处秦岭地轴东西构造带南、中支山脉腹地,北有熊耳山,南有伏牛山,两条大山纵贯全境。

境内地貌起伏跌宕,形成中山、低山和河谷三种类型。

海拔千米以上中山区面积占49.4%,千米以下低山区面积占34.1%,河谷川地面积占16.5%,耕地面积约16.5万亩,山林面积约330万亩,境内山岭纵横,峰峦叠嶂,沟岔交织,溶洞幽雅,山水青秀,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2)气候条件

xxx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4℃,年日照2103小时,无霜期198天,平均降水量872.6毫米,室外风速冬季1.8m/S,夏季1.4m/S,主导风向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250mm,平均风速每秒4.3米。

良好的气象条件使工程施工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3)水文条件

xxx境内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多为孔隙潜水,地表水主要为伊河、小河、明白河和育河。

伊河、小河自西向东奔泻,熊耳山分支抱犊山,自北向南延伸17.6公里,险峰陡峭,为育河源头,伏牛山分支杨山,由南向北过境20.8公里,明白河山间流过。

故xxx谓之“四河三山两道川”,境内地貌起伏跌宕,形成中山、低山和河谷三种类型。

2.3.2地基土的地震效应

根据“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区划标准,该区域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规定,拟建道路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7度设防。

2.3.3场地的稳定性

拟建场地及其周围无全新活动断裂,无岩熔、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防空洞和大面积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设。

2.3.4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均地势较平坦,且紧临公路,交通条件良好,方便施工过程所需材料的运输,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输条件。

2.3.5施工条件

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沙石、水泥等可到周边地区采购,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场地。

水、电等可就近引入,条件可满足施工需求。

2.3.6城乡规划及社会条件

本项目建设符合《xxx总体规划》,项目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县城交通现状,对提升城市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快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社会条件良好。

2.3.7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

项目建设地基础设施较完备,有良好的电力、电信网络,本项目将充分利用这些公用配套设施,以降低投资成本;其它所需设施也将充分依托项目区周边的现有设施。

综上所述,该项目实施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完备,功能齐全。

项目建设所需建筑材料、装备等均可采用公路运输解决,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第三章项目区交通现状评价

3.项目区交通现状评价

3.1项目区域国民经济

(1)项目所在区域的位置

本项目位于xxx城东部。

根据项目对当地经济、交通的影响特点,确定直接影响区为xxx城东部新区区域。

(2)影响区域国民经济概况

xxx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洛阳市西南部,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辖12镇2乡20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4万。

先后荣获过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林业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经济发展环境50优、全省最佳人居环境等56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2006年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行列,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县。

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7亿元。

2008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排名第八,2011年荣膺2010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8.8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总量连续五年稳居洛阳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0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是2006年的7.2倍,年均增长4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1%;全县存款余额106亿元,比2006年增加52.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2亿元,是2006年的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8070元增加到16762元,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725元增加到5738元,年均增长16.1%。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1亿元,总量继续位居洛阳市第一。

3.2项目区域交通现状

2012年xx高速公路建设也已完成,国道311、省道322、省道249、省道248、省道328已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县乡道路中县道也已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以城镇道路为出发点,放射状向农村,把整个县域的道路统筹组织成“环状—放射状”的综合体系已经形成。

随着城市吸引力的增强,近年来xxx客货运输量逐年攀升,公路在整个xxx客货运输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

3.3城市道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设施不足

近年来,xxx城市道路建设虽然投入很大,但由于县城人口、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机动车、旅游车辆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等因素影响,现在路网存在的问题仍相当突出。

一是道路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要求;二是xxx与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相比,各项指标均偏低,这说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不足,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远远不够。

(2)道路网络空间结构不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道路路幅宽度未按规划宽度实施,许多道路路幅宽度不一致,构成交通的“瓶颈”。

另外由于县城为河流分割,道路过河受阻,交通需绕道而行,部分干道交通增加,造成阻塞。

(3)支路不完善

在本已不完善的主次干道格局里,支路建设缺口更大,标准很低,路况差,机动车难以通行。

xxx现有支路的主要特点就是:

少、弯、窄、堵。

这些支路很难承担起有效的交通任务,使道路网效率进一步降低。

(4)交通管理水平仍较落后,市民交通意识仍然较差

道路功能混乱,建设与使用都未能有效把握其标准。

道路标志、交通信号设施等设置不完整,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差,摊担、停车乱占道路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供求矛盾将会加剧。

因此,道路网络需要在数量和空间结构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第四章建设规模与建设标准

4.建设规模与建设标准

4.1建设标准论证

4.1.1道路等级

xxx城东部新区中环路、支四路及新增部分、支五路属城市Ⅰ级次干道,按规划确定三条道路路幅宽度分别为40米、20/40米、20/40米,设计车速均为30km/h。

4.1.2车道数的确定

确定路段通行能力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D的方法,方法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a=N0*r*η*C*n,其中:

N0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其值由路段车速来确定: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议的一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车型速度(km/h)

50

40

30

20

可能通行能力(pcu/h)

1690

1640

1550

1380

r为自行车影响修正系数,分有无分隔带及自行车道负荷的大小情况考虑。

有机非隔离带时修正系数为1,无机非隔离带时修正系数取0.8。

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

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C0s≤200m

C=

C0s≥200m

式中,s——交叉口间距(m);C0——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可以根据车道利用系数确定。

根据国内研究结果,可采用下表所示的修正系数: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值

车道数

1

2

3

4

车道修正系数n

1

1.81

2.60

3.20

根据本项目的情况,经计算后确定当设计速度为30km/h时,双向4车道、4车道高峰小时通行能力分别为2108pcu/h、3214pcu/h。

而xxx君山路设计年限交通量为17039pcu/d。

根据xxx君山路行车饱和度和高峰小时系数,结合考虑过去研究成果,决定选用高峰小时系数为11%,即约1170cpu/h,故xxx东部新区中环路、支四路及90m新增部分、支五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交通量在双向四车道标准(V=40km/h)范围内,部分路段采用单幅路面(V=20km/h)。

4.2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4.2.1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县城东部新区3条市政道路,全长2500.39米,其中:

中环路1245.439米、支四路659.686米(含新增部分)、支五路595.267米。

主要包括:

道路及土方工程、电缆沟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弱电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

具体建设内容详见下表: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

长度(m)

路幅

宽度(m)

道路

起点

道路

屹点

1

中环路

1245.439

40

西起迎宾支三路

东至服务支一路

2

支四路及90米新增道路

569.689

20/40

北起服务内环路

南至迎宾大道

3

支五路

595.267

20/40

北起服务内环路

南至迎宾大道

4.2.2建设规模

公路按照城市次干道标准建设,全长2500.392米,其中:

中环路1245.439米、支四路659.686米(含新增部分)、支五路595.267米。

4.2.3建设技术标准

根据xxx城东部新区相关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要求,结合交通量的预测结果,项目建设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30km/h,道路总长2500.392米。

主要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道路名称

指标名称

中环路

支四路及新增90米

服务支五路

1

地形

山岭重丘

山岭重丘

山岭重丘

2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3

设计行车速度(km/h)

30

30

30

4

路幅宽度(m)

40

20/40

20/40

5

机动车道数(个)

4

2/4

2/4

6

主要交叉口间距(m)

200

127

166

7

最小净空(m)

4.5

4.5

4.5

8

停车视距(m)

50

50

50

9

最小圆曲线半径(m)

363.905

200

300

10

最大纵坡(%)

3.981

3.2

5.948

11

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

1000m

2000m

586.626m

12

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

1200m

2000m

1287.715m

13

设计荷载

路面BZ-100

14

道路抗震设防等级

7度

15

路面结构临界状态设计年限

15年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

5.工程设计方案

5.1道路工程

5.1.1主要设计依据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8】);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7);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6)《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7)国家、省、市其他有关政策、规范、标准和条文;

(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经济资料。

5.1.2设计原则

(1)依据xxx城市规划办下达的道路坐标上线专用图,再结合周边单位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布线。

(2)合理选用技术指标,在工程数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以提高道路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

(3)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少占土地,少拆迁建筑物。

(4)注意立体线型,做好平、纵组合以及与环境相配合,确保行车舒适安全美观。

5.1.3道路平、纵、横断面方案设计

(1)平面设计

平面线型以《xxx城东部新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线型为依据,并根据设计车速调整了规划道路的平曲线。

(2)纵断面设计

道路整体以地形起伏为基准,根据路基和结构,结合相交道路、立交匝道的路面高程、相交管线高程、周围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进行控制。

(3)横断面设计

本项目四条道路采用两种不同的横断面设计,具体如下:

①服务区环路:

断面形式采用四幅路形式,具体为:

4m(人行道)+3m(非机动车道)+3米(机非隔离带)+7.5m(机动车道)+5m(中央分隔带)+7.5m(机动车道)+3m(机非隔离带)+3m(非机动车道)+4m(人行道)=40m。

②服务支四路及90mi新增道路、服务支五路断面形式有两种:

北段:

采用单幅路形式,2.5m(人行道)+1.5m(绿化带)+12m(车行道)+1.5m(绿化带)+2.5m(人行道)=20m。

南段:

采用四幅路形式,4m(人行道)+3m(非机动车道)+3米(机非隔离带)+7.5m(机动车道)+5m(中央分隔带)+7.5m(机动车道)+3m(机非隔离带)+3m(非机动车道)+4m(人行道)=40m。

以上全部路段用交通标线划分车道。

机动车道标线由车行道分割线及车道边缘线组成。

5.1.4交叉口设计

从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提高道路网运输效率出发,对于条件允许主干道和次干道交叉口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的相关要求进行渠化展宽设计,对相交规划支路按右进右出进行设计,沿线个别建筑出入口仅允许接慢车道,中央分隔带除在规划路口外不断开。

在平交交口处,根据道路交叉口渠化断面宽度划分相应的车道数,进口3车道,宽3米,出口2车道,宽3.5米。

在路段人行横穿较多处及交叉口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宽5.0米,在距人行横道1米处设置停车让行线,线宽为0.2米,在距离人行横道线30米处划菱形人形横道预告标线。

5.1.5路基设计

(1)路基。

路基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CJJ1-90)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2)填方路基在路基顶面0-0.8m深度范围内压实不小于95%,0.8-1.5m深度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3%,路基顶面1.5m以下不小于92%;零填方及挖方路基在路基顶面0-0.3m范围内压实不小于95%,0.3-0.8m深度范围内不小于93%。

5.1.6路面设计

(1)当量轴次。

根据交通数据计算,新建路面结构计算采用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为4323844次/车道。

(2)沥青面层以20℃抗压模量为准,土基回弹模量采用Ⅲ-Ⅳ区粘土回弹模量值。

路面结构设计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

5.1.7道路设施

(1)过街人行道:

采用人行横道方式。

(2)公交停靠站:

结合道路性质,已从规范要求,全部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3)人行盲道:

在人行道上设置50cm宽的人行盲道。

5.2给排水工程

5.2.1设计依据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